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託孤篇

柴榮託孤篇

周顯德6年(959)6月初一,李筠攻陷北漢的遼州,擒獲刺史張丕。.6月9日,柴榮立符二小姐爲皇后,長子柴宗訓爲樑王,次子柴宗讓爲燕公,改名熙讓。這怎麼看都有託孤的味道。是的。柴榮在最後一刻終於承認了天命,他要爲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帝國做最後的安排了。

文臣方面,柴榮選擇了三位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他們都是深受柴榮恩寵的大臣。尤其魏仁浦,此人沒科班資歷,非進士出身,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武將方面,柴榮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之職,將趙匡胤提拔到這一位置,並提拔韓通到殿前司的死對頭侍衛司中做馬步軍副都指揮使(老二)。

周顯德6年(959)6月19日,是柴榮生命的最後一天。他將範質等三位宰相召進宮來受遺詔,柴榮還說“翰林學士王著,系朕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召他入相”可範質轉身出宮,便對其他二人說“王著日在醉鄉,一酒徒耳。豈可入相?此必主上亂命。幸勿泄此言”不管範質是否是爲朝廷着想,至少他把王著的宰相給抹了。可柴榮已經不知道了,因爲他死了。終年39歲!在位5年6個月。五六相乘得三十,這也是後人對王樸那句‘陛下可在位30’的最終理解……

北宋的9任皇帝中,繼承柴榮遺志,嘗試北伐收復失地的只有趙光義與趙佶二人。宋太宗的北伐幾乎輸光了宋朝當時的整個家底。至於宋徽宗的那次北伐,需聯繫那時的國際環境具體分析。這裡只說一句:宋徽宗的北伐,表面是收復了燕雲失地,然而卻是北宋亡國的真正禍根!由此可見,北宋9任皇帝包括趙匡胤在內,在這一點上都及不上柴榮。再將眼界放大,所有漢族政權的皇帝敢於親征,直面挑戰北方強敵的,在我認爲,柴榮可排第三!冠軍是南朝的宋武帝劉裕(不過,劉裕北伐時還不是皇帝身份),亞軍是明成祖朱棣!

通過這樣的人事任命,柴榮感覺達到了他想要的結果:朝中大事由範質等三位資深宰相作主。軍隊中把張永德和李重進都調出京師,禁軍由韓通掌握。而爲牽制韓通,又任命趙匡胤爲侍衛司死對頭殿前司的首領。趙匡胤雖冒升極快,但資歷太淺且年紀太輕,就算想做怪,也沒什麼號召力。他的威脅可暫時忽略不計。等到他也資深時,7歲小皇帝想必也已長成了。就這樣,軍政體系中每一個環節都完成了互相牽制,使它們既能運轉,又不會勾結成一團。

看明白這些,趙匡胤變得非常鬱悶。覺得自己還是太年輕啊。帝王心數不可測度,柴榮真是給他上了堂生動的現實版政治理論實踐課。但他也沒絕望。34歲的柴榮能一戰擊敗死敵劉崇坐穩江山,他趙匡胤今年也33歲了,他也有自己辦法。

周顯德6年(959)6月20日,7歲的樑王柴宗訓奉遺詔繼位。7月19日下了一封詔書,直接促成了半年後宋朝的建立。命侍衛司馬步軍都指揮使(老大)李重進做淮南節度使,出京去揚州赴任。原來的天平節度使由侍衛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老二)韓通接任。而趙匡胤從許州忠武軍節度使改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也即刻出京赴任!於是史書中完全找不到趙匡胤在這顯德6年下半年的任何舉動…

但後周的官場卻在這半年時間裡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變化主要在軍界。請看——

殿前司系統,殿前都點檢(老大)當然是趙匡胤。原本一直無人擔任的殿前副都點檢(老二)由趙匡胤的鐵哥們慕容延釗出任。殿前都指揮使(老三,趙匡胤之前的官職)是石守信,殿前都虞候(老五)是王審琦。這2人都是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

殿前司的死對頭侍衛司系統,侍衛司馬步軍都虞候(老三)是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老四)是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老五)從趙匡胤的政敵袁彥變成了張令鐸。

看出門道了嗎?趙匡胤的敵人被驅逐出境了,他兄弟朋友們都被安插進了各重要部門,尤其在他敵對勢力侍衛司一邊。韓令坤早就是趙匡胤的朋友,張令鐸和高懷德在宋朝建立後都會成爲趙匡胤的一家人——高懷德娶趙匡胤妹妹,張令鐸女兒嫁給了趙匡胤弟弟趙光美……不知這一切,一手創立殿前司的郭威與煞費苦心安排託孤的柴榮會不會油然而生‘人算不如天算’的感慨?

當然,還有兩位侍衛司的頂級高官——老大李重進、老二韓通,是趙匡胤絕搞不定的。可惜李重進身在揚州,鞭長莫及。於是註定了韓通將以一人之力面對整羣餓狼,捍衛大周江山永固!而韓通的兒子韓駝不知是出於當年對趙光義搶走符三小姐的嫉妒,還是真的有先見之明,早就看穿了那方面大耳的趙匡胤必將成爲大周和他韓家最大的凶兆。一直在勸父親儘早動手,主動除掉趙匡胤…可他的父親居然對此毫無知覺。

後周在郭威末年共有97個州,柴榮登基後,取4州於後蜀,取14州於南唐,取2州於契丹,又新置4州(包括從契丹處收復的雄州、霸州),廢3州,此時後周的疆域全境共有118個州,達到了五代時期的全盛!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到了第二年的新年……

治理天下篇姐妹相殘篇天驕之死篇秦檜暴走篇蒙古徵夏篇惠卿強勢篇金軍退師篇嘉定和議篇澶州兵變篇仁宗駕崩篇望都之戰篇大遼亡國篇新政失敗篇變法前奏篇皇業肇基篇劉豫瘋狂篇南宋立國篇餘玠登場篇宗弼撤軍篇端平入洛篇變法前奏篇皇帝反覆篇天驕喪父篇南宋反攻篇開封之戰篇熙河開戰篇新黨成員篇郭逵徵南篇秦檜入朝篇北宋六賊篇上順昌前戰篇哲宗廢后篇趙佶崇道篇兩路北伐篇秦檜入朝篇宗弼逃生篇叛軍失敗篇皇帝親征篇風雨欲來篇雍熙北伐篇拖雷借道篇侂胄權臣篇劉豫瘋狂篇三度爲相篇奔赴西北篇侂胄登場篇親征揚州篇宋金儲君篇彥博罷相篇智高造反篇大金立國篇朱熹被罷篇功虧一簣篇南宋內政篇親征揚州篇平夏前奏篇川陝首戰篇恭帝出降篇悲情好水篇司馬復出篇岳飛出生篇戰和紛紛篇開封之戰篇北遼內亂篇熙寧大旱篇擅移皇陵篇秦檜入朝篇吳曦被誅篇徽宗登基篇熙河開戰篇李邵矛盾篇嘉定和議篇宗弼逃生篇二次南征篇親征揚州篇出兵南漢篇元佑更化篇城下之盟篇元豐榜單篇馮道之殤篇侂胄之死篇世宗自立篇蘇洵成長篇舊黨罷免篇拖雷借道篇似道出兵篇大理亡國篇景炎流亡篇朱熹被罷篇惠卿強勢篇開封之戰篇遼帝親征篇雪夜定策篇智高造反篇熙河前奏篇戰爭準備篇金軍退師篇戰和紛紛篇徽宗登基篇苗劉兵變篇
治理天下篇姐妹相殘篇天驕之死篇秦檜暴走篇蒙古徵夏篇惠卿強勢篇金軍退師篇嘉定和議篇澶州兵變篇仁宗駕崩篇望都之戰篇大遼亡國篇新政失敗篇變法前奏篇皇業肇基篇劉豫瘋狂篇南宋立國篇餘玠登場篇宗弼撤軍篇端平入洛篇變法前奏篇皇帝反覆篇天驕喪父篇南宋反攻篇開封之戰篇熙河開戰篇新黨成員篇郭逵徵南篇秦檜入朝篇北宋六賊篇上順昌前戰篇哲宗廢后篇趙佶崇道篇兩路北伐篇秦檜入朝篇宗弼逃生篇叛軍失敗篇皇帝親征篇風雨欲來篇雍熙北伐篇拖雷借道篇侂胄權臣篇劉豫瘋狂篇三度爲相篇奔赴西北篇侂胄登場篇親征揚州篇宋金儲君篇彥博罷相篇智高造反篇大金立國篇朱熹被罷篇功虧一簣篇南宋內政篇親征揚州篇平夏前奏篇川陝首戰篇恭帝出降篇悲情好水篇司馬復出篇岳飛出生篇戰和紛紛篇開封之戰篇北遼內亂篇熙寧大旱篇擅移皇陵篇秦檜入朝篇吳曦被誅篇徽宗登基篇熙河開戰篇李邵矛盾篇嘉定和議篇宗弼逃生篇二次南征篇親征揚州篇出兵南漢篇元佑更化篇城下之盟篇元豐榜單篇馮道之殤篇侂胄之死篇世宗自立篇蘇洵成長篇舊黨罷免篇拖雷借道篇似道出兵篇大理亡國篇景炎流亡篇朱熹被罷篇惠卿強勢篇開封之戰篇遼帝親征篇雪夜定策篇智高造反篇熙河前奏篇戰爭準備篇金軍退師篇戰和紛紛篇徽宗登基篇苗劉兵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