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幽懷賦並序

李翱

李翱(774—836),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西北)人。德宗貞元十四年(798)進士登第。始調校書郎。十六年(800)爲義成軍觀察判官。憲宗元和元年(806)爲國子博士、史館修撰,分司東都。屢任幕職。十五年(820)自考功員外郎刺朗州。文宗大和二年(829)拜中書舍人,遷戶部侍郎,歷桂管、湖南觀察使。卒于山南東道節度使任所。諡曰文。爲韓愈侄婿。學皆出韓愈,主張文道一致。造言求詞工,但反對怪異儷對。其文風格平淡簡潔,清通渾厚,“純正不矜奇,而讀之時時令人動色,自不平衍”(陳衍《石遺室論文》卷四)。不長於詩。有《李翱集》十八卷,其中賦四篇。

此賦作年未詳。

朋友有相嘆者,賦《幽懷》以答之[1],其詞曰:

衆囂囂而雜處兮[2],鹹嗟老而羞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3]。儻中懷之自得兮[4],終老死其何悲!昔孔門之多賢兮[5],惟回也爲庶幾[6]。超羣情以獨去兮,指聖域而高追[7]。固簞食與瓢飲兮[8],寧服輕而駕肥[9]?望若人其何如兮,慚吾德之纖微。躬不田而飽食兮[10],妻不織而豐衣。援聖賢而比度兮,何僥倖之能希[11]。念所懷之未展兮,非悼己而陳私。

自祿山之始兵兮[12],歲周甲而未夷[13]。何神堯之郡縣兮[14],乃家傳而自持。稅生人而育卒兮[15],列高城以相維。何茲世之可久兮,宜永念而遐思。有三苗之逆命兮[16],舞幹羽以來之[17]。惟刑德之既修兮[18],無遠邇而鹹歸。當高祖之初起兮[19],提一旅之羸師。能順天而用衆兮,竟掃寇而戡隨[20]。況天子之神明兮,有烈祖之前規[21]。剗弊政而還本兮[22],如反掌之易爲[23]。苟廟堂之治得兮[24],何下邑之能違[25]?哀予生之賤遠兮,包深懷而告誰?嗟此誠之不達兮,惜此道而無遺。獨中夜以潛嘆兮[26],非吾憂之所宜。

(《李文公集》卷一,《四部叢刊》影印成化刊本)

[1]幽懷:鬱結隱深的志向。

[2]囂囂:喧譁聲。

[3]行道:遵奉、發揚儒家思想。

[4]儻:倘若。中懷:內心。

[5]孔門:孔子聚徒講學,傳說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6]回:顏回,字子淵,孔子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後世儒家尊爲“復聖”。庶幾:差不多。

[7]聖域:聖人的境界。

[8]簞(dàn)食(sì):一竹籃子飯。簞,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用葫蘆瓢盛水喝。《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9]服輕駕肥:《論語·雍也》:“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駕,指乘的馬。

[10]不田:不耕作。

[11]僥倖:意外獲得成功。希:迎合。

[12]祿山始兵:指安史之亂。

[13]周甲:年年戰事。甲,鎧甲,此指兵士。

[14]神堯:唐高祖李淵尊號爲神堯皇帝。

[15]稅:以財物贈人。此指養育。卒:士兵。

[16]三苗:古史傳說中的四凶之一。《史記·五帝本紀》:“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即三苗)。”《尚書·舜典》載懲處四凶,“竄三苗於三危。”後爲部族。

[17]幹:盾牌。羽:羽毛。古代舞者,武舞執幹盾,文舞執羽毛。《尚書·大禹謨》:“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18]刑德:用刑之德。

[19]“高祖”句:唐高祖李淵隋時爲太原留守,時天下羣兵蜂起,江都阻絕,在李世民、劉文靜力勸下,召募衆士一萬,舉兵起義。見《舊唐書·高祖紀》。

[20]戡(kān):平定,征服。

[21]烈祖:對祖先的敬稱。

[22]剗:籌謀糾正。

[23]反掌:喻事輕而易舉。

[24]廟堂:朝廷。

[25]下邑:國都以外的城邑。代指全國。

[26]中夜:半夜。

李翱爲文,目的在興功濟時、立言傳世,故要求以仁義爲本,深刻闡發聖人之道。此賦即抒“慮行道之猶非”的幽懷,立意頗高,修身治世之意,明白深切。歐陽修讀後,推崇備至,雲:“凡昔翱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嘆一飽之無時爾。此其心使光榮而飽,則不復雲矣。若翱獨不然。其賦曰:’衆囂囂而雜處兮,鹹嘆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又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後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爲憂。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其嘆老嗟卑之心爲翱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讀李翱文》,《歐陽文忠公文集·外集》卷二三)如歐公所言,一腔憂國熱忱,正是李翱此賦讀之動人處。

(楊曉靄)

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89章 蝨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68章 賦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62章 別知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18章 靈臺賦(2)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25章 美人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2章 別知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50章 夢渴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0章 瓶賦第71章 夢歸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40章 紙鳶賦第21章 麗色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40章 紙鳶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49章 茶賦第25章 美人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40章 紙鳶賦第34章 劍閣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6章 蟾蜍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8章 靈臺賦(2)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71章 夢歸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16章 蟾蜍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
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89章 蝨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68章 賦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62章 別知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18章 靈臺賦(2)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25章 美人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2章 別知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50章 夢渴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0章 瓶賦第71章 夢歸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40章 紙鳶賦第21章 麗色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40章 紙鳶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49章 茶賦第25章 美人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40章 紙鳶賦第34章 劍閣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6章 蟾蜍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8章 靈臺賦(2)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71章 夢歸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16章 蟾蜍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