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

在趙信靠岸的時候,並沒有很大的歡迎儀式,在內心深處,趙信是很反感這樣的儀式的,現在還沒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他的琉球之行,也只有少數幾個高層知道,在琉球,也僅限於最頂尖的幾個人。

這些人很清楚趙信的想法,並沒有來到港口,他們到港口,跟公開沒有什麼區別,就算是定海軍,任何一箇中高層抵達港口,港口這邊的人也知道是有大事發生了,更別說,人口只有十萬,目前只是限於臺北平原發展的琉球了的。

不過,必要的準備還是有的,十來輛馬車,用於隱秘的把趙信送到臺北,只不過沒有那麼張揚而已。

趙信的船,不是第一批停靠的,前面還有一批,並且,還有幾艘船,還在卸貨的過程之中,他們是之前的幾天到的,因爲裝載的貨物過於龐大,卸貨的速度較慢。

目前,整個琉球,僅有的幾個大型的吊車,全部都放在了港口,用於吊裝這些大型的部件的,趙信掃了一眼,略帶吃驚的問道:“原來是鍊鋼高爐!”

如果說,定海軍,有哪一個項目,是最讓趙信滿意,並且最超過這個時代很多的,就是這個鋼鐵廠。

從手工的作坊,每年幾百上千噸的程度,一下子增加到了數百萬噸,還不單單是鐵,還有鋼,這個跨度是驚人的,在別的國家,包括遼國在內,都把鋼作爲寶貝的時候,北宋在定海軍的支持下,甚至可以毫不心疼的浪費,一場戰爭,發出無數的鋼鐵,都不帶回收的。

這樣說有些誇張,可是真的把這些鋼作爲兵器,作爲護甲,武裝起百萬人來,並且支撐長時間的消耗,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這也是工業化的底蘊所在。

定海軍的環境,在趙信的努力,還有從各地的收集的鐵礦石運送到定海軍,這才支撐了龐大的產量。

定海軍先天不足,還有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算是全部的用於,建造鋼鐵廠,也不可能讓產量擴張到很大,況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原料。

定海軍那麼小的地盤,就算是有鐵礦石,也是品味很低,不存在開採的可能的,大部分的鐵礦石,都是通過外面進口。

在後世知名的一些礦山之中,定海軍都投資,建立了礦山和選礦廠,把一些低品位的,進行選礦,減少了體積和重量之後,運到了定海軍。

可是,按照鋼鐵廠的產量,年產200萬噸,單純鐵礦石,就需要500萬噸以上,加上煤炭和其他的一些東西,單純這個,每年就幾百萬噸,平均一天要1萬噸。

聽起來不大,一天一萬噸,後世一艘萬噸貨船,就是萬噸,還有5萬,10萬噸級的,可是在這個時代,萬料都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更別說是萬噸了。

一天一萬噸,加上其他的一些運力,鋼鐵廠幾乎不可能擴大,因爲擴大的話,需求就非常大的增加。

琉球這邊,是沒有高品位的鐵礦的,中國最高品位的鐵礦,是在海南,可是在北方,特別是目前的臺北平原附近,就有煤礦,品味還不低。

這可是好事情的,解決了一部分的問題,並且把航程縮短,未來,如果海南得到了開發,也可以在海運利用上海南的鐵礦,這一點上面,就值得搬遷了。

目前,定海軍的鋼鐵廠,還肩負着非常重要的任務,無論是建設,還是鐵路,都離不開鋼鐵廠的生產。

好在,經過了鋼鐵廠的建設,對於整個高爐和其他的設計,已經有了心得了,像耐火磚,其他附屬材料這樣,幾乎在每一個地方都有,就放在琉球本地來生產,高爐這樣,技術含量較高的,就由定海軍來生產。

定海軍大規模的登陸琉球,已經超過了2個多月的時間了,在衆多人員和後續支持的開發之下,已經擁有了承接工業的基礎,之前琉球最大的水泥廠,臺北第一水泥廠已經興建,接下來是鋼鐵廠。

最初,會興建一個年產30萬噸左右的小型鋼鐵廠,未來,到發展到一定程度,擁有了承接能力的時候,會逐步的擴大的,一邊建設,一邊承接,最終讓定海軍的鋼鐵廠完成轉移的過程,未來,在定海軍,還會保留一座鋼鐵廠,但是年產量不會超過30萬噸。

看起來是縮小了,可是實際上,這個30萬噸的鋼鐵廠,是特鋼廠,也就是說,通過實驗室之中研究的最新的技術,最出色的鋼材,都會在這個鋼鐵廠之中生產,包括不鏽鋼和其他的一些高技術的鋼鐵。

至於原來佔據總量較大的粗鋼和生鐵,則放在了琉球,甚至一定程度上面,在原料和運力可以支持的前提下的,鋼鐵廠的規模還會擴大。

鋼鐵是國民經濟的脊樑,也就是從鋼鐵時代開始,各種的機器開始使用鋼鐵來鑄造,未來,鐵路,火車,還有其他的一系列的改進,都需要鋼鐵作爲支撐,200萬噸聽起來很多,可是實際的使用上面,還是太少了。

巨大的吊車,吊起龐大的機件,或許,在定海軍建立之初的時候,還有一些的小高爐,經過了定海軍的逐步發展,各方面的技術的進步,這種小高爐逐步的被淘汰,到現在,整個定海軍,各種的高爐基本上都是400噸以上的,並且進行了氧氣吹頂的改進的。

效率增加,產量增加,並且易於控制使用的人員減少,這是兩年來,無數的研究人員,花費了大量的心血,最終獲得的提升,這些都會應用到了琉球鋼鐵廠之上。

趙信稍稍看了一下起重機的作業,然後就悄然的離開,到了現在的前提下,他對於定海軍的發展,只是抓總量,抓大局,如果連一個鋼鐵廠的興建,都需要他來做,那還不累死,定海軍也發展不到這麼大。

一連串的馬車,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港口的,港口這邊,熱火朝天的裝卸,沒有人意識到,這麼一個大人物的到來。

此時,幾個月的時間,整個臺北變成了一個大的工地,10萬人,幾乎都集中在了這裡,他們興建了大量的房屋,所有的設計,都是由定海軍設計院設計出來,在定海軍的基礎上面,考慮了城市的職能,把以前在定海軍走的彎路進行彌補的,看起來規模並不大,可是10萬人相當的有序。

在龐大的辦事大廳的頂樓,趙信在一個龐大的辦公室裡面,接見了定海軍的文武官員,文官以周重爲首,卻不是全部,定海軍在琉球,選擇的是扁平化管理,軍政首腦的他們不是分級管理,下面就是相對獨立一些單位,比如說,分成了不同的區,不同的廠,還有農業上面,下面平級的有的七八個單位,用垂直和監督相結合的方法。

定海軍,有趙信坐鎮,不擔心問題,金字塔的形態,有利於的加強管理,可是琉球距離太遠了,如果說,定海軍擁有一支龐大的,足以震驚七海的艦隊,還可以,但是沒有之前,小心點是沒有任何的錯誤的。

簡單的鼓勵了幾句,趙信成爲上位者的這麼長時間,特別是在定海軍,一言九鼎之下,也形成了個人的風格,簡單的幾句寬慰,就抓住了整個節奏,然後一一的彙報。

趙信最爲關心的,依然是琉球的基礎發展。

登陸琉球的時間較長,不過最初的時候,因爲運力和其他方面的不足,只是幾百人,不足千人,他們最多是建設和穩固了一個定居點。

之後,在第二批,第三批支援和建設時候,琉球纔開啓了建設。

目前琉球的常住人口,大概是10萬多一點點,可是總的人口卻不少,差不多有23萬左右,其中的13萬,是擄掠的土著。

雖然說,從後世,人權社會走來,對於奴隸什麼的,有些潔癖,可是在目前的這個情況下,奴隸是最好的選擇。

土著們沒有受過現代教育,文盲是絕對的,就算是有些出色的,也是在殺戮和打羣架上面,這些定海軍都不需要。

對於工業社會而言,人口永遠是無限需求的,不能因爲這些人不穩定,就殺了他們,索性,把他們集中到一起,做一些體力勞動。

工業社會,哪怕是作爲奴隸,也不會有奴隸社會的壓迫,幹活就可以了,只要不偷懶,是可以吃飽的,甚至可以獲得一點點微薄的心水。

跟壓榨努力獲得的繩頭小利相比,只要努力工作,在不破壞東西的前提下,獲得的收益會更多。

在最初的時候,沒有馴化,甚至有攻擊性的奴隸,當然不能少了管束,高壓政策,纔是化解矛盾的根本,當他們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之後,纔再給一點的甜頭,比如說,增加一些福利待遇,減少辱罵,順便的,有一些可以晉升,甚至是自由的渠道。

對於趙信而言,完全沒有任何基礎,連字都不認識的文盲,只能夠充當普通的勞力,他們創造的價值並不大,只有完成了最初級的培訓,達到普通工人的程度,才能夠不斷的創造,而工人的等級越高,創造的價值越大。

在琉球開發的初期,13萬的奴隸,對於琉球的建設,相當的重要,他們補充了最基礎的勞動力,雖然不懂的說話,也不識字,卻可以在皮鞭和約束之下,完成一些簡單的體力的工作,這種工作,讓臺北的發展非常快。

城市建設,絕對是值得書寫的,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一個擁有着10萬人居住的城市,已經拔地而起,雖然說,工地還有很多,可是基本上,保證了每個人都能夠居住。

這個每個人,當然是常住人口,對於奴隸,大通鋪就是他們歸宿,可是就算如此,對於這些土著來說,也是難以想象。

明窗淨几的樓房,不必受風吹雨打,蚊蟲叮咬,窄一點也沒有關係,土著們原來的房屋也沒有多寬敞的,最關鍵的是伙食。

定海軍目前的收入,已經徹底的解決了糧食的問題,江南送往定海軍有些的遠,可是從福州,還有長江流域輸送到琉球,不但不遠,還很近。

加上土著也不過是23萬人,收購一部分的稻米,就足以讓他們吃飽了。

體力活,之所以會死人,身體素質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消耗了之後,沒辦法補充。

爲什麼封建社會,一些大規模工程,會引發民變,關鍵就在於,死亡率太高了,大部分的工程,都不包伙食,勞動人民本身的生活都非常的艱辛,不包伙食的話,從事重體力勞動,很容易就虛弱甚至是死亡。

可是定海軍從一開始,就注意這個,所有的工程,都是給與工資的,哪怕是這些奴隸,在最初的時候,沒有工資,可是待遇要好,最少要讓他們吃飽。

連續多天高強度的勞動,不但沒有讓土人瘦弱,反而因爲吃的好,吃得飽,還不少人壯實了不少。

要知道,定海軍提供的,可不只是的米飯,還有大量的蛋白質。

換成之前,定海軍本身的蛋白質供應量都不夠,更別說奴隸了。

可是現在,開啓長江漁場的捕撈之後,每天的產量很大,在加上從定海軍生產的一些小規模漁船,1000料到2000料之間的,他們或許無法深入海洋,卻可以在琉球的周邊。

琉球這邊,也是有河流的,無法形成如同長江口那麼密集,那麼大的漁場,可是小型的漁場也不少,雖然說,沒有大規模的拖網,效率不高,可是勝在更近。

不但有米飯,還有肉吃,這是過去,族長們都過不上的日子,現在每一個人都過上了,除了真正有血仇的,其他人,還真的是順從,管理起來也容易了。

機械,規劃,再加上大量的人力,不但讓城市發展快速,最關鍵的工業區的建設,也完成的七七八八了。

雖然說,現在投產的只有水泥廠,可是一週之後,鋼鐵廠就可以豎起第一座高爐,然後就是其他的工廠,只要半年之後,在工人滿足了之後,必然可以大規模的生產產品。

第一百五十四章 無奈的刺客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二百八十二章 矛盾想法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七百八十六章 臨時停車第五百三十五章 搏兔全力第三百五十章 仁宗來信第六百六十章 時機已到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三百零八章 喪心病狂的裝備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價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二百九十七章 確認仙術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二十六章 禁軍會操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二百九十四章 離開和根基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一百零一章 忠誠變化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八百六十六章 戰爭結束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二百四十二章 爭上城頭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陣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進第六百三十五章 罐頭和海鮮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五十六章 當頭痛擊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動和慶功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島”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二百零三章 和盤托出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發展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八百零八章 直達鐵路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銷售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一百六十六章 迷茫的孫吉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二百五十一章 主動後退第八章 賺錢大計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
第一百五十四章 無奈的刺客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二百八十二章 矛盾想法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七百八十六章 臨時停車第五百三十五章 搏兔全力第三百五十章 仁宗來信第六百六十章 時機已到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三百零八章 喪心病狂的裝備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價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二百九十七章 確認仙術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二十六章 禁軍會操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二百九十四章 離開和根基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一百零一章 忠誠變化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八百六十六章 戰爭結束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二百四十二章 爭上城頭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陣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進第六百三十五章 罐頭和海鮮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四百七十四章 彙報和抵達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五十六章 當頭痛擊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動和慶功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島”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二百零三章 和盤托出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發展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八百零八章 直達鐵路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銷售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一百六十六章 迷茫的孫吉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二百五十一章 主動後退第八章 賺錢大計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