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

“大人物”神秘定律

★人類崇拜或畏懼一切神秘事物,這是與生俱來的本性,比如上帝、外星人、閃電或從不拋頭露面的世界首富。

★守住你的一切秘密,在你不得不講時,只吐出10%,並且不要

解釋爲什麼。

★人們總是輕易地被“距離”俘獲,和他們保持距離,既不要走得太遠,也不要走過去——後者是最重要的。

★你的舉手投足,每一個細節都須經修煉。因爲人們相信,當他們要關注一個人時,他的一舉一動都不會逃出自己的眼睛。

拒絕打擾的時段

作爲一個領導者,他首先應該儘量培養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來源於哪兒呢?從外在來看,或許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自下屬對於領導者的神秘感和信任感。

也就是說,領導者應該儘量少地讓下屬瞭解自己的私人生活。一個出色的領導者不能夠輕易地被下屬看透,但要懂得如何和下屬溝通。這並不是說,我們在管理時爲了不影響自己的個人魅力,只需讓下屬隔得很遠,給自己寫一次報告就能解決問題,而是針對不同的情況,設置一些必須“隱藏”起來和保持神秘感的時段。

摩根大通的總監達·瑞爾說:“我在每天晚上八點以後,就拒絕接聽任何下屬的電話,除了我的秘書。公司大樓爆炸了?下一個小時股票就要跌停了?要破產了嗎?這的確是嚴重的消息,但只能由我的秘書告訴我。”

就像這位摩根大通的總監一樣,我在休息時也喜歡將手機關掉,雖然我知道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可能兩個小時內在全世界都會發生許多重大的事情。

因爲我既怕打擾別人,又不喜歡受到他人莫名其妙的打擾。在今天這個世界,我知道許多人都不太懂得拒絕,在需要保持精力、休息或者完全屬於個人的時間裡,每次都是因爲不懂得拒絕,而讓外人的來訪或電話給自己帶來煩惱。

戴高樂在1932年時說:“沒有神秘感就沒有威望可言。因爲過於熟悉,尊敬之情就不會油然而生。只有像神像一樣隱居深廟,才能顯出凜凜的威風。無論是運籌帷幄,還是所思所爲,都要令人捉摸不透。”他還曾經說過:

“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如此酷愛孤獨。”

大約在3000年以前,在今天中亞西亞以西的地方,有一個國家叫美狄亞,那裡有一個部落,部落首領的名字叫迪奧西

(Deioces),他德高望衆,村民有任何紛爭,不論是爭一口水井,還是砍錯了兩棵樹,都會找他出面仲裁,擺平疑難。村裡其他長老,因爲年紀漸漸大了而變得昏聵,收受賄賂而變得,只有迪奧西年紀越大越公正,成爲部落的司法之神。

有一天,迪奧西厭倦了,宣佈退休歸隱,部落沒有了迪奧西,立刻沒有了主心骨而四分五裂,內鬥不止,戰鬥不息,沒有人有辦法擺平。終於大家決定,還是要請迪奧西出山。迪奧西再三婉言謝絕,在村民的苦苦哀求下,他勉爲其難地答應了。故事發展到這裡,這個迪奧西與《倚天屠龍記》的主人公張無忌的人生道路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接下來迪奧西做了一件張無忌絕對想不到的事情。他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建一座深宮,請一批保鏢,讓他住在裡頭永不露面。如果需要找他,必須由信差通傳。周圍的人哪怕是服侍他的奴僕,一週也只能見到他的面容一次。

由於神秘,迪奧西的權威越發不可侵犯,他後來成了美狄亞國王,爲美狄亞開疆拓土,爲後來一個更加偉大的帝國打下了基礎,那個國家的名字叫波斯。

這顯然不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案例,但展現的管理藝術卻相當具有借鑑性。現在能夠從迪奧西身上學到這種“玩失蹤”的管理藝術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我們現在的企業家和公司早就習慣了拼命地曝光並追求現身的機會,而不知道如何很好地隱藏自己。

其實,最好的“洗腦”是保持神秘和正確,而不是單純的曝光率。

在中國、美國,還有歐洲的很多地方,企業家們就好像失去了思考能力一樣,他們四處演講,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印在報紙上,或者暴露在互聯網上,處處都有他們的觀點才覺得滿意。爲此,不少人僱用了大量的記者和傳記作家,爲他們編織着一段又一段的創業傳奇。

他們非常願意上國家級電視臺的對話節目,去參加訪談,和自己後輩進行比拼,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成功。他們利用了一切閒餘時間來做這些事情,熱衷於參加那些明星薈萃的慈善晚宴和娛樂節目,對漂亮的女演員一擲千金,引來人們無比豔羨的目光。

不得不說,有神秘感的公司和企業家現在已經是物以稀爲貴了,這讓公司和他們的領導者失去了尊嚴。當然,還有些公司做得很好,比如國內的華爲。華爲的戰略和它的管理方式在外人看來始終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它的領導者任正非也是一位神秘人物,藏在深山中,雲深不知處。

有一次,我回國參加一次商業洽談,一些知名的媒體記者就對我說,他們在自己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竟然沒有一次機會能採訪到任正非。至於華爲公司的幾萬名員工,能見到任正非本人的也非常少。

他們在抱怨,但在我看來,這恰恰就對了。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他要在其下屬和公衆面前形成一種無所不在的神秘感,讓人們不明白你爲什麼要做那件事,甚至於爲什麼突然要有所改變。總之,人們覺得你不可思議,難以接近,無形中就會對你形成仰望的姿態。這便是距離的神秘帶來的效應。

“讓我們成爲朋友?”No!

你喜歡和你的下屬成爲朋友嗎?

來自戈瑞的警告是:“如果你們每天都在一起工作,成爲朋友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雖然這可能爲你帶來忠心和安全感。但是,潛在的麻煩還遠在後面,一旦爆發出來,你可能丟掉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權威和敬畏。”

朋友之間是一種自然屬性,很純粹的關係,沒有職位高下,思想與感情坦誠相見,距離和親疏是可以控制的。而老闆與下屬,彼此之間既有職位的高低之分,又各自爲了不同的利益算計,一個看重的是效益,一個爲了更多的薪水,環境和利益造就了雙方身不由己地“對外作戰,對內鬥爭”。

這兩種角色和關係的轉換,讓我們同時擁有了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如果生硬地將這兩層關係“二合一”,必定會陷入尷尬、爲難的境地,很多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繁雜難以解決。

有一家科技公司的主管曾大感不解地對我訴說:“我現在不得不爲那些‘兄弟’感情埋單。他們把我的命令當成‘建議’,沒有人再懷抱緊迫去執行,我沒辦法重新站在領導的位置上命令和督促,甚至會因爲翻臉和訓斥下屬而感到羞愧。難道領導和下屬真的無法成爲朋友?”

A有一個大學同學,和A分在一個公司的一個部門,目前,A是部門經理,他還在做技術,A發現有很多以前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的問題,他現在已經不和A講了,由於多年的同學關係,A也問過他,爲什麼會這樣子。

他的回答也很有道理,他認爲,例如像他打算什麼時候跳槽的問題,他不願意告訴一個既是上級又是朋友的人。

這就是問題所在。當你身處於職場,尤其處在人事關係比較緊張的部門或特殊行業,人與人的關係總是越單純越好,經不住疊加和摻和,否則會不堪負荷而出現裂痕。上司和下屬之間的角色定位,特別考驗人們的情商。這對於領導者的要求尤其嚴格,我有很多客戶,均是因爲處理不好與下屬的距離而導致了麻煩。

而對於和上司走得太近的員工來說,他可能因此成爲這個部門內不受同事歡迎的人。

我剛到美國時,曾經在一家中型的廣告公司工作。當時,公司來了一位新員工,他進出部門主管的辦公室很隨意,與主管的關係似乎非同一般,而且很少主動與其他人溝通交談。這種情況出現後,大家就開始私下地議論並互相提醒:

“嘿,我們做事和說話要注意一點了。”

“他是主管派來監視我們的吧,嘿,真沒想到,主管先生竟然是這樣的人!”

人們議論紛紛。這下你就知道,即便是白人,他們也喜歡花邊和八卦,也經常在私下對自己的上司做出各種各樣不靠譜但殺傷力極強的評價。

有一天,主管要聽取我和另一位同事的工作彙報,我們如實談到了對目前工作的看法和建議,突然,這位主管打斷了我們之間的談話,提出找一個人來聽聽意見。當這位剛來幾天的新員工走進來時,我和同事不禁相互流露出疑惑。

這位新同事一進來,就口氣堅定、態度嚴厲而感慨地評價我們的工作:

“如果沒有項目合同,工程師就沒有用,有了合同,到哪裡都可以找到人……”

於是,他的一番言語,馬上得到了主管的認同,等於否認了我們之前的工作。我們只好閉嘴沉默,不再說話。後來,主管提出一起吃晚飯,不知什麼時候,這位同事卻悄悄地離席而去,竟然沒有跟主管打聲招呼,也沒有跟我們告別。

這種失禮更使他成爲了公司的中心議題。從這以後,有關他的話題更多了。比如,他可以借老總的車出去辦事,可以召集主持幾個部門會議,可以佈置任務聽取彙報等等,誰也說不明白他的職權範圍,但我們都清楚他是總經理的貼身朋友,紛紛對其敬而遠之。

從我在美國和東亞地區這麼多年的個人親身體會來說,如果你正在領導一家公司或者一個部門,首先要在這方面謹記幾個原則:

第一,假如你需要一個助手,那麼別讓他成爲你的朋友。如果你與他的關係過於親密,你不但害了他,而且使你的個人形象在這個部門一落千丈。

第二,如果你的上司經常邀請你私下去喝咖啡,並且已經讓其他的同事發現,那麼,儘快結束這種關係。必要時,你可以離職。

守住你的秘密

爲自己的秘密準備三個口袋

你要爲自己的秘密準備三個口袋,其中有兩個是永遠不會打開的。一個裝的是最壞的,另一個裝的是最好的。你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將中間的袋子打開,讓那些非看不可的人瞧一眼。他們自以爲這就是你的秘密,其實不過是虛假新聞。

就像私人賬戶密碼一樣,沒有人會隨便地告訴別人,更不用說宣揚出去。想要窺探你秘密的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小偷,你要爲自己的設把鎖,看守好,不要隨便交出鑰匙。如果沒有什麼必要,你沒有任何義務把坦白出去討好別人。當其他人得到了你的秘密,他們就可以把這當作新鮮的禮品到處饋贈給另外的人。不要傻乎乎地以爲別人會對你很交心,如果你這麼想,只能證明你比較單純,但別人會認爲你是連自己都保護不好的大傻瓜。

別埋怨別人的“出賣”,你的秘密要你自己保守

有一位大大咧咧的好友向我抱怨:她把自己的一個秘密告訴了單位裡與她關係最好、最信任的同事,並要求她的同事“絕不對不要說出去”。

後來的事情我想你已經知道了,這個同事甚至發了毒誓絕對不會告訴別人,但是不出一個星期,整個公司都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她的“秘密”敗露了。我“天真”的好友只得帶着一顆破碎的心,在別人複雜的眼光中另謀出路。

只有自己知道的事情才叫作秘密。如果有第二個知情人,就等於全世界都已經知曉。所有公諸於天下的秘密都是從“自我出賣”開始的。如果你憎恨別人的“出賣”,首先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羅斯福還在當海軍助理部長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

在他們的談話間,這位朋友似是不經意地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情。

這位來訪的好友說:“我的朋友,我只要你告訴我,我所聽到的那些關於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

羅斯福神秘地張望了四周,然後故意壓低嗓音向朋友詢問:

“對於不便外傳的事情,你能絕對保密嗎?” щщщ• тт kan• co

“能!”好友急切而又肯定地回答。

“那麼,我也能。”羅斯福微笑着說。

能夠說出去的事情是不能夠稱之爲“秘密”的,只能算作“難言之隱”。

所有的“難言之隱”都有時效性,到了一定的階段和時機,就會釋懷。比如,遭遇的一次不幸、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自己做過的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感情的創傷……這些多是人們不希望發生或無法接受的事情。在自我保護意識的驅動下,這些“過去”都會被我們隱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

但事實是,每個人都有尋求他人理解和渴望找到出口的本能,“傾訴”就成了最快速實現的通道。當遇到一個讓你感覺可以信任和理解的人,或者在內心最脆弱和衝動的時候,便會忍不住把內心的秘密告訴對方,“說出去”的後果被情緒衝到了腦後。當流言蜚語和災禍在某一天向你襲來的時候,你才如夢初醒,悔不當初。

很多女人之間的矛盾就源自於“秘密”。你會見到兩個曾經親密無間的女人,從無話不談的閨中密友變成水火不容的敵人。她們之間的“小事”可能無傷大雅,可是兩人最終卻翻了臉。爲什麼呢?因爲在一次爭吵中,其中一個女人把好友的秘密當成了發泄和反擊的工具說了出來,這使得對方十分難堪,名譽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一些反映政界風雲的影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高層領導人的被拿來當作攻擊利器。這些生活的,致使他們從如日中天的政界寵兒跌入萬丈深淵。

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希望“你的事情”成爲秘密,就不要講出去,即使是面對最親近的人追問。如果不是非說不可,最不應該告訴的對象就是“值得信賴的同事”。連你自己都無法守住秘密,怎麼能夠請求別人守口如瓶?

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0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2)第15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2)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30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2)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2章 前 記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0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2)第15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2)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8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4)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0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2)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21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1)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6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3)第29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1)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5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2)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29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1)第21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1)第2章 前 記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2章 前 記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6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3)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21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1)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2章 前 記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
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0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2)第15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2)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30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2)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2章 前 記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0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2)第15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2)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8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4)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0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2)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21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1)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6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3)第29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1)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5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2)第18章 宗教式洗腦(2)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29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1)第21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1)第2章 前 記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2章 前 記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6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3)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21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1)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2章 前 記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