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楚漢戰爭2

戰爭起因項羽於鉅鹿之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40餘萬,自恃功勞最大,並取得了諸侯上將軍地位,統率諸侯之兵,實力雄厚。與此同時,楚地另一路劉邦所率義軍得以乘隙率先進入咸陽,按照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劉邦欲稱王於關中。項羽亦率諸侯軍40餘萬直奔關中。項羽自認功高,自恃強大,遂自行分封天下,並拒絕把先入關的劉邦封爲關中王,將其改封到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爲王,最後引發戰爭。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主詞條:秦末農民起義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爲二世皇帝。秦二世胡亥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十年*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首先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羣雄紛紛響應。九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同月,泗水亭長劉邦亦於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項梁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於薛縣(今山東滕州)議事,劉邦亦率部歸附項梁。是時,燕、趙、齊、魏兼已自立爲王,項梁於是採納范增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爲王,仍號“楚懷王”,都盱臺(今江蘇盱眙)。八月,秦軍最高統帥、上將軍章邯在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王咎和齊王田儋後,與項梁展開了定陶之戰,項梁因輕敵而戰死,章邯於是認爲楚地已不足憂,遂領兵北上攻打河北義軍集團趙國,圍趙王歇於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趙王遂求救於諸侯(《史記·高祖本紀》)。秦二世三年(前208年,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楚懷王見項梁軍破十分驚恐,於是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任沛公劉邦爲碭郡長,封爲武安侯,領碭郡兵;封項羽爲長安侯,號爲魯公,不久又任宋義爲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爲次將北上救趙,同時派劉邦進攻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分楚地義軍兩路攻秦,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楚霸王項羽秦二世三年(前208年),宋義兵至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停46天不前,項羽便殺死宋義,楚懷王只好任其爲上將軍,項羽遂率5萬餘楚兵繼續北上,迎戰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是時,楚、齊反秦武裝集團新敗,趙國亦危在旦夕,此戰實質上已更將成爲秦軍主力與各路反秦主力的總決戰,而救趙諸軍兼作壁上觀,未敢出戰,形勢十分嚴峻。十二月,項羽破釜沉舟,親率2萬餘楚兵大敗王離所部20餘萬秦軍主力於鉅鹿城外,項羽威震諸侯,遂成爲諸侯上將軍,統領諸侯之兵。次年(前207年)六月,章邯等被迫率餘部20萬人歸降,鉅鹿之戰勝利結束。鉅鹿之戰對秦軍主力的牽制並最終獲得勝利,同時也爲西路劉邦軍得以順利入關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經此一役,秦朝已名存實亡(參見鉅鹿之戰)。八月,趙高殺死秦二世,擁立子嬰爲秦王。十一月,項羽在入關途中恐秦20萬降卒譁變,於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將他們全部坑殺,舉世震驚,這也使得項羽、章邯等人極大程度的喪失了關中民心。與此同時,十月,沛公劉邦乘隙攻入關中,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史記·項羽本紀》)。

編輯本段形勢發展初生間隙主詞條:鴻門宴漢元年十月(前207年,漢初承鴻門宴(6張)秦制,十月爲歲首),劉邦進至灞上(今陝西西安市東南),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依據反秦義軍“盟主”楚懷王與天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理應稱關中之王,又聞項羽欲立章邯於關中,號雍王,於是派兵駐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以防諸侯入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項羽破釜沉舟,消滅了秦軍主力,註定了秦朝覆滅必然性趨勢,自認爲功勞最大。然而勝利在即之際,卻被劉邦搶先進入關中,奪取了勝利果實,自然怒氣沖天,於是率諸侯軍40餘萬入關。漢元年十二月(前207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項羽命英布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軍。劉邦軍不足10萬,自料力不能敵,於是還軍灞上,並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爲調解,並親赴鴻門謝罪,示以誠意,並表示歸順,項羽決心動搖,放走了劉邦。數日後,項羽引兵西進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火燒宮殿,大火三月不滅。時韓生勸諫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於是烹殺諫者,放棄了建都關中形勝之地的良好抉擇。

戲下分封主詞條:項羽分封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項羽分封諸侯羽佯尊楚懷王爲義帝,逼其遷都郴縣(今湖南郴州),實不用其命。四月,項羽自恃滅秦巨功並憑藉其在軍事上的壓倒優勢,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恢復封建割據,並自立爲西楚霸王,統轄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樑、楚九郡,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以“巴、蜀亦關中地也。”(《史記·項羽本紀》),乃封劉邦於巴、蜀、漢中三郡,爲漢中王,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又將關中地區分爲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爲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通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漢中巴蜀地區。另外還同時分封了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劉邦赴漢劉邦被改封到漢中,初不欲就國,謀攻項羽,蕭何進言曰:“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劉邦於是採納蕭何建議,屈就漢王封號,招賢納士以圖天下,同時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四月,忍忿前往漢中(郡治南鄭,今漢中市城東)就國,項羽使卒三萬人從。途中燒燬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藉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痹項羽。項羽亦於同時班師彭城。

諸侯走勢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韓王成因無功,且韓相張良投歸劉邦構成威脅,故項羽將其留在彭城,貶爵爲侯,不久殺之。五月,齊相田榮不滿項羽分封,迎戰回國就任的齊王田都,田都奔楚,項羽殺之。原齊王、新封膠東王田市畏懼項羽,前往膠東就國,田榮憤而追殺之,遂自立爲齊王,不久又攻殺濟北王田安。八月,遼東王韓廣(原燕王)因不願遷徙遼東,燕王臧荼擊殺之,並遼東地爲燕國;同時,項羽改封鄭昌爲韓王。同月,未及分封的原秦龍川(今廣東省龍川縣)縣令趙佗自立爲南越王,割據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及周邊)。漢二年(公元前206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趙將陳餘因不滿項羽分封,聯合已反的齊王田榮打敗常山王張耳,張耳歸漢。陳餘迎立代王趙歇復爲趙王,自爲代王,命夏說爲相守代,自己留輔趙王。同月,項羽密令九江王英布遣將殺害義帝於郴縣。而在八月,漢軍亦開始出兵三秦,至此,中原諸侯國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未及分封的嶺南、閩中(今福建大部及浙江、江西部分區域)地,分別爲南越王趙佗、閩中郡長無諸所割據。這十八諸侯及南越、閩中二諸侯中,南越王相對獨立,未參與楚漢戰爭,置身事外,保持中立。衡山王、臨江王雖屬楚國陣營,但從未介入戰事,楚漢戰爭末期衡山王歸漢。原閩越越王、秦閩中郡長無諸曾從諸侯滅秦有功,因未被項羽封王,後亦率兵抗楚。其餘中原諸侯以及演變而成的諸侯均直接或間接、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了楚漢戰爭。

編輯本段前期戰事還定三秦之戰主詞條:暗渡陳倉、還定三秦之戰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未被項羽封王的齊國貴族田榮不滿項羽分封,於齊地(今山東大部)起兵反楚,逐走項羽新封的齊王田都,殺膠東王田市,自立爲齊王。不久又使彭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他又賜給彭越將軍印,令其反於樑地,同時借兵給陳餘協助其打敗常山王張耳,張耳歸漢。陳餘迎代王趙歇復爲趙王,自爲代王,命夏說爲相守代,自己輔趙王,趙地亦被策反。項羽於是發兵擊齊。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和三秦王立足未穩之機,“決策東鄉(向),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令蕭何收取巴、蜀租賦補給軍隊,並得蕭何大力舉薦,任命韓信爲大將,以曹參爲前鋒統兵數萬,積極部署東進。八月,漢軍以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潛出故道(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陝西風縣北風州之西),兵至陳倉(今陝西寶雞),襲擊雍國,進圍章邯軍於雍都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同時分兵攻取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亡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堡),迫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迅速還定三秦,襲佔關中大部地區。隨後,命部將薛歐出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向楚地進軍,被楚軍阻於陽夏(今河南太康)。戰爭起因項羽於鉅鹿之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40餘萬,自恃功勞最大,並取得了諸侯上將軍地位,統率諸侯之兵,實力雄厚。與此同時,楚地另一路劉邦所率義軍得以乘隙率先進入咸陽,按照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劉邦欲稱王於關中。項羽亦率諸侯軍40餘萬直奔關中。項羽自認功高,自恃強大,遂自行分封天下,並拒絕把先入關的劉邦封爲關中王,將其改封到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爲王,最後引發戰爭。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主詞條:秦末農民起義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爲二世皇帝。秦二世胡亥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十年*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首先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羣雄紛紛響應。九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同月,泗水亭長劉邦亦於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項梁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於薛縣(今山東滕州)議事,劉邦亦率部歸附項梁。是時,燕、趙、齊、魏兼已自立爲王,項梁於是採納范增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爲王,仍號“楚懷王”,都盱臺(今江蘇盱眙)。八月,秦軍最高統帥、上將軍章邯在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王咎和齊王田儋後,與項梁展開了定陶之戰,項梁因輕敵而戰死,章邯於是認爲楚地已不足憂,遂領兵北上攻打河北義軍集團趙國,圍趙王歇於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趙王遂求救於諸侯(《史記·高祖本紀》)。秦二世三年(前208年,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楚懷王見項梁軍破十分驚恐,於是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任沛公劉邦爲碭郡長,封爲武安侯,領碭郡兵;封項羽爲長安侯,號爲魯公,不久又任宋義爲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爲次將北上救趙,同時派劉邦進攻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分楚地義軍兩路攻秦,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楚霸王項羽秦二世三年(前208年),宋義兵至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停46天不前,項羽便殺死宋義,楚懷王只好任其爲上將軍,項羽遂率5萬餘楚兵繼續北上,迎戰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是時,楚、齊反秦武裝集團新敗,趙國亦危在旦夕,此戰實質上已更將成爲秦軍主力與各路反秦主力的總決戰,而救趙諸軍兼作壁上觀,未敢出戰,形勢十分嚴峻。十二月,項羽破釜沉舟,親率2萬餘楚兵大敗王離所部20餘萬秦軍主力於鉅鹿城外,項羽威震諸侯,遂成爲諸侯上將軍,統領諸侯之兵。次年(前207年)六月,章邯等被迫率餘部20萬人歸降,鉅鹿之戰勝利結束。鉅鹿之戰對秦軍主力的牽制並最終獲得勝利,同時也爲西路劉邦軍得以順利入關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經此一役,秦朝已名存實亡(參見鉅鹿之戰)。八月,趙高殺死秦二世,擁立子嬰爲秦王。十一月,項羽在入關途中恐秦20萬降卒譁變,於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將他們全部坑殺,舉世震驚,這也使得項羽、章邯等人極大程度的喪失了關中民心。與此同時,十月,沛公劉邦乘隙攻入關中,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史記·項羽本紀》)。

編輯本段形勢發展初生間隙主詞條:鴻門宴漢元年十月(前207年,漢初承鴻門宴(6張)秦制,十月爲歲首),劉邦進至灞上(今陝西西安市東南),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依據反秦義軍“盟主”楚懷王與天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理應稱關中之王,又聞項羽欲立章邯於關中,號雍王,於是派兵駐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以防諸侯入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項羽破釜沉舟,消滅了秦軍主力,註定了秦朝覆滅必然性趨勢,自認爲功勞最大。然而勝利在即之際,卻被劉邦搶先進入關中,奪取了勝利果實,自然怒氣沖天,於是率諸侯軍40餘萬入關。漢元年十二月(前207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項羽命英布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軍。劉邦軍不足10萬,自料力不能敵,於是還軍灞上,並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爲調解,並親赴鴻門謝罪,示以誠意,並表示歸順,項羽決心動搖,放走了劉邦。數日後,項羽引兵西進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火燒宮殿,大火三月不滅。時韓生勸諫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於是烹殺諫者,放棄了建都關中形勝之地的良好抉擇。

戲下分封主詞條:項羽分封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項羽分封諸侯羽佯尊楚懷王爲義帝,逼其遷都郴縣(今湖南郴州),實不用其命。四月,項羽自恃滅秦巨功並憑藉其在軍事上的壓倒優勢,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恢復封建割據,並自立爲西楚霸王,統轄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樑、楚九郡,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以“巴、蜀亦關中地也。”(《史記·項羽本紀》),乃封劉邦於巴、蜀、漢中三郡,爲漢中王,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又將關中地區分爲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爲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通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漢中巴蜀地區。另外還同時分封了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劉邦赴漢劉邦被改封到漢中,初不欲就國,謀攻項羽,蕭何進言曰:“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劉邦於是採納蕭何建議,屈就漢王封號,招賢納士以圖天下,同時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四月,忍忿前往漢中(郡治南鄭,今漢中市城東)就國,項羽使卒三萬人從。途中燒燬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藉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痹項羽。項羽亦於同時班師彭城。

諸侯走勢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韓王成因無功,且韓相張良投歸劉邦構成威脅,故項羽將其留在彭城,貶爵爲侯,不久殺之。五月,齊相田榮不滿項羽分封,迎戰回國就任的齊王田都,田都奔楚,項羽殺之。原齊王、新封膠東王田市畏懼項羽,前往膠東就國,田榮憤而追殺之,遂自立爲齊王,不久又攻殺濟北王田安。八月,遼東王韓廣(原燕王)因不願遷徙遼東,燕王臧荼擊殺之,並遼東地爲燕國;同時,項羽改封鄭昌爲韓王。同月,未及分封的原秦龍川(今廣東省龍川縣)縣令趙佗自立爲南越王,割據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及周邊)。漢二年(公元前206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趙將陳餘因不滿項羽分封,聯合已反的齊王田榮打敗常山王張耳,張耳歸漢。陳餘迎立代王趙歇復爲趙王,自爲代王,命夏說爲相守代,自己留輔趙王。同月,項羽密令九江王英布遣將殺害義帝於郴縣。而在八月,漢軍亦開始出兵三秦,至此,中原諸侯國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未及分封的嶺南、閩中(今福建大部及浙江、江西部分區域)地,分別爲南越王趙佗、閩中郡長無諸所割據。這十八諸侯及南越、閩中二諸侯中,南越王相對獨立,未參與楚漢戰爭,置身事外,保持中立。衡山王、臨江王雖屬楚國陣營,但從未介入戰事,楚漢戰爭末期衡山王歸漢。原閩越越王、秦閩中郡長無諸曾從諸侯滅秦有功,因未被項羽封王,後亦率兵抗楚。其餘中原諸侯以及演變而成的諸侯均直接或間接、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了楚漢戰爭。

編輯本段前期戰事還定三秦之戰主詞條:暗渡陳倉、還定三秦之戰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未被項羽封王的齊國貴族田榮不滿項羽分封,於齊地(今山東大部)起兵反楚,逐走項羽新封的齊王田都,殺膠東王田市,自立爲齊王。不久又使彭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他又賜給彭越將軍印,令其反於樑地,同時借兵給陳餘協助其打敗常山王張耳,張耳歸漢。陳餘迎代王趙歇復爲趙王,自爲代王,命夏說爲相守代,自己輔趙王,趙地亦被策反。項羽於是發兵擊齊。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和三秦王立足未穩之機,“決策東鄉(向),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令蕭何收取巴、蜀租賦補給軍隊,並得蕭何大力舉薦,任命韓信爲大將,以曹參爲前鋒統兵數萬,積極部署東進。八月,漢軍以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潛出故道(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陝西風縣北風州之西),兵至陳倉(今陝西寶雞),襲擊雍國,進圍章邯軍於雍都廢丘編輯本段北方戰線安邑之戰主詞條:安邑之戰漢二年(前205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反漢歸楚,威脅漢軍側翼。劉邦先派酈食其遊說未成,即命韓信率軍進攻。九月,韓信突襲安邑,生擒魏豹,滅魏國。

井陘之戰主詞條:井陘之戰、背水一戰、韓信破代、趙、燕、齊之戰安邑之戰後,劉邦繼而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井陘之戰陽”(《漢書·韓信傳》)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闢北方戰場,以消滅楚的羽翼,實現對楚的戰略包圍。同年閏九月,韓信首先破代國,生擒相國夏說,代亡。漢三年(前205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韓信、張耳率領漢軍越過太行山,與楚的羽翼趙國戰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20萬趙軍,斬殺趙軍主帥成安君陳餘,生擒趙王歇,一舉滅亡趙國。隨之採納趙國降將李左車建議,乘勢不戰而迫降燕王臧荼,平定燕國。

濰水之戰主詞條:濰水之戰漢四年(前204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一月,韓信又大破楚、齊聯軍於濰水(今山東濰河)之濱,平定齊國。至此,韓信東進2000餘里,從東、北兩面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楚大後方。

編輯本段敵後戰線主詞條:彭越撓楚漢二年(前205年)四月,漢軍於彭城戰敗後向西潰退,彭越把他攻佔的城池又都丟掉,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漢三年(前204年),彭越經常往來出沒替漢王遊動出兵,攻擊楚軍,在樑地斷絕他們的後援糧草。漢四年(前203年)冬,楚軍和漢軍在滎陽相持,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邑。項羽知悉後,就派曹咎駐守成皋,親自向東收復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又都歸復楚國所有。彭越於是率軍北上谷城。漢五年(前202年)秋,楚軍向南撤退到夏陽,彭越又攻克昌邑等二十多個城邑,繳獲穀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

編輯本段南方戰線漢二年(前205年)四月,漢軍於彭城戰敗後,劉邦爲擺脫被動局面,爭取張良“聯絡英布,重用韓信、彭越”的方針,派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以達到分散並牽制了楚軍的目的,減輕劉邦正面戰場的壓力。英布叛楚歸漢後遂出兵攻打楚國,項羽便派項聲、龍且進攻九江軍。戰爭持續了幾個月,龍且在九江國的戰役中,打敗了英布的軍隊。英布從隱蔽小道逃歸漢國。

編輯本段主力戰線彭城之戰主詞條:彭城之戰、濉水之戰漢二年(前205年)四月,劉邦乘楚、齊兩軍膠着之際,在洛陽接受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爲賊,敵乃可服”(《資治通鑑·卷九·高帝二年》)的建議,以項羽殺害義帝爲口實,爲義帝報仇討逆爲政治號召,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發檄文佈告全國:“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爲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漢軍進攻時期示意圖帝者(《史記·高祖本紀》)”(天下諸侯共同擁立義帝,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現在項羽弒殺義帝於江南,大逆不道。寡人親自爲義帝發喪,諸侯都穿服戴孝。全部徵發函谷關內的軍隊,希望跟隨諸侯國王共同攻打楚國殺義帝的人),聯絡各地諸侯王,率本部及塞、翟、魏、趙、代五國諸侯聯軍56萬攻楚,並一舉攻佔楚都彭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高祖爲義帝發喪”。項羽得知後,留衆部將繼續擊齊,自率精兵3萬疾馳南下。時劉邦等衆諸侯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置酒高會。項羽乘劉邦陶醉於勝利,戒備鬆懈之際,率軍繞至彭城西,於清晨時發動突然襲擊,戰至中午,大破漢軍,漢軍往泗水方向潰逃,楚軍緊追不捨,殺漢軍十餘萬人,一直追擊至靈壁(今安徽靈璧縣)東濉水,漢軍相互擁擠、踐踏,加上楚軍追殺,漢軍十餘萬人皆入濉水,濉水爲之不流(《史記·項羽本紀》)。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劉邦也險些被虜,僅率數十騎突出重圍,逃回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經此一戰,漢軍元氣大傷。

京索之戰主詞條:京索之戰劉邦在彭城之戰後,勢力一落千丈,不但父親劉太公、母親劉媼和妻子呂雉被楚軍虜獲,被作爲人質。更甚諸侯重新歸附楚國,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也入楚爲將,連一直與楚對抗的齊、趙也歸附項羽。不久,劉邦到達呂雉兄長駐守的下邑(今河南夏邑縣),重收潰敗士卒,往後撤退。到達虞(今河南虞城縣)後,劉邦派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英布遂叛楚歸漢。項羽於是派龍且攻打英布。漢二年(前205年)六月,劉盈(即漢惠帝)被立爲太子,被劉邦命令駐守櫟陽,不久漢軍水攻廢丘,雍王章邯自殺。同時,英布與龍且戰爭不得勝利,往見劉邦。劉邦收取士卒,會合關中蕭何派來的援軍,加上韓信趕來會合,於京縣(今河南洛陽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附近)之間擊敗楚軍,將楚軍擊退到滎(xing)陽以東。

成皋爭奪戰主詞條:成皋爭奪戰、成皋之戰、滎陽之戰劉邦於彭城之戰戰敗後,諸侯紛紛復背漢歸楚。爲擺脫被動局面,劉邦爭取張良“聯絡英布,重用韓信、彭越”的方針,從各方面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徵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於是在滎陽東一舉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的西進攻勢。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戰局總體相對穩定。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雍都廢丘,迫雍王章邯自殺,剪除後方一大隱患,盡佔關中。同時,英布與龍且戰爭,不得勝利,與隨何往見劉邦。劉邦收取士卒,會合關中蕭何派來的援軍,加上韓信趕來會合,於京縣(今河南洛陽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附近)之間擊敗楚軍,將楚軍擊退到滎陽以東。隨之又採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九月,採納韓信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讓其開闢北方戰場。楚漢之爭總體形勢圖漢三年(前204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佔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爲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採納謀士轅生建議,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此時,彭越攻佔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佔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爲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

廣武對峙漢軍再次收復成皋後,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長期對峙,相持不下。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羽患之。於是置劉邦的父親太公於鼎鑊上,告訴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今天不趕快投降,我就烹煮了你父親),劉邦卻回答道:“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我與你曾都是楚懷王的臣子,結拜爲異姓兄弟,那麼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烹煮我們的父親,就請分給我一份羹吧),項羽見無濟於事,只好作罷。又有一次,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天下紛爭動亂數年了,是我們兩人的緣故,願意與你單獨挑戰決一雌雄,何必連累天下百姓的父親和兒子呢),劉邦卻笑着拒絕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史記·項羽本紀》)。

鴻溝議和漢三年(前205年)十一月,劉邦在正面對楚作戰的同時,遣謀士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叛楚歸漢。英布據有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霸王別姬具有相當實力。英布歸漢,項羽側翼危急,忙遣龍且進攻九江軍。劉邦達到了在南方牽制、分散楚軍之目的。項羽第二次率軍東擊彭越,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漢四年(前203年)八月,楚軍糧盡,項羽被迫議和,劉邦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援軍,於是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爲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固陵之戰漢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

垓下之戰主詞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劉邦退守固陵後,採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承諾“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許以割地封王。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果然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參見《垓下歌》),“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烏江自刎主詞條:烏江自刎於是項羽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纔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烏江自刎(6張)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爲王,我哪裡有臉面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史記·項羽本紀》),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即漢高祖),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上表稱臣。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編輯本段歷史影響1.西漢建立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爲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2.長期統一項羽分封劉邦於漢水之畔的漢中,號曰漢王。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爲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併爲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3.衍生命名後世劉姓政權多附會漢朝,又以“漢”爲國號,如蜀漢、漢趙(前趙)、南漢、後漢、北漢等。連帶賦予漢民族等寓意,許多非劉姓也取“漢”爲國號,如成漢、侯景政權、陳友諒政權等。類似淵源,後世分封諸侯王也多以“漢”爲號。因爲漢朝統一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漢文化的發展,漢朝國號“漢”又被衍生擴展命名於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文、等,影響廣泛而深遠。

4.成語典故楚漢戰爭及前後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爲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約法三章、衣錦還鄉、先發制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一決雌雄、楚河漢界、十面埋伏、江東父老、東山再起、霸王別姬、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溝、冠亞季、冠軍、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齊、等等,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5.象棋棋盤“楚河漢界”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象棋“楚河漢界”。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爲“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衆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爲漢,以東爲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着中軍帳。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1.戰爭評價楚漢戰爭歷時3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2.對項羽的評價項羽摒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實行分封制,恢復戰國時期的封建割據,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統一,埋藏戰爭隱患。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爲什麼項羽失敗了?項羽不會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愛聽意見,又吝於封賜,不會識別和籠絡人才,以致韓信、陳平、英布等先後歸漢,不善於團結利用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與楚各自爲戰,魏、代、趙國相繼滅亡。且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會抓準時機,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好哄。他嗜殺殘暴,坑殺20萬秦兵、屠掠咸陽、弒殺義帝,大失人心。時有人諫言建都關中,他不聽而烹殺諫者,誤中陳平離間計,致使謀士范增憤而告退。平定齊國叛亂後,殺戮過重以致齊地復叛。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他分封不公,導致諸侯叛亂,疲於應付。又封秦朝三個降將於關中,因曾坑殺20萬秦兵,三秦王在關中很難立足,以至漢軍得以輕鬆平定三秦。時劉邦先入關中,派兵守住函谷關,抗拒諸侯。本來項羽已經準備滅掉劉邦,就因爲項伯說情就放了他。鴻門宴上,形勢有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劉邦就必死無疑,可他優柔寡斷,遲遲不發令。所以項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時機,“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因此,項羽敗給了劉邦。

相關諸侯1.韓國1.1韓王成時期韓成是前韓國王室,秦末被擁立爲韓王。公元前202年四月,項羽封韓王成爲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因張良降漢,導致項羽受到威脅。項羽就以韓王無大功,而張良又爲劉邦謀臣爲由,將其留在彭城,貶爵爲侯,不久殺之便殺了韓王成。1.2鄭昌時期鄭昌,秦朝時吳縣(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縣令,與項羽關係很好。項羽起兵後,跟隨項羽左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項羽立鄭昌爲韓王,以抵禦漢軍。漢王劉邦平定三秦後,派韓信(韓太尉韓王信)攻取韓地,鄭昌投降。1.3韓王信時期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爲韓王,想以此來佔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爲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沛公被立爲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漢王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將要韓信爲韓王,先任命他爲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漢二年(前205年),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爲韓王,常帶領韓國軍隊跟隨漢王。漢三年(前204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爲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漢五年(前202年)一月,漢王和韓信剖符爲信,正式封他爲韓王,封地在潁川郡,都陽翟。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天,漢高祖認爲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戰略位置險要,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經劉邦同意韓信把都城遷到馬邑。同年秋,韓王信聯合匈奴起兵造反,逃亡匈奴,國除。

2.齊國2.1秦末時期田儋(-前208年),故齊王田氏宗族。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陳涉派周市在東方攻城略地,至狄地,田儋和從弟田榮、田橫擊殺當地縣令。田儋自立爲齊王,佔領整個齊地。六月,秦將章邯於臨濟圍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田儋帶兵去解圍,被章邯軍突襲,田儋戰死。田儋死後,齊人就立了另一支齊王后人齊王建之弟田假爲齊王。田儋的弟弟田榮收拾殘兵又打回齊國,趕走了田假,又立哥哥田儋的兒子田市爲齊王。2.2楚漢戰爭時期田榮因不去救項梁得罪了項羽,秦國被滅之後,項羽重立了一個立過戰功的田都爲齊王,並將齊國分爲三國,將原齊王田市遷徙封爲膠東王,封故齊王建孫田安爲濟北王。田榮非常憤怒,帶着自己的部隊又趕走了田都,原齊王他的侄子田市膽小怕事,不聽他的話,田榮一怒之下殺掉他,自立爲齊王。不久又使彭越攻殺濟北王田安。項羽聽說後帶兵討伐,殺掉了田榮。田榮的弟弟田橫收拾殘兵,繼續和項羽對幹,項羽戰線太長,離開了齊國。於是田橫又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爲齊王。漢三年(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爲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爲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田廣死後,田橫自立爲齊王,迎擊漢將灌嬰,敗於嬴(今山東萊蕪西北),投奔彭越。劉邦打敗項羽後登基稱帝,建立西漢,封彭越爲樑王。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徒衆500餘人逃亡海上,避居島中(今青島即墨市田橫島)。劉邦知田橫兄弟治齊多年,齊地賢者多歸附之,爲除後患詔令赦田橫罪而行招撫。田橫被迫偕門客二人赴洛陽,田橫趁謊稱沐浴更衣之時於途中(偃師)自殺,兩門客得知後也相繼自殺。留居海島的500餘壯士聞田橫死訊,亦全部自殺。劉邦感慨于田橫能得士,遂以王者禮葬田橫。2.3韓信時期漢四年(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爲由,自請爲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爲齊王。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爲楚王,移都下邳。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立庶長子劉肥爲齊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說齊語的都歸屬齊王。

3.膠東國公元前202年四月,項羽將齊國一分爲三戰爭起因項羽於鉅鹿之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40餘萬,自恃功勞最大,並取得了諸侯上將軍地位,統率諸侯之兵,實力雄厚。與此同時,楚地另一路劉邦所率義軍得以乘隙率先進入咸陽,按照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劉邦欲稱王於關中。項羽亦率諸侯軍40餘萬直奔關中。項羽自認功高,自恃強大,遂自行分封天下,並拒絕把先入關的劉邦封爲關中王,將其改封到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爲王,最後引發戰爭。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主詞條:秦末農民起義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爲二世皇帝。秦二世胡亥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十年*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首先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羣雄紛紛響應。九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同月,泗水亭長劉邦亦於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項梁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於薛縣(今山東滕州)議事,劉邦亦率部歸附項梁。是時,燕、趙、齊、魏兼已自立爲王,項梁於是採納范增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爲王,仍號“楚懷王”,都盱臺(今江蘇盱眙)。八月,秦軍最高統帥、上將軍章邯在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王咎和齊王田儋後,與項梁展開了定陶之戰,項梁因輕敵而戰死,章邯於是認爲楚地已不足憂,遂領兵北上攻打河北義軍集團趙國,圍趙王歇於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趙王遂求救於諸侯(《史記·高祖本紀》)。秦二世三年(前208年,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楚懷王見項梁軍破十分驚恐,於是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任沛公劉邦爲碭郡長,封爲武安侯,領碭郡兵;封項羽爲長安侯,號爲魯公,不久又任宋義爲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爲次將北上救趙,同時派劉邦進攻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分楚地義軍兩路攻秦,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楚霸王項羽秦二世三年(前208年),宋義兵至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停46天不前,項羽便殺死宋義,楚懷王只好任其爲上將軍,項羽遂率5萬餘楚兵繼續北上,迎戰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是時,楚、齊反秦武裝集團新敗,趙國亦危在旦夕,此戰實質上已更將成爲秦軍主力與各路反秦主力的總決戰,而救趙諸軍兼作壁上觀,未敢出戰,形勢十分嚴峻。十二月,項羽破釜沉舟,親率2萬餘楚兵大敗王離所部20餘萬秦軍主力於鉅鹿城外,項羽威震諸侯,遂成爲諸侯上將軍,統領諸侯之兵。次年(前207年)六月,章邯等被迫率餘部20萬人歸降,鉅鹿之戰勝利結束。鉅鹿之戰對秦軍主力的牽制並最終獲得勝利,同時也爲西路劉邦軍得以順利入關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經此一役,秦朝已名存實亡(參見鉅鹿之戰)。八月,趙高殺死秦二世,擁立子嬰爲秦王。十一月,項羽在入關途中恐秦20萬降卒譁變,於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將他們全部坑殺,舉世震驚,這也使得項羽、章邯等人極大程度的喪失了關中民心。與此同時,十月,沛公劉邦乘隙攻入關中,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史記·項羽本紀》)。

編輯本段形勢發展初生間隙主詞條:鴻門宴漢元年十月(前207年,漢初承鴻門宴(6張)秦制,十月爲歲首),劉邦進至灞上(今陝西西安市東南),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依據反秦義軍“盟主”楚懷王與天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理應稱關中之王,又聞項羽欲立章邯於關中,號雍王,於是派兵駐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以防諸侯入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項羽破釜沉舟,消滅了秦軍主力,註定了秦朝覆滅必然性趨勢,自認爲功勞最大。然而勝利在即之際,卻被劉邦搶先進入關中,奪取了勝利果實,自然怒氣沖天,於是率諸侯軍40餘萬入關。漢元年十二月(前207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項羽命英布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軍。劉邦軍不足10萬,自料力不能敵,於是還軍灞上,並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爲調解,並親赴鴻門謝罪,示以誠意,並表示歸順,項羽決心動搖,放走了劉邦。數日後,項羽引兵西進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火燒宮殿,大火三月不滅。時韓生勸諫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於是烹殺諫者,放棄了建都關中形勝之地的良好抉擇。

戲下分封主詞條:項羽分封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項羽分封諸侯羽佯尊楚懷王爲義帝,逼其遷都郴縣(今湖南郴州),實不用其命。四月,項羽自恃滅秦巨功並憑藉其在軍事上的壓倒優勢,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恢復封建割據,並自立爲西楚霸王,統轄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樑、楚九郡,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以“巴、蜀亦關中地也。”(《史記·項羽本紀》),乃封劉邦於巴、蜀、漢中三郡,爲漢中王,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又將關中地區分爲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爲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通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漢中巴蜀地區。另外還同時分封了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劉邦赴漢劉邦被改封到漢中,初不欲就國,謀攻項羽,蕭何進言曰:“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劉邦於是採納蕭何建議,屈就漢王封號,招賢納士以圖天下,同時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四月,忍忿前往漢中(郡治南鄭,今漢中市城東)就國,項羽使卒三萬人從。途中燒燬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藉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痹項羽。項羽亦於同時班師彭城。

諸侯走勢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韓王成因無功,且韓相張良投歸劉邦構成威脅,故項羽將其留在彭城,貶爵爲侯,不久殺之。五月,齊相田榮不滿項羽分封,迎戰回國就任的齊王田都,田都奔楚,項羽殺之。原齊王、新封膠東王田市畏懼項羽,前往膠東就國,田榮憤而追殺之,遂自立爲齊王,不久又攻殺濟北王田安。八月,遼東王韓廣(原燕王)因不願遷徙遼東,燕王臧荼擊殺之,並遼東地爲燕國;同時,項羽改封鄭昌爲韓王。同月,未及分封的原秦龍川(今廣東省龍川縣)縣令趙佗自立爲南越王,割據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及周邊)。漢二年(公元前206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趙將陳餘因不滿項羽分封,聯合已反的齊王田榮打敗常山王張耳,張耳歸漢。陳餘迎立代王趙歇復爲趙王,自爲代王,命夏說爲相守代,自己留輔趙王。同月,項羽密令九江王英布遣將殺害義帝於郴縣。而在八月,漢軍亦開始出兵三秦,至此,中原諸侯國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未及分封的嶺南、閩中(今福建大部及浙江、江西部分區域)地,分別爲南越王趙佗、閩中郡長無諸所割據。這十八諸侯及南越、閩中二諸侯中,南越王相對獨立,未參與楚漢戰爭,置身事外,保持中立。衡山王、臨江王雖屬楚國陣營,但從未介入戰事,楚漢戰爭末期衡山王歸漢。原閩越越王、秦閩中郡長無諸曾從諸侯滅秦有功,因未被項羽封王,後亦率兵抗楚。其餘中原諸侯以及演變而成的諸侯均直接或間接、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了楚漢戰爭。

編輯本段前期戰事還定三秦之戰主詞條:暗渡陳倉、還定三秦之戰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未被項羽封王的齊國貴族田榮不滿項羽分封,於齊地(今山東大部)起兵反楚,逐走項羽新封的齊王田都,殺膠東王田市,自立爲齊王。不久又使彭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他又賜給彭越將軍印,令其反於樑地,同時借兵給陳餘協助其打敗常山王張耳,張耳歸漢。陳餘迎代王趙歇復爲趙王,自爲代王,命夏說爲相守代,自己輔趙王,趙地亦被策反。項羽於是發兵擊齊。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和三秦王立足未穩之機,“決策東鄉(向),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令蕭何收取巴、蜀租賦補給軍隊,並得蕭何大力舉薦,任命韓信爲大將,以曹參爲前鋒統兵數萬,積極部署東進。八月,漢軍以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潛出故道(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陝西風縣北風州之西),兵至陳倉(今陝西寶雞),襲擊雍國,進圍章邯軍於雍都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同時分兵攻取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亡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堡),迫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迅速還定三秦,襲佔關中大部地區。隨後,命部將薛歐出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向楚地進軍,被楚軍阻於陽夏(今河南太康)。

出關東進項羽得知劉邦已兼併三秦,且準備東進伐楚,而齊、趙地都已反叛,大怒,乃立原吳縣(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縣令鄭昌爲韓王,以抵禦漢軍。此時張良以書信“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漢王失去關中王位,想得到關中,實現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後就立即停止,不敢再東進伐楚)以及齊、樑地反書“齊欲與趙並滅楚。”(齊國打算與趙國聯合起來滅掉楚國)呈給項羽,項羽在兩面受敵的情勢下,遂無西顧之意,於是採取“先齊後漢”的戰略方針,繼續攻齊,主力被牽制在齊國。劉邦再度抓住戰機,一面鞏固關中,一面擴張勢力,親自率軍由函谷關出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東進。迫降河南王申陽和項羽新封的韓王鄭昌;西魏王魏豹率軍歸附,繼而俘虜殷王司馬卬,迅速佔領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廣大地區,造成東進的有利態勢。(按:下接目錄”主力戰線”)

編輯本段北方戰線安邑之戰主詞條:安邑之戰漢二年(前205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反漢歸楚,威脅漢軍側翼。劉邦先派酈食其遊說未成,即命韓信率軍進攻。九月,韓信突襲安邑,生擒魏豹,滅魏國。

井陘之戰主詞條:井陘之戰、背水一戰、韓信破代、趙、燕、齊之戰安邑之戰後,劉邦繼而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井陘之戰陽”(《漢書·韓信傳》)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闢北方戰場,以消滅楚的羽翼,實現對楚的戰略包圍。同年閏九月,韓信首先破代國,生擒相國夏說,代亡。漢三年(前205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韓信、張耳率領漢軍越過太行山,與楚的羽翼趙國戰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20萬趙軍,斬殺趙軍主帥成安君陳餘,生擒趙王歇,一舉滅亡趙國。隨之採納趙國降將李左車建議,乘勢不戰而迫降燕王臧荼,平定燕國。

濰水之戰主詞條:濰水之戰漢四年(前204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一月,韓信又大破楚、齊聯軍於濰水(今山東濰河)之濱,平定齊國。至此,韓信東進2000餘里,從東、北兩面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楚大後方。

編輯本段敵後戰線主詞條:彭越撓楚漢二年(前205年)四月,漢軍於彭城戰敗後向西潰退,彭越把他攻佔的城池又都丟掉,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漢三年(前204年),彭越經常往來出沒替漢王遊動出兵,攻擊楚軍,在樑地斷絕他們的後援糧草。漢四年(前203年)冬,楚軍和漢軍在滎陽相持,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邑。項羽知悉後,就派曹咎駐守成皋,親自向東收復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又都歸復楚國所有。彭越於是率軍北上谷城。漢五年(前202年)秋,楚軍向南撤退到夏陽,彭越又攻克昌邑等二十多個城邑,繳獲穀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

編輯本段南方戰線漢二年(前205年)四月,漢軍於彭城戰敗後,劉邦爲擺脫被動局面,爭取張良“聯絡英布,重用韓信、彭越”的方針,派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以達到分散並牽制了楚軍的目的,減輕劉邦正面戰場的壓力。英布叛楚歸漢後遂出兵攻打楚國,項羽便派項聲、龍且進攻九江軍。戰爭持續了幾個月,龍且在九江國的戰役中,打敗了英布的軍隊。英布從隱蔽小道逃歸漢國。

編輯本段主力戰線彭城之戰主詞條:彭城之戰、濉水之戰漢二年(前205年)四月,劉邦乘楚、齊兩軍膠着之際,在洛陽接受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爲賊,敵乃可服”(《資治通鑑·卷九·高帝二年》)的建議,以項羽殺害義帝爲口實,爲義帝報仇討逆爲政治號召,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發檄文佈告全國:“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爲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漢軍進攻時期示意圖帝者(《史記·高祖本紀》)”(天下諸侯共同擁立義帝,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現在項羽弒殺義帝於江南,大逆不道。寡人親自爲義帝發喪,諸侯都穿服戴孝。全部徵發函谷關內的軍隊,希望跟隨諸侯國王共同攻打楚國殺義帝的人),聯絡各地諸侯王,率本部及塞、翟、魏、趙、代五國諸侯聯軍56萬攻楚,並一舉攻佔楚都彭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高祖爲義帝發喪”。項羽得知後,留衆部將繼續擊齊,自率精兵3萬疾馳南下。時劉邦等衆諸侯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置酒高會。項羽乘劉邦陶醉於勝利,戒備鬆懈之際,率軍繞至彭城西,於清晨時發動突然襲擊,戰至中午,大破漢軍,漢軍往泗水方向潰逃,楚軍緊追不捨,殺漢軍十餘萬人,一直追擊至靈壁(今安徽靈璧縣)東濉水,漢軍相互擁擠、踐踏,加上楚軍追殺,漢軍十餘萬人皆入濉水,濉水爲之不流(《史記·項羽本紀》)。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劉邦也險些被虜,僅率數十騎突出重圍,逃回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經此一戰,漢軍元氣大傷。

京索之戰主詞條:京索之戰劉邦在彭城之戰後,勢力一落千丈,不但父親劉太公、母親劉媼和妻子呂雉被楚軍虜獲,被作爲人質。更甚諸侯重新歸附楚國,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也入楚爲將,連一直與楚對抗的齊、趙也歸附項羽。不久,劉邦到達呂雉兄長駐守的下邑(今河南夏邑縣),重收潰敗士卒,往後撤退。到達虞(今河南虞城縣)後,劉邦派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英布遂叛楚歸漢。項羽於是派龍且攻打英布。漢二年(前205年)六月,劉盈(即漢惠帝)被立爲太子,被劉邦命令駐守櫟陽,不久漢軍水攻廢丘,雍王章邯自殺。同時,英布與龍且戰爭不得勝利,往見劉邦。劉邦收取士卒,會合關中蕭何派來的援軍,加上韓信趕來會合,於京縣(今河南洛陽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附近)之間擊敗楚軍,將楚軍擊退到滎(xing)陽以東。

成皋爭奪戰主詞條:成皋爭奪戰、成皋之戰、滎陽之戰劉邦於彭城之戰戰敗後,諸侯紛紛復背漢歸楚。爲擺脫被動局面,劉邦爭取張良“聯絡英布,重用韓信、彭越”的方針,從各方面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徵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於是在滎陽東一舉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的西進攻勢。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戰局總體相對穩定。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雍都廢丘,迫雍王章邯自殺,剪除後方一大隱患,盡佔關中。同時,英布與龍且戰爭,不得勝利,與隨何往見劉邦。劉邦收取士卒,會合關中蕭何派來的援軍,加上韓信趕來會合,於京縣(今河南洛陽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附近)之間擊敗楚軍,將楚軍擊退到滎陽以東。隨之又採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九月,採納韓信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讓其開闢北方戰場。楚漢之爭總體形勢圖漢三年(前204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佔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爲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採納謀士轅生建議,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此時,彭越攻佔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佔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爲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

廣武對峙漢軍再次收復成皋後,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長期對峙,相持不下。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羽患之。於是置劉邦的父親太公於鼎鑊上,告訴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今天不趕快投降,我就烹煮了你父親),劉邦卻回答道:“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我與你曾都是楚懷王的臣子,結拜爲異姓兄弟,那麼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烹煮我們的父親,就請分給我一份羹吧),項羽見無濟於事,只好作罷。又有一次,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天下紛爭動亂數年了,是我們兩人的緣故,願意與你單獨挑戰決一雌雄,何必連累天下百姓的父親和兒子呢),劉邦卻笑着拒絕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史記·項羽本紀》)。

鴻溝議和漢三年(前205年)十一月,劉邦在正面對楚作戰的同時,遣謀士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叛楚歸漢。英布據有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霸王別姬具有相當實力。英布歸漢,項羽側翼危急,忙遣龍且進攻九江軍。劉邦達到了在南方牽制、分散楚軍之目的。項羽第二次率軍東擊彭越,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漢四年(前203年)八月,楚軍糧盡,項羽被迫議和,劉邦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援軍,於是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爲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固陵之戰漢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

垓下之戰主詞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劉邦退守固陵後,採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承諾“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許以割地封王。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果然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參見《垓下歌》),“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烏江自刎主詞條:烏江自刎於是項羽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纔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烏江自刎(6張)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爲王,我哪裡有臉面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史記·項羽本紀》),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即漢高祖),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上表稱臣。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編輯本段歷史影響1.西漢建立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爲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2.長期統一項羽分封劉邦於漢水之畔的漢中,號曰漢王。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爲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併爲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3.衍生命名後世劉姓政權多附會漢朝,又以“漢”爲國號,如蜀漢、漢趙(前趙)、南漢、後漢、北漢等。連帶賦予漢民族等寓意,許多非劉姓也取“漢”爲國號,如成漢、侯景政權、陳友諒政權等。類似淵源,後世分封諸侯王也多以“漢”爲號。因爲漢朝統一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漢文化的發展,漢朝國號“漢”又被衍生擴展命名於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文、等,影響廣泛而深遠。

4.成語典故楚漢戰爭及前後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爲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約法三章、衣錦還鄉、先發制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一決雌雄、楚河漢界、十面埋伏、江東父老、東山再起、霸王別姬、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溝、冠亞季、冠軍、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齊、等等,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5.象棋棋盤“楚河漢界”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象棋“楚河漢界”。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爲“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衆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爲漢,以東爲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着中軍帳。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1.戰爭評價楚漢戰爭歷時3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2.對項羽的評價項羽摒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實行分封制,恢復戰國時期的封建割據,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統一,埋藏戰爭隱患。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爲什麼項羽失敗了?項羽不會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愛聽意見,又吝於封賜,不會識別和籠絡人才,以致韓信、陳平、英布等先後歸漢,不善於團結利用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與楚各自爲戰,魏、代、趙國相繼滅亡。且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會抓準時機,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好哄。他嗜殺殘暴,坑殺20萬秦兵、屠掠咸陽、弒殺義帝,大失人心。時有人諫言建都關中,他不聽而烹殺諫者,誤中陳平離間計,致使謀士范增憤而告退。平定齊國叛亂後,殺戮過重以致齊地復叛。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他分封不公,導致諸侯叛亂,疲於應付。又封秦朝三個降將於關中,因曾坑殺20萬秦兵,三秦王在關中很難立足,以至漢軍得以輕鬆平定三秦。時劉邦先入關中,派兵守住函谷關,抗拒諸侯。本來項羽已經準備滅掉劉邦,就因爲項伯說情就放了他。鴻門宴上,形勢有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劉邦就必死無疑,可他優柔寡斷,遲遲不發令。所以項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時機,“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因此,項羽敗給了劉邦。

相關諸侯1.韓國1.1韓王成時期韓成是前韓國王室,秦末被擁立爲韓王。公元前202年四月,項羽封韓王成爲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因張良降漢,導致項羽受到威脅。項羽就以韓王無大功,而張良又爲劉邦謀臣爲由,將其留在彭城,貶爵爲侯,不久殺之便殺了韓王成。1.2鄭昌時期鄭昌,秦朝時吳縣(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縣令,與項羽關係很好。項羽起兵後,跟隨項羽左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項羽立鄭昌爲韓王,以抵禦漢軍。漢王劉邦平定三秦後,派韓信(韓太尉韓王信)攻取韓地,鄭昌投降。1.3韓王信時期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爲韓王,想以此來佔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爲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沛公被立爲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漢王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將要韓信爲韓王,先任命他爲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漢二年(前205年),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爲韓王,常帶領韓國軍隊跟隨漢王。漢三年(前204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爲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漢五年(前202年)一月,漢王和韓信剖符爲信,正式封他爲韓王,封地在潁川郡,都陽翟。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天,漢高祖認爲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戰略位置險要,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經劉邦同意韓信把都城遷到馬邑。同年秋,韓王信聯合匈奴起兵造反,逃亡匈奴,國除。

2.齊國2.1秦末時期田儋(-前208年),故齊王田氏宗族。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陳涉派周市在東方攻城略地,至狄地,田儋和從弟田榮、田橫擊殺當地縣令。田儋自立爲齊王,佔領整個齊地。六月,秦將章邯於臨濟圍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田儋帶兵去解圍,被章邯軍突襲,田儋戰死。田儋死後,齊人就立了另一支齊王后人齊王建之弟田假爲齊王。田儋的弟弟田榮收拾殘兵又打回齊國,趕走了田假,又立哥哥田儋的兒子田市爲齊王。2.2楚漢戰爭時期田榮因不去救項梁得罪了項羽,秦國被滅之後,項羽重立了一個立過戰功的田都爲齊王,並將齊國分爲三國,將原齊王田市遷徙封爲膠東王,封故齊王建孫田安爲濟北王。田榮非常憤怒,帶着自己的部隊又趕走了田都,原齊王他的侄子田市膽小怕事,不聽他的話,田榮一怒之下殺掉他,自立爲齊王。不久又使彭越攻殺濟北王田安。項羽聽說後帶兵討伐,殺掉了田榮。田榮的弟弟田橫收拾殘兵,繼續和項羽對幹,項羽戰線太長,離開了齊國。於是田橫又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爲齊王。漢三年(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爲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爲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田廣死後,田橫自立爲齊王,迎擊漢將灌嬰,敗於嬴(今山東萊蕪西北),投奔彭越。劉邦打敗項羽後登基稱帝,建立西漢,封彭越爲樑王。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徒衆500餘人逃亡海上,避居島中(今青島即墨市田橫島)。劉邦知田橫兄弟治齊多年,齊地賢者多歸附之,爲除後患詔令赦田橫罪而行招撫。田橫被迫偕門客二人赴洛陽,田橫趁謊稱沐浴更衣之時於途中(偃師)自殺,兩門客得知後也相繼自殺。留居海島的500餘壯士聞田橫死訊,亦全部自殺。劉邦感慨于田橫能得士,遂以王者禮葬田橫。2.3韓信時期漢四年(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爲由,自請爲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爲齊王。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爲楚王,移都下邳。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立庶長子劉肥爲齊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說齊語的都歸屬齊王。成皋爭奪戰主詞條:成皋爭奪戰、成皋之戰、滎陽之戰劉邦於彭城之戰戰敗後,諸侯紛紛復背漢歸楚。爲擺脫被動局面,劉邦爭取張良“聯絡英布,重用韓信、彭越”的方針,從各方面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徵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於是在滎陽東一舉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的西進攻勢。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戰局總體相對穩定。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雍都廢丘,迫雍王章邯自殺,剪除後方一大隱患,盡佔關中。同時,英布與龍且戰爭,不得勝利,與隨何往見劉邦。劉邦收取士卒,會合關中蕭何派來的援軍,加上韓信趕來會合,於京縣(今河南洛陽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附近)之間擊敗楚軍,將楚軍擊退到滎陽以東。隨之又採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九月,採納韓信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讓其開闢北方戰場。楚漢之爭總體形勢圖漢三年(前204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佔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爲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採納謀士轅生建議,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此時,彭越攻佔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佔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爲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

廣武對峙漢軍再次收復成皋後,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長期對峙,相持不下。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羽患之。於是置劉邦的父親太公於鼎鑊上,告訴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今天不趕快投降,我就烹煮了你父親),劉邦卻回答道:“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我與你曾都是楚懷王的臣子,結拜爲異姓兄弟,那麼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烹煮我們的父親,就請分給我一份羹吧),項羽見無濟於事,只好作罷。又有一次,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天下紛爭動亂數年了,是我們兩人的緣故,願意與你單獨挑戰決一雌雄,何必連累天下百姓的父親和兒子呢),劉邦卻笑着拒絕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史記·項羽本紀》)。

鴻溝議和漢三年(前205年)十一月,劉邦在正面對楚作戰的同時,遣謀士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叛楚歸漢。英布據有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霸王別姬具有相當實力。英布歸漢,項羽側翼危急,忙遣龍且進攻九江軍。劉邦達到了在南方牽制、分散楚軍之目的。項羽第二次率軍東擊彭越,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漢四年(前203年)八月,楚軍糧盡,項羽被迫議和,劉邦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援軍,於是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爲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固陵之戰漢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

垓下之戰主詞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劉邦退守固陵後,採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承諾“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許以割地封王。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果然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參見《垓下歌》),“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烏江自刎主詞條:烏江自刎於是項羽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纔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烏江自刎(6張)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爲王,我哪裡有臉面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史記·項羽本紀》),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即漢高祖),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上表稱臣。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編輯本段歷史影響1.西漢建立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爲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2.長期統一項羽分封劉邦於漢水之畔的漢中,號曰漢王。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爲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併爲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3.衍生命名後世劉姓政權多附會漢朝,又以“漢”爲國號,如蜀漢、漢趙(前趙)、南漢、後漢、北漢等。連帶賦予漢民族等寓意,許多非劉姓也取“漢”爲國號,如成漢、侯景政權、陳友諒政權等。類似淵源,後世分封諸侯王也多以“漢”爲號。因爲漢朝統一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漢文化的發展,漢朝國號“漢”又被衍生擴展命名於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文、等,影響廣泛而深遠。

4.成語典故楚漢戰爭及前後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爲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約法三章、衣錦還鄉、先發制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一決雌雄、楚河漢界、十面埋伏、江東父老、東山再起、霸王別姬、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溝、冠亞季、冠軍、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齊、等等,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5.象棋棋盤“楚河漢界”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象棋“楚河漢界”。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爲“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衆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爲漢,以東爲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着中軍帳。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1.戰爭評價楚漢戰爭歷時3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2.對項羽的評價項羽摒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實行分封制,恢復戰國時期的封建割據,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統一,埋藏戰爭隱患。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爲什麼項羽失敗了?項羽不會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愛聽意見,又吝於封賜,不會識別和籠絡人才,以致韓信、陳平、英布等先後歸漢,不善於團結利用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與楚各自爲戰,魏、代、趙國相繼滅亡。且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會抓準時機,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好哄。他嗜殺殘暴,坑殺20萬秦兵、屠掠咸陽、弒殺義帝,大失人心。時有人諫言建都關中,他不聽而烹殺諫者,誤中陳平離間計,致使謀士范增憤而告退。平定齊國叛亂後,殺戮過重以致齊地復叛。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他分封不公,導致諸侯叛亂,疲於應付。又封秦朝三個降將於關中,因曾坑殺20萬秦兵,三秦王在關中很難立足,以至漢軍得以輕鬆平定三秦。時劉邦先入關中,派兵守住函谷關,抗拒諸侯。本來項羽已經準備滅掉劉邦,就因爲項伯說情就放了他。鴻門宴上,形勢有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劉邦就必死無疑,可他優柔寡斷,遲遲不發令。所以項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時機,“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因此,項羽敗給了劉邦。

相關諸侯1.韓國1.1韓王成時期韓成是前韓國王室,秦末被擁立爲韓王。公元前202年四月,項羽封韓王成爲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因張良降漢,導致項羽受到威脅。項羽就以韓王無大功,而張良又爲劉邦謀臣爲由,將其留在彭城,貶爵爲侯,不久殺之便殺了韓王成。1.2鄭昌時期鄭昌,秦朝時吳縣(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縣令,與項羽關係很好。項羽起兵後,跟隨項羽左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項羽立鄭昌爲韓王,以抵禦漢軍。漢王劉邦平定三秦後,派韓信(韓太尉韓王信)攻取韓地,鄭昌投降。1.3韓王信時期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爲韓王,想以此來佔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爲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沛公被立爲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漢王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將要韓信爲韓王,先任命他爲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漢二年(前205年),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爲韓王,常帶領韓國軍隊跟隨漢王。漢三年(前204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爲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漢五年(前202年)一月,漢王和韓信剖符爲信,正式封他爲韓王,封地在潁川郡,都陽翟。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天,漢高祖認爲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戰略位置險要,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經劉邦同意韓信把都城遷到馬邑。同年秋,韓王信聯合匈奴起兵造反,逃亡匈奴,國除。

權,以所封齊悼惠王子分齊爲王,封劉志爲濟北王,之後多有分封。

5.常山國漢元年(前202年)四月,項羽徙封趙王歇於代地,因張耳亦同各路諸侯入關,且素聞張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趙抗秦之功,乃立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爲常山王,理信都(今河北邢臺)。是爲常山國立國之始。張耳立國,陳餘甚怒,對人道:“張耳和餘功相等。今張耳爲王,我卻稱候,項羽對我不公。”當時,齊王田榮叛楚,陳餘乃使門下客夏說對田榮道:“項羽執掌天下不平,請借給我兵,南皮可掩蔽你。”田榮欲樹黨以反楚,乃譴給陳餘。陳餘又加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漢二年(前205),常山被攻破,張耳敗走。十月,投漢王劉邦,待之甚厚。陳餘迎趙王歇復爲趙王,趙王歇立其爲代王。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封三子劉不疑爲常山王,之後多有分封。

3.對劉邦的評價劉邦則是海納百川,只要說得有道理,他都會聽。他善於籠絡利用諸侯以及手下將領,大家樂爲其效命,韓信爲齊王時,楚使說齊而韓信不反可略見一斑。

出關東進項羽得知劉邦已兼併三秦,且準備東進伐楚,而齊、趙地都已反叛,大怒,乃立原吳縣(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縣令鄭昌爲韓王,以抵禦漢軍。此時張良以書信“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漢王失去關中王位,想得到關中,實現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後就立即停止,不敢再東進伐楚)以及齊、樑地反書“齊欲與趙並滅楚。”(齊國打算與趙國聯合起來滅掉楚國)呈給項羽,項羽在兩面受敵的情勢下,遂無西顧之意,於是採取“先齊後漢”的戰略方針,繼續攻齊,主力被牽制在齊國。劉邦再度抓住戰機,一面鞏固關中,一面擴張勢力,親自率軍由函谷關出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東進。迫降河南王申陽和項羽新封的韓王鄭昌;西魏王魏豹率軍歸附,繼而俘虜殷王司馬卬,迅速佔領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廣大地區,造成東進的有利態勢。(按:下接目錄”主力戰線”)

編輯本段北方戰線安邑之戰主詞條:安邑之戰漢二年(前205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反漢歸楚,威脅漢軍側翼。劉邦先派酈食其遊說未成,即命韓信率軍進攻。九月,韓信突襲安邑,生擒魏豹,滅魏國。

井陘之戰主詞條:井陘之戰、背水一戰、韓信破代、趙、燕、齊之戰安邑之戰後,劉邦繼而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井陘之戰陽”(《漢書·韓信傳》)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闢北方戰場,以消滅楚的羽翼,實現對楚的戰略包圍。同年閏九月,韓信首先破代國,生擒相國夏說,代亡。漢三年(前205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韓信、張耳率領漢軍越過太行山,與楚的羽翼趙國戰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20萬趙軍,斬殺趙軍主帥成安君陳餘,生擒趙王歇,一舉滅亡趙國。隨之採納趙國降將李左車建議,乘勢不戰而迫降燕王臧荼,平定燕國。

濰水之戰主詞條:濰水之戰漢四年(前204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一月,韓信又大破楚、齊聯軍於濰水(今山東濰河)之濱,平定齊國。至此,韓信東進2000餘里,從東、北兩面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楚大後方。

編輯本段敵後戰線主詞條:彭越撓楚漢二年(前205年)四月,漢軍於彭城戰敗後向西潰退,彭越把他攻佔的城池又都丟掉,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漢三年(前204年),彭越經常往來出沒替漢王遊動出兵,攻擊楚軍,在樑地斷絕他們的後援糧草。漢四年(前203年)冬,楚軍和漢軍在滎陽相持,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邑。項羽知悉後,就派曹咎駐守成皋,親自向東收復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又都歸復楚國所有。彭越於是率軍北上谷城。漢五年(前202年)秋,楚軍向南撤退到夏陽,彭越又攻克昌邑等二十多個城邑,繳獲穀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

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漢四年(前203年)八月,楚軍糧盡,項羽被迫議和,劉邦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援軍,於是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爲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固陵之戰漢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

垓下之戰主詞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劉邦退守固陵後,採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承諾“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許以割地封王。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果然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參見《垓下歌》),“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烏江自刎主詞條:烏江自刎於是項羽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纔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烏江自刎(6張)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爲王,我哪裡有臉面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史記·項羽本紀》),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即漢高祖)固陵之戰漢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

垓下之戰主詞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劉邦退守固陵後,採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承諾“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許以割地封王。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果然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參見《垓下歌》),“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烏江自刎主詞條:烏江自刎於是項羽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纔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烏江自刎(6張)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爲王,我哪裡有臉面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史記·項羽本紀》),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即漢高祖),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上表稱臣。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上表稱臣。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編輯本段歷史影響1.西漢建立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爲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2.長期統一項羽分封劉邦於漢水之畔的漢中,號曰漢王。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爲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併爲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3.衍生命名後世劉姓政權多附會漢朝,又以“漢”爲國號,如蜀漢、漢趙(前趙)、南漢、後漢、北漢等。連帶賦予漢民族等寓意,許多非劉姓也取“漢”爲國號,如成漢、侯景政權、陳友諒政權等。類似淵源,後世分封諸侯王也多以“漢”爲號。因爲漢朝統一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漢文化的發展,漢朝國號“漢”又被衍生擴展命名於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文、等,影響廣泛而深遠。

4.成語典故楚漢戰爭及前後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爲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約法三章、衣錦還鄉、先發制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一決雌雄、楚河漢界、十面埋伏、江東父老、東山再起、霸王別姬、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溝、冠亞季、冠軍、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齊、等等,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5.象棋棋盤“楚河漢界”成皋爭奪戰主詞條:成皋爭奪戰、成皋之戰、滎陽之戰劉邦於彭城之戰戰敗後,諸侯紛紛復背漢歸楚。爲擺脫被動局面,劉邦爭取張良“聯絡英布,重用韓信、彭越”的方針,從各方面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徵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於是在滎陽東一舉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的西進攻勢。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戰局總體相對穩定。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雍都廢丘,迫雍王章邯自殺,剪除後方一大隱患,盡佔關中。同時,英布與龍且戰爭,不得勝利,與隨何往見劉邦。劉邦收取士卒,會合關中蕭何派來的援軍,加上韓信趕來會合,於京縣(今河南洛陽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附近)之間擊敗楚軍,將楚軍擊退到滎陽以東。隨之又採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九月,採納韓信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讓其開闢北方戰場。楚漢之爭總體形勢圖漢三年(前204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佔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爲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採納謀士轅生建議,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此時,彭越攻佔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佔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爲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

廣武對峙漢軍再次收復成皋後,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長期對峙,相持不下。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羽患之。於是置劉邦的父親太公於鼎鑊上,告訴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今天不趕快投降,我就烹煮了你父親),劉邦卻回答道:“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我與你曾都是楚懷王的臣子,結拜爲異姓兄弟,那麼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烹煮我們的父親,就請分給我一份羹吧),項羽見無濟於事,只好作罷。又有一次,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天下紛爭動亂數年了,是我們兩人的緣故,願意與你單獨挑戰決一雌雄,何必連累天下百姓的父親和兒子呢),劉邦卻笑着拒絕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史記·項羽本紀》)。

鴻溝議和漢三年(前205年)十一月,劉邦在正面對楚作戰的同時,遣謀士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叛楚歸漢。英布據有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霸王別姬具有相當實力。英布歸漢,項羽側翼危急,忙遣龍且進攻九江軍。劉邦達到了在南方牽制、分散楚軍之目的。項羽第二次率軍東擊彭越,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漢四年(前203年)八月,楚軍糧盡,項羽被迫議和,劉邦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援軍,於是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爲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固陵之戰漢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

垓下之戰主詞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劉邦退守固陵後,採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承諾“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許以割地封王。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果然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參見《垓下歌》),“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烏江自刎主詞條:烏江自刎於是項羽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纔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烏江自刎(6張)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爲王,我哪裡有臉面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史記·項羽本紀》),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即漢高祖),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上表稱臣。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編輯本段歷史影響1.西漢建立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爲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2.長期統一項羽分封劉邦於漢水之畔的漢中,號曰漢王。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爲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併爲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3.衍生命名後世劉姓政權多附會漢朝,又以“漢”爲國號,如蜀漢、漢趙(前趙)、南漢、後漢、北漢等。連帶賦予漢民族等寓意,許多非劉姓也取“漢”爲國號,如成漢、侯景政權、陳友諒政權等。類似淵源,後世分封諸侯王也多以“漢”爲號。因爲漢朝統一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漢文化的發展,漢朝國號“漢”又被衍生擴展命名於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文、等,影響廣泛而深遠。

4.成語典故楚漢戰爭及前後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爲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約法三章、衣錦還鄉、先發制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一決雌雄、楚河漢界、十面埋伏、江東父老、東山再起、霸王別姬、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溝、冠亞季、冠軍、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齊、等等,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5.象棋棋盤“楚河漢界”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象棋“楚河漢界”。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爲“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衆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爲漢,以東爲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着中軍帳。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象棋“楚河漢界”。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爲“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衆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爲漢,以東爲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着中軍帳。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象棋“楚河漢界”。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爲“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衆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爲漢,以東爲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着中軍帳。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1.戰爭評價楚漢戰爭歷時3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2.對項羽的評價項羽摒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實行分封制,恢復戰國時期的封建割據,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統一,埋藏戰爭隱患。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爲什麼項羽失敗了?項羽不會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愛聽意見,又吝於封賜,不會識別和籠絡人才,以致韓信、陳平、英布等先後歸漢,不善於團結利用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與楚各自爲戰,魏、代、趙國相繼滅亡。且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會抓準時機,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好哄。他嗜殺殘暴,坑殺20萬秦兵、屠掠咸陽、弒殺義帝,大失人心。時有人諫言建都關中,他不聽而烹殺諫者,誤中陳平離間計,致使謀士范增憤而告退。平定齊國叛亂後,殺戮過重以致齊地復叛。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他分封不公,導致諸侯叛亂,疲於應付。又封秦朝三個降將於關中,因曾坑殺20萬秦兵,三秦王在關中很難立足,以至漢軍得以輕鬆平定三秦。時劉邦先入關中,派兵守住函谷關,抗拒諸侯。本來項羽已經準備滅掉劉邦,就因爲項伯說情就放了他。鴻門宴上,形勢有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劉邦就必死無疑,可他優柔寡斷,遲遲不發令。所以項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時機,“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因此,項羽敗給了劉邦。

相關諸侯1.韓國1.1韓王成時期韓成是前韓國王室,秦末被擁立爲韓王。公元前202年四月,項羽封韓王成爲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因張良降漢,導致項羽受到威脅。項羽就以韓王無大功,而張良又爲劉邦謀臣爲由,將其留在彭城,貶爵爲侯,不久殺之便殺了韓王成。1.2鄭昌時期鄭昌,秦朝時吳縣(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縣令,與項羽關係很好。項羽起兵後,跟隨項羽左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項羽立鄭昌爲韓王,以抵禦漢軍。漢王劉邦平定三秦後,派韓信(韓太尉韓王信)攻取韓地,鄭昌投降。1.3韓王信時期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爲韓王,想以此來佔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爲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沛公被立爲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漢王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將要韓信爲韓王,先任命他爲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漢二年(前205年),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爲韓王,常帶領韓國軍隊跟隨漢王。漢三年(前204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爲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漢五年(前202年)一月,漢王和韓信剖符爲信,正式封他爲韓王,封地在潁川郡,都陽翟。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天,漢高祖認爲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戰略位置險要,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經劉邦同意韓信把都城遷到馬邑。同年秋,韓王信聯合匈奴起兵造反,逃亡匈奴,國除。

權,以所封齊悼惠王子分齊爲王,封劉志爲濟北王,之後多有分封。

5.常山國漢元年(前202年)四月,項羽徙封趙王歇於代地,因張耳亦同各路諸侯入關,且素聞張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趙抗秦之功,乃立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爲常山王,理信都(今河北邢臺)。是爲常山國立國之始。張耳立國,陳餘甚怒,對人道:“張耳和餘功相等。今張耳爲王,我卻稱候,項羽對我不公。”當時,齊王田榮叛楚,陳餘乃使門下客夏說對田榮道:“項羽執掌天下不平,請借給我兵,南皮可掩蔽你。”田榮欲樹黨以反楚,乃譴給陳餘。陳餘又加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漢二年(前205),常山被攻破,張耳敗走。十月,投漢王劉邦,待之甚厚。陳餘迎趙王歇復爲趙王,趙王歇立其爲代王。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封三子劉不疑爲常山王,之後多有分封。

3.對劉邦的評價劉邦則是海納百川,只要說得有道理,他都會聽。他善於籠絡利用諸侯以及手下將領,大家樂爲其效命,韓信爲齊王時,楚使說齊而韓信不反可略見一斑。

出關東進項羽得知劉邦已兼併三秦,且準備東進伐楚,而齊、趙地都已反叛,大怒,乃立原吳縣(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縣令鄭昌爲韓王,以抵禦漢軍。此時張良以書信“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漢王失去關中王位,想得到關中,實現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後就立即停止,不敢再東進伐楚)以及齊、樑地反書“齊欲與趙並滅楚。”(齊國打算與趙國聯合起來滅掉楚國)呈給項羽,項羽在兩面受敵的情勢下,遂無西顧之意,於是採取“先齊後漢”的戰略方針,繼續攻齊,主力被牽制在齊國。劉邦再度抓住戰機,一面鞏固關中,一面擴張勢力,親自率軍由函谷關出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東進。迫降河南王申陽和項羽新封的韓王鄭昌;西魏王魏豹率軍歸附,繼而俘虜殷王司馬卬,迅速佔領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廣大地區,造成東進的有利態勢。(按:下接目錄”主力戰線”)

編輯本段北方戰線安邑之戰主詞條:安邑之戰漢二年(前205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反漢歸楚,威脅漢軍側翼。劉邦先派酈食其遊說未成,即命韓信率軍進攻。九月,韓信突襲安邑,生擒魏豹,滅魏國。

井陘之戰主詞條:井陘之戰、背水一戰、韓信破代、趙、燕、齊之戰安邑之戰後,劉邦繼而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井陘之戰陽”(《漢書·韓信傳》)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闢北方戰場,以消滅楚的羽翼,實現對楚的戰略包圍。同年閏九月,韓信首先破代國,生擒相國夏說,代亡。漢三年(前205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月,韓信、張耳率領漢軍越過太行山,與楚的羽翼趙國戰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20萬趙軍,斬殺趙軍主帥成安君陳餘,生擒趙王歇,一舉滅亡趙國。隨之採納趙國降將李左車建議,乘勢不戰而迫降燕王臧荼,平定燕國。

濰水之戰主詞條:濰水之戰漢四年(前204年,漢初承秦制,十月爲歲首)十一月,韓信又大破楚、齊聯軍於濰水(今山東濰河)之濱,平定齊國。至此,韓信東進2000餘里,從東、北兩面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楚大後方。

編輯本段敵後戰線主詞條:彭越撓楚漢二年(前205年)四月,漢軍於彭城戰敗後向西潰退,彭越把他攻佔的城池又都丟掉,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漢三年(前204年),彭越經常往來出沒替漢王遊動出兵,攻擊楚軍,在樑地斷絕他們的後援糧草。漢四年(前203年)冬,楚軍和漢軍在滎陽相持,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邑。項羽知悉後,就派曹咎駐守成皋,親自向東收復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又都歸復楚國所有。彭越於是率軍北上谷城。漢五年(前202年)秋,楚軍向南撤退到夏陽,彭越又攻克昌邑等二十多個城邑,繳獲穀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

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漢四年(前203年)八月,楚軍糧盡,項羽被迫議和,劉邦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援軍,於是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爲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固陵之戰漢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

垓下之戰主詞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劉邦退守固陵後,採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承諾“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許以割地封王。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果然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參見《垓下歌》),“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烏江自刎主詞條:烏江自刎於是項羽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纔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烏江自刎(6張)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爲王,我哪裡有臉面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史記·項羽本紀》),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即漢高祖)固陵之戰漢四年(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

垓下之戰主詞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劉邦退守固陵後,採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承諾“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許以割地封王。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果然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參見《垓下歌》),“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烏江自刎主詞條:烏江自刎於是項羽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纔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烏江自刎(6張)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爲王,我哪裡有臉面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史記·項羽本紀》),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漢五年(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即漢高祖),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上表稱臣。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上表稱臣。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編輯本段歷史影響1.西漢建立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爲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2.長期統一項羽分封劉邦於漢水之畔的漢中,號曰漢王。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爲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併爲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3.衍生命名後世劉姓政權多附會漢朝,又以“漢”爲國號,如蜀漢、漢趙(前趙)、南漢、後漢、北漢等。連帶賦予漢民族等寓意,許多非劉姓也取“漢”爲國號,如成漢、侯景政權、陳友諒政權等。類似淵源,後世分封諸侯王也多以“漢”爲號。因爲漢朝統一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漢文化的發展,漢朝國號“漢”又被衍生擴展命名於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文、等,影響廣泛而深遠。

4.成語典故楚漢戰爭及前後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爲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約法三章、衣錦還鄉、先發制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一決雌雄、楚河漢界、十面埋伏、江東父老、東山再起、霸王別姬、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溝、冠亞季、冠軍、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齊、等等,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5.象棋棋盤“楚河漢界”成皋爭奪戰主詞條:成皋爭奪戰、成皋之戰、滎陽之戰劉邦於彭城之戰戰敗後,諸侯紛紛復背漢歸楚。爲擺脫被動局面,劉邦爭取張良“聯絡英布,重用韓信、彭越”的方針,從各方面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徵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於是在滎陽東一舉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的西進攻勢。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戰局總體相對穩定。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雍都廢丘,迫雍王章邯自殺,剪除後方一大隱患,盡佔關中。同時,英布與龍且戰爭,不得勝利,與隨何往見劉邦。劉邦收取士卒,會合關中蕭何派來的援軍,加上韓信趕來會合,於京縣(今河南洛陽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附近)之間擊敗楚軍,將楚軍擊退到滎陽以東。隨之又採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九月,採納韓信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讓其開闢北方戰場。楚漢之爭總體形勢圖漢三年(前204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佔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爲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採納謀士轅生建議,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此時,彭越攻佔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佔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爲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

第55章 鉅鹿6第231章 任誰爲帥1關於鉅鹿之戰第230章 韓信歸漢8第248章 義帝之死4第39章 沛縣起兵第304章 漫漫逃生路5第355章 堅守不出2第356章 堅守不出3關於楚漢戰爭3第141章 鴻門之宴14第386章 熒陽突圍05關於劉邦的歷史事件第255章 初爲大將7第354章 堅守不出1第204 屈就漢王14第90章 鉅鹿19第41章 聯兵3第371章 大轉折03第23章 始皇帝的駕崩第140章 鴻門之宴13第146章 鴻門之宴19第251章 初爲大將3第322章 東山再起9第190鴻門之宴32第315章 東山再起2第270章 立威5第266章 立威1第259章 初爲大將9第366章 智除范增8第77章 鉅鹿13關於楚漢戰爭3第255章 初爲大將7第215章 經營巴蜀5第294章 兵敗彭城8第88章 鉅鹿19第205 屈就漢王15第96章 鉅鹿25第264章 初爲大將14第12章 娶得嬌妻2第46章 聯兵8第41章 聯兵3第27章 沛縣起兵1第275章 暗渡陳倉5第387章 熒陽突圍06第287章 兵敗彭城1第103章 誰主咸陽6第351章 討伐魏王豹5第321章 東山再起8第203 屈就漢王13第113章 誰主咸陽16第109章 誰主咸陽12第97章 鉅鹿26第43章 聯兵5第123章 誰主咸陽26第113章 誰主咸陽16第378章 大轉折10第368章 智除范增10第191章 屈就漢王1第350章 討伐魏王豹4第104章 誰主咸陽7第212章 經營巴蜀2第245章 任誰爲帥4第111章 誰主咸陽14第113章 誰主咸陽16第50章 鉅鹿1第209 屈就漢王19第269章 立威4第355章 堅守不出2第212章 經營巴蜀2第331章 英布歸來6第281章 暗渡陳倉11第245章 任誰爲帥4第95章 鉅鹿24第62章 鉅鹿13第212章 經營巴蜀2第305章 漫漫逃生路6第287章 兵敗彭城1第246章 義帝之死2第380章 亞父之死02第299章 兵敗彭城(13)第357章 堅守不出4第327章 英布歸來2第22章 團聚第33章 沛縣起兵6第262章 初爲大將12第189章 鴻門之宴31第373章 大轉折05第375章 大轉折07第292章 兵敗彭城6第255章 初爲大將7第387章 熒陽突圍06第344章 韓信復出8第388章 熒陽突圍07第141章 鴻門之宴14第127章 誰主咸陽29第274章 暗渡陳倉4第83章 鉅鹿17第242章 任誰爲帥12
第55章 鉅鹿6第231章 任誰爲帥1關於鉅鹿之戰第230章 韓信歸漢8第248章 義帝之死4第39章 沛縣起兵第304章 漫漫逃生路5第355章 堅守不出2第356章 堅守不出3關於楚漢戰爭3第141章 鴻門之宴14第386章 熒陽突圍05關於劉邦的歷史事件第255章 初爲大將7第354章 堅守不出1第204 屈就漢王14第90章 鉅鹿19第41章 聯兵3第371章 大轉折03第23章 始皇帝的駕崩第140章 鴻門之宴13第146章 鴻門之宴19第251章 初爲大將3第322章 東山再起9第190鴻門之宴32第315章 東山再起2第270章 立威5第266章 立威1第259章 初爲大將9第366章 智除范增8第77章 鉅鹿13關於楚漢戰爭3第255章 初爲大將7第215章 經營巴蜀5第294章 兵敗彭城8第88章 鉅鹿19第205 屈就漢王15第96章 鉅鹿25第264章 初爲大將14第12章 娶得嬌妻2第46章 聯兵8第41章 聯兵3第27章 沛縣起兵1第275章 暗渡陳倉5第387章 熒陽突圍06第287章 兵敗彭城1第103章 誰主咸陽6第351章 討伐魏王豹5第321章 東山再起8第203 屈就漢王13第113章 誰主咸陽16第109章 誰主咸陽12第97章 鉅鹿26第43章 聯兵5第123章 誰主咸陽26第113章 誰主咸陽16第378章 大轉折10第368章 智除范增10第191章 屈就漢王1第350章 討伐魏王豹4第104章 誰主咸陽7第212章 經營巴蜀2第245章 任誰爲帥4第111章 誰主咸陽14第113章 誰主咸陽16第50章 鉅鹿1第209 屈就漢王19第269章 立威4第355章 堅守不出2第212章 經營巴蜀2第331章 英布歸來6第281章 暗渡陳倉11第245章 任誰爲帥4第95章 鉅鹿24第62章 鉅鹿13第212章 經營巴蜀2第305章 漫漫逃生路6第287章 兵敗彭城1第246章 義帝之死2第380章 亞父之死02第299章 兵敗彭城(13)第357章 堅守不出4第327章 英布歸來2第22章 團聚第33章 沛縣起兵6第262章 初爲大將12第189章 鴻門之宴31第373章 大轉折05第375章 大轉折07第292章 兵敗彭城6第255章 初爲大將7第387章 熒陽突圍06第344章 韓信復出8第388章 熒陽突圍07第141章 鴻門之宴14第127章 誰主咸陽29第274章 暗渡陳倉4第83章 鉅鹿17第242章 任誰爲帥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