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

<content>

一點意外也沒有,虞秀兒被任命爲了運動大會開幕儀式的總導演,李世民給了她徵調大唐所有演藝人員的權力,包括民間非演藝人員,只要她覺得可以徵調上來排演節目,都可以與地方官府協商,地方主政官員必須極力配合她。

另外,李恪封吳王,加郢州都督職官,李元景改封成王,加復州刺史職官,李元昌改封江王,加隨州刺史職官。聖旨裡面註明了是職官,那就是抓實權管事的官,並非虛設,要即刻走馬上任的。

這三州的版圖由於郢州的撤銷和重設,江陵城升級爲都級城池,有了不小的變化,原本在荊州治下的公安,石首,華容,潛江四縣,被劃到了郢州,加上原本屬於郢州的鐘祥,京山,富水三縣,以及新開闢的紀南縣,總共有八縣,等於將荊州長湖以東的地區,全部劃給了郢州。

其中紀南,鍾祥,公安三縣,都完成了築垸工程,這三縣已經完成了百姓分屋,分田的安置工作,總共有十三萬戶人口,比另外五縣的人口總和還多兩倍多。

當然,這還只是暫時的,因爲另外五縣,也全部都處於江漢平原地區,全部都適合築建垸田,未來,整個郢州八縣,將有垸田一千萬畝以上,其中水田會超過八百萬畝,人口,更是可能達到三十萬戶,成爲僅次於洛陽,益州,揚州的雄州。

李世民在今年開年的時候,對全國州縣,都按人口規模,劃定了新的行政級別,人口達到十萬戶以上的州,爲之雄州,州刺史正三品,位同十部尚書,其下,長史,別駕,司馬,全部都比原先的上州提升一級。

人口達到五萬戶以上,十萬戶以下,爲之上州,州刺史正四品上。

人口達到三萬戶以上,五萬戶以下,爲之中州,州刺史從四品上。

人口達到一萬戶以上,三萬戶以下,爲之下州,州刺史正五品上。

凡人口不足一萬戶的地區,全部撤除州治,與鄰近州重新劃分地盤合併,這就使得,大唐現在的版圖人口雖然大了不少,但州治,卻在三百以內,這裡面還包括海外的澳洲,呂州,印尼州,和在原倭國版圖上設立的倭州。

從這個封賞,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兒子和李淵的兒子的區別。

做爲現在人口就超過十五萬戶,未來預期人口超過三十萬戶的郢州都督,李恪的官職是正三品,是實權的都督,而不是刺史,也就是說,他在地方,有調兵和領兵的權力,其在朝中的排位,在十部侍郎之上,可以直接兼職十部尚書。

李元景上任的復州,則是因爲有了已經築垸成功的沔陽,監利兩縣,才勉強進入上州行列,加上其治下另外一個竟陵縣,它的總人口也不到八萬戶,即便是未來竟陵縣的築垸工程完成,人口也未必能在他任期之內,突破十萬戶,達到雄州的標準。

因爲該安置的本地周邊地區百姓,已經全部安置妥當,後面再遷來的外地百姓,不會成規模,只會慢慢增多,而且他們有自由選擇入戶那一州的權利,只有發展的最好的州,纔對他們有更強的吸引力。

而且,他只是管政不管軍,只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這就是州刺史和都督的區別了,在地方上,統兵權可比調兵權實在的多,因爲它可以讓駐軍爲自己幹打仗以外的活計。

歷史上的李元景,還算是得李世民看重,實實在在的做過荊州都督,不過,高宗李治很看不慣他,雖然一上位就給他升到了司徒,但沒過幾年,就找由頭把他牽扯到了房遺愛謀反案中,弄死了,然之後,爲了自己的名聲考慮,又追封了他一個沉黎王的封號,與李恪一樣悲哀。

而李元昌所在的隨州,雖然面積也不小,但是隻有四個人口只有幾千戶的小縣,沒有一個縣完成了築垸工程,以人口規模來算,目前不過是下州,甚至有撤州治的危險。

李世民之所以不將其封到荊州周邊更好的如嶽州,鄧州,黃州等地區,不僅是因爲李世民對他在山南道的表現,評價很低,還因爲他的母妃孫嬪,在早年李世民與李建成爭位的時候,很不看好李世民,做過很多讓李世民惱火的事情,歷史上的他,跟着李承乾造反了之後,是直接被李世民賜死的,可見,李世民對他是一點也不手軟。

不管怎麼說,歷史由於孫享福這個穿越者,已經大變樣了,他們獲得了實權的官職,也算是自立了,作爲李淵的兒子,他們沒有被李世民圈禁起來,都是值得慶幸的,這也可能是李世民念在他們年幼,成不了大事。

所以,在場的其它諸王中,還有不少用羨慕的眼神看着他們的,至少,他們穿上官袍的那一刻,可以徹底的脫離苦海,不用頂着日頭在這裡種稻子了。

是以,其它幾個年紀小些,暫時還沒有封官就藩的小王爺,都開始期盼自己快點年滿十六,有一塊自己說了算的地方,當然,這裡面不包括李泰。

連李恪這樣的庶子都有這麼高級別的官職了,他這個嫡子,又怎麼會差呢!

在李泰想來,一年後,只要最少也是荊州都督,洛陽都督一級的官職,若是能直接當個州道總管,或者州牧,說不定還能一直在長安逍遙快活,他可是並不介意什麼實不實權的,有個高大上的職位掛在身上,讓他繼續待在長安就好。

“孫先生,您可是奉旨在這裡種稻,陛下讓我來宣旨,還交待了讓我把這邊試驗田的產量,以及各垸田百姓的水稻產量數據帶回去,您這邊,覈算出來了麼?”

對於這個不怎麼熟悉的內侍官,孫享福本來是沒有跟他打招呼的打算的,卻不想,他在人羣中一眼就認出了穿着普通百姓服飾的自己,直接問了過來,孫享福便只好利索的答道,“試驗田,十石八,百姓自種的田地,九石七。”

“百姓們自己都能種出九石七的產量?”

見到那傳旨的內侍有些不信的反問自己,孫享福再度道,“只多不少。”

“據我所知,紀南,鍾祥,九垸,三縣,今年種植了新稻種的稻田有三百多萬畝,這豈不是說,光是這三縣,就收了三千多萬石糧食?不知朝廷能否徵調?”

“三千萬石大米都有,穀殼,在我們這,是不算糧食的,只能磨碎了餵豬,或者餵雞鴨。不過,陛下要將這邊的糧食調做它用的話,最多隻能調一千萬石大米,因爲,這三縣的米粉和小食品產業都已經上馬,會大量向外出貨,加上自身的數十萬人口和外來人口的消耗,半年時間,應該能消耗掉兩千萬石大米。”孫享福有些莫名的煩躁的解釋道。

這三縣可不僅僅是三百多萬畝水稻田,是將近四百萬畝水稻田,因爲,今年,加入耕種的戶頭增長了不少,使得三縣的土地,都快要達到飽和狀態了。

“那下一季稻穀收割,朝廷是不是還能徵調一千萬石大米?”

“是的。”

“那足夠了。”

那內侍說完這句,便不再理會孫享福,又交待了幾個沒有受封的王爺,讓他們認真種稻,莫要辜負李世民的期望之類的話,便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孫享福轉頭向正在給李恪道喜的李泰問道,“剛纔那個內侍,是誰?”

李泰有些不解的答道,“以前的內府總管,馬大全,現在,應該是內侍監的副監,怎麼,老師您不認得宮裡宦官的儀服麼?”

“我認那東西幹嘛!”孫享福沒好氣的道。

馬大全莫名的讓他升起了一股厭惡感,倒是有些奇怪,如果,他現在仍然在朝的話,那麼,他一定會推動這個宦官制度改革的,朝廷官員的任命,純政治的事情,就不應該由他們這些閹宦來宣讀,他甚至認爲,宦官這個產物,就不應該繼續存在下去。

轉身回屋之後,他又突然想到了李世民要糧食幹啥?

不過,要是去信到長安去問的話,只怕往返又要好多天,只怕那時來調糧的人都已經到了,想想,還是直接等調糧的人來了,再問孫大力吧!

索性李恪三人要去的地方都不遠,尤其是李恪本人,郢州現在的治所,看就在離九垸縣一百多裡的紀南縣,快船半日可達,復州的治所沔陽縣,也不過兩三百里,一天以內的路程而已,所以,孫享福也沒有給他們搞什麼熱烈的歡送儀式,讓廚房做了幾個菜,單獨請他們吃一頓,聊一聊,就可以了,今後有事,他們隨時都可以再來溝通。

才上了桌,李恪就舉杯向孫享福表示了感謝,他估計,應該是自己在種稻期間的表現獲得了李世民的認可,自己纔得到了這麼高的起步點,就目前來說,可沒有那個王爺如他這般,十六歲就直接掌管十五萬戶人口的雄州,而且是軍政一把抓。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你們可不要以爲權力是個好東西,解決一萬戶百姓的吃喝拉撒都不是小事情,更何況是幾萬戶,十幾萬戶,所以啊!這可能是比種水稻要大的多的挑戰。”吃了三人各自敬的一杯酒,孫享福放下酒盅道。

“老師請放心,九垸縣的模式,我等已經爛熟於胸,築垸工程該怎麼推進,我們也清楚,最多三年,我有信心將治下全部變成如九垸縣這般富饒的地方。”李恪十分有自信道。

另一邊李元景則是更加輕鬆,他治下雖然地盤不小,但是隻有一個竟陵縣沒有完成築垸,他有將近八萬戶,二十多萬百姓在手,用三年時間,隨隨便便都能改造一個縣。

只有李元昌有些鬱悶,心裡雖然慶幸自己不用再留在這邊種地了,但是對於自己要去隨州,管理四個只有兩三千戶百姓的小縣,有些鬱悶,隨州在大唐所有的州縣裡面來說,其實不算差,畢竟,大唐大多數州,都是下州,至少它所在的位置還算好,正好在河南,淮南,山南三道的中間,到荊襄和洛陽,都不遠,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只怪他面前的李恪和李元景兩人去的地方太好了。

孫享福將李元昌的表情看在眼裡,笑着道,“你們覺得,百姓至少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纔算過上了幸福生活?”

李恪率先答道,“就如九垸縣的百姓一樣,有吃不完的糧食,有能夠遮風擋雨的好房子住,能輕鬆的做工賺到錢,後代有良好的教育,也不用擔心生病,養老的問題。”

李恪都把話說完了,智商跟他有些差距的李元景和李元昌自然是沒的補充了。

孫享福聞言,笑着點了點頭道,“在你們的認知裡,差不多就是這些吧!那麼,做到這些,我們首先需要什麼呢?”

“錢。”

這次,三人不約而同的答道。

孫享福再度的點了點頭道,“沒錯,需要錢,那麼,假設要將一戶百姓變的如同九垸縣這般富裕,需要讓他們每年掙到五十貫才行,那麼,李恪,你想要讓你治下的十五萬戶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就需要帶領他們每年掙到七百五十萬貫才行。

李元景你要你要讓你治下的八萬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則是需要每年帶領他們掙到四百萬貫。

而李元昌只管一萬多戶百姓,每年只需要帶領他們掙到六七十萬貫就足以。這麼看的話,你們還在爲自己去到了人口大州,當了高品級的官職而開心嗎?”

當然不開心,被孫享福這麼一說,剛纔喝了一杯酒的李恪,都被無形的壓力壓的有些喘不過氣來了,這可是每年七百多萬貫,不做超大型的產業,誰敢說一年賺這麼多錢?

而李元景也是有些緊張的摸了摸額頭的汗,四百萬貫,可是比貞觀元年全國的財稅結餘還多,他目前是一丁點把握都沒有。

只有剛纔鬱悶的李元昌,有些喜出望外,在地盤和自然資源差不多的情況下,他貌似纔是最佔優勢的,人口少也有人口少的優勢,容易出成績啊!只要能讓轄區內的一萬多戶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他的功勞就是大大的。</content>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第五十二章 武士彠貶官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688章 帝后品嚐新作物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174章 第一代望遠鏡第521章 教育長孫衝第二十二章 上衙第420章 送別第764章 啓程歸家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439章 銅礦的問題第123章 和馮盎的合作第203章 農門的傳承方式第726章 新的差事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一章 落後的農耕社會第十二章 告狀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九十五章 多元化農場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第552章 熱氣球升空第317章 逛夜市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312章 一臉還比一臉黑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十章 賞錢第398章 論法第731章 新學改革推進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127章 海戰第361章 軍事裝備升級的運作第726章 新的差事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537章 主動跳出來了第708章 一統的前奏第三章 饞了吃螞蚱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692章 擴張的引子第737章 五年第474章 房謀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499章 拜訪魏府第687章 又見啃番茄第735章 給吐蕃人民的禮物第583章 回程第260章 抓生產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十章 賞錢第147章 豐收樂第613章 和李泰談談心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第686章 世界逐漸清晰第741章 家庭瑣事第275章 半路領旨第302章 何人如此土豪?第143章 棉甲和新問題第723章 又見祿東贊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四十五章 幸福的模樣第616章 悄然變化的世界格局第638章 勸說王旭第463章 困惑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二十三章 見王麟第556章 抓捕第130章 計策第367章 起塘第420章 送別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310章 種樹競賽第三十四章 唱詞第670章 推動教育改革第710章 計劃繼續推進第285章 上朝第557章 免費的晚餐第364章 日新月異的技術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750章 爭相做源頭第753章 準備出使第170章 農門建立第八章 加夜餐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594章 江陵未來的核心產業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347章 農門的新課題第162章 改變主意第五章 淳樸的孫大力第153章 武家坐客第261章 俘虜到善陽第462章 東邊戰事
第五十二章 武士彠貶官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688章 帝后品嚐新作物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174章 第一代望遠鏡第521章 教育長孫衝第二十二章 上衙第420章 送別第764章 啓程歸家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439章 銅礦的問題第123章 和馮盎的合作第203章 農門的傳承方式第726章 新的差事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一章 落後的農耕社會第十二章 告狀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九十五章 多元化農場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第552章 熱氣球升空第317章 逛夜市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312章 一臉還比一臉黑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十章 賞錢第398章 論法第731章 新學改革推進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127章 海戰第361章 軍事裝備升級的運作第726章 新的差事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537章 主動跳出來了第708章 一統的前奏第三章 饞了吃螞蚱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692章 擴張的引子第737章 五年第474章 房謀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499章 拜訪魏府第687章 又見啃番茄第735章 給吐蕃人民的禮物第583章 回程第260章 抓生產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十章 賞錢第147章 豐收樂第613章 和李泰談談心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第686章 世界逐漸清晰第741章 家庭瑣事第275章 半路領旨第302章 何人如此土豪?第143章 棉甲和新問題第723章 又見祿東贊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四十五章 幸福的模樣第616章 悄然變化的世界格局第638章 勸說王旭第463章 困惑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二十三章 見王麟第556章 抓捕第130章 計策第367章 起塘第420章 送別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310章 種樹競賽第三十四章 唱詞第670章 推動教育改革第710章 計劃繼續推進第285章 上朝第557章 免費的晚餐第364章 日新月異的技術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750章 爭相做源頭第753章 準備出使第170章 農門建立第八章 加夜餐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594章 江陵未來的核心產業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347章 農門的新課題第162章 改變主意第五章 淳樸的孫大力第153章 武家坐客第261章 俘虜到善陽第462章 東邊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