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投資 (2)

我們去香港置地訪問,香港置地在中環,有5棟大廈。我問過他們的CEO,怎麼計算短期回報和長期回報。他說算短期回報就是每年來估值算它的回報率,即物業的回報率,實際上每年也就在8%左右,6%~8%。不高。因爲香港是不斷估值的,有時今年估值高、明年估值低,差距很大。可是,他們做這個樓已經快40年了。當時花了大概5億美元,蓋了這幾個樓,如果當時就賣掉,能掙將近兩億美元現金,那也不錯。不過用掙來的這兩億美元就算不犯錯誤,繼續投資來賺錢,到現在,也最多10億美元。可是他沒有賣,而是拿來出租,到現在爲止,收到的租金已經將近200億美元,每年的租金有4億多美元。38年收穫將近200億美元的回報,這就叫長期的回報,顯然遠遠超過短期的每年6%或8%的回報。

所以,他們公司一貫堅持的就是長期增長。香港置地有120多年了,它的母公司怡和有將近200年曆史。時間的長短,對投資回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投資的問題上,投資時間,實際上就是朝一個方向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把時間和事情的價值重疊到一起。另外,還要堅持的時間長,越長,這個回報率會越高。

在時間投資上的第三個規律,就是要看你投資的對象,或者說是你在一個時間段上所確定的對象是否正確。如果是對象選錯了,你投入的時間帶來的收益就成了負值,時間越長,災難越大。所以,事情的性質一方面是由時間決定的,另外一方面也是由投資的對象決定的。時間投入的對象不同,事物的性質也不同。就像我,曾在牟其中那兒打工,如果一直跟着牟其中,花同樣的時間,跟他在一起,叫參與經濟犯罪活動,肯定被抓起來;如果是跟柳傳志在一起,那就是做一個職業經理人;但我們自己做呢,叫創業。所以同樣的時間下,你跟什麼人在一起,也很重要。

就投資來看,當時間是一定的時候,投資回報的多少就取決於你投資的對象。舉例說,我們在1992年買過兩塊地,一塊地在北京的懷柔(廟城),一塊在海南的三亞。兩塊地前後腳買的,三亞是1992年的月份買的,北京是1992年底和1993年初買的。但是2006年年初,我們把三亞這塊地賣了之後,才發現北京的地漲了20倍以上。但三亞的地,放了同樣的時間,只漲了不到3倍。顯然,同樣的時間,放在不同的地方,差別非常大。今天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仍然準備拿10年去耗一塊地,那我們就一定要先選地方,而不是強調時間了。

花相同的時間及同樣的錢,要想有更好的回報,一定要選對你的投資對象,去發掘被投資對象的價值。

當人成爲投資品的時候

如果是相同的企業,相同的錢,相同的時間,你要怎麼樣保證你的高回報呢?那實際上就是要看所投資的是什麼樣的人。這時候,人決定一切。大家都說人特別重要,但在做的時候往往又重視錢,忽視人。個人的價值實際上表現在很多方面,但人們通常容易注意的是人的技能和外在的身世背景,其實更重要的是人內在的價值觀,他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他過去的信用記錄。

西方的風險投資特別重視人(包括管理團隊)。有一次王功權給我打電話,說最近他們在國外要路演,爭取拿到3億美元,投資人正考察他,所以會跟我打電話問幾件歷史上的事,覈實一下他的履歷。我說沒問題,往好裡說就完了。他說不是往好裡說,得往真裡說。他說有幾件事你幫我回憶一下,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我們做過什麼事情,當時投資到哪兒了,我大概什麼職務。他說你仔細回憶一下,別到時候你忘了,說沒事我想想,這一遲疑,可就把我給毀了,人家會認爲我現編故事。

但是別人也可能不打這個電話,爲什麼呢?這是個方法,投資人會首先問,你允不允許調查。如果說允許(一般誰都不會說不允許),人家會覺得你可能沒事兒;你一說不允許,人家就判斷你肯定有事了,也就不投你了。但你說允許後,他們會接着讓你提供5個人的電話,你認爲哪5個人可以如實地介紹和證明你所說的那些是真實的。他們拿到這5個電話,可能打也可能不打,而被考察的人就會很緊張,他會想:跟這5個人說是不說呢,萬一說了,人家又沒問,那不是就露怯了;萬一不說,人家真要問了,答得不周詳,可怎麼辦?

投資人時刻都在考察你,他們的問題看似都非常簡單,但經過這麼三問兩問,他對你的能力就有了一個判斷。最後,投資人終於還是沒給我打電話,王功權也把錢拿到了。這個例子說明,對人來說,考察他的誠信記錄、他的價值觀、他的信念非常重要。

王功權還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項目,他們考察完了,什麼都挺好,最後決定投資的時候,發現地球上沒這個人。這是他認爲最荒誕的一個投資案了。爲什麼地球上沒這個人呢?因爲跟他要身份證,沒有;身份證明,沒有;戶口本,也沒有。那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畢業證有沒有?回答仍是沒有。後來那人老實說了,他當時到學校不到18歲,沒辦身份證。開始有戶口本,遷到學校以後,他家的戶口本上就沒他了,他變成集體戶口了。畢業的時候,他拿着手續到地方,覺得工作不太好,不想幹,就自己折騰了,沒想到把放口袋裡的畢業手續給丟了。他到學校去補,學校說,你不能說丟了就丟了,丟了得有人證明。他又嫌煩,沒弄,稀裡糊塗地五六年就過去了。

所以在中國所有有文字記錄的檔案裡,沒有這個人了。功權說法律上根本沒這個人,怎麼投呢?最後確定不投了。投資者認爲這個人連自己這點事情都管理不好,怎麼會相信他可以把這個企業管理好?

所以,對人得仔細考察,在時間、地點、金額、企業相同的情況下,人就是最重要的考察對象和決定是否投資的唯一條件。華潤這幾年的併購非常成功,在啤酒業裡已經成爲全國第一。我跟華潤的老闆聊,發現他們特別重視原有企業的人力價值,而且把被收購企業的高管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同時再給他們一個很好的激勵,讓這些企業在同樣的錢、同樣的機器、同樣的產品的情況下,改變人和體制,使整個企業徹底改觀。

那麼,投資於人,主要投資於人的哪些方面呢?這有很多種投資法,有很多種動機,但總體來說都是希望有回報,金錢的回報或者其他的(安全的)回報。

首先,投資於人是投資於人的才能,投資於人的才能最典型的是投資藝術家。有一天晚上,我到一個收藏家家裡閒玩,發現他是這麼投資於人的才能的。他說他把一個畫工筆畫的人給買斷了。那個人從五六歲就開始跟着家裡學工筆畫,現在四十七八歲,已經練了40年了,在中國沒有一個人比他畫得好,他畫出來的羽毛,看上去跟真的似的,比拍的照片還真,他能畫出那種感覺。收藏家把這個人買斷了,買斷15年。今後15年裡,這個畫家所有的畫他都收,一英尺4000塊錢。買斷以後,就開始包裝和向市場推廣這個人。現在,這個畫家的作品已經到一英尺一萬了。但他不需要先給畫家錢,畫家畫完一張纔給一次。他說這種畫畫得特慢,一張畫,大一點的要畫兩個月,太精細了,所以產量也不會大。那麼15年以後,這個人爲什麼就不值錢了呢?他說,畫工筆畫的15年以後手就哆嗦了,功夫就不好了,所以15年以後的價值一般要往下掉。這就叫買人的能力。又比如說現在的球星,爲什麼轉會費很高,這都是要買斷他的能力。所以投資於人的能力是一個基本共識,投資於人的特殊能力是有唯一性的,而且市場的價值空間也比較大。

再有就是投資於人的政治前途,通過投資於人的政治前途,來獲取經濟利益。這方面,歷史上有兩個人是最成功的,一個是呂不韋,投資於皇帝,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當了皇帝他爹,經過曲折的故事,最後成爲最牛×的商人。另外一個就是胡雪巖。胡雪巖從投資王有齡到左宗棠,幫朝廷打理錢糧之事,最後成爲江南的鉅富。他們都是通過投資於人的政治前途,然後通過與權力的結合,來獲取財富。投資於人的政治前途風險就非常大,比如說張榮坤投資陳良宇,結果就成了負數。因爲投資於人的政治前途,容易變成一種不正常的權錢交易,形成一種高風險,因而是高收益、高風險的投資。

第三種是投資於人的關係。這是指投資於某個人的某一層關係或關係網,以尋求一個安全的作用,不一定是牟利,只是一種保險、安全的做法。這有兩種投法,一種是成批量地投,叫公關。這個投法呢,就是讓你擁有一個標準行爲,然後花必要的錢去做那些形象推廣,或者進行特別的溝通,以獲取投資者或社會的認知。中國往往會把公關變成私關,明明是公關的事,最後變成一對一的私事。跨國公司的公關部門中有三類人最重要,第一類是數理統計專家,這些專家是幹什麼的呢?設計問卷、選擇樣本、發放問卷。

數理統計專家擁有社會調查當中的技術,他負責施行這項技術,保證每次調查抽取的樣本和訪問的人數是合理的。第二類是社會心理專家,是專門研究社會心理問題的。第三類是經濟或者法律的專家。這三類人是怎麼合作的呢?假如說現在中國有百姓排日,那麼他們就會去設計一個問卷,發出去進行調查,然後把問卷拿上來,這幾個專家坐一塊兒分析,爲什麼會排日,大概有幾個要點。比如說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這個事是一個敏感的事,那麼他們就一起來設計一個什麼事,讓民衆改變看法,把參拜靖國神社這個事軟化。也許他們會設計一個事件,搞一個活動,然後再發一輪問卷,再看大家的狀態,改變沒有。這是很科學的一種做公關的方法,跨國公司都是這樣做的。

美國的華盛頓有一條大街叫K街,整條街全都是專門的遊說公司,他們的主要工作(業務)就是公開地遊說這幾百個參議員、衆議員,通過遊說來改變公衆和一部分人對自己的看法,來使自己獲得安全感和發展,這是一種公關。另外一種,就是重點投資某個人,通過投資這個人獲得一些安全感。這方面有句古話叫“寧打一口井,不挖十個坑”,其實說的是你認真結交一個縣令比跟十個州官混熟臉要強得多。

在正常情況下,人一生交往的關係人是10—30—60。什麼意思呢?你遇到危難的時候,能借錢的對象不超過10個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誰能夠借錢給你?就算是把親戚、朋友、父母都加上,你到那時候能張口借錢的對象也不超過10人。再一層就屬於熟人朋友,經常打交道的,做過點事的,大概不超過30人,這30人還包括我前面說的那10人。所以雖然你電話本里人多,但其實你多數都記不住,有時候乾脆忘了。最外一圈是所謂的熟人,也就是打起電話來記得住這個人,而且也大概瞭解他的背景,可能很長時間都沒見的那種“朋友”,最多也就是60個,這60個還包括了前面說的30個。所以,人這一生,其實不需要太多的關係就能應付得了。需要花精力去了解的人,其實很少,不會很多,不超過60個。只要把這60個人的名單每天都盤好,就夠你一生用了,不需要像有些人那樣,一天到晚在外面忽悠,忽悠的結果其實大多沒什麼用。投資人的聰明之處就是重點做極個別人的長期投資,他可能得到的回報要大大高於泛泛地交往。歷史上有一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袁世凱做李蓮英的投資。

在戊戌變法前後,有一天慈禧召袁世凱在頤和園議事,袁世凱看到慈禧身後站着的李蓮英不時在老佛爺耳邊嘀嘀咕咕,對她影響很大。於是他就知道這個李公公很重要。但是他不便直接去接觸,於是就開始在李公公身上投資。怎麼投的呢?非常簡單,逢年過節送點禮,再簡單不過了。開始李蓮英也不知道,說也不大熟悉這個人,怎麼會送禮呢?但是他也習慣了,因爲巴結的人太多了。關鍵是袁世凱堅持若干年,不斷地送,越送越大。

終於有一天,李蓮英覺得不安了,心想這人怎麼送了好些年禮,而且越送越大,爲何就是不提要辦什麼事呢?於是他就老想見袁世凱,心想見了以後,幫着辦件事,這事就算平了。但袁就是不見,說沒有什麼事,只是對公公表示敬意。這時間越長,李蓮英就越不安,就覺得一定得幫袁世凱辦事,但越這樣,袁世凱就越不提辦事的事。時間耗了很久。終於有一天,袁世凱主動通過人來約,要跟李蓮英見面,李蓮英特高興,說終於能見,見了就把事給平了,把這麼多年欠的人情給還了,而且想,估計是個棘手的大事了。袁世凱約的時候,手下人都不解,都說,那麼如日中天的大總管李蓮英,咱跟他也沒什麼往來,咱能約出來嗎?袁世凱很自信,就吩咐手下去傳話,幾點幾時在哪兒見面。下邊的人說,那不行吧?袁世凱說:“你別管,肯定行,就這麼辦。”

第14章 投資 (3)第17章 金錢 (1)第28章 偉大 (1)第45章 女人 (1)第30章 偉大 (3)第9章 流變 (2)第38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3)第46章 女人 (2)第4章 原罪 (3)第11章 流變 (4)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38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3)第3章 原罪 (2)第43章 幸福 (2)第29章 偉大 (2)第24章 政商關係 (3)第19章 金錢 (3)第15章 管理 (1)第47章 死亡 (1)第18章 金錢 (2)第39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4)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10章 流變 (3)第12章 投資 (1)第44章 幸福 (3)第21章 金錢 (5)第16章 管理 (2)第41章 歷史 (2)第17章 金錢 (1)第7章 合夥人 (3)第46章 女人 (2)第10章 流變 (3)第3章 原罪 (2)第35章 企業家(上):王石 (3)第34章 企業家(上):王石 (2)第45章 女人 (1)第44章 幸福 (3)第46章 女人 (2)第44章 幸福 (3)第20章 金錢 (4)第25章 關係 (1)第28章 偉大 (1)第13章 投資 (2)第25章 關係 (1)第29章 偉大 (2)第4章 原罪 (3)第34章 企業家(上):王石 (2)第17章 金錢 (1)第5章 合夥人 (1)第3章 原罪 (2)第24章 政商關係 (3)第3章 原罪 (2)第32章 企業公民 (2)第29章 偉大 (2)第34章 企業家(上):王石 (2)第31章 企業公民 (1)第40章 歷史 (1)第14章 投資 (3)第32章 企業公民 (2)第43章 幸福 (2)第45章 女人 (1)第45章 女人 (1)第40章 歷史 (1)第36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1)第22章 政商關係 (1)第43章 幸福 (2)第10章 流變 (3)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4章 原罪 (3)第44章 幸福 (3)第12章 投資 (1)第41章 歷史 (2)第28章 偉大 (1)第28章 偉大 (1)第22章 政商關係 (1)第4章 原罪 (3)第36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1)第21章 金錢 (5)第27章 關係 (3)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8章 流變 (1)第7章 合夥人 (3)第44章 幸福 (3)第40章 歷史 (1)第9章 流變 (2)第30章 偉大 (3)第43章 幸福 (2)第26章 關係 (2)第4章 原罪 (3)第16章 管理 (2)第24章 政商關係 (3)第9章 流變 (2)第20章 金錢 (4)第17章 金錢 (1)第13章 投資 (2)第34章 企業家(上):王石 (2)第5章 合夥人 (1)
第14章 投資 (3)第17章 金錢 (1)第28章 偉大 (1)第45章 女人 (1)第30章 偉大 (3)第9章 流變 (2)第38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3)第46章 女人 (2)第4章 原罪 (3)第11章 流變 (4)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38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3)第3章 原罪 (2)第43章 幸福 (2)第29章 偉大 (2)第24章 政商關係 (3)第19章 金錢 (3)第15章 管理 (1)第47章 死亡 (1)第18章 金錢 (2)第39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4)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10章 流變 (3)第12章 投資 (1)第44章 幸福 (3)第21章 金錢 (5)第16章 管理 (2)第41章 歷史 (2)第17章 金錢 (1)第7章 合夥人 (3)第46章 女人 (2)第10章 流變 (3)第3章 原罪 (2)第35章 企業家(上):王石 (3)第34章 企業家(上):王石 (2)第45章 女人 (1)第44章 幸福 (3)第46章 女人 (2)第44章 幸福 (3)第20章 金錢 (4)第25章 關係 (1)第28章 偉大 (1)第13章 投資 (2)第25章 關係 (1)第29章 偉大 (2)第4章 原罪 (3)第34章 企業家(上):王石 (2)第17章 金錢 (1)第5章 合夥人 (1)第3章 原罪 (2)第24章 政商關係 (3)第3章 原罪 (2)第32章 企業公民 (2)第29章 偉大 (2)第34章 企業家(上):王石 (2)第31章 企業公民 (1)第40章 歷史 (1)第14章 投資 (3)第32章 企業公民 (2)第43章 幸福 (2)第45章 女人 (1)第45章 女人 (1)第40章 歷史 (1)第36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1)第22章 政商關係 (1)第43章 幸福 (2)第10章 流變 (3)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4章 原罪 (3)第44章 幸福 (3)第12章 投資 (1)第41章 歷史 (2)第28章 偉大 (1)第28章 偉大 (1)第22章 政商關係 (1)第4章 原罪 (3)第36章 企業家(下):牟其中 (1)第21章 金錢 (5)第27章 關係 (3)第23章 政商關係 (2)第8章 流變 (1)第7章 合夥人 (3)第44章 幸福 (3)第40章 歷史 (1)第9章 流變 (2)第30章 偉大 (3)第43章 幸福 (2)第26章 關係 (2)第4章 原罪 (3)第16章 管理 (2)第24章 政商關係 (3)第9章 流變 (2)第20章 金錢 (4)第17章 金錢 (1)第13章 投資 (2)第34章 企業家(上):王石 (2)第5章 合夥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