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迴歸(一)

到了第五天,雲瑤對俘虜的白靈族人也進行處理,其他祝師對雲瑤提出的處理方案並無異議,經過一番調查之後,風易、雲綺等九人被處死,其他十三人被驅逐出族,流放到草原上,任其自生自滅。

這時代軍和白靈族人也都收拾好了所有的東西,只等着次日上路出發。而在下午的時候,墨敬、墨成、墨業、翟進等人帶領着墨家弟子也從墨家村趕到大營來和大隊匯合。

墨家弟孑的財物並不多,因此行裝都十分簡單,只拉了三百餘輛大車,其中有一百多輛都是拉的這些年來墨家制造的一些工具,而且只有十幾輛車是用牛拖馬拉,其他的都是用人力來拉拖。

高原見狀,又拔給他們一千匹馬,和一百輛車,所有的車輛都改用馬拉,還有相當一部份老弱病幼乘車行走,其餘的人都可以騎馬代步。因爲現在大隊中的馬匹足夠,可以保證隊伍中所有的人都可以有車馬代步。只有俘虜的匈奴士兵步行。

墨敬、墨成、墨業、翟進等人根本就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待遇,因此對高原也是千恩萬謝,而有不少墨家弟人都開始憧憬在代郡的生活。

人員都己經到齊,而且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已完成,於是就在第二天,大隊人馬拔營起寨,又開始向代郡進發。

雖然在大隊人馬休整期間,沒有發現有匈奴軍隊的動向,但高原仍然不敢大意,還是和以前的行進方式一樣,大隊人馬分成三段行走,並且在處圍派遣了大量的斥候警戒。

經過了休整之後,衆人的體力都基本恢復,而且在大戰匈奴大軍之後,全軍的士氣旺盛,而且現在所有的人都有馬匹或是車輛代步,雖然匈奴俘虜步行,但被俘的匈奴都是年青力壯的人,因此行走的速度也要比剛離開白靈族的據地時要快一些。

一連走了十餘天的時間,匈奴俘虜們到是都十分老實,並沒有鬧出什麼事端來,因爲在他們的身邊有大羣的獸羣監視,虎視狼顧,誰還敢鬧事。在前兩天時,到是還有一些匈奴士兵想逃跑,但代軍看守的也極爲嚴格,逃跑的匈奴俘虜幾乎全都葬身於虎狼之口,因此就更沒有人再敢動這樣的念頭了。而且就算逃出了大隊,又能怎麼樣,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手無寸鐵,身無餘糧,根本就撐不了幾天,老老實實的跟着大隊行走,至少每天還能吃上兩頓飽飯,孰輕孰重,相信大部份人都分得清楚的。

另外在途中也遇到過幾次其他的匈奴部落,但這些匈奴部落果然都不敢來進攻白靈族的大隊,一見到代軍的斥候,就立刻遠遠的避開,生怕惹火上身,這樣一來,這些俘虜們自然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而且在行軍的途中,代軍還又新收容了不少匈奴士兵,其中在前幾天,在途中遇到了不少從戰場上逃離的匈奴士兵,這些士兵雖然成功的從戰場上逃離,但那時匈奴大營中的糧食己消耗殆盡,因此絕大部份士兵都沒有隨軍的糧食,只能靠殺馬或是沿途打獵爲生。但有相當一部份士兵連戰馬都沒有,而且所有的士兵都靠打獵爲生,也不是人人都能夠打到獵物。結果有不少匈奴士兵都是飽一餐飢一餐,一見代軍來到,連逃跑的力氣都沒有,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

不過走了幾天,收容了三四百名敗兵之後,就基本再沒有遇到從戰場上逃離的匈奴士兵了,因此這時從戰場上逃離的匈奴軍隊不是逃遠,就是死在路上。但又走了十幾天,代軍卻又開始遇到逃亡的小股匈奴軍隊。

等代軍將這些小股匈奴軍收容之後,一打聽才知道,匈奴部落中果然發生了內鬥。原來匈奴大軍敗陣,冒頓以下十餘名匈奴部落首領身亡的消息己經傳到了單于庭。而冒頓雖死,但留下了大量的人口財富,卻沒有孑女,同時還有十餘個部落的首領陣亡,有些部落也沒有繼存人,有的部落雖然有繼存人,但一來是沒有明確的指定,二是就算是指定了,也有人不服,因此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變數。

雖然以前冒頓在匈奴部落中的威信不高,但畢竟是單于的身份,還有一個大名份在,其中匈奴部落雖然不服,但也不敢名目張膽的反抗冒頓。但現在冒頓死了,自然也就再無顧忌,一些大部落的首領看到了爭奪單于之位,同時還有兼併其他部落,擴大自己實力的機會,因此也都立刻開始行動起來。有人直接吞併其他部落,也有人在其他部落中扶植傀儡,或是明爭,或是暗鬥,當然也有的部落爲此展開了戰鬥。有一些部落的牧民從戰鬥中逃亡出來,沒想到在半路上遇到了代軍。

得知了這些消息之後,高原也大爲安心,這樣看來,匈奴部落肯定沒有空來襲擊自己了,另外匈奴部落發生全面的內戰,也就無瑕南下劫掠了,這樣可以大大減輕自己在北方的壓力,而自己就能夠集中精力來應付華夏內部的戰鬥,不用再分散兵力。這也是自己這一次塞外之行的另一個巨大的收穫,對於改善代郡的戰略環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以前的趙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面對着雙線作戰,一方面要和秦國爭雄,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北方匈奴的巨大壓力,因此趙國在趙惠文王時代,一直都是十分小心的和秦國周旋,不敢輕易擴大和秦國的衝實,秦國要用十五城交換和氏壁,趙國就只能讓藺相和帶着和氏璧去秦國,後來秦昭襄王又邀請趙惠文王澠池相會,趙惠文王也不得不冒險從行。

只是這兩次事件,趙國都是依靠藺相如的個人機智和勇氣,不僅使和氏璧完璧歸趙,而且在澠池會上,也沒有使趙國受辱。但總體來看,這時的兩國關係,秦國居於主動地位,而趙國是處於被動應對一方。

而這段時期,儘管雙方也有不少戰爭,如在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69年)秦趙之間發生了著名的瘀與之戰,趙國名將趙奢(趙括之父)率軍大破秦軍,但這一戰也是由秦國主動挑起,趙國被動防守應戰,而且趙國取勝之後,也沒有趁勢進攻秦國。這一方面是因爲趙國的實力不如秦國,另一方面也是趙國面臨着雙線作戰,北方的匈奴牽制着趙國大量的國力,因此在這段時間內,趙國一直都小心翼翼,不敢全面和秦國對抗。

但後來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則完全不同。其實本來這一場戰鬥是和趙國沒有任何關係,當時秦國攻擊韓國,佔領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而上黨郡守馮亭爲了將秦軍引離韓國,決定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挑起趙秦之戰,而趙國明知接收了上黨會激怒秦國,引火上身,但還是決定接收上黨,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結果引發了改變歷史進程的長平之戰。

而當時趙國敢於接收上黨,主動挑起和秦國的對抗,一方面是對秦國的決心估計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那時李牧己經在雁門關大破匈奴十餘萬大軍,使匈奴十餘年未敢再南下,在暫時解除了趙國的北方憂患,使趙國可以集中全力來對付秦國。因此儘管後來趙國遭遇了長平之敗,但還是能夠守住邯鄲,並沒有亡國,後來還慢慢恢復國力,李牧解除了趙國北方的匈奴憂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匈奴發生內亂,當然也就再無力南下,因此代郡的北方邊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受到匈奴的威脅,在自己剛剛擴大了地盤,並且要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既將與九黎族展開全面戰鬥時,能夠先把北方邊境的局面穩定下來,自然是一次戰略上的大勝利。而高原在出塞之前,可沒有想到過會有這樣一個結果。

如果這個時候華夏是一個統一的政權,甚致還可以揮軍北進,重創匈奴的力量,或是在匈奴部落中扶植代理人,分化控制匈奴部落,不僅可以擴大疆域,保證北境百年的平安,說不定還會逼得匈奴提前西遷入歐。當然這只是想想而己,畢竟現在離華夏統一還遠,不過匈奴部落陷入內亂,代郡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用後世的話來說,高原就是這一事件最大的蠃家。

現在高原當然不會參與匈奴的內戰,而匈奴各部落在這個時候自然也不敢來惹白靈族的大隊,不過遇到了小股的匈奴部落或者是零散的敗軍,就毫不客氣的將他們納入到自己的隊伍中來。

結果在回程的道路上,代軍連續兼併了好幾支小股部落和零散敗軍,到大隊人馬越過陰山山脈的時候,收納的匈奴人達到了近兩千人,他們全部都被併入俘虜的隊伍中,不過可以保留自己的財產,隨大隊人馬行走。

而在越過陰山山脈之後,也就基本遠離了匈奴的勢力範圍,大隊人馬也加快了進行速度,向雁門關進發,同時高原也派人提前趕回雁門關去,通知守關的軍隊,準備迎接回程的人馬,並且安置匈奴俘虜。

第430章 大梁攻防(一)第835章 各有算計(二)第942章 歷史的真像第190章 造紙術第426章 疊陣之威第802章 扶蘇督軍第426章 疊陣之威第499章 潛入咸陽(四)第260章 恩威並施(二)第436章 大梁攻防(七)第531章 辭行第21章 秦軍的敗局第12章 馬俱(下)第271章 齊國來使(五)第443章 蕃勇軍突圍(下)第748章 擊殺(上)第707章 夜襲匈奴第28章 災民(上)第211章 拒絕講和(上)第858章 潛入邯鄲第144章 鬼谷子第283章 出使齊國(三)第493章 閱軍(八)第790章 齊國使團(一)第800章 秦國聚議(上)第202章 半渡而擊(下)第310章 秦國使臣第247章 迴歸第873章 重整旗鼓(四)第112章 襲擊戰術(一)第851章 局勢突變(一)第71章 秦國使臣(上)第601章 突襲薊京(四)第84章 撤離邯鄲(二)第134章 李牧之死(下)第658章 迴歸九黎族第740章 內鬨第133章 李牧之死(上)第936章 桑青緹的經歷(下)第34章 慶功宴會(下)第216章 講和的條件(上)第588章 攻與防(七)第15章 秦軍進攻(上)第297章 進見齊王第826章 三國會盟第636章 九黎族來人第792章 齊國使團(三)第693章 遷移準備(下)第271章 齊國來使(五)第618章 驅獸作戰(五)第27章 天命(下)第500章 潛入咸陽(五)第726章 大戰再即(下)第397章 楚軍撤軍第264章 匈奴的反撲(三)第911章 對策(下)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第351章 援魏的計劃第325章 齊王壽辰(下)第654章 遊說匈奴(五)第880章 邯鄲攻防(三)第291章 大敗齊軍第130章 追擊秦軍(下)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225章 了結叛亂(下)第72章 秦國使臣(下)第628章 迴歸代郡(上)第672章 出塞(上)第558章 列陣第647章 迎擊匈奴(三)第376章 接受相印(二)第782章 燕國亡滅第53章 苦戰(中)第515章 宗廟之戰(下)第824章 審問(下)第657章 伏擊單于(三)第786章 合縱連橫(二)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760章 議取遼東第415章 擴軍備戰(二)第166章 攻取代郡(四)第950章 三族歸附(上)第134章 李牧之死(下)第712章 再次出擊(四)第212章 拒絕講和(下)第826章 三國會盟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第195章 燕國出兵(下)第544章 佈置(上)第288章 固守待援(二)第46章 烈武行館(下)第767章 靈壽(一)第682章 鬥獸第746章 追逐第357章 伐魏決議(二)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101章 回營安置第217章 講和的條件(下)第381章 聯軍作戰(上)
第430章 大梁攻防(一)第835章 各有算計(二)第942章 歷史的真像第190章 造紙術第426章 疊陣之威第802章 扶蘇督軍第426章 疊陣之威第499章 潛入咸陽(四)第260章 恩威並施(二)第436章 大梁攻防(七)第531章 辭行第21章 秦軍的敗局第12章 馬俱(下)第271章 齊國來使(五)第443章 蕃勇軍突圍(下)第748章 擊殺(上)第707章 夜襲匈奴第28章 災民(上)第211章 拒絕講和(上)第858章 潛入邯鄲第144章 鬼谷子第283章 出使齊國(三)第493章 閱軍(八)第790章 齊國使團(一)第800章 秦國聚議(上)第202章 半渡而擊(下)第310章 秦國使臣第247章 迴歸第873章 重整旗鼓(四)第112章 襲擊戰術(一)第851章 局勢突變(一)第71章 秦國使臣(上)第601章 突襲薊京(四)第84章 撤離邯鄲(二)第134章 李牧之死(下)第658章 迴歸九黎族第740章 內鬨第133章 李牧之死(上)第936章 桑青緹的經歷(下)第34章 慶功宴會(下)第216章 講和的條件(上)第588章 攻與防(七)第15章 秦軍進攻(上)第297章 進見齊王第826章 三國會盟第636章 九黎族來人第792章 齊國使團(三)第693章 遷移準備(下)第271章 齊國來使(五)第618章 驅獸作戰(五)第27章 天命(下)第500章 潛入咸陽(五)第726章 大戰再即(下)第397章 楚軍撤軍第264章 匈奴的反撲(三)第911章 對策(下)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第351章 援魏的計劃第325章 齊王壽辰(下)第654章 遊說匈奴(五)第880章 邯鄲攻防(三)第291章 大敗齊軍第130章 追擊秦軍(下)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225章 了結叛亂(下)第72章 秦國使臣(下)第628章 迴歸代郡(上)第672章 出塞(上)第558章 列陣第647章 迎擊匈奴(三)第376章 接受相印(二)第782章 燕國亡滅第53章 苦戰(中)第515章 宗廟之戰(下)第824章 審問(下)第657章 伏擊單于(三)第786章 合縱連橫(二)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760章 議取遼東第415章 擴軍備戰(二)第166章 攻取代郡(四)第950章 三族歸附(上)第134章 李牧之死(下)第712章 再次出擊(四)第212章 拒絕講和(下)第826章 三國會盟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第195章 燕國出兵(下)第544章 佈置(上)第288章 固守待援(二)第46章 烈武行館(下)第767章 靈壽(一)第682章 鬥獸第746章 追逐第357章 伐魏決議(二)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101章 回營安置第217章 講和的條件(下)第381章 聯軍作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