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軍

中國人的信條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教育家蔡元培說:“學生如不愛國,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日本侵華戰爭,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與生命的載體,是否還能繼續存在下去?從長沙到昆明,九年之中,西南聯大學生有三次從軍抗日的熱潮。人數最多的一次是在1944年。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碑陰上面,由當年校志委員會纂列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列名者有八百三十二人,實際不止此數。全校先後有一千一百多名學生參加抗戰,其中有犧牲的烈士。聯大學生前後八千名,參軍人數佔百分之十一。

從軍學子,有人飛行於駝峰航線,出生入死;有人蔘加了芷江受降,百感交集。他們的蹤跡遍佈中國抗戰的多個戰場。一部分從軍的學子,勝利後沒有脫離軍籍,在收復臺灣時登島了。更多的人們則在勝利後“解甲歸學”,重返校園。這個龐大的人羣,這樁宏偉的功績,日後卻從社會上消失了。建國後,留在大陸的從軍者蒙受各種政治罪名和磨難。當年“爲國而戰”,到後半生卻成爲一段難言之隱。誰能想到,在漫長的歲月中,學子們這段奉獻與犧牲的經歷,竟然會化爲一頁沉重的歷史。

對於聯大學子,戰爭生活是一次思想的煉獄。戰爭催化了他們的思考,積澱和提升了他們的家國情懷。這些當年從軍學子被長期分隔在“兩岸”,到今天卻有一種殊途同歸的傾向:反對民族分裂,渴望人性尊嚴、民主進步與人類和平。他們寄希望於“振興中華”。

孔令晟(臺灣):“優秀的都去當兵了”

在臺北寧福樓的聯大校友聚會上,我見到孔令晟學長。孔學長身軀凜凜,儀容威嚴。他是聯大人中從軍最早的學子。他說:“我入學是民國二十四年,化學系的。”我贈送他一套《西南聯大啓示錄》,他說:“這個是很好的東西。”

在長沙的時候,日寇節節逼近,學校都被日機轟炸了。師生們曾經進行過“讀書”還是戰鬥的討論。這時候有一批學生走了,孔說:“我沒有到昆明,我們先到長沙。我在長沙臨時大學參加抗戰走了,那時候離開的人很多,都是很優秀的。”

孔學長強調:“我們那一代優秀的都出去當兵去了。凡是優秀的都出去當兵了。”

這種情形,我有經歷體會。在每一代人中,當挑戰來臨,最先站出去的,作出實際反應的,總是那些最優秀的人。最先犧牲的也是他們。還來不及成爲社會的主宰和中心,他們就去了,將青春的生命瞬間燃燒,將世界留給那些中庸的、後覺的人們。在文學作品中和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如此。苦難和考驗最先選擇的總是那些優秀者,他們比任何精英都純粹。

馮鍾豫學長說,在長沙時“很多人從軍去了。那時候從軍的一個路線,就是從長沙一直到江西,那裡有一個工兵學校,就是有很多學工程的人到了工兵學校去了”。但孔學長說:“我們不是去軍校而是去打仗。”他一離開課堂就到了前線。在戰火中從軍的這些人來不及仔細思量,更不作任何後路之慮,他們爲拯救這個民族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孔令晟從此終身軍職,他後來做到臺灣警察總署的署長。最著名的是,他做過蔣介石的侍衛長,並被譽爲“忠誠侍衛長”。

和孔學長面對面地坐着,我的話他常常聽不明。原來,他有一側的聽力不行。這是當年他參戰抗擊日寇時,所留下的創傷。他說:

我在指揮所,一個炮彈炸下來,傷亡很重……以後慢慢恢復了。當時聽不到,我的耳朵是一羣炮彈炸下來聾的,當時就聾了,以後慢慢恢復了。恢復還是不行,因爲一直在前線。

他的夫人陪同一旁,接口道:“我跟你講,我們家裡電話要多響幾聲,一個是耳朵聽不見,一個耳朵聽

得見腳不好,走得慢。往往我到電話旁邊就掛斷了。”孔夫人告訴我,他們正在收拾行裝,馬上女兒過來,就要出門去上海看病。女兒交代過,爸爸這幾天不要接受任何採訪,準備好病歷資料。但孔學長說“見見同學”,還是來了。席上,孔夫人不要讓他講話。但孔學長還是站起來,接過了話筒。

他說:“過去到現在我的話講得太多了,所以我現在在今天的目前的政治的變化之下,我是儘量的不講話了。因爲我是不滿意目前的狀況的。”

我明白了,爲什麼他的女兒如此交代。孔令晟地位很高,卻是一個直言的人。他不忌諱自己與潮流不合的觀點,不怕與現實發生衝突。然而臺灣的形勢卻並不單純。在陳水扁執政的這十年裡,諸多的國民黨老人非常鬱悶。當“臺獨”勢力猖獗的時候,他們不得不對臺灣的前途,對整個中國的命運重新思考。因爲他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分裂。

那天的最大收穫,應該是席間聽到孔學長的一番話,襟懷可欽:“我是展望未來的。因爲我感覺到,我們在五四運動的那個時代,是愛國、文化的……這是一個在我們那個時代,我們中國——不是臺灣,對整個中華民族、對世界是有很大影響的。那麼我是基於這個——因爲各位曉得,我有國際上的關係,我是要講這個話的人:21世紀的下半葉,我希望是中國的世紀。”

孔令晟說,這是他“最後的一個期望”、“最後的一句話”。我感覺,他那天來到聚會上,就是要把這句話告訴我們,讓我們帶到大陸的。在我將赴臺前,有聯大校友對我說:孔令晟不會見你的。他對大陸很敵對,是一個頑固派。所謂大陸式的思維,也該接受海浪的沖洗了。他們的這些老同學,經歷了臺灣社會的急劇變革,又縱觀國際風雲,早已經不是當年風景。

魯迅詩云:“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本章完)

第二章 山城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七章 北歸第七章 北歸第六章 學潮第二章 山城第一章 南遷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七章 北歸第一章 南遷第六章 學潮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八章 兩岸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八章 兩岸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一章 南遷第七章 北歸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八章 兩岸第七章 北歸第一章 南遷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一章 南遷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六章 學潮第六章 學潮第一章 南遷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二章 山城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六章 學潮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五章 從軍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五章 從軍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二章 山城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八章 兩岸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二章 山城第七章 北歸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八章 兩岸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五章 從軍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八章 兩岸第六章 學潮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
第二章 山城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七章 北歸第七章 北歸第六章 學潮第二章 山城第一章 南遷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七章 北歸第一章 南遷第六章 學潮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八章 兩岸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八章 兩岸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一章 南遷第七章 北歸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八章 兩岸第七章 北歸第一章 南遷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一章 南遷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六章 學潮第六章 學潮第一章 南遷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二章 山城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六章 學潮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五章 從軍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五章 從軍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二章 山城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八章 兩岸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二章 山城第七章 北歸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八章 兩岸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五章 從軍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八章 兩岸第六章 學潮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