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袁術稱帝(一)

袁紹兵敗青州,但是其麾下卻並沒有盡數成擒。這些人都是袁閥的人,袁紹被擒最終投降曾炩,他們自然只剩下一條路,南下投靠袁閥的另一大人物袁術。

袁術是袁閥的嫡子,本來袁閥大多數的人都是支持他的。現在袁紹兵敗,原來支持袁紹的人也都轉而支持袁術。一時間,袁術麾下得到了不少的謀臣武將。

再加上在夏天的時候袁術佔領了丹陽郡,實力膨脹的袁術在得到這些袁閥之人的支持後,野心終於曝露無遺。

每逢亂世,必有讖緯出現,並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稱帝六年後,派出尋仙訪道的盧生帶回來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爲這個“胡”是匈奴人,於是讓大將蒙恬率軍北擊匈奴,並修築了萬里長城,可他偏偏忘了,自己還有叫胡亥的倒黴孩子。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造反,兩人先是在鯉魚肚子裡塞了很多布條,有字曰:“陳勝王”,然後吳廣半夜裡又裝狐妖在草叢裡大喊大叫,“大楚興,陳勝王”,結果這句話把大秦推翻了。

本朝高祖出身微寒,實在很難唬住人,於是炮製了一個芒碭山斬“白蛇”的驚天創舉,自此高祖威震天下,打下了一片萬里江山。高祖自己是不是斬殺了“白蛇”,沒人知道,但高祖自己相信這些神秘的東西倒是真的。

本朝建立不久,一句宣告它滅亡的讖語登場了,“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話出自《春秋讖》,這書是何人所作何時流傳於世已經不可考,這話在孝武皇帝時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這讖語的意思是說本朝氣數已盡,要有新的王朝代替它。不過這個代替者“當塗高”卻很費解了。這是人名還是隱語?誰是“當塗高”?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孝武皇帝晚年乘舟北巡,在汾河上與羣臣飲宴,作《秋風》辭。酒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了一個三統說,他認爲“商爲白統,建醜;周爲赤統,建子;當有新王,爲黑統,建寅”。這個“三統說”和“五德始終說”之間有很大矛盾。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取了三統說中的正朔和五德說中的服色,欽定大漢爲土德,着黃色衣服,用“三統五德說”,自此推演五德的事交給了儒士,方士被趕出了朝堂。

漢承土德之事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到了孝成皇帝時,漢德一事再次掀起波瀾。這波瀾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震動,甚至對後世千年都有極大影響,其始作俑者就是劉向、劉歆父子倆。

這兩父子乃是漢室宗親,楚王劉交的後裔,本朝數一數二的大儒,著述無數。但同時這兩人也是本朝讖緯學的大師,他們通過《易》經,發現“五德始終說”排出的朝代輪替有問題,接着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裡找到了關於“五行相生”的說法,於是他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五德始終說的王朝排序不正確,應該從伏羲算起,而不是黃帝,另外王朝之間的更替也不是相剋的關係,而是相生關係。

劉氏父子爲此專門寫了一本叫《世經》的書,重新設計了一個更爲恢弘的世系表。根據這個表,太昊(伏羲)是當然的第一位,承木德,然後是炎帝承火德,黃帝承土德,一直算下來後,大漢應該是承火德。

改“德”牽扯到天子和朝廷的體面,而且當年從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零二年的時間,這一次當然沒有必要輕信“漢應火德”的說法,所以此事無人理睬。但過了一段時間,它卻被王莽所青睞。王莽建立新朝後,立即迫不及待地宣佈,根據劉歆“五行相生”的學說,漢室是堯的後裔,屬火德,而自己是黃帝的後裔,屬土德。火生土,所以他的新朝接替漢朝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還特意派了個叫張邯的儒生去給百官解釋。

本來“漢應火德”只在儒士之間流傳,王莽拿這個做了簒位的藉口後,這學說立即名震天下,人人皆知。

當時天下人非常痛恨王莽,凡是王莽反對的都堅決支持,凡是王莽滅掉的都要重新光復。王莽以土德簒掉的“火德”原來是不被朝廷承認的,但現在劉秀等中興者認準了大漢應承的就是火德,土德沒人提了。

光武皇帝劉秀中興大漢後,定都洛陽。這個洛陽的“洛”字帶水字邊,與火德相沖,不吉利。於是光武皇帝下令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成了雒陽,接下來“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此,“漢繼火德”終於爲皇帝和朝廷所承認,朝堂上下火紅的一片。

“五德始終說”從光武皇帝朝開始,演變成了兩套算法:一套是鄒衍從黃帝起算的五行相勝法,還有就是劉歆開發出來從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這兩套五德系統並行不悖,都流傳到後世。不過“五行相生”法後來居上,逐漸演變成主流。

按照“五行相生法”的推演。轅濤塗是大舜的後裔,舜是土德,袁家也就是土德,火生土,恰好可以取代大漢的火德。也就說,袁家應該建立一個王朝以取代劉家的大漢天下。根據這個讖緯的猜測,再加上“五德始終說”的補充,袁家已經肯定成爲那個應承天命取代大漢的“塗高”者了。

這個傳言到了今年(193年)正月的時候,已經流傳的非常廣泛了,各地州郡大吏好象沒有聽到一樣,保持着一種異乎尋常的沉默。

當時,袁家有兩股很大的勢力。一個是南皮的袁紹,一個是南陽的袁術。袁紹佔據了勃海郡以及大半個青州,勢力非常龐大。而袁術也佔據了半個揚州,還有號稱天下第一郡和天下第二郡的南陽郡和汝南郡。現在揚州刺史劉繇只守住了一個豫章郡和一個丹陽郡,形勢岌岌可危。不過,袁氏兄弟的實力如果和河北驃騎大將軍曾炩比起來,還有一定差距。在大漢天子和朝廷就在無極城的情況下,袁氏兄弟想簒漢自立,恐怕純粹是找死。(!)

第6章 風雪中的女孩兒第80章 奇襲軒轅關第28章 溫馨第48章 長安亂(七)第68章 董卓遷都第26章 兵發右北平第61章 家鄉第95章 尷尬的小喬第94章 少年奇才(二)第50章 血戰大王山(三)第8章 竟然是卞氏第109章 紛亂的局面(三)第8章 定陶之戰(四)第39章 功虧一簣第91章 孫堅背盟第38章 設伏第72章 溫柔鄉第5章 無極商會第73章 喜訊第92章 籌建銀行(三)第89章 收徐晃第13章 解決烏桓問題第17章 龜茲王得顧慮第156章 圍攻蒙縣第127章 殺機第91章 孫堅背盟第6章 第一戰第29章 薄落谷之戰(一)第167章 一擒曹操第15章 商人與錢第50章 決定第34章 浴血的王城第124章 趙雲的底牌第40章 密謀第13章 解決烏桓問題第147章 狡猾的蔡陽第152章 戲志才的謀略第170章 浮生半日閒第144章 劉表的決定第66章 靜夜(一)第96章 攻佔南皮第3章 焉耆第43章 鸇陰之戰(三)第137章 勝利第46章 再戰馬城(二)第166章 驚弓之鳥第6章 定陶之戰(二)第16章 工業資本家第40章 高雅蘭第20章 班超後人第22章 血戰灃水(一)第46章 鸇陰之戰(六)第62章 曹操與陳宮第181章 阻擊敵援軍第28章 沙河之戰(一)第62章 新政風潮第4章 賺翻了第98章 偉大的發明第10章 慶功宴第55章 攻打彈漢山第108章 紛亂的局面(二)第26章 大夏一統第30章 趙雲第163章 震撼第106章 靈帝遺旨第51章 花好月圓(一)第3章 鄭玄第40章 高雅蘭第8章 海上奔襲第14章 暗夜魔王(一)第75章 鬼才郭奉孝第8章 海上奔襲第53章 趙雲平匈奴(三)第4章 混亂局勢(一)第154章 攻克譙縣第17章 南下第73章 酣戰(五)第4章 黃忠歸夏第205章 大喬的風情第51章 趙雲平匈奴(一)第153章 四面楚歌第93章 撤離洛陽第110章 遷都之爭(四)第64章 西方局勢第168章 義釋曹操第62章 曹操與陳宮第50章 血戰大王山(三)第15章 司隸危機(六)第1章 袁術稱帝(一)第62章 曹操與陳宮第195章 煩擾第35章 民族忠魂第11章 佔領涿城第13章 紙幣(一)第77章 震怒第39章 靈帝駕崩第3章 勸降文聘第40章 密謀第52章 一眸一世界,一目一生隨第194章 崔琰求援
第6章 風雪中的女孩兒第80章 奇襲軒轅關第28章 溫馨第48章 長安亂(七)第68章 董卓遷都第26章 兵發右北平第61章 家鄉第95章 尷尬的小喬第94章 少年奇才(二)第50章 血戰大王山(三)第8章 竟然是卞氏第109章 紛亂的局面(三)第8章 定陶之戰(四)第39章 功虧一簣第91章 孫堅背盟第38章 設伏第72章 溫柔鄉第5章 無極商會第73章 喜訊第92章 籌建銀行(三)第89章 收徐晃第13章 解決烏桓問題第17章 龜茲王得顧慮第156章 圍攻蒙縣第127章 殺機第91章 孫堅背盟第6章 第一戰第29章 薄落谷之戰(一)第167章 一擒曹操第15章 商人與錢第50章 決定第34章 浴血的王城第124章 趙雲的底牌第40章 密謀第13章 解決烏桓問題第147章 狡猾的蔡陽第152章 戲志才的謀略第170章 浮生半日閒第144章 劉表的決定第66章 靜夜(一)第96章 攻佔南皮第3章 焉耆第43章 鸇陰之戰(三)第137章 勝利第46章 再戰馬城(二)第166章 驚弓之鳥第6章 定陶之戰(二)第16章 工業資本家第40章 高雅蘭第20章 班超後人第22章 血戰灃水(一)第46章 鸇陰之戰(六)第62章 曹操與陳宮第181章 阻擊敵援軍第28章 沙河之戰(一)第62章 新政風潮第4章 賺翻了第98章 偉大的發明第10章 慶功宴第55章 攻打彈漢山第108章 紛亂的局面(二)第26章 大夏一統第30章 趙雲第163章 震撼第106章 靈帝遺旨第51章 花好月圓(一)第3章 鄭玄第40章 高雅蘭第8章 海上奔襲第14章 暗夜魔王(一)第75章 鬼才郭奉孝第8章 海上奔襲第53章 趙雲平匈奴(三)第4章 混亂局勢(一)第154章 攻克譙縣第17章 南下第73章 酣戰(五)第4章 黃忠歸夏第205章 大喬的風情第51章 趙雲平匈奴(一)第153章 四面楚歌第93章 撤離洛陽第110章 遷都之爭(四)第64章 西方局勢第168章 義釋曹操第62章 曹操與陳宮第50章 血戰大王山(三)第15章 司隸危機(六)第1章 袁術稱帝(一)第62章 曹操與陳宮第195章 煩擾第35章 民族忠魂第11章 佔領涿城第13章 紙幣(一)第77章 震怒第39章 靈帝駕崩第3章 勸降文聘第40章 密謀第52章 一眸一世界,一目一生隨第194章 崔琰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