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冊立篇

太子冊立篇

4月7日,呂蒙正罷相。接他位子的是另一位姓呂的仁兄呂端。這時有人提醒皇帝“呂端糊塗”趙光義卻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且趙家這位絕不放權、甚至不相信任何人的皇帝,卻給了呂端一份從所未有的特權與殊榮“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沒呂端的認可,國家公文不許上奏皇帝!這是最鼎盛時期的趙普都沒得到的待遇…歷史證明,這位‘大事不糊塗’的呂端真的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就在2年後皇帝駕崩的那個晚上,是他,挫敗了大太監王繼恩、李皇后‘第二次斧聲燭影’的陰謀…

28日,宋開寶皇后宋氏駕崩。還有人記得她嗎?太祖的皇后!這是無可質疑的皇后!曾母儀天下,爲大宋後宮之主!她的死亡,依禮必須要有全體臣民,包括現任皇帝在內,都得全體默哀進行國葬。但結果卻是趙光義不爲皇嫂服喪,且不準臣子們臨喪弔孝。宋皇后的棺柩被遷到她大姑,己死去多年的燕國長公主家裡,之後就殯葬在了普濟寺。這位在寂寞中孤獨死去的女人連最後一點死亡者的起碼權力都沒得到。她不能與自己丈夫、宋太祖趙匡胤合葬,就連她的神主牌位也不準進入太廟,等於是把她驅逐出了趙氏家族!

有個說法是她死後,趙光義傳皇位給自己兒子的所有威脅才全部除掉,可真正安心了。言外之意:如趙光義死後她還活着,就能再以她的號召力把皇位重新奪回到太祖一系。

可歷史記載中,除在斧聲燭影之夜,她曾命王繼恩去召喚德芳,讓趙光義感到威脅之外,就再沒出現過她的身影。退一萬步講,就算她死在了趙光義身後,她也絕不是她弟妹、那位李皇后的對手。

唯一解釋就只有大賤人本人的心靈了。昨天還感恩的事。過了一夜或許就會勃然大怒。當年哭着說出“共保富貴,無憂也”的心情,過了20年裡憂外患日子後,會變成什麼呢?

真宗皇帝即位後不到2個月就給自己叔叔趙廷美、哥哥趙德昭、趙德芳追封名位,進行補償。可對自己嬸母、堂堂的開寶皇后卻一點表示也沒,直到神宗皇帝即位後,才把她的神主升袝太廟。這都是爲了什麼呢?

有一叫王禹偁的翰林學士在私下裡和賓客們說了一句話“後嘗母儀天下,當遵用舊禮”結果趙光義大怒。5月9日,給我滾出京城,到滁州當官去!

6月11日。趙光義派使者去給李繼遷加封鄜州節度使。讓節度使搬家,這是皇帝清除藩鎮勢力的不二法門、最強有力的一招!當然了,這也是藩鎮反口咬皇帝,鮮血淋漓改朝換代的二不法門、最強有力的一招…

以前是虐待党項人身體,這一次改成要鄙視李繼遷智力了。李繼遷有點憤怒,被人蔑視的滋味太難受了。剛剛給了點好臉,馬上就想要我身家性命?當我是白癡?李繼遷思量了好久,沒當場翻臉,只是回覆了3個字——不奉詔。

8月18日。趙光義正式下詔,立自己第三子、襄王趙元侃爲皇太子,改名趙恆。同時大赦天下,詔皇太子兼判開封府。這是國之盛事。自唐末天祐年間以後。近百年光陰,中原漢地第一次出現了一位皇太子。

當天,趙恆這位命運的新寵兒出皇宮,上御道。進太廟參拜列祖列宗,然後出現在京城百姓面前,博得萬衆歡呼“少年天子也”

這句話立即傳進深宮內院趙光義的耳中。大賤人暴怒。立即就把這件事的始作蛹者寇準叫來。劈頭一句話讓以後千年間的人們都痛斥他真是虎狼之性,泯滅天倫“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何地”連兒子的權力都要爭,這算是什麼父親?

寇準毫不慌亂,他端正朝服,向皇帝施大禮鄭重祝福“陛下選擇立太子交付天下神器。爲的就是想有一位社稷之主。如今臣民擁戴,正是社稷之福”

趙光義沒有回答。他扔下寇準,回到後宮,和他的皇后嬪妃們談論了一會。史稱“後宮中皆前賀”都向皇帝祝賀。他這纔出來,把寇準留下,兩人當晚喝得爛醉如泥才散場。

至此,寇準終於在冊立太子這件事上做到了有始有終…

9月24日,依唐時舊制,太宗皇帝升朝元殿,冊立皇太子禮儀隆重舉行。

27日,皇太子具鹵簿,參拜太廟五室,常服乘馬出東華門,升輅。至此,趙恆終於名正言順成爲大宋帝國正式皇儲接班人。

就在大宋舉行皇太子冊立大典的同月,李繼遷再次進攻大宋。在當月的史書記載裡,西北方面的清遠軍上報宋廷,說李繼遷入侵,己被擊敗並逃走。

很強,但很無恥。只要稍微掃一眼半年後的宋史,就會發現這是個不折不扣的謊言!因那時再說到西北形勢時,一下就提到了西北戰略第一要地靈州己被圍攻了多半年!

多麼無情的事實!李繼遷再次公開反宋,且直接奔向了當地最大要害靈州,不拿下來誓不罷休。但大宋君臣當時反應是: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我們還有更要緊的事要做!

10月12日,太宗陛下拿出了只新制的琴向大臣們展示。只見這隻琴的形式開終古之先河,絕對的前所未見。它不再是七絃古琴,而是九絃琴。陛下向臣子們解說道:九弦依次爲——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衆臣舞蹈拜頌,不勝欣喜。

11月,趙光義任命上官正、雷有終2人擔任西川招安使,配合張詠的工作,並把大太監王繼恩換回來。

至道2年(996)3月2日,高麗國王王治請婚於大契丹。遼主以東京留守、名將蕭恆德之女嫁之。

4月,趙光義命白守榮護送40萬石糧草去靈州,結果李繼遷親自率軍在浦洛河打了個埋伏,白守榮全軍崩潰,40萬石糧草都落入李繼遷手裡。

回顧最近這次大宋、西夏之間結怨過程,完全是趙光義沒事找事。他先破壞了有利於宋朝的和平形勢,逼着李繼遷造反。然後又聽之任之。眼睜睜看着西北重鎮靈州被党項人日夜圍攻卻不聞不問。一切都愚蠢無聊到沒法解釋。

但這只是表面。真實情況是宋朝內部關於靈州救不救,怎樣救,已討論了很長時間。最關鍵一點就是李繼遷實力已大大超出了宋朝君臣的預先估計——這次圍攻靈州,李繼遷人馬超過了1萬!

大宋己錯失了幹掉他的最佳時機,即上一次李繼隆出重兵進攻西夏時。那時李繼遷爲何不應戰,扔下老巢銀州就逃跑?那根本就不是怕了宋朝大軍,而是因他剛剛吞下族兄李繼捧的實力,還沒來得及消化,他不敢拿這樣半生不熟的軍隊去孤注一擲。可2年過去了,李繼捧也被宋軍抓回開封。西夏己是李繼遷一個人的天下…

這就是爲什麼要先送那麼多糧草過去的原因。要先讓靈州能再挺段時間,大宋發兵也需要準備。但誰能想到李繼遷竟能邊繼續圍困靈州,邊都有餘力圍城打援了?

4月4日,趙光義下令李繼隆爲主帥,範廷召爲副帥,以10州之兵,分兵5路,討伐李繼遷!

李繼隆出環州,範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丁罕出慶州,張守恩出麟州。而此戰目的地在開戰前己確定——定難5州中的烏、白池。

與早期的党項人打仗,最讓漢人憤怒的不是他們的戰鬥力。而是他們的戰馬。李繼遷飄忽不定,四處流動。千年前就做到了“敵來我退,敵退我進”經典游擊戰略要點。一句話,不是打不過。而是抓不着。但這次不一樣了。宋朝準備工作空前優秀,居然事先就探明瞭李繼遷老巢所在,就在烏、白池這個點上。只要到達。就定能找到敵人!這次宋軍出動人數極其龐大。史載,光主將李繼隆一路的先鋒部隊就有3萬,再加上西夏方面大宋原有駐軍,這是什麼樣實力?一切跡象都表明李繼遷在劫難逃。就算他變成了党項種沙漠牌的蚊子,大宋派過去的大炮都能滿天開火,把他轟下來…

5月,張餘的餘部王鸕鶿再次起義,自稱邛南王。但這是最後的餘波了,轉眼間就被撲滅…至此,從993年2月,由王小波點燃的蜀川起義火種被徹底撲滅…

7月28日,參知政事寇準罷爲給事中,貶去鄧州做地方官。事情要從半年前說起。正月,太宗陛下親自祭祀天地。按規矩,儀式結束,官員們就開始過節了。他們每人都會官升一級,外加大批物質獎勵。這規矩是如此的美好,以至於被各級官員牢牢記住,在以後歲月裡利滾利提高價碼發揚光大。直到神宗陛下咬牙——因再也賞不起了。

但這時還沒關係。且這一年賞賜的主持人就是寇準。春風得意的他搞定了皇帝,確立了百年難得一見的皇太子,於是意氣風發,開始爲所欲爲…

賞罰要公平,這是最起碼準則。可寇準就不。我喜歡誰,誰就升高官。我煩誰,誰就去倒黴。結果寇準厭惡的馮拯原來的官比寇準喜歡的彭惟節大,結果升賞後反而比彭惟節小了。

這還不算。宋朝制度,官員們向皇帝上奏章,得按官職大小排列好。你總不能讓下級的報告壓在領導前面吧?這時問題出現。由於彭惟節一直都比馮拯官小,理奏摺的人慣性發作,還是把馮拯的放在上面。就這樣的小事,寇準居然動用參知政事的副宰相職權,以政事堂的堂貼命令,把彭惟節的奏章壓在了馮拯上面,且把這事報告給了趙光義,說馮拯太沒規矩。

結果馮拯被叫來痛罵一頓,但也沒再深究。可馮拯都快被氣昏過去了。他冤!

有冤報冤,他把寇準公報私仇的事上報。且連鎖反應,寇準升官這麼快,早就有人眼紅了。康戩跳了出來——陛下,寇準己是權傾朝野,沒人敢管了。呂端、張洎、李昌齡這些人都是寇準引進的。呂端對他感恩戴德、張洎本就是個沒品的奉承人、李昌齡是個軟蛋,他們都不敢和寇準對抗。所以寇準纔敢胡作非爲,顛倒制度。

趙光義一聽大怒,還有這事?他沒找寇準,先把呂端等人叫來一頓教訓,問他們到底怎麼回事?李昌齡、張洎徹底嚇傻,一個字都說不出來。只有呂端平靜地回答“寇準性格太剛烈,總喜歡自己作主。臣等不想和他爭,那樣就有傷國體了”其實寇準性格何止是剛烈,說的嚴重點就是跋扈,甚至唯我獨尊!而這番話也把自己等人撇清,我們退讓絕不是因他是我們恩人,只是不想大臣們間爭執,那樣就會耽誤國家大事。打消了大賤人心中最敏感的一處神經——我們絕沒因私結黨…

趙光義想了想,你們都退下,傳寇準。但寇準絕不認錯,且開始滔滔不絕,一件事一件事地和皇帝評理。趙光義無奈,警告說“若廷辯,失執政之體”就是告訴他,你如在大殿上和皇帝當廷爭吵,這不是宰相該做的事,太丟臉了!但根本沒用。當年我就敢把你摁倒,聽我說完話才放你走。現在和你多說兩句有什麼大不了的?於是繼續吵。吵到趙光義一聲嘆息“雀鼠尚知人意。況人乎”

當天的爭吵結束。沒想到第二天寇準變本加厲,捲土重來。他把中書省各種文件搬進了大殿:皇上你不是說我處置不公嗎?不是說對馮拯那混帳壓制嗎?好!您查帳,看看到底有沒有錯…

滾!趙光義再沒心思答理這不通人性的毛頭小子,就把寇準貶到了鄧州。

外族內亂篇李綱登場篇拖雷借道篇孟昶暴斃篇風暴前夜篇西遼西夏篇北伐前奏篇多苦多難篇蒙古內鬥篇南宋平叛篇蒙哥伐宋篇金國敗盟篇蒙古草原篇平定荊湖篇平夏大捷篇寇準歸來篇蒙古叛亂篇治理天下篇蒙金拉鋸篇文人之春篇雪上加霜篇向氏登場篇出兵後蜀篇金軍退師篇舊黨罷免篇皇統和議篇寇準歸來篇祥興改元篇北伐前奏篇西征東伐篇吳璘撤軍篇狄青升官篇太后撤簾篇向氏登場篇蒙古內鬥篇英宗登基篇三將入朝篇仁瞻斬子篇景炎內訌篇混蛋杜充篇端平入洛篇岳飛撤軍篇安石離京篇宋遼激戰篇平夏前奏篇出兵後蜀篇三將入朝篇徽宗登基篇恭帝出降篇交趾入侵篇蒙古叛亂篇仁朝文人篇祥興改元篇金軍退師篇趙曙胡鬧篇曲端貶職篇韓琦上書篇大金亡國篇世忠北伐篇北遼立國篇皇帝遇刺篇郾城之戰篇岳飛初戰篇永樂之戰篇度宗駕崩篇年表北宋岳飛初戰篇襄樊戰起篇伯顏出兵篇斧聲燭影篇大戰前奏篇戰局轉折篇襄樊被圍篇楚州變亂篇封賞天下篇新黨掌權篇張浚回朝篇孟昶出降篇皇帝遇刺篇劉娥之死篇老人宰執篇似道之死篇悲情好水篇司馬去世篇秦檜暴走篇餘覩降金篇神宗崩潰篇宋夏開戰篇秦檜迴歸篇雪上加霜篇南宋平叛篇蒙金首戰篇司馬復出篇師雄叛亂篇北遼內亂篇西夏轉折篇蒙金首戰篇西征前奏篇一徵收官篇趙昚之死篇
外族內亂篇李綱登場篇拖雷借道篇孟昶暴斃篇風暴前夜篇西遼西夏篇北伐前奏篇多苦多難篇蒙古內鬥篇南宋平叛篇蒙哥伐宋篇金國敗盟篇蒙古草原篇平定荊湖篇平夏大捷篇寇準歸來篇蒙古叛亂篇治理天下篇蒙金拉鋸篇文人之春篇雪上加霜篇向氏登場篇出兵後蜀篇金軍退師篇舊黨罷免篇皇統和議篇寇準歸來篇祥興改元篇北伐前奏篇西征東伐篇吳璘撤軍篇狄青升官篇太后撤簾篇向氏登場篇蒙古內鬥篇英宗登基篇三將入朝篇仁瞻斬子篇景炎內訌篇混蛋杜充篇端平入洛篇岳飛撤軍篇安石離京篇宋遼激戰篇平夏前奏篇出兵後蜀篇三將入朝篇徽宗登基篇恭帝出降篇交趾入侵篇蒙古叛亂篇仁朝文人篇祥興改元篇金軍退師篇趙曙胡鬧篇曲端貶職篇韓琦上書篇大金亡國篇世忠北伐篇北遼立國篇皇帝遇刺篇郾城之戰篇岳飛初戰篇永樂之戰篇度宗駕崩篇年表北宋岳飛初戰篇襄樊戰起篇伯顏出兵篇斧聲燭影篇大戰前奏篇戰局轉折篇襄樊被圍篇楚州變亂篇封賞天下篇新黨掌權篇張浚回朝篇孟昶出降篇皇帝遇刺篇劉娥之死篇老人宰執篇似道之死篇悲情好水篇司馬去世篇秦檜暴走篇餘覩降金篇神宗崩潰篇宋夏開戰篇秦檜迴歸篇雪上加霜篇南宋平叛篇蒙金首戰篇司馬復出篇師雄叛亂篇北遼內亂篇西夏轉折篇蒙金首戰篇西征前奏篇一徵收官篇趙昚之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