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 紛亂的局勢一

極端仇視洋人的端郡王載漪被任命爲處理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大臣,已經無可爭辯地向各國傳遞了清廷的態度。其實,就在這份任命發佈的前一日,英國公使竇納樂得到一個可靠的情報,說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已經決定向所有的外國人發難,證據就是已經進駐京師的武衛後軍董福祥部(以回民爲主)正在進行進攻使館區的軍事準備。

竇納樂沒有猶豫,立即給駐天津的海軍中將西摩爾將軍發出電報,告訴他北京的局勢正在每時每刻地惡化着,必須立即安排所有可動用的部隊登陸,並做好進軍北京的一切準備。

當晚,天津的各國領事們緊急開會研究竇納樂的電報,英美日意奧同意立即派遣軍隊增援北京,但俄國和法國不同意。俄國反對的理由是,俄軍主力正在從旅順口來天津的路上,需要等幾天。正在激烈地爭吵時,竇納樂的第二封電報又到了,語氣變得更加急迫:情況已萬分危急,如果不立即出兵北京,一切都晚了!

外國軍隊的行動速度自然不是大清軍隊可比,兩個小時之後,大沽口外的軍艦生火起錨,第二日凌晨,聯軍在塘沽登陸。這回不是前次的幾百人的小部隊了,這次拼湊的聯軍計有2050人,其中英軍915人,德軍450人,俄軍313人,法軍158人,美軍100人,日軍52人,意軍40人,奧軍25人。

一支儘量拼湊的小型八國聯軍。因爲英軍是絕對主力,所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將軍當之無愧地成爲了聯軍的統帥。

聯軍還是乘火車進發。他們行動很是匆忙,每人只帶了兩百發子彈,這似乎是士兵攜彈量的極限了。後勤方面的一大堆問題幾乎沒有認真研究、西摩爾認爲,他們此行不會發生真正的戰鬥。傲慢了兩三個世紀的英國人相信,無論是帝國政府,還是那幫無知的農民,都沒有膽量對大英帝國的正規軍開槍的。

離開天津後,他們未受到任何武裝力量的阻擊。使得這一趟救援更像是一次觀光,最前面的敞篷車上架着大炮和機關槍,身穿不同式樣軍服的洋兵們懶洋洋地坐在火車上。區別最大的是他們的軍帽:英法士兵是白色的遮陽帽,意大利士兵的帽子上裝飾着羽毛,最正規的是德國人,他們一半人帶着鋼盔,最明顯的是標誌是鋼盔上那根尖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進入過中國的腹地,於是他們很有興趣地觀賞者盛夏的景色。鐵路線兩側,一望無際的田野裡生長着望不到頭的莊稼,偶爾可以看到村莊,低矮的土坯房子,單調的景色很快就讓士兵們厭煩了。

當時下午,北京至天津的電報線被義和團切斷了,西摩爾失去了與後方及前方的聯繫。出現任何情況,都必須靠他這個前線指揮官臨機處置了。

黃昏時分,兵車抵達楊村車站,守衛在這裡的,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的部隊,清軍並未有任何阻止聯軍進入楊村這個要點的舉動。對於赤裸裸的侵略行徑,武衛前軍的官兵們沒有任何的憤怒。這就是現實。

未經許可,任何他國的武裝人員都不得踏上別國的領土。否則就是侵略,就會帶來戰爭。這就是國際通則。但是,大清帝國在1900年的時候,還不具備一個主權國家的意識和行徑,它的士兵,只聽命於上峰。官兵們很少聽到國家這個詞彙,更沒有反侵略的意識。不懂得軍隊的基本使命就是保衛自己的領土安全。

聶士成的部隊甚至與聯軍進行了友好的交談,讓聯軍看了成筐的人頭——那都是拳匪們的人頭,可以拿來請賞的。彷彿那些血淋淋的人頭,不是從活蹦亂跳的同胞脖子上割下來的。而是撿來的可以換錢的寶貝。

聯軍士兵們懷着輕鬆的心情,第二天繼續登車向北。鐵路開始出現被破壞的跡象,或者被抽走了幾根枕木,或者移動了一段道軌。這無疑便是拳匪們的傑作了。好在他們不會修鐵路,連破壞鐵路的技巧也不懂,聯軍士兵們迅速修復被破壞的鐵路,兵車繼續前進,直到到了廊坊。

這裡距離北京已經很近了。西摩爾得到報告,前面的鐵路被嚴重破壞,火車實在是無法走了,必須停車修路。

就在這一天,北京發生了一件事情,日本使館的書記官杉山彬被董福祥的士兵殺死了。杉山彬是奉了日本公使的命令,出永定門去迎接西摩爾的聯軍的,沒想到,聯軍的影子還沒看到,卻落在甘軍士兵的手裡,甘軍士兵根本不管他是什麼身份,立即將他的那顆東洋小腦袋砍了下來。

甘軍士兵根本不懂得杉山彬是外交人員。其實,不僅是甘軍,便是大清帝國的最高決策層,也不懂得通行的國際慣例。在1900年炎熱的初夏,大清帝國對內——義和團的問題,對外,面臨列強武裝干涉甚至全面戰爭,沒有一個全盤的計劃,甚至連基本的態度都不一致,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聶士成的部隊歡迎聯軍,董福祥的部隊卻開始對任何的洋人開殺戒。對待義和團的問題上亦是如此。

滿清帝國,自認繼承了中華文明正統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正在上演着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鬧劇。那些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嚴格意義上都扮演了悲劇的角色,無論是死於非命的,還是苟延殘喘病死於牀榻的,留給後人的都是無盡的惆悵,帶給當時百姓的是嚴酷的苦難。

外交人員被殺,引發了各國使館的驚慌。抗議的發出,加強防守的措施部署以及發出催促西摩爾援軍的電報,讓使館區忙成一團。

但軍機處領班、禮親王世鐸在上朝時,竟然壓下了日本外交人員被大清正規軍砍了腦袋這樣一件大事。或許他認爲只要壓下了上奏,事情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當一個帝國腐朽沒落到即將滅亡時,官員們大多持這種心態。

但這天慈禧叫了榮祿的“起”——這是帶有滿族風格的皇家俗語,就是接受詢問的意思。榮祿單獨面見了慈禧,太后不允許洋兵入京,榮祿完全同意。但榮祿提出,使館萬萬不可攻擊,與公法不容,後果難測。實在不行,就保護在京的外國人撤出京師吧。

對於榮祿的意見,慈禧未置可否。

在廊坊,西摩爾的聯軍部隊正在修鐵路,突然從兩邊的青紗帳裡發出震耳的吶喊,在聯軍士兵的驚愕注視下,從高粱地裡衝出無數頭包紅頭巾,高舉着大刀長矛木棍以及各色旗幟的義和團,朝着站立在路基上的洋兵們殺了過來。

這天是1900年6月13日。

畢竟是正規的軍隊,在稍微的驚慌後,聯軍開始朝着人羣開槍。幾乎不需要瞄準,每一發子彈都可以打中一個鮮活的肉體。

但義和團的勇敢是難以用文字描述的:他們完全無視攢射來的密集子彈,他們甚至不屑(或者不懂)彎腰低頭做最簡單的躲避,他們吶喊着,扭動的身體像是在慶祝豐收的舞蹈。衝在前面的人一片片被打倒,後面的前赴後繼地繼續着死亡征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堅信自己刀槍不入——對那些躺倒在血泊中的夥伴,他們有個術語叫做“睡了”,睡了的人過兩三天就可以醒來。他們甚至不去想那些被打碎的腦袋,打出了眼珠,打穿了肚皮流出內臟的夥伴們怎麼去恢復原狀,他們身下那一灘灘鮮紅的血跡,又意味着什麼。

這是一羣世代在貧瘠土地上從事最勞苦耕作的農民,溫順善良,幽默詼諧,他們喜愛戲劇,渴望富足溫飽,不會書寫文字,卻可以用優美的小調去吟唱太陽、月亮、高山、河水以及心愛的姑娘。他們在面對異族侵略者表現出的刻骨仇恨和勇敢無畏,足以讓他們的子孫在百年後仍激動、惆悵和心緒難寧。

進攻失敗了。神靈和符水抵不上鋼鐵製作的彈丸,在留下成片的屍體後,義和團們退回了青紗帳,退回了他們出發的地方。

這一天,北京的城門轟然洞開,成千上萬的義和團涌入的京師。

這一天,慈禧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動用帝國正規軍阻止西摩爾聯軍進入北京。

“速將聶士成軍全數調回天津附近鐵路地方扼要駐紮﹍﹍如有外兵闖入京畿,定唯裕祿、聶士成、羅榮光是問。”上諭如是說。

裕祿,直隸總督。

聶士成,武衛前軍統領,天津方面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司令官。

羅榮光,大沽炮臺指揮官。

清廷顯然考慮到了列強的援軍定會來自海上。自甲午一戰敗北,有海無防的局面已經形成。列強的軍艦可以任意地遊弋於中國的內海——渤海灣了。想要阻擋其援軍,也只能靠岸防炮臺的力量了。可是,如果要動武,何必等洋兵上岸數千人再打?

進入庚子年,由於義和團事件的爆發,清廷的腐朽無能不可理喻前所未有地暴露於中外面前。

第31節 情報處二第17節 股份第2節 要塞二第15節 平叛五第4節 各方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9節 國慶日二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24節 縱論二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2節 汀泗一第16節 提親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6節 軍餉第32節 變化八第15節 張作相第5節 狄文父子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11節 楊士驤一第36節 大勢五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9節 別離第15節 外蒙第4節 起因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2節 春節一第3節 抗洪三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4節 南京一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34節 初會陳超二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7節 彰德秋操三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11節 北京一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11節 特種作戰第17節 王士珍一第32節 驚變第3節 抗洪三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12節 中樞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15節 北京五第14節 末日一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7節 政府第32節 沂州一第15節 外蒙第6節 抗洪六第18節 新華源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4節 練兵之始第16節 提親第2節 坦克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4節 陳超第23節 韶關會議第29節 變化五第5節 海空軍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5節 白瑞庭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3節 潘亮第7節 武昌二第4節 抗洪四第11節 平叛一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12節 整編前後二
第31節 情報處二第17節 股份第2節 要塞二第15節 平叛五第4節 各方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9節 國慶日二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24節 縱論二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2節 汀泗一第16節 提親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6節 軍餉第32節 變化八第15節 張作相第5節 狄文父子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11節 楊士驤一第36節 大勢五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9節 別離第15節 外蒙第4節 起因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2節 春節一第3節 抗洪三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4節 南京一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34節 初會陳超二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7節 彰德秋操三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11節 北京一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11節 特種作戰第17節 王士珍一第32節 驚變第3節 抗洪三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12節 中樞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15節 北京五第14節 末日一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7節 政府第32節 沂州一第15節 外蒙第6節 抗洪六第18節 新華源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4節 練兵之始第16節 提親第2節 坦克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4節 陳超第23節 韶關會議第29節 變化五第5節 海空軍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5節 白瑞庭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3節 潘亮第7節 武昌二第4節 抗洪四第11節 平叛一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12節 整編前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