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暫息兵戈

“到時候本朝便會如同世祖皇帝中興一般,會有許許多多的大事要忙碌,孔明到時候肯定會多加操勞,不過這也是青史留名的好機會,孔明務必要把握住。”

能夠留名青史的主要是兩個階段,一個是亂世,一個是治世。諸如楚漢相爭、三國爭霸、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等都屬於亂世,而歷朝歷代開國與中興則屬於治世,伴隨着亂世與治世,一大批能臣猛將自然也隨之彪炳史冊。

諸葛亮激動道:“大將軍放心便是,亮必定庶竭駑鈍,鞠躬盡瘁!”

“孔明也不必太過操勞,性命在則大事可期,若是操勞過度,還怎麼幹大事呢?”

諸葛亮算是三國時期的勞模代表,大概是馬謖守街亭不堪大用,搞的諸葛亮從此之後高度警戒,什麼事都不敢相信別人,只好自己事必躬親,後來殞命五丈原與此也不無道理,過度操勞自然就死的早,劉燁可不想讓諸葛亮死的太早。

馬鈞得到了損益連弩之後便愛不釋手,在劉燁一番話的齊發之下,腦海之中奇思妙想涌現不斷,幾乎是茶飯不思,不知疲勞的對損益連弩展開了孜孜不倦的研發和改進,足足有兩個多月,終於完成了對諸葛連弩的改進,將弩機改進成可拆卸式,每一架弩機當中都有十發弩箭,發射完畢之後立刻拆卸,換上新的繼續發射,如此一來便不用費力的進行填裝,大大改進了損益連弩的發射效率。

而馬鈞當即欣喜的稟報了劉燁,劉燁立刻給馬鈞加俸祿千石,同時下令對損益連弩展開量產。因爲損益連弩的弩箭也是特製的,不能與不同弓箭混淆,所以一時之間所有的軍中鐵匠,甚至一些民間的鐵匠都被朝廷臨時徵調,用來製造諸葛連弩和弩箭。

木牛流馬與諸葛連弩的製造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同時劉燁下令實行平倉制度。平倉制度在幾百年後的唐宋時代盛行一時,因爲取決於生產力的關係,農民吃飯要看天,天時乾旱還是溼潤決定了當年的糧食收成如何,一個不好就有可能吃不上飯。

但是有時候年景非常好,農民獲得大豐收,按道理來說可以把糧食賣出去,然後買更多的地。可是有些事情並非那麼簡單,正所謂需求影響價格,糧食多了,需求自然就少了,價格也就降下去了,也就是所謂的穀賤傷農,賣不出去。

而所謂的平倉制度,也就是專門成立官府糧倉,在農民獲得豐收時,便以較高的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的糧草儲存起來,以備使用。萬一等到什麼災年,農民實在是過不去這道坎了,再用較低的價格售給農民,如此一來便能夠減緩災情,是古代社會的一種制度。

而劉燁之所以創立這套制度,除了要建立長久的制度穩固統治,惠及農民之外,同時也要收集大量的糧草用作軍用。因爲即將對曹操用兵,到時候全國上下的兵馬都要動員起來,一天要吃進去的糧草都要以數萬石來計算,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只用官府儲存的糧草肯定是不夠的,實際上歷朝歷代糧草不夠的時候都要從民間徵集,說是徵集,實際上和明搶差不多,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各位肯定都讀過,對於安史之亂時的亂象自然也有所瞭解。

而劉燁則是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與其等到戰事展開從農民手中搶糧食,何不在一開始便大量收購,贏得一個好名聲呢?

平倉制度推行之後,收效甚微,畢竟百姓對於官府的政策也不瞭解,因此不敢輕易投入其中,不過在劉燁的暗示之下,很快就有各州郡的許多世家大族爭相踊躍將糧食販賣給平倉,而見到世家大族紛紛如此,這些沒有什麼主見的百姓自然也一個個跟着做,因此平倉之中收到了很大一部分糧草。

不過等到夏末秋初,平倉才真的迎來了一次大爆發,今年年景不錯,再加上劉燁推行的十五稅一政策,因此農民除了留下足夠全家食用的糧食之外,紛紛將糧食賣給平倉,一時之間得到了上千萬石糧草,真可謂是兵精糧足。

除了實行平倉制度之外,劉燁還下令在全國各地新建庠序,所謂庠,乃是周朝學校的名稱,而序則是商朝學校的名稱,因此後世便以庠序來代稱學校。《三國志》中,便曾經多次提到過庠序。

在任何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莫過於人才,就連科技,在本質上都是人類不斷學習研究推動的。而教育則是培養人才最重要的途徑,劉燁並未要求各地組建高等大學,而是在各地建立小學,聘請教師,他們的任務並非是多重,主要是教授千字文、論語等書冊,主要的就是讓小孩識字。

現階段以漢朝的國力,想要大力建立學校是很難得,劉燁計劃十年之內在十三州大部分範圍內解決文盲問題,二十年之內推進義務教育,只要文化上昌盛起來,一個偉大的國度就會誕生。

革命是自自下而上的,雖然有效,但是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而改革則是自上而下的,進展雖然緩慢一些,但是破壞性不至於那麼強。

不過劉燁這些政策的出臺,不免遭到了各地士族的抵制。第一點平倉制度,許許多多的世家都修建塢堡,庇護農民,這些農民就成爲了國家的隱形戶口,他們不向朝廷繳稅,同時也不記錄在冊。

如今推出了平倉制度,農民的利益就得到了保障,許多在世家大族庇護之下的農民紛紛蠢蠢欲動,想要脫離出去。

如果說平倉制度對世家大族的影響還小一點,那麼第二點則是對世家大族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這些世家大族爲什麼能夠一代代的傳承數十代,千百年不會衰落?根源就是因爲他們壟斷了文化,所以歷朝歷代王朝興衰,他們可以入世輔佐帝王,建功立業。

第671章 後院起火第72章 並稱二劉第48章 管亥歸心第242章 上軍校尉第789章 包圍江州第858章 劉表之死第610章 常山趙子龍第133章 自相殘殺第442章 芳心暗許第504章 千里送人頭第552章 三進三出第950章 幽州大戰第854章 席捲荊南第900章 進擊的皇叔第22章 慕名而來第453章 奇襲牛渚山第902章 說關羽,關羽到第873章 文聘投降第680章 聲蓋四野第779章 荊南亂起第188章 奇兵突出第248章 良平之才第966章 退入內城第820章 僥倖逃脫第242章 上軍校尉第198章 募兵令第242章 上軍校尉第770章 強弩之末第994章 淮南危局第7章 斬車騎第537章 固若金湯第146章 破曲陽第421章 八門金鎖第604章 求援於蠻夷第201章 竊符救北宮第453章 奇襲牛渚山第364章 臨機決斷第87章 夜攻長社第505章 三雄對峙第1018章 功虧一簣第52章 老營精兵第305章 傳國玉璽第163章 斷敵糧道第641章 重重包圍第928章 劉磐悍勇第863章 水上蛟龍第1001章 飛將衝擊第54章 合兵一處第690章 水火無情第437章 徐晃截糧第792章 經典戰術第6章 拳術立威第527章 一意孤行第934章 拿下臨湘第84章 單騎走飛燕第654章 留守人選第129章 皇甫嵩賜號第349章 居高臨下第126章 孤注一擲第625章 立下賭約第543章 陣斬雷公第612章 三箭破敵膽第796章 退守劍閣第661章 冀州受阻第416章 曹操興兵第523章 大勢變動第678章 周都督來了!第994章 淮南危局第232章 懸羊擊鼓第66章 單騎破城門第1024章 劉燁稱帝第323章 跗骨之蛆第47章 暗中猜忌第422章 丹陽精兵第592章 沿途追擊第283章 侵略如火第747章 將信將疑第950章 幽州大戰第132章 俘虜難辦第331章 猛將無雙第260章 故布疑兵第580章 宛城激戰第274章 受困於此第264章 兵陳長安第190章 江東子弟第584章 甘龐會第363章 斬首十萬第319章 北伐動員第709章 備城列陣第526章 逢紀面聖第201章 竊符救北宮第371章 賈詡獻計第892章 于禁出擊第114章 視死忽如歸第1024章 劉燁稱帝第978章 諸葛連弩第718章 張鬆請命第587章 張允出馬第583章 砍瓜切菜第509章 曲阿小將
第671章 後院起火第72章 並稱二劉第48章 管亥歸心第242章 上軍校尉第789章 包圍江州第858章 劉表之死第610章 常山趙子龍第133章 自相殘殺第442章 芳心暗許第504章 千里送人頭第552章 三進三出第950章 幽州大戰第854章 席捲荊南第900章 進擊的皇叔第22章 慕名而來第453章 奇襲牛渚山第902章 說關羽,關羽到第873章 文聘投降第680章 聲蓋四野第779章 荊南亂起第188章 奇兵突出第248章 良平之才第966章 退入內城第820章 僥倖逃脫第242章 上軍校尉第198章 募兵令第242章 上軍校尉第770章 強弩之末第994章 淮南危局第7章 斬車騎第537章 固若金湯第146章 破曲陽第421章 八門金鎖第604章 求援於蠻夷第201章 竊符救北宮第453章 奇襲牛渚山第364章 臨機決斷第87章 夜攻長社第505章 三雄對峙第1018章 功虧一簣第52章 老營精兵第305章 傳國玉璽第163章 斷敵糧道第641章 重重包圍第928章 劉磐悍勇第863章 水上蛟龍第1001章 飛將衝擊第54章 合兵一處第690章 水火無情第437章 徐晃截糧第792章 經典戰術第6章 拳術立威第527章 一意孤行第934章 拿下臨湘第84章 單騎走飛燕第654章 留守人選第129章 皇甫嵩賜號第349章 居高臨下第126章 孤注一擲第625章 立下賭約第543章 陣斬雷公第612章 三箭破敵膽第796章 退守劍閣第661章 冀州受阻第416章 曹操興兵第523章 大勢變動第678章 周都督來了!第994章 淮南危局第232章 懸羊擊鼓第66章 單騎破城門第1024章 劉燁稱帝第323章 跗骨之蛆第47章 暗中猜忌第422章 丹陽精兵第592章 沿途追擊第283章 侵略如火第747章 將信將疑第950章 幽州大戰第132章 俘虜難辦第331章 猛將無雙第260章 故布疑兵第580章 宛城激戰第274章 受困於此第264章 兵陳長安第190章 江東子弟第584章 甘龐會第363章 斬首十萬第319章 北伐動員第709章 備城列陣第526章 逢紀面聖第201章 竊符救北宮第371章 賈詡獻計第892章 于禁出擊第114章 視死忽如歸第1024章 劉燁稱帝第978章 諸葛連弩第718章 張鬆請命第587章 張允出馬第583章 砍瓜切菜第509章 曲阿小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