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尺青鋒搏功名

劍長三尺,鋒利、修長。劍脊靠柄處,刻有一個小篆“鄭”。匕首長六寸二分,鋒利無比,是劉氏兄弟當初在洛陽的一處鐵匠鋪打製的。

拿起劍往前一刺,感覺不像三棱軍刺那樣具有穿透感。

張允文搖搖頭,憑着這個時代的鑄造工藝,要製作如同三棱刺或65式軍刀那種類型的武器,尤其是要達到那種質量,恐怕很難。

在營帳中揮舞了幾下手中的劍,又試了試匕首,嗯,還算湊合。之後,張允文又找來一截近七丈的繩索。

略微活動了一下身體,發覺這幅身體有些孱弱。想來也是,畢竟張允文乃是一介書生,身體自然不像張文濟那般壯碩。不過經歷了幾個月的軍事訓練,這幅身體還是有些靈活,可以完成一些基本戰術動作。

現在張允文唯一做的事,就是等待夜深。

期間,劉氏兄弟看到張允文手中的長繩,圍上來悄聲道:“老三,你是不是出城投降**啊?”

張允文臉色不變,問道:“你們怎麼這樣問?”

劉氏兄弟“嘿嘿”一笑:“軍營中許多兄弟都是這樣縋出城去,降了**的!若是老三你要去降,記得把我們哥倆帶上!”

張允文撫摸着手中的劍:“帶上你們?這恐怕不行!再說了,我可不是去降,是去搏一場富貴,天大的富貴!”

“梆梆梆——”

門簾外傳來打更聲。現在已是四更了。

翻身爬起來,穿好皮甲,戴上頭盔,腰間束好三尺劍,右腿小腿上綁好匕首,提起繩子,悄無聲息的出了軍營。

在他身後,劉氏兄弟的呼嚕聲整天。

洛陽城內一片漆黑,偶爾可見一隊疲憊士卒走過大街小巷。

張允文矮身前行,不時藉助路邊的障礙遮擋自己的身軀,很快來到洛陽城牆上。

此時城頭上仍舊亮起一束束火把,一兩名巡邏兵在城頭慢慢遊弋。

瞅着空隙,張允文來到一處黑暗偏僻的角落。把繩子一頭綁在牆垛上,剩餘繩索扔出牆外,張允文藉着繩子慢慢滑下城牆。

四下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回頭望去,洛陽城高大的城牆如一個巨人,憧憧黑影讓人心生恐懼。

張允文貓着腰,向對面**營地快速行去。

**紮營之處,四面一片開闊,地面上的一段段樹樁說明此處原本是樹林,爲了防止敵人借樹林掩護偷營,便將四面樹木盡數伐去。

軍營外圍,一道高有近丈的木柵欄屹立。木柵欄後,有一座高有三丈的瞭望哨,裡面燈火通明,一名士卒正打起精神,四下張望。

張允文藉着夜色的掩護,急速跑到柵欄邊,隔着柵欄縫隙,見裡面座座帳篷排列井然,似成某種陣型,而陣型核心,便是一座圓頂大帳篷。那頂帳篷內,還燃着燈火,似乎有人仍未睡覺。

然而這頂帳篷卻不是張允文的目標。他在洛陽城牆上已經觀察了一下這座軍營的的佈置,這裡不過是其前鋒紮營所在,而中軍主力,在這前鋒營後面,被三座呈品字形的箭塔隔開。

但是,要到達中軍營帳,必須通過這座前鋒軍營,不然,需要繞道半日。

張允文小心翼翼的拿起匕首,在一處較寬的柵欄間隙處輕輕的削着兩邊的木棍。木棍有手臂粗細,但匕首鋒利,削了近半個時辰,一個有他身體大小的縫隙便形成了。

張允文慢慢探頭進入柵欄內,然後是上身,最後是臀部通過柵欄,整個身軀也就全部進入柵欄內。

小心的蜷縮在黑暗角落。面前,一隊巡邏的士卒剛剛走過。

**所穿衣甲,皆爲土黃色,而張允文的鄭軍所穿衣甲卻是赭色,爲了混淆視覺,在來唐營之前,他已經將黃色的稀泥小心的塗滿全身,連臉龐和兵器上也塗了薄薄一層。

悄悄的在前鋒營中穿行,張允文憑藉後世偵察兵的技能,順利的通過前鋒營,繞過三座箭塔,來到中軍營。

中軍營於前鋒營一樣,帳篷佈置,隱成陣型,居中帳篷最大。然而張允文不敢肯定那秦王李世民會在大帳篷中。兵書上說“實則虛之,虛則實之”,也許李世民就住在一座普通的帳篷之中。

然而那座大帳篷,仍是張允文首要探查之處。

小心的靠近大帳,張允文沒有發出一絲聲響。大帳門口有兩人站崗,他趴在地上,就在那兩人身後。他的身上覆蓋着一層雜草,鋒利的匕首輕輕在帳篷上劃出一道細口子。從口子往裡面望去,只見大帳內燈火通明,兩根手臂粗細的牛油大燭發出亮堂堂地光芒。一名年輕人合衣躺在牀榻之上。

這名年輕人年紀不過二十三四歲,和此時李世民的年齡相仿。他頭梳髮髻,身穿鱗甲,頭盔放在榻旁的几案上。

此人好像就是李世民。張允文心中想到。

再在大帳中打量,果然看見件衣衫掛在牆壁。黑色龍袍,不過卻不是皇帝所穿的五爪龍袍,而是兩爪親王龍袍。

確定此處是李世民的大帳,張允文有些激動。一則是找到了他的大帳,二則是見到了這位千古一帝。

又是一隊巡邏兵路過。這已經是第二隊了。不過他們還是沒有看見地上趴着的張允文。一是因爲此處光線昏暗,二是因爲張允文良好的僞裝。他有自信,領先這個朝代一千多年的東西是不會那麼容易被識破的。

小心翼翼的將匕首插在篷布上,輕輕的滑動,一聲極其微小的布帛撕裂聲響起,張允文趕緊停了下來。朝刀刃上滴了兩滴唾沫,在輕輕划動,果然,聲音要小上一些。

待到可供一人鑽進大帳時,張允文手握匕首,慢慢的鑽進大帳。期間,竟然沒有一人發覺。

一入大帳,張允文第一時間便將匕首放在李世民脖子邊。

被殺氣或是刀尖上的寒氣所激,李世民倏地睜開眼睛,卻發現一柄塗有黃泥的匕首放在自己脖子上,而一名全身塗滿黃泥的少年正半跪在榻前,匕首的一端正握在他的手上。

李世民笑了。他並不驚慌,慢慢起身坐在榻上。而張允文也隨着李世民的移動而動,他也一屁股坐在榻上,右手上的匕首,不離李世民脖子片刻。

“你沒有機會出去的!”李世民說道。那聲音平淡無奇,彷彿在對一位朋友說話。

“我知道!當我進了大帳而沒有回身堵住洞口時我就知道!”張允文的聲音也是平平淡淡的,和李世民一樣。

整齊的腳步聲傳來,張允文清晰的看到,外面逐漸亮堂起來,隱隱可見人影憧憧。

第230章 耕地第303章 擴編第474章 商業行會第512章 結局·歲月第351章 文過飾非第381章 火速馳援第422章 三城同破第19章 還關第74章 李淵到來第192章 功成第173章 出發第381章 火速馳援第323章 百騎第491章 洛陽商稅第455章 春雪第2章 蘇聯教官第445章 清河世家第118章 打了二舅子第325章 就藩第291章 引誘第189章 議事堂內第102章 營救人質第284章 伏誅第119章 上門提親第174章 突厥牙帳第363章 各方反應第48章 刺殺第309章 李治第179章 角力第38章 遊俠兒第505章 郭孝恪之死第236章 秋收第243章 威懾第320章 趨利第462章 接風洗塵第474章 商業行會第152章 成親第277章 赤水第435章 淵氏滅亡第117章 南陽韓氏第252章 宴會第137章 汝南公主第348章 留居長安第395章 李佑弒師第427章 勢如破竹第170章 產業第3章 三尺青鋒搏功名第76章 新年第89章 除根第463章 洛口倉第86章 伏擊第121章 噪聲第244章 麴文泰第311章 庭爭第37章 異動第295章 遷居第82章 房杜第478章 虛驚一場第149章 校場拼殺第441章 薛延陀覆亡第121章 噪聲第451章 張家惡少第133章 安置第128章 突利使者第223章 談判第305章 軍訓第288章 密談第439章 百濟請罪第65章 抓斥候第227章 爭議第439章 百濟請罪第180章 歸程第184章 軍校改制第261章 吐蕃入朝第195章 出征第292章 會面第250章 蘇定方拜師第472章 封店受阻第50章 再回長安第247章 心意第99章 燕雲十八騎第30章 住房問題第39章 斷腿第467章 兵發鞏縣第271章 軍議第225章 獻俘太廟第153章 再次出塞第17章 遭遇第309章 李治第193章 鐵勒使團第215章 使團第68章 離間第96章 流水線計劃第259章 當衆拜師第53章 長林軍第364章 吐蕃局勢第349章 炮火熔城第325章 就藩第314章 高陽第464章 糧倉弊案
第230章 耕地第303章 擴編第474章 商業行會第512章 結局·歲月第351章 文過飾非第381章 火速馳援第422章 三城同破第19章 還關第74章 李淵到來第192章 功成第173章 出發第381章 火速馳援第323章 百騎第491章 洛陽商稅第455章 春雪第2章 蘇聯教官第445章 清河世家第118章 打了二舅子第325章 就藩第291章 引誘第189章 議事堂內第102章 營救人質第284章 伏誅第119章 上門提親第174章 突厥牙帳第363章 各方反應第48章 刺殺第309章 李治第179章 角力第38章 遊俠兒第505章 郭孝恪之死第236章 秋收第243章 威懾第320章 趨利第462章 接風洗塵第474章 商業行會第152章 成親第277章 赤水第435章 淵氏滅亡第117章 南陽韓氏第252章 宴會第137章 汝南公主第348章 留居長安第395章 李佑弒師第427章 勢如破竹第170章 產業第3章 三尺青鋒搏功名第76章 新年第89章 除根第463章 洛口倉第86章 伏擊第121章 噪聲第244章 麴文泰第311章 庭爭第37章 異動第295章 遷居第82章 房杜第478章 虛驚一場第149章 校場拼殺第441章 薛延陀覆亡第121章 噪聲第451章 張家惡少第133章 安置第128章 突利使者第223章 談判第305章 軍訓第288章 密談第439章 百濟請罪第65章 抓斥候第227章 爭議第439章 百濟請罪第180章 歸程第184章 軍校改制第261章 吐蕃入朝第195章 出征第292章 會面第250章 蘇定方拜師第472章 封店受阻第50章 再回長安第247章 心意第99章 燕雲十八騎第30章 住房問題第39章 斷腿第467章 兵發鞏縣第271章 軍議第225章 獻俘太廟第153章 再次出塞第17章 遭遇第309章 李治第193章 鐵勒使團第215章 使團第68章 離間第96章 流水線計劃第259章 當衆拜師第53章 長林軍第364章 吐蕃局勢第349章 炮火熔城第325章 就藩第314章 高陽第464章 糧倉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