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總理衙門

紫禁城。

乾清門外,隆宗門內,乾清門前廣場西側,總理處堂院。

總理處不是一個正式的官署衙門,是四顧命大臣輔政辦公之所。因爲顧命大臣在大明是頭一回,因此新天子登基之後,便正式在宮內乾清門外設立了這處堂院辦公,供四輔臣集中議事辦公。

這處廳堂也已定名總理處,爲了代天子處政方便,以及保密所需,總理處特意設在了宮內而非皇城中。

總理處廳堂過去就是乾清門,左右兩邊是皇帝的南書房和內書房,再往裡就是內朝大殿乾清殿,也是如今新皇的寢殿。總理處設在乾清門外,方便皇帝聽政。

此時這個新掛牌的總理處廳堂裡,擺着數個大銅盆,裡面放着一塊塊冰塊。八月中的紫禁城裡白天還很炎熱,可屋裡擺着這幾個大冰盆,立即讓屋裡清涼許多。

廳堂裡面,挨着北牆一溜四把黃花梨木圈椅一字並排。

四位顧命大臣坐在上面,一個個都沉默着。在東西兩側,則各擺了一排椅子,左側一溜長椅,前邊坐着內閣除首次輔外的另四位大學士,往後面是以吏部尚書爲首的大九卿,六位尚書加通政使、大理寺卿,左都御史則因是顧命大臣,坐在北面。

在這四位大手機看小說哪家強? ??無錯小說手機閱讀網學士和八卿對面,則坐着的是幾位大太監。坐在最上首的,是如今升任司禮監提督兼印太監的王承恩,他下首則是如今執掌東廠的東廠提督掌印太監王之心。再下面是司禮監的四名秉筆太監呂直、沈良佐、李鳳翔、王應朝。再往下三個太監,則都掛着內臣提督銜,分別是禁衛大營內臣提督王德化、警備大營內臣提督劉文忠、衛戍營內臣提督唐文徵。

這九個太監,也是如今京中最有權勢的太監。

同樣的,今天總理處列席的這二十五人,也是大明中樞握有最高權力的官員。

坐在上面的周延儒其實心裡很不滿意如今這個局面,本來他堂堂首輔。崇禎在位之時,固然受皇帝掌控,但皇帝一死,他覺得他這個首輔就應當可以大展拳腳了,掌控中樞了,就如當初張居正那樣。

可結果卻是現在有了這個總理處。如此一來,總理處就成了代天子執政的最高權利中心,內閣、六部和司禮監及五府,全都在它之下了。

崇禎的遺詔中有四顧命大臣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的文字。因此總理處也就名正言順的可以在皇帝親政之前代掌一切政務。

原來內閣大學士們不過是五品官,品級很低,可就因爲後來有了票擬之權,可以審閱大臣奏章,並擬出意見呈給皇帝批閱,有代言之權,因此內閣一躍成爲朝廷中樞。

後來又有了司禮監批紅之權,奏章太多,皇帝不能一一批閱。便在審閱內閣的票擬後做出同意或否決批覆。並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爲硃批,甚至有時乾脆就讓秉筆太監代爲批閱奏章。

皇帝把自己的硃批之權,轉交部份給了司禮監的太監,讓之分擔自己的負擔並削弱掣肘內閣大臣。

正是有了這票擬和批紅之權。內閣大學士和司禮監秉筆太監才如此權勢熾手可熱。而現在總理處代天子理政,有了一個後閱的權力,正是這個後閱權利讓總理處可以凌駕內閣和司禮監之上。

周延儒緩緩開口,對着兩面的一衆內外大臣道。“如今天子年幼,尚不能親政,我等四人受先帝遺命。顧命輔政。從今天起,總理處正式成立,以後規矩就得更改一二了。”

“從今天起,內外朝臣奏章都要先經通政司登記後,送入司禮監文書房登記,再交司禮監呈送總理處交輔政大臣審閱。”

周延儒開始向諸大臣申告新規則。原來是呈送皇帝,現在則改爲呈交輔政大臣審閱。

“總理處輔政大臣閱後交司禮監再轉送內閣審閱,然後給出票擬。內閣票擬後再經司禮監轉輔政大臣審閱,輔政大臣同意內閣的票擬意見後,交司禮監代爲批紅,然後轉給司禮監掌印太監審覈、蓋印。如有違失不當之處,可駁回重批。”

批閱奏章,這正是權利的體現,環環相扣,是絕不能輕心的。

“司禮監掌印太監審覈通過蓋印後,奏章再發回司禮監文書房,進行備份。然後原折轉內閣發六科。六科審覈無誤,則發六部執行。如有違失,可駁回。”

這是精心設計的流程,一環扣一環。

任何內外奏摺,不經通政司,就無法傳遞給司禮監和總理處,更到不了內閣。

而所有經通政司送到司禮監的奏摺登記後,都要先給總理處的四位輔政大臣閱覽過,然後才發到內閣,讓他們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處理的意見。

經過票擬這一程序後,還要再經司禮監登記再呈給總理處,對內閣的票擬意見,做出最終決定。如果總理處輔政大臣不同意內閣票擬的意見,可以發回,重擬。一回不行,還可以二回,甚至三回,輔政大臣除了可以發回重擬票,還可以直接硃筆改票,直接做出處置意見,不必再發回給內閣重擬。

輔政大臣對於票擬做出最後處置,而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就相當於輔政大臣的秘書,他們根據輔政大臣的意見,做出批紅。最後還要交給司禮監掌印太監。

司禮監的秉筆太監相當於輔政大臣的秘書,而掌印太監則相當於秘書長,他要最後把關,看是否與輔政大臣的決定符合,如果批覆結果與輔政大臣的審覈決定不合,就不能通過,要發回重批。

秘書長掌印太監通過後,奏摺連同票擬與硃批都要存檔,然後發回內閣,再由六科進行最後一次審覈。

六科給事中們如果審覈通過,就能正式發出,按硃批意見處置了。如果六科認爲不妥,就能發回,可能得再走一遍流程。

在這個流程中。通政司是第一道關卡,只有合法的奏摺才能送上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上奏摺,只有按朝廷制度,有此身份資格的官員的奏章才能經通政司送上去。

通政司把關上奏的奏章。

然後司禮監先登記,總理處查閱一遍,再發給內閣擬票給出意見。通政司不把奏章直接送往內閣,而是先經司禮監和總理處走一遍流程,也是很重要的。這能保證所有的奏摺都不會缺少,既不會被司禮監扣壓,也不會被內閣扣壓。

有這幾個環節的相互監督。就能保證奏章不會被故意失丟、隱藏、扣壓等情況發生。

內閣在這個流程中也處於相當重要的一環,他們必須對奏章先閱,並擬出處理意見。這既是他們的責任,也是他們的權利體現所在。

按這套流程,顧命大臣代天子執政,發出的政令一樣要經過內閣票擬。連皇帝的詔令,也一樣得經過這一流程,而且由於現在天子未親政,因此皇帝的詔令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爲詔?

現在小皇帝雖登基,權利卻受限嚴重,除了總理處、內閣外,通政司和六科。對於皇帝的詔令,也都有隨時復奏封駁之權。

現在加了一個總理處,雖然是總理各處,但按制度。也一樣是要受制約的。

總理處、內閣、司禮監、通政司、六科、六部諸部門,處於一個相互制約的狀態,防止出現權力一家獨大的現象。

不過這只是理想的局面。真正的狀態,肯定不會這般理想。就如司禮監本來只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是輔助皇帝批紅,用來制約下內閣權力。可實際上,司禮監一度凌駕在內閣之上。

就連皇帝,也往往在與內閣意見不和時,直接下達手諭到內閣,發這種制度上屬於無法效的中旨。

可最終的情況,內閣或者六科都很難拒絕這種中旨。

就如現在,總理處一成立,便立即凌駕於內閣、司禮監、六部、五府等之上。

不過說來,總理處能有這麼權威,也與首輔周延儒和次輔吳甡都是顧命大臣,大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劉宗周同樣是顧命大臣,再加上一位統領着京畿九鎮的直隸總督,四位顧命大臣個個都來頭不小。

再加上吳承恩雖升任司禮監提督和掌印太監,但他不是魏忠賢等那種貪權之人。在這件事情上,他沒有絲毫的阻礙,反而持大力支持態度,這纔有瞭如今局面。

總理處算是個臨時議事機構,不算正式衙門,也沒有固定吏員,四位顧命大臣也都兼有其它要職。

今天,總理處正式理事,召集這些內外朝重臣前來,自然是爲了開門紅。而且,今天也確實要商議一件重要的事情。

朝廷去年遼西用兵失敗,加之邊關和京畿整頓兵馬,再西北又爆發匪亂,東南又有抗稅,加上因去年災荒導致今年的饑荒,朝廷早已經國庫空空。

連皇帝的治喪費用,都還是劉鈞帶來的兩百萬塊銀元先頂住了。可朝廷接下來,還處處要用錢,各地的軍餉發放、遼西的防禦恢復,甚至西北剿匪等等,哪一樣都要花錢。

周延儒等人也沒有什麼好法子,現在只期待能夠繼續讓四海銀行發債券,期待東南的關稅、商稅能夠收上來。

而這些,都得指望朱慈燁。四海銀行那邊,只賣他的帳,其它人,連皇帝都從那裡要不到錢。而東南各地,更是楚黨天下,一樣需要朱慈燁。

要不是如此,周延儒和吳甡也不會容忍朱慈燁和他們平起平坐了。

今天這個會議的重點,就是要從朱慈燁手裡要來真金白銀。

“閣老,這是自然的。”王承恩滿臉堆笑的接道,“天子年幼,親政之前,朝廷就靠四位先帝的託孤重臣主持朝政了。”

“哎呀,先皇龍馭賓天,遺詔讓某等輔佐當今,我是深感惶恐,生怕有半點差池,將來地下都無顏面對先皇啊。”周延儒一口吳地口音,“就說這現在,剛經歷先皇的喪禮和陛下的登基儀式,如今國庫空虛無比,內帑銀也都是爲之一空啊,現在諸事紛雜,可我卻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

吳甡這時在一邊接話,“朝廷財政情況確實是雪上加霜,不過好在咱們還有郡王在。先帝在時,都常稱郡王既能征善戰,會練兵更會打仗,還會經濟生財之道。原先朝廷也是靠着郡王,發行債券,籌集到大筆資金,這才免除了三餉。”他一邊說着一邊對着劉鈞笑了笑,“若是郡王也弄不來銀子,那朝廷就只能重徵三餉了,否則不但將士們的餉發不下來,就是你我在座諸人的俸祿也發不了了。”

“郡王肯定是有辦法的,前幾天不是說過馬上能再籌集三百萬銀元入京嘛。”王承恩在一邊連忙笑道。

滿廳堂中的重臣,一齊把目光都望向了劉鈞。

現在大家都指望着劉鈞了。

“當此之時,大家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劉鈞也只是微微一笑。

這話一出,大家都很高興,劉鈞的態度還是不錯的。

劉時劉鈞換上一副嚴肅的面容,慢慢掃向大家。

“大明中興未半,而先帝中道崩殂,如今雖與清達成和議,可大明局勢依然並不安穩。朝廷與韃虜去年一戰,只能算是兩敗俱傷,雖最後收回遼西,但韃虜勢力依在,依然擁有不下十萬勁旅,仍然是我朝最大的威脅。”

“而且由於去年朝廷調集大軍於遼西,導致了西北空虛,加之因爲大災之後的大飢,流匪趁勢再起,捲土重來。諸位,局勢艱難啊,我受先帝遺詔託孤輔佐陛下,承蒙先帝知遇之恩,自是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還是那句話,局勢再艱難,我們也當同舟共濟。”

劉宗周深表贊同的對劉鈞點了點頭,原本他在朝中是比較傾向於次輔吳甡的,但現在,他同樣不隱藏自己對於劉鈞這番話的讚賞。

周延儒沒有爲劉鈞幾句漂亮話給說動,他依然是那副表情,坐正身子,咳嗽一聲,“那就開始議事吧!”(。)

第659章 一血第719章 豬仔第343章 爲山九仞,功虧一簣第137章 得了便宜還賣乖第519章 富甲天下第737章 背水一戰第547章 京師大學堂第199章 收房第770章 心不狠,江山不穩第106章 拒絕支付第111章 關門打狗第324章 削兵奪權第389章 大肆擴軍第337章 養賊自重第138章 御旨欽封第485章 女真欲亡族滅種乎?第691章 同歸於盡第300章 有人要虎口奪食第345章 笑的不能太早第26章 十三太保第286章 諜影重重第504章 翻牌子第780章 背水一戰第714章 閣院之爭第337章 養賊自重第488章 闖軍勤王第425章 永除後患第228章 參謀贊畫第606章 白龍魚服第491章 退伍第38章 第一塊地盤第627章 北海第135章 紈絝第723章 割地、賠款第292章 一炮定乾坤第95章 名妓第509章 自視甚高第130章 後會有期第55章 九頭鳥大擡槍第526章 竄天猴第499章 西狩第333章 偷師第742章 騷動的心第50章 殺良冒功?第133章 新財源第172章 復活的戚家軍第537章 人頭換自由第385章 篡位第97章 大同婆娘、揚州瘦馬第431章 白銀帝國第82章 窮途絕路第449章 是你逼我的第64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688章 膨脹第770章 心不狠,江山不穩第54章 白花花的賞銀第649章 皇協軍第27章 同去第274章 妄自稱王第295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第138章 御旨欽封第703章 租妻第324章 削兵奪權第225章 東征第683章 記吃不記打第139章 劉家坐不住了第243章 怎樣來錢最快第357章 多爾袞的得意第282章 太子南京監國第417章 開邊釁第259章 戰爭賠款第196章 搶糧第144章 陳圓圓第463章 大漢開國第108章 細作第170章 輕敵的代價第151章 這還是輜重營?第30章 募餉第158章 入川第552章 衆叛親離第434章 清君側殺劉鈞第489章 東方伊甸第735章 狩獵開始了第242章 皇帝義子第303章 後院不能起火第48章 酒囊飯袋第409章 願爲郡王效死第166章 砍瓜切菜第435章 瘟疫蔓延第8章 遭遇流賊第514章 換契第470章 安東王的謀劃第241章 小閣老劉鈞第257章 望風而降第96章 私鹽第686章 犯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第687章 蓋房子第460章 血色驚變第493章 必要措施第273章 永鎮東南
第659章 一血第719章 豬仔第343章 爲山九仞,功虧一簣第137章 得了便宜還賣乖第519章 富甲天下第737章 背水一戰第547章 京師大學堂第199章 收房第770章 心不狠,江山不穩第106章 拒絕支付第111章 關門打狗第324章 削兵奪權第389章 大肆擴軍第337章 養賊自重第138章 御旨欽封第485章 女真欲亡族滅種乎?第691章 同歸於盡第300章 有人要虎口奪食第345章 笑的不能太早第26章 十三太保第286章 諜影重重第504章 翻牌子第780章 背水一戰第714章 閣院之爭第337章 養賊自重第488章 闖軍勤王第425章 永除後患第228章 參謀贊畫第606章 白龍魚服第491章 退伍第38章 第一塊地盤第627章 北海第135章 紈絝第723章 割地、賠款第292章 一炮定乾坤第95章 名妓第509章 自視甚高第130章 後會有期第55章 九頭鳥大擡槍第526章 竄天猴第499章 西狩第333章 偷師第742章 騷動的心第50章 殺良冒功?第133章 新財源第172章 復活的戚家軍第537章 人頭換自由第385章 篡位第97章 大同婆娘、揚州瘦馬第431章 白銀帝國第82章 窮途絕路第449章 是你逼我的第64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688章 膨脹第770章 心不狠,江山不穩第54章 白花花的賞銀第649章 皇協軍第27章 同去第274章 妄自稱王第295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第138章 御旨欽封第703章 租妻第324章 削兵奪權第225章 東征第683章 記吃不記打第139章 劉家坐不住了第243章 怎樣來錢最快第357章 多爾袞的得意第282章 太子南京監國第417章 開邊釁第259章 戰爭賠款第196章 搶糧第144章 陳圓圓第463章 大漢開國第108章 細作第170章 輕敵的代價第151章 這還是輜重營?第30章 募餉第158章 入川第552章 衆叛親離第434章 清君側殺劉鈞第489章 東方伊甸第735章 狩獵開始了第242章 皇帝義子第303章 後院不能起火第48章 酒囊飯袋第409章 願爲郡王效死第166章 砍瓜切菜第435章 瘟疫蔓延第8章 遭遇流賊第514章 換契第470章 安東王的謀劃第241章 小閣老劉鈞第257章 望風而降第96章 私鹽第686章 犯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第687章 蓋房子第460章 血色驚變第493章 必要措施第273章 永鎮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