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退讓

蜀國公主還是知道了王靜輝今天已經到汴都開封的消息,這是潁王趙頊進宮面聖的時候給她傳的信。知道王靜輝回來後,她便向曹太后和高皇后請辭,匆匆趕回家,這個時候駙馬府早就恢復了往日的秩序,王靜輝正坐在書房中寫奏章呢。

蜀國公主一向溫柔賢惠,因爲王靜輝在這個時空中無父無母,所以她的全部精力和賢惠都用在了王靜輝身上,把他的生活安排的妥妥貼貼,這是一個賢內助。王靜輝見蜀國公主走進書房,便好奇的問道:“娘子,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不是要在宮中陪伴太后和皇后嗎?”

蜀國公主走到他的身旁說道:“夫君來了怎麼也不讓人到宮中告訴我一聲,晚飯吃過了嗎?太后和皇后那邊一羣人正在下跳棋,還嫌多出一個我呢?!”

聽了蜀國公主的話後,王靜輝心中也是好笑不已:他常常設計出一些小遊戲,交給徐氏來生產,這些小東西平時往潁王府邸送,而蜀國公主在汴都的話便由她直接帶進宮中。那些整天閒的無聊的後宮上至曹太后,下至宮娥太監都被一網打盡,整天盤算着蜀國公主下次進宮能夠帶些什麼新奇玩意兒來見識見識。徐氏知道自己製作的東西是往宮裡面送的,所以不惜工本製作的極爲精製,每次都是五六套的往裡面送,但僧多粥少架不住人多,宗室子弟或是地位顯赫的妃子便可以向蜀國公主索要,但大多數人還是使用比較簡陋的替代品地。徐氏當然發現了這裡面地市場。從宮中流傳出去這些遊戲的玩法很快便風靡了汴都上流社會地那些女眷和孩子們。底層市場徐氏是不屑去佔領的,他們走的是高端路線。一套彩色玻璃跳棋、象棋幾乎是所有的官宦人家必備之物,這東西可沒有王靜輝“限產保價”之說,價格雖然比玻璃器具低地很多,只有三四貫但架不住量大。簡直就是個小金礦。

王靜輝說道:“我在外任地方官,也讓你跟着受苦了,趁着回京的機會多陪陪父母也是好的,等我的任期一到,返回汴都的時候就不用這麼麻煩了!我倒是吃過了,你呢?如果還沒有吃飽,我做幾道新鮮的菜給你品嚐一下?”

蜀國公主笑着說道:“這段時間在宮中太后和皇后都很疼我,生怕我吃少了,哪裡還會餓?你在寫些什麼?”

王靜輝說道:“這次回汴都面聖,我想聖上一方面會對我前段時間和王韶寫的那份奏章有關係。還有便是免役法在京畿路和楚州試行,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吧,現在我寫的這份奏章便是想如何來解決這件事的。”

蜀國公主拿起王靜輝還沒有寫完地奏章仔細看了看,她在汴都已經有段日子了,當然知道免役法在京畿路試行情況遠不如在楚州那裡好,隨着呂公著的隱退,現在已經有些官員已經把矛頭指向了自己的丈夫,尤其是御史臺和知諫院。不過好在御史中丞司馬光大人對駙馬聯繫比較多,知之甚深,再加上楚州那裡的效果完全和京畿路不同,所以盡力爲駙馬延譽。

王靜輝看到蜀國公主的秀眉微微皺起,笑着說道:“娘子不用爲此事而煩心,無論什麼事情遭到別人的反對那是肯定的。誰也不是神仙,哪能夠擔保自己就是一定正確呢?不過事有輕重緩急,該退就退,這樣才能積累更多的經驗,以便真正地能夠變成百姓稱頌的良法!”

王靜輝這道奏章中主要是主動承認錯誤,因爲自己是免役法的發起人,雖然在自己的地頭上做的紅紅火火,京畿路發生的事情與他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但他還是必須站出來承擔他自己地責任,這總比被那些好事的御史給揪出來要好的多。他雖然不喜歡政治,但身處這個環境下政治卻選擇了他,對於王靜輝來說,必須吸取歷史經驗教訓,萬萬不能走王安石那條老路,退讓一步又不會讓自己掉塊肉,避避鋒芒又如何?

蜀國公主剛纔皺眉頭是因爲她覺得王靜輝太受委屈了,明明是個好辦法,但在京畿路搞砸了,卻是自己來頂缸。奏章還沒有寫完,蜀國公主還以爲王靜輝心灰意冷不想繼續實行免役法了,但剛纔夫君的一席話才讓她才明白過來這不過是暫且退讓罷了。

雖然知道蜀國公主生於帝王家,要想完全忽略這些微妙的政治因素是不可能的,但王靜輝不願意讓蜀國公主碰這些事情,免得她煩心憂慮,他要保護自己的妻子永遠快樂和一塵不染,所以便從蜀國公主的手中拿回奏章,安慰的說道:“娘子,不要想這些煩心事了,這些東西我都已經做好的安排,以後你會看到的。不過咱們兩人好久沒有下棋了,今晚對弈一局如何?”

蜀國公主自然明白駙馬的心意,心中也感到一陣溫暖,便從書架上取下棋具在旁邊的一張矮几上擺開,在這還略顯寒意的初春夜色中,駙馬府的書房中傳出一陣陣悅耳的笑聲……

第二天垂拱殿當中,文武百官按照等級劃分都排列站好,英宗趙曙端坐在御案之上,殿中躬身站着的便是剛剛回到汴都開封的王靜輝。這個時代的統治者是中國最開明的時期,雖然宮殿規模上沒有王靜輝在北京故宮看到的太和殿等建築那麼莊嚴宏大,但站在這裡的官員在說話的時候是不用下跪的,只用躬身禮,他距離皇帝也不過五六米遠,在福寧殿議事的時候距離會更近,他的心中不無惡意的想到當年包拯用唾沫給仁宗洗臉的場景,心中就感到好笑。這裡的一切讓他感到了一種自由的空氣,雖然還要遵從一些禮制,但要比王靜輝想象中那種森嚴要寬鬆多了。不知道以前那個時空中電視裡地清宮戲大臣跪在地下不敢擡頭地情節是真是假。但王靜輝知道。宋朝以後的大臣已經再也出不了用唾沫給皇帝洗臉地大臣了。

現在討論的便是關於免役法試行的問題,王靜輝在大殿中用堅定不容懷疑的口氣敘說着免役法在楚州試行地情況。並且還帶來了楚州免役法有關的賬冊和楚州上下各地官員的一些說明材料,來證明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的。

賬本和材料由太監接過送到英宗趙曙的案頭,趙曙也只是象徵性的翻看了幾頁,剛纔王靜輝的發言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免役法在楚州不僅沒有擾民。而且處理了一千多廂軍,每年財政收入增加一萬貫。相比京畿路的成績來說,免役錢倒是收地不少,每年有十三萬貫之多,處理的廂軍也就是不到兩千,最麻煩的便是在民間激起了民怨,都說免役法不好。兩地都實行同樣的法令,但效果卻是截然不同,連呂公著的開封府都給辭了,趙曙和殿上的衆位大臣也都感到莫衷一是。

英宗趙曙說道:“駙馬。你怎麼看免役法在京畿路和楚州試行中出現的不同呢?”

對於英宗趙曙的問題,王靜輝以爲老丈人不會就這樣在百官面前提出來,而是放在福寧殿這樣地小圈子裡面來討論,比較更合適些,這樣就算自己指出了問題的焦點也不會折了呂公著的面子。就是這樣,王靜輝在準備好的奏章中也沒有明確的指出其中的吏治問題,畢竟他身在楚州,在職權範圍上也輪不到他說話。若是單單一個駙馬身份倒是可以說說,否則就會被御史彈劾成“越權”地罪名。

王靜輝只能將袖子中早就準備好的奏章收起來,略微思索了一下說道:“聖上,這是在下的罪責!”

王靜輝的話讓殿中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因爲但從條例上來說,以公心來推論。這免役法確實是良法,要不然也不會在楚州試行過程中這麼順利而且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京畿路把事情辦砸了,那也是呂公著無能,落得請辭的下場也是應得。

英宗趙曙好奇的問道:“愛卿又有和錯?楚州試行免役法不是成績斐然嗎?”

王靜輝說道:“免役法只是臣綜合仁宗朝期間兩浙轉運使李復圭和越州通判張詵的做法來提出的,也算不得獨創,但畢竟是臣總結後獻上的,免役法在京畿路試行出現問題,臣之責任難逃!臣也曾想過,看似利民之法,不見得就會得到百姓的支持和給百姓帶來實惠!”

英宗趙曙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愛卿爲朕想出免役法乃是爲國分憂,至於在京畿路試行中出現問題也非愛卿之錯,這點朕還是清楚的!不過愛卿剛纔所說的‘利民之法爲何不能利民’是爲何故?”

王靜輝答道:“臣只是總結出了一個總的綱領,但各地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特殊情況,具體地區必須具體分析才能夠實行,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必然會導致免役法在京畿路試行時所遇到的問題!比如楚州來說,免役法是在臣考察過楚州的實際情況後結合前人的經驗才做出來的,但如果放在京畿路恐怕就不合適了。京畿路雲集天下財富,尤其汴都其居住人家的生活水平和其他州縣明顯不同,如果還是按照楚州住戶等級劃分的標準,那自然會多出許多富戶。實際上在汴都開封居民生活水平很高,但消費也不菲,居住的人家就是每個月所得八十貫錢,其生活水平也不過相當於楚州那裡月收入五六十貫的樣子,兩者之間如果生搬硬套,自然會在戶籍等級上發生比較大的差別,使得百姓困苦不堪,從而生怨來抵制免役法的推行,這也就不稀奇了!”

英宗趙曙等幾個熟悉王靜輝的大臣原以爲他會在垂拱殿上發發吏治上的牢騷,這也符合他在楚州嚴肅吏治的風格,正是因爲楚州的吏治要遠遠好於汴都開封,所以纔會這麼有效率,沒有惹起民怨。沒想到王靜輝說的是“橘生於淮則爲橘”的那套道理,看來似乎是想給呂公著一點面子。將他地責任攬下來。趙曙在臺後聽過後慢慢地點點頭。擡手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王靜輝接着說道:“臣以爲京畿路試行免役錢出現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戶籍等級分劃上地標準有問題!臣近日思得一法來解決比較各地低於的百姓生活水平的方法:將汴都開封和其他各州的米價報上來,以楚州地米價來作爲一個基準。凡是高於或基準的州或路就要相應的提高或降低戶籍等級劃分所要繳納的免役錢,這樣免役錢的收取更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便調整。另外便是將免役法的條文和等級劃分的細則都要張榜公佈出來,讓百姓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標準等級。如果地方官員在劃分等級的時候有所‘疏漏’的話,那百姓可以找到當地地檢察御試來評斷然後再作出結論!”

旁邊的宰輔韓琦聽後站出來說道:“聖上,老臣以爲駙馬說的有理,以爲可行!”韓琦是個縱橫官場的老狐狸,王靜輝不想把這當中的吏治問題拿出來點點,這本身就是再向呂公著和其背後的呂氏家族示好。韓琦開始發話後,其他諸如歐陽修、曾公亮、、司馬光等人先後發言來支持王靜輝的建議,重新釐定免役錢的分戶等級。

王靜輝知道英宗趙曙等主要大臣還是希望免役法能夠實行下去地,畢竟楚州的效果擺在那裡,但京畿路的反應實在是太糟糕了。爲了不至於讓其他大臣以“擾民”的罪名對英宗趙曙施加壓力,把免役法斬斷,他只好做出退讓,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繼續改良免役法,而不是去指責呂公著及其官員的吏治水平太差,否則呂氏地老臉擱不住,他的兄弟呂公弼可是個大有來頭的人物,搞不好就會結下不結的仇怨。那對免役法實在是太不利了。

吏治當然是最令王靜輝頭痛的事情,但他不是強勢的政治人物,沒有那個資歷和手段來獲得神宗對王安石那樣的支持,所以這個時候提吏治簡直就是拿雞蛋碰石頭。現在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他這段時間考慮很多次的了,希望能夠借鑑後世的“透明化管理”來平衡吏治的負面影響。宋朝的吏治雖然很糟糕,但也是允許民告官的。放在往常民告官的“成本”有些高,不過有足夠多的檢察御史散佈在其中,那就簡單多了。

讓百姓知道自己按照條例應該交多少免役錢,如果地方官吏敢增收,那他就必須冒着被御史彈劾的危險來運作此事了,這可是關係到自己今後仕途發展的重要指標,這樣便相對的達到了一種平衡。這是王靜輝和御史臺老大御史中丞司馬光之間多次來信商定的。歷史上說司馬光剛正不阿,御史又有繩糾百官的權力,就是宰輔韓琦這樣的高位重臣,碰上司馬光的彈劾,也必須在家裡賦閒,等候最後皇帝的聖裁。司馬光手底下那些他所提拔上來的御史裡行等官員也會賣力的,地方官吏要想官路一直平坦下去,那躲開這些檢查御史就要看自己的表現了。

基本上韓琦那幾個重臣如果點頭同意的話,那過關通過就在眼前了。王靜輝現在也只想保證免役法的正常實施,如果他要攻擊吏治,那就變相的跟剛剛黯然離開開封府知府職位的呂公著過不去,那後果可是比較嚴重,搞不好自己就要變成王安石那樣把大量的精力和朝中反對派和稀泥的境地了。

基本上幾個韓琦和其他幾個參知政事還有御史中丞司馬光的明確表態,英宗趙曙即便就是反對也要好好思量一下,更何況他本來就是贊成免役法的人呢?原本他是看着京畿路的問題出現的,而從楚州他安排的人那裡傳回來的消息卻是正好相反,看過楚州免役法試行細則後,趙曙也不得不佩服駙馬的思慮周全的功夫了得。就這樣在京畿路鬧得沸沸揚揚的免役法暫停試行,待到整頓好後擇時開始實施。

垂拱殿百官議事之後,王靜輝和王韶同一些重臣留下來進入福寧殿,在那裡同樣也有一場考試在等着他和王韶,不過王靜輝決定是該讓王韶大放異彩的時候了。

在福寧殿中的氣氛就要比垂拱殿要安寧祥和的多,而且多數時候還都能夠混把椅子坐。《對西夏長期戰略札子》遞到英宗趙曙手裡已經快一個月,相信這些大臣已經都讀過了,如果今天王韶發揮得當,這道奏章將會在行當長時間內來指導大宋和西夏的關係,而王韶自己也可以謀份好出身。

第114章 大師第257章 變而變第93章 病危第383章 取捨第232章 武策第133章 莫測第26章 漣漪第139章 關節第363章 團聚第52章 心意第210章 獵人第278章 顧忌第274章 進步第283章 天波第38章 收徒第407章 補給第48章 治療(下)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52章 心意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111章 巧合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152章 歸來第411章 功成第79章 新生第116章 伏筆第405章 牛刀小試第59章 潛移默化第345章 殺伐西夏(九)第45章 試探第228章 渴望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247章 水利第430章 相聚第111章 巧合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27章 新年第162章 首富第410章 鐵與血第104章 議事第234章 去職第257章 變而變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328章 歸宋第352章 尾巴第26章 漣漪第347章 賀壽第421章 創新第123章 走馬觀花第313章 亂局第325章 內應第180章 默契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293章 質疑第30章 經濟侵略第54章 上邪第84章 思想準備第35章 演戲第400章 女直第349章 道義第369章 奴隸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166章 愛的結晶第364章 伏兵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229章 軍費第105章 銀行第105章 銀行第191章 風滿樓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38章 收徒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68章 平息第103章 準備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210章 獵人第1章 英雄第54章 上邪第392章 謎底第429章 轉移第276章 事故第397章 外交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138章 新事業第25章 技驚四座第404章 來州第22章 想法第67章 扭轉第101章 來信第7章 讓利第318章 藉口
第114章 大師第257章 變而變第93章 病危第383章 取捨第232章 武策第133章 莫測第26章 漣漪第139章 關節第363章 團聚第52章 心意第210章 獵人第278章 顧忌第274章 進步第283章 天波第38章 收徒第407章 補給第48章 治療(下)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52章 心意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111章 巧合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152章 歸來第411章 功成第79章 新生第116章 伏筆第405章 牛刀小試第59章 潛移默化第345章 殺伐西夏(九)第45章 試探第228章 渴望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247章 水利第430章 相聚第111章 巧合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27章 新年第162章 首富第410章 鐵與血第104章 議事第234章 去職第257章 變而變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328章 歸宋第352章 尾巴第26章 漣漪第347章 賀壽第421章 創新第123章 走馬觀花第313章 亂局第325章 內應第180章 默契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293章 質疑第30章 經濟侵略第54章 上邪第84章 思想準備第35章 演戲第400章 女直第349章 道義第369章 奴隸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166章 愛的結晶第364章 伏兵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229章 軍費第105章 銀行第105章 銀行第191章 風滿樓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38章 收徒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68章 平息第103章 準備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210章 獵人第1章 英雄第54章 上邪第392章 謎底第429章 轉移第276章 事故第397章 外交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138章 新事業第25章 技驚四座第404章 來州第22章 想法第67章 扭轉第101章 來信第7章 讓利第318章 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