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徵夏篇

蒙古徵夏篇

5月4日,宋理宗下詔求直言。張忠恕、鄧若水紛紛上書,但有史彌遠這樣的蓋世權臣存在,趙昀能看到什麼直言,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本月,李全給彭義斌寫信,要求彭的義軍向自己歸順“許國謀反,已伏誅矣。爾軍並聽吾節制”彭義斌大罵“逆賊背國厚恩,擅殺制使,我必報此仇”接着李全率軍從青州出發,攻打山東西路首府東平府不克。轉攻彭義斌所在的大名府路恩州,卻沒想到被彭大敗。引兵來救他的劉慶福又被彭擊敗。退保山崮的李全只能讓徐晞稷給他發下南宋政府的正式公文,命彭義斌與自己聯合。

隨後,彭義斌給沿江制置使趙善湘上書“不誅李全,恢復不成。臣願擒此賊,收復其所佔的一京三府。然後由臣戰河北、盱眙諸將與襄陽騎士戰河南,神州可復也”盱眙四總管、揚州知州趙範等人也紛紛上書,要求出兵剿滅李全。

但史權臣嚴正告誡趙範等人:不許出兵,我們要各享安靖之福!

對此,|頂|點|小說李全保持淡定,他早就看透了南宋官方!彭義斌就不行了,他急於證明自己,於是展開了實際行動!李全說我是叛徒?那就讓你們南宋看着我是怎麼殺敵的!

6月18日,右丞相兼樞密使史彌遠加太師銜,進封魏國公。

本月,彭義斌率軍包圍東平府。因博羅罕的蒙古援軍久久不至,城中食盡,守將嚴實於是提出:我本來也是山東義軍,降蒙乃不得已,不如我們聯合。彭義斌本心是想藉着嚴實的兵力,攻下河北之後再圖之,於是當場答應,並稱嚴實爲兄。

7月18日。宋理宗與代理工部侍郎喬行簡論及濟王趙竑之事“朕待濟王,可謂至矣”喬行簡答“濟王之罪,人所共知。但請陛下以周公待管蔡之心、孟子知周公受過之意待之”

本月,彭義斌攻陷河北西路的首府真定府,之後與博羅罕的蒙古軍對陣。這時,嚴實便偷偷的再次前往博羅罕軍中。

最後,彭義斌的義軍在河北西路滑州內黃縣的五馬山被嚴實、博羅罕、史天澤三支軍隊前後夾擊而潰,彭義斌被生擒。面對敵人的招降,彭厲聲回答“我大宋之臣,義豈爲它人屬耶”就這樣不屈而死!這時全世界都知道他不是叛徒。可南宋方面卻一直沉默,任其自生自滅,不加半指援手!

而之前彭義斌所收復的土地又全部落入蒙古軍手裡!山東東路各州縣共54座城池復爲嚴實所有,之後又加封大名、彰德、德、兗、濟、單諸州。當時中原大地屢遭兵災,所在殘毀。獨嚴實所轄境內平安,於是四方爭赴…

李全冷眼旁觀,對局勢認識得更加清晰!拋開一切談利益,這結果對他並不壞,他成了唯一一支未歸附蒙古的武裝力量!遊離於宋、金、蒙之外。自成一片政權!

不投降蒙古、始終與金國敵對、不進攻南宋…李全守住了這三條原則,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足以告慰天地祖宗神明——我不是漢奸!可惜這種局面最終還是被蒙古軍打破…

在史彌遠的安排下,樑成大、莫澤、李知孝三人成爲監察御史。8月27日。在三人連續不斷的彈劾下,真德秀、洪諮夔兩人被罷職。此後,名人賢士不斷被排斥殆盡,時人稱之爲“三兇”

本月。金國臨洮路鞏州元帥田瑞叛亂,完顏哈達奉命平亂“罪止田瑞一身,餘人不問”幾天後。田瑞之弟田濟便殺掉哥哥,前來投降。

9月1日,胡夢昱上書言濟王之冤,被‘三兇’之一的李知孝彈劾,胡夢昱被除名勒停,象州編管。

11月上旬,曾多次出使高麗的蒙古使臣在途中被‘盜’所殺。兇手很可能是自立爲東真國王的蒲鮮萬奴。這一事件使得維持了近7年的蒙古、高麗之間的關係走向破裂。當時高麗君臣上下都驚恐萬分,害怕蒙古會興兵討伐自己。但成吉思汗雖派出了使臣前往調查這一事件,卻又被東真人假扮高麗軍隊在途中攔截。成吉思汗於是認定高麗背盟,但此時的他年歲已老,且一心想着征服西夏。於是只是斷絕了與高麗的往來,而使臣被殺這件事就這樣被拖了下來,一拖就拖了近6年…

高麗與蒙古斷交後,由於蒙古沒有報復,這極大的增強了其抵抗外辱的決心。蒲鮮萬奴本想通過嫁禍的手段使高麗屈從,卻沒想到高麗如此強硬,計謀落空後只能動用武力對高麗進行威脅,而高麗則出兵相抗,毫不退讓。雙方你來我往,戰火不斷…

彭義斌戰死後,‘恆山公’武仙在河北大地上基本屬於孤軍奮戰,於是只能出奇招取勝。武仙秘密安排死士隱匿在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城中的大曆寺內。一個月黑風高之夜,由這些死士們打開關門,武仙率軍一擁而入。史天澤的史家軍猝不及防之下,只能逃往東南不遠處的稾城縣。

本月,金哀宗下詔爲13位爲大金盡忠獻身的死節之士建立褒忠廟。

9日、10日,楊太后的兩個侄子:楊石進封新安郡王、楊谷進封永寧郡王。真德秀上疏諫言。

28日,在史彌遠的指示下,‘三兇’之一的李知孝彈劾魏了翁,要將他罷爲代理工部侍郎。魏了翁力求辭職,於是被任命爲常德知府。而與魏了翁齊名的真德秀被罷俸祿。29日,朱端常繼續彈劾魏了翁欺世盜名、朋邪謗國;真德秀的奏章詆誣。最終兩人被剝奪一切職務。魏被髮配靖州編管。可‘三兇’仍不罷休!李知孝上書建議將真德秀流放,以正典刑。‘三兇’之首的樑成大則上疏“真德秀乃真小人,魏了翁乃僞君子。了翁雖經追竄,人以爲罪大罰輕。德秀狂僭悖謬,不減了翁”史彌遠也極力要求將此二人趕得越遠越好!最後還是皇帝看不過去了,說了一句“仲尼不爲已甚”乃止。

寶慶2年(1226)1月,65歲的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蒙古國的仇人,又不把當年答應過的人質送來蒙古…這兩條爲藉口。親率大軍,展開了對西夏的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征伐!同時也是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戰!成吉思汗騎上戰馬,又一次離開故鄉,離開他一生的起點,奔向自己一生的終點!

這一戰是蒙古開國以來歷次征戰都少有的慘烈之戰!即將亡國滅種的西夏人自知走投無路,也難得地爆發了一次!

本月,十萬蒙古鐵騎先攻克了西夏國境內的第一座城池:黑水城!

2月1日,宋理宗手諭知貢舉、禮部尚書程珌等人,讓他們對國家每三年一次的開科取士一定不能馬虎。宋理宗專心文藝,每遇貢舉。屢降御筆,被時人稱爲“文章天子”

本月,史天澤在獲得槀城守將董俊的數百銳卒之後,連夜趕到真定,與薩納臺合兵,擊敗武仙,使其逃往西山。薩納臺對真定府的百姓如此反覆趕到惱怒,於是決定將俘虜的萬餘百姓全部斬首,史天澤勸道“此皆是吾民。我力不能及。不幸被賊所脅,殺之何罪”

3月,宋理宗下令由太常寺建造功臣閣,將趙普以下23人全部封爲功臣。以昭勳、崇德爲名。

3月,西夏的太上皇、夏神宗李遵頊去世。而蒙古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從西域假道畏兀兒國東進,攻取沙、肅、甘等州。進攻涼州西涼府。成吉思汗則親率主力從黑水城一路南下,對兀剌海城、靈州西平府、西夏國都興州中興府等主要城市展開強攻!

5月24日。‘三兇’之一的李知孝上奏:請皇帝速定濟王趙竑的叛逆之罪,剝奪其王爵!宋理宗說“觀卿之意,欲正名分。明國法耳。但濟王乃朕的同胞手足,朕欲全親情恩意啊”李知孝說“陛下念骨肉之愛,自是美事。但濟王叛逆,如不正典刑,國法難容”連上三道奏章。宋理宗也實在被李知孝的‘頑固’惹火了“此事,卿屢奏陳。但朕欲全始終之恩,所以不予施行”李知孝再說“陛下篤親睦族,可謂至矣。但現在是我們這些臺諫官反覆奏諫,陛下從諫如流,可以施行了”宋理宗無奈“卿言即如此懇切,朕將把卿的奏章公開,讓所有大臣一起來討論”

6月,蒙古西路軍一路攻取沙、肅、甘等州。東路大軍則攻陷兀剌海城。因天氣轉熱,年紀已老邁的成吉思汗決定自己在渾垂山避暑,大軍繼續前進。同時另一方面也是等待西路軍前來會合。

7月,蒙古軍攻克了西夏重鎮、兩大陪都之一的涼州西涼府!其屬縣搠羅、河羅等縣一起陷落。西路軍一路穿越沙漠,進抵黃河九渡,攻下應理等縣。至此,河西走廊被徹底打穿!同時被打穿的還有西夏皇帝夏獻宗李德旺的生命!

46歲的李德旺被嚇死了!馬背民族的皇帝居然因驚嚇至死,實在是獨一無二!他的侄子(也有說是弟弟)南平王李睍繼位,史稱夏末帝。由他完成西夏末代皇帝在歷史中最後一年的歷史使命…

8月上旬,金將移剌布哈收復晉安及河東南路絳州的曲沃縣。

8日,完顏守緒在內廷設立益政院。任命楊雲翼等人爲說書官,每天二人當直,以備顧問。楊雲翼爲皇帝講授《尚書》,說帝王之學,不必如科舉考生們那樣分章析句,但知爲國大綱就足夠了。楊雲翼曾患風痹之症,痊癒後,對皇帝說“但治心耳,心和則邪氣不幹。治國亦然。人君只有先正其心,朝廷百官則莫不一於正矣”

22日,史彌遠上奏,以太宗皇帝當年貶秦王趙廷美爲涪陵縣公,流放房州爲比,請求將濟王趙竑追降爲巴陵縣公。宋理宗從之,並將趙竑草草葬於西溪。

9月,李全攻破山東東路首府青州益都府,生擒張林。但蒙古郡王岱遜隨即集合蒙古軍隊向李全發動進攻。李全不得不退守益都府,蒙古軍在城外築起長圍,意圖困死李全。彈盡糧絕的李全不得不尋求生路,其兄李福這樣說“二人俱死,無益也。汝身系南北輕重,兄當死守孤城,弟可間道南歸,求南宋發兵赴援,可尋生路”李全不同意“全若朝出,城則夕陷矣!此時唯有弟死守孤城,兄歸求救”

元佑黨人篇親征太原篇平夏築城篇親征太原篇陝西淪陷篇狄青罷官篇開封民變篇秦檜入朝篇永樂之戰篇清明上河篇趙佶轉型篇確立國本篇斧聲燭影篇李全攻宋篇光宗發病篇劉娥之死篇趙禎誕生篇天書降臨篇秦檜入朝篇外族內亂篇紹述紛爭篇舊黨罷免篇治理天下篇王厚再戰篇採石大捷篇兩路北伐篇大遼內鬥篇元佑黨人篇烏臺詩案篇元昊之死篇北遼內亂篇王李起義篇遼帝親征篇宋遼激戰篇馮道之殤篇皇業肇基篇皇統和議篇英宗駕崩篇議和前奏篇仁瞻斬子篇趙佶轉型篇多苦多難篇收奪兵權篇富平決戰篇安石離京篇趙佶崇道篇金國遷都篇德險之爭篇趙韓鬥法篇吳曦被誅篇汝愚罷相篇南北開戰篇杭州行在篇高宗禪位篇淮西之戰篇川陝再戰篇似道出兵篇澶淵前奏篇大戰前奏篇世忠北伐篇治河方案篇柴榮託孤篇熙寧大旱篇蒙古草原篇開封之戰篇徽宗登基篇混蛋杜充篇奶孃事件篇靈素登場篇大金立國篇高宗禪位篇德昭之死篇吳璘撤軍篇太祖流浪篇大遼內鬥篇東明事件篇重文輕武篇秦檜暴走篇藕塘之戰篇哲宗親政篇年表南宋襄樊戰起篇轉移視線篇採石大捷篇耶律留哥篇侂胄之死篇戰局轉折篇天災人禍篇第一 英主篇年表北宋三將入朝篇景炎流亡篇天聖亂相篇蒙金決戰篇三將入朝篇大宋國策篇狄青升官篇金齊南侵篇孟氏皇后篇金軍反攻篇
元佑黨人篇親征太原篇平夏築城篇親征太原篇陝西淪陷篇狄青罷官篇開封民變篇秦檜入朝篇永樂之戰篇清明上河篇趙佶轉型篇確立國本篇斧聲燭影篇李全攻宋篇光宗發病篇劉娥之死篇趙禎誕生篇天書降臨篇秦檜入朝篇外族內亂篇紹述紛爭篇舊黨罷免篇治理天下篇王厚再戰篇採石大捷篇兩路北伐篇大遼內鬥篇元佑黨人篇烏臺詩案篇元昊之死篇北遼內亂篇王李起義篇遼帝親征篇宋遼激戰篇馮道之殤篇皇業肇基篇皇統和議篇英宗駕崩篇議和前奏篇仁瞻斬子篇趙佶轉型篇多苦多難篇收奪兵權篇富平決戰篇安石離京篇趙佶崇道篇金國遷都篇德險之爭篇趙韓鬥法篇吳曦被誅篇汝愚罷相篇南北開戰篇杭州行在篇高宗禪位篇淮西之戰篇川陝再戰篇似道出兵篇澶淵前奏篇大戰前奏篇世忠北伐篇治河方案篇柴榮託孤篇熙寧大旱篇蒙古草原篇開封之戰篇徽宗登基篇混蛋杜充篇奶孃事件篇靈素登場篇大金立國篇高宗禪位篇德昭之死篇吳璘撤軍篇太祖流浪篇大遼內鬥篇東明事件篇重文輕武篇秦檜暴走篇藕塘之戰篇哲宗親政篇年表南宋襄樊戰起篇轉移視線篇採石大捷篇耶律留哥篇侂胄之死篇戰局轉折篇天災人禍篇第一 英主篇年表北宋三將入朝篇景炎流亡篇天聖亂相篇蒙金決戰篇三將入朝篇大宋國策篇狄青升官篇金齊南侵篇孟氏皇后篇金軍反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