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

韓琦身爲樞密副使,西北四路大總管,直接掌握了數萬禁軍,還有兩三倍的番軍,可是年紀不大,才三十多歲。

雖然年輕,他已經位列中樞了,甚至在范仲淹主持朝政的時候,一直都是范仲淹的副手的存在,這樣的地位,已經算是北宋絕對的領導層,他有資格知道很多隱藏在朝政背後的東西。

很多東西,只有級別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夠了解,有些事情,如果面向整個國民,或者整個官員層次,那最終的後果是不可想象的

西夏算是一個跳樑小醜,可是,因爲西夏的騷擾,讓邊疆的局勢越來越惡化。

土地荒廢,降雨減少,人員匱乏,這就是邊疆最大的危機,邊境四路,在韓琦到達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專職的軍州,幾乎完全務農或者是牧業的,完全沒有,所有的一切,從上到下,都是跟軍事有着密切的關係。

這樣可以集中力量到一起,讓邊疆擁有着強大的力量,卻也給中樞巨大的壓力。

從好水川時候,每年兩三百萬貫,到慶曆四年的六七百萬貫,這個增長幅度,沉重的壓在了中樞身上。

葉清臣有時候根本不敢開啓大型的工程,甚至小型的投入也縫縫補補,在韓琦到西北四路的時候,整個樞密院和中樞,都已經確定,要插手到遼夏之戰,這中間可能會有一場大戰,可是最終,韓琦帶走的,只有30萬貫。

西北已經成爲一個頑疾,一個沉重的壓在中樞吸血的頑疾。

北宋朝中,不缺能人,甚至爲了解決西北的問題,不少人都在做這個方面的工作,解決西北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填充實邊,這本就是封建王朝,解決邊患的一個既定戰略,而且在歷史上,很多次,都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可是這個不是什麼該不該的問題,而是一個能不能的問題,邊境之所以多有問題,原因就是在於邊境的基礎不夠,填充實邊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可是這個方案最大掣肘就在於,環境的問題。

如果西北這邊,能夠發展的跟和河北一樣好,那麼整個北宋纔算是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兵民兵民,兵是從民之中誕生的,民也可以供養兵,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沒有足夠的人員,沒有強大的基礎,單純依靠外來輸出的防護,根本無法抵擋可能出現的危險。

大量的民衆前往,如果本身不能夠養活自己,不能夠產出足夠的糧食,無法支撐起他們活下來物質的話,那就是更大的包袱,支撐幾十萬的軍民,已經是北宋能夠做到的極限的,再多上幾倍,北宋不用別人打,本身就會垮掉。

以前是沒有這個基礎的,西北能夠保證現在的穩定,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弄大量的人到西北,別人沒有過來,還造成了巨大的動盪。

人要是活不下去,沒有飯吃,那麼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出來的。

解餓的災民,如同蝗蟲一樣的吃掉一切,一旦有人引頭,揭竿而起,會帶來什麼。

韓琦最初被調來西北的目的,並不是爲了干涉遼夏之戰,而是爲了坐鎮西北,陝西的旱災,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幾個州郡的絕收,沒有一個有能力,且影響力強大的重臣坐鎮,說不定就會出亂子。

韓琦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切,不是30萬貫的作用,這個只是一個引子,真正的作用,還是哪裡靠近內陸,就算是起了亂子,也不會有巨大的影響,真的是西北四路,靠近邊境的位置,引發了這麼巨大的災害的話,一旦西夏介入,後果不堪設想。

這一切,伴隨着靈州水利徹底的改變,原來貧瘠的,只能夠長草,連放牧都有些不太合適的西北,卻變成了塞上江南。

一個可能會擁有超過5000萬畝水澆地的西北,跟原來,土地貧瘠,隨時都有可能面對戰爭的西北,這是兩回事。

他們擁有足夠的基礎,去容納更多的人口,擁有了容納龐大人口的基礎,那麼接下來,所要做到的,就是要填充這些人口,讓這些人去發揮作用,就能夠讓西北越來越強大。

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是一個穩定邊疆的最好的方法,有了這個作爲根基,哪怕只是把這個遠景發揮出來十分之一,也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對於邊疆的穩固,將會是定海神針一樣。

如果朝堂上的袞袞諸公想要整個北宋穩定,邊關安寧,同意這個只是時間問題。

這一點,韓琦是有巨大的信心的,韓琦是北宋少有,年富力強,各方面經驗非常豐富的官員之一,否則的話,爲什麼當時回京的時候,是他以30多歲的年紀,成爲了范仲淹的副手,甚至在范仲淹的變法之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爲什麼參與到范仲淹的變法之中,就是因爲,整個北宋已經到了不變不行的程度了,不變法,那就是慢性的死,變法的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重新崛起,改掉問題,另外一種,是加速死亡。

范仲淹,着實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人,也是個人操守的北宋之冠,就算是韓琦這樣,年輕前途無量的,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各方面都完美無瑕,可是范仲淹卻可以做到。

最大的魄力,實際上是在變法上面,北宋仁宗一朝,賢臣無數,只要是能夠接觸到北宋的實際情況,都會知道,目前北宋只是仁宗和朝堂諸公勉強維持,一旦出現大規模的變故,將無法挽回。

看出來的多,真正能夠有魄力,提出變法,並且踏踏實實的去做的,朝堂之上,只有范仲淹一人。

正是這種精神,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輕的才俊追隨,其中就包括了韓琦,富弼這樣出色的人才,才讓短短一年的時間之中,發出了衆多的變法。

追隨者衆多,反對的更多,爲什麼要變法,那是朝堂出了問題,北宋可以說是整個封建王朝最爲富庶的,人口和財富這兩者已經說明問題了。

別的王朝,往往要到一兩百年之後,纔會出現問題,纔會矛盾重重的,可是北宋,這才七八十年,就出現了這麼嚴重的問題,爲什麼,就是有人得到了不該拿到的東西的,並且逐步加大這個口子。

這個根源,是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徹底讓武將放下刀兵,又成立了將門,他們在政治上面的沒有了可以追求的東西,就只能夠在商業,在財富上面。

同時,爲了壓制將門,趙宋無限的拔高了讀書人的待遇,官家於士大夫共治天下,也是如此,這些讀書人之中,有一部分,也參與到了這個財富的瓜分之中,加劇了這個變化。

將門的迅速腐化,巧取豪奪比比皆是,加上土地兼併,還有衆多其他的問題,底層無法保護,就無法保持穩定。

范仲淹的新法,幾乎是直至核心,對所有既得利益者和權貴動手。

這些人包括了將門,還有讀書人之中一部分,打擊面太大了。

得到了仁宗的支持,范仲淹以樞密副使的身份,主持朝政,可以說,連首相都無法擋住他的鋒芒,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權貴,可能一家一戶,沒有范仲淹強大。

一般而言,這些欺軟怕硬的權貴,是不太可能跟范仲淹直接衝突的,可是范仲淹是挖掘他們的根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豈會輕易的放手。

這些權貴,沒有可能更進一步,這些家財,這些地位就是他們的全部了,范仲淹這麼動手,他們當然會引發反彈。

他們沒有實力跟范仲淹正面對抗,卻會用種種的方法,延緩新法的頒佈。

任何的制度,都是要人來執行的,再好的制度,面對着執行人的問題,也會有巨大的問題,這些權貴們所用的,就是這一招。

不說違反你的命令,只是陰奉陽違,或者是拒不執行,新法很難向下推行,有時候,甚至連汴梁城都出不了。

一個文官,還是有抱負的文官,怎麼可能跟他們這些權貴結合起來對抗,可是范仲淹面對着對手的勢力,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後退,他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之下,想盡千方百計,準備強行推行新法實行,最終犯了忌諱,插手科舉。

這是大忌,哪怕北宋,士大夫於官家共治天下,卻有些東西,是無法動的,科舉就是其中一個關鍵的點,當范仲淹插手科舉,就註定了他的命運,哪怕他的操守可以相信,哪怕他的目的,規矩就是規矩。

仁宗的掌控能力,可比神宗強大太多,王安石的變法,也是插手科舉,最終造成的是北宋最後一絲元氣,徹底的消失,黨爭開始出現,並且葬送了北宋的命運,可是仁宗,發現不對,立刻改變,哪怕面對的是范仲淹。

仁宗很清楚,范仲淹沒有一個心思,可是他不敢賭,更不敢讓這個規矩徹底的廢掉,在兩者差別之下,選擇了穩定朝政。

這也成爲變法派轉折點,他們的一切力量,都來源於仁宗的支持,仁宗支持的時候,他可以毫無顧忌的施政,當仁宗的支持不再的時候,他也只是一個樞密副使,甚至是即將被罷黜的樞密副使,轟轟烈烈的慶曆變法,就在這個時候戛然而止。

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五百零三章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二百四十四章 錯過機會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三百二十九章 靈州地位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頻發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頻發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八百三十九章 再次登陸第三百五十章 仁宗來信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一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九十章 箭呢?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三百二十五章 長驅直入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一百零八章 破甲重箭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佈局第七百六十一章 飛剪船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三十五章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四十六章 羌族遊騎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一百四十三章 廉價肉包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三百五十八章 無人區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二十五章 筆墨紙硯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三百一十二章 離開之前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七百七十二章 富弼的信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滿口留香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麼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八百三十九章 再次登陸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橋頭堡
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五百零三章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二百四十四章 錯過機會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三百二十九章 靈州地位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頻發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頻發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八百三十九章 再次登陸第三百五十章 仁宗來信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一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九十章 箭呢?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三百二十五章 長驅直入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一百零八章 破甲重箭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佈局第七百六十一章 飛剪船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四百三十五章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四十六章 羌族遊騎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一百四十三章 廉價肉包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三百五十八章 無人區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二十五章 筆墨紙硯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三百一十二章 離開之前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七百七十二章 富弼的信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滿口留香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麼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八百三十九章 再次登陸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