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宋家父子(下)

從門外進來的是宋繼賢的第二個兒子,少校侍衛副官宋承武。宋承武要比宋承治大三歲,今年二十八歲。但是長得白淨斯文,看上去似乎要比宋承治顯得還年輕。當年宋繼賢的大兒子出生時,宋繼賢的父親喜笑顏開,對兒子說:“我們宋家世代行伍,我們父子仨都是在槍口刀下討生涯。朝庭重文輕武,武官不如文官值錢。我這個長孫不要幹我們這一行了,棄武從文吧,宋家也應該出一兩個舉人、進士了。”按照算命先生所選的“繼承祖業,永世昌盛”八個字排列,承字輩的一人起名承文。

可事與願違,承文從小受家庭的薰染,自幼喜歡舞槍弄棒,對書本不感什麼興趣。後來不僅十六歲就入了伍,而且還當上最富有軍人氣質的騎兵。所以當第二個兒子出世時,宋繼賢的父親望着不願意讀書,卻和小夥伴在玩打仗遊戲的大孫子,搖搖頭說:“看來宋家出不了文相只能出武將,算了吧,天命不可違,還是從武吧!”起名承武。誰知承武卻長得象個白面書生,好靜不好動。雖然讀過軍校,也穿上了軍裝,特別是練了一手好槍法。但一個侍衛副官,嚴格地說算不上是個軍人。所以親戚朋友常笑說,是送子娘娘搞錯了,使他們兄弟倆是掉了個。

宋承武進屋向父親打個招呼,向宋承治問道:“你什麼時候回來的?”

“早上到的。”宋承治答完後又問道,“你不在司令部呆着,怎麼跑回家來?”

“在外面辦點事,眼看到中午了,就乾脆回家。”宋承武一邊說,一邊給自己倒上一杯茶,拉了一把椅子坐下。

“有什麼消息,”宋承治問,“中央有決心和日本人碰一碰硬嗎?”

“怎麼會呢?”宋承武掏出香菸,遞給宋承治一支,自己點上,慢悠悠地說,“蔣總司令前幾天不是說了嗎,‘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以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辱含憤,暫取逆來順受之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你想,會和日本人碰硬嗎?”

宋承治搖頭嘆道:“逆來順受,可我們東北軍可慘了。才幾天的時間啊,連失瀋陽、長春、吉林、營口、海城、鞍山、本溪、撫順、開源、四平、鳳城、安東十餘座城市,速度之快令人驚歎,十幾萬正規軍給人家打得屁滾尿流,聞風而逃,半個東北落入敵手。”

宋承武說:“說到底,那也是我們自己不爭氣,怪不得中央。”

宋承治黯然道:“是啊,是我們自己不爭氣,當晚要是敢打,何至於如此!”

宋繼賢問:“承國有消息嗎?”

“南嶺的部隊都撤了,死傷幾百,還沒有得到承國的消息。”宋承武安慰父親說,“我想他不會有事的,他精明得很。”

“人精明不假,我是擔心他的犟脾氣,”宋繼賢說,“他一犟起來,什麼人也攔不住。”

“上面簡直是拿士兵的生命當兒戲!”宋承治氣恨恨地說,“老百姓罵我們連一條狗都不如,養一條狗還能看家咧,東北軍三十多萬,曾逐鹿中原,入主中樞,現在居然被人家趕得連家都不要了。今天我回家,連人力車伕都不願拉我這個東北軍的軍官。”

“沒罵你就算好了,”宋承武說:“許多軍官被老百姓罵得擡不起頭,跑到張副司令那裡哭訴,要求打回東北去,以雪恥辱。現在老百姓很不滿,到處都鬧事。學生上街遊行,要求停止內戰,團結抗日,許多老師也參加。上海、天津等地的碼頭工人還舉行罷工,拒絕爲日本船隻裝卸貨物。”

宋繼賢說:“學生鬧起來也真麻煩,聽說王正廷被學生打得頭破血流?”

宋承武笑了笑,說:“是這樣的,那天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有數千人,每人手持標語小旗,各校還打出各校的校旗,在中央大學朱家驊校長的帶領下,一路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從東北滾出去,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口號,向外交部請願。進了外交部後,一部份學生直奔北樓。到了樓上,正碰上王正廷在他的部長辦公室辦公。學生們一邊高喊‘打倒賣國賊’,一邊用小旗打他。有一個學生打得興起,端起辦公桌上的花盆向王正廷頭上砸去,立即頭上開花,血流不止。學生們一看出了事,這才喊着口號,退出外交部。”

宋繼賢和宋承治聽了哈哈直笑。宋承武說:“其實這哪能怪王正廷呢,他可是一個革命外交家啊!他是按照中央的指示辦外交,他能違抗中央指示說要抗日宣戰嗎?這要蔣總司令說才行呀!”

宋繼賢說:“我們這位總司令當然是不會說的。”

宋承治說:“我們這位總司令確實不怎麼樣。國土被敵人佔領,百姓遭敵人殺害,他卻沉得住氣,要忍辱含憤,請求國聯主持正義。唉!”

宋承武說:“所以北平的師生指責政府‘一遇外敵,輒取不抵抗政策,詢屬奇恥。只請求國聯出面制止,是軟弱無效、坐以待斃的政策’”

宋承治說:“我看也確是如此。”

“坐以待斃!”宋繼賢剛要用紙煤點菸,聽他們倆兄弟這麼一說,又把紙煤移開,不以爲然地說,“老蔣什麼時候坐以待斃?清除共產黨、計破桂系、打敗馮閻聯盟,主動得很。這些書生們懂什麼,說些小孩子的話,老蔣的城府深得很咧!”

“可現在爲何按兵不動,不奮起抵抗?”宋承治問道。

宋繼賢點上水煙,吧噠吧噠地吸了幾口,說:“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實力不如人。”

“中國又不是沒有軍隊,中央軍幾十萬軍隊在江西打共產黨,爲什麼不能打日本?就是我們東北軍,現在也有三十多萬,難道都是廢物,不能和日本人一拼嗎?中央軍的一批將領都在請戰了,說願率所部與倭寇決一死戰,成敗利純,概不暇計。如果全中國軍隊都有決一死戰之心,末見得就不能一戰!”

“抵抗,宣戰,說起來不費事,做起來就難了。”宋繼賢說,“我們的國力比日本差得太遠了,硬碰硬恐怕佔不了什麼便宜。特別是現在各路軍閥自霸一方,你派誰的軍隊去打?喊幾句口號,做做表面功夫嘛,還行。動起真格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廣東的汪精衛、陳濟棠他們是人精,麻日通電說了這麼多,有哪一句是說要北上抗日?還不是說要對外力求和平共處。奮起抵抗,沒那麼容易!至於共產黨,那是不能不打的,可不能讓他們越鬧越大。明朝是怎麼亡的,還不是因爲李自成造反,最後成了勢。日本人是外敵,共產黨是內患,內患不除,何以御外?”

“就我們東北軍也有三十多萬呀!”

“不錯,我們東北軍是有三十多萬,可是戰鬥力如何?能打得過日本軍隊嗎?爲中東路的路權與蘇俄一戰,損失慘重,教訓深刻呀!要是能打得過日本,漢卿早就打了,還用得着請求中央!”

“中央現在是這種態度,求他有個屁用!”

“有用也好,無用也罷,中央畢竟還是中央,名份擺在那。”

宋承武說:“蔣總司令的意圖就是先把內部安頓好,然後再考慮抗戰的問題。所以,我看中央和廣東方面很快就要和解了。”

宋繼賢抽完一袋煙,把水菸袋往桌上一頓,說:“和解也沒有那麼容易,雙方軍隊擺開了,廣東方面一心要老蔣下臺,老蔣會這麼輕易認輸嗎?”

“不是認輸不認輸的問題,”宋承武說,“目前這種局面對各方壓力都很大,也不容這樣長期對抗下去,不和解是不行的。最主要是大家都不想兩敗俱傷,讓他人得利。所以,和解是肯定的了,雙方無非是在講條件罷了。”

宋繼賢搖着頭說:“問題是各有各的條件,哪一方都不肯吃虧。”

“唉,”宋承治嘆道,“現在外敵入侵,大敵當前,我們自己內部不團結一致、共同對外,卻是四分五裂、爭鬥不休。”

“千百年來,中國就是如此。”宋繼賢不以爲然地說,“宋朝滅,明朝亡,沒什麼奇怪的。”

“這樣的話,東北只好聽由日本人佔領了!”

“那也不會,”宋承武自信地說,“就算中央可以不要東北,但東北是我們的老家,張副司令還能不要?我們東北軍的實力基本都在,真要狠心和日本人拼起來,這勝負還難說。當然,最好是不要打,和平解決。這就需要談判,需要時間。”

“是啊,是需要時間。”宋繼賢說,“中日問題由來已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麻煩多,牽涉也廣,中日兩國的實力懸殊又大,貿然開戰,確實有百害而無一利。”

宋承武掏出一支香菸,在桌面上輕輕敲了幾下,說:“國貧民窮,四分五裂。因此中央採取外交手段,請國聯出面制止日本,實在也有不得已而爲之的苦衷,但老百姓難以理解。”

“具體情況怎麼樣,”宋繼賢問,“有點眉目了嗎?”

“現在還很難說。”宋承武說,“國聯畢竟不是法院,只是個議事機構。它要花很多時間來開會討論,一時還不會有什麼決定的。”

二十一日,施肇基向國聯理事會控告日本後,國聯於第二天舉行理事會議討論。施肇基向理事會報告,形勢正在進一步惡化,要求理事會迅速採取相應措施,制止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政府準備接受國聯爲此作出的任何決議力保和平。

“日本代表芳澤謙吉也在會上發言,他說日本對中國決無野心,日軍的行動只不過是局部事件,日本政府準備與南京政府直接交涉謀求解決。他本人認爲,如果國聯魯莽從事,介入其中,這會激起日本國民的憤怒,使事情更加難以解決。他說這是他個人的看法,還沒有接到日本政府的訓令,不能正式表示其他的意見。”宋承武說,“他要求理事會暫時休會,他要等待日本政府的訓令。”

“芳澤是老外交了,”宋繼賢說,“避實就虛,以爭取時間。”

宋承治氣憤地說:“如果日本政府沒有訓令,這會議豈不是不用開了!”

“拖時間是真的,會議不可能不開。”宋承武笑了笑,說,“理事會同意了芳澤的要求,暫時休會。中國代表根據其他一些同情中國的代表建議,向理事會提出,派一個由各國駐華官員組成的調查團,奔赴瀋陽調查這次事變真象和目前情況。日本代表反對,英國代表則要和美國一起行動。如果美國同意派人蔘加的話,國聯就可以不顧日本的反對,照樣派出調查團。但是美國認爲他不是國聯成員,不願意惹上麻煩,因此調查團也就派不成了。”

宋承武啜了一口茶,繼續說:“三天後,芳澤在理事會上報告說,他接到日本政府的訓令,日本關東軍九月十八日夜晚的行動完全是屬於自衛,是由於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挑釁所引起的。日本對於中國東北毫無領土野心,現已將大部份部隊撤回南滿鐵路的範圍,並準備在日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的時候,再將其餘部隊撤回原駐地。日本政府希望與中國政府直接談判,目前國聯最好避免干涉。中央政府恐怕也預料到日本會來這一手,堅決依靠國聯解決問題。所以施肇基說,中國方面對於保障日本人生命財產安全已經完全可以做到,日本政府毫無任何理由不撤兵。只有在日軍完全撤退後,中國政府才能與日本政府直接談判,在此之前不可能談判。”

“哼,”宋承治冷笑道:“也就是說,大家都在打嘴皮仗,毫無結果。”

“這事急不得,嘴皮仗還是要打的。”宋承武說,“現在日軍的進攻不是已經停下來了嘛。要和歐美強國較量,恐怕日本還不敢吧!”

宋繼賢捧着水菸袋呼嚕嚕地吸了幾口,然後慢吞吞地說:“靠別人終究不是辦法,別人憑什麼幫你?沒有好處誰肯幫你?講來講去,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實力。”

宋承武苦笑道:“問題就是在於我們沒有實力。如果有實力,還用得着去求國聯嗎?就象小孩子打架一樣,能打得贏,還會跑回家去告訴大人嗎?”

“唉!”宋承治長嘆一聲,起身走到門口,望着院中幾十盆將要凋落的花卉,搖頭說,“怪來怪去,只怪我們中國人自己不爭氣罷了!”

“誰說的,我們東北許多軍政要人就很爭氣。”宋承武自嘲道,“袁金鎧、於衝漢、趙欣伯、闞朝璽、熙洽他們就能‘爲民挺身而出’,大有‘勇士氣概’,大大的爲中國人爭氣!”

“什麼東西!”宋承治轉頭氣昂昂地罵道,“這些大人物,平時還人模人樣,高高在上,說出話來一套一套的。到了關鍵之時,卻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到了關鍵之時,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熙洽一心要復辟清朝,恢復他的皇族身分,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這投降也還說得過去。袁金鎧可是大帥的軍師,號稱什麼關東大儒,自認爲是當今的諸葛孔明,卻也甘心做漢奸,這可不知如何說。趙欣伯還是個法學博士呢,不知他學的是什麼法!”

“不要被他那頂博士帽唬住了,”宋繼賢捧着水菸袋悠悠地說,“不見得真有本事。”

“嗬,我也聽說了,他的那頂博士帽來路不太正。”宋承武說,“爹和他有交情,肯定清楚。”

“有個屁交情,”宋繼賢笑道,“我是拿槍桿子的,他是舞筆桿子的,見過幾次面,點個頭而已。對他的事,我也是在日本時道聽途說的。他……”

趙欣伯,字心白,河北宛平縣人,生於一**○年,據說袓上原是旗人,年輕時曾在京城禁衛軍裡當過一陣子親兵。他長相還不錯,白白淨淨斯斯文文,很有女人緣。他在天津北洋大學讀書時,就以演文明新劇、男扮女裝飾茶花女而風流一時。在辛亥革命後,他進了北京的一個文明新劇團。因爲常飾演旦角,扮相俊美,頗受太太、小姐及一些舊王公、貝勒家眷們的喜愛。也因此得到一位國民黨元老的賞識,把他也拉進了國民黨。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捉拿國民黨人。趙欣伯雖然算不上什麼角色,但他平時愛吹噓張揚,許多人都知道他是國民黨,因此在北京呆不住了。他演戲時勾撘上了一個王公的小妾,此時見事不妙,便帶着她一同逃到大連。

趙欣伯覺得莫名其妙地參加了國民黨,沒幹什麼事,卻弄到要亡命的地步,是件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便把自己名字改爲劉笑癡。至於他的本名叫什麼,好象沒有人知道。那位王公的小妾姓王,大他幾歲,因爲愛上他,拋棄了富裕的生活,死心踏地和他一起亡命,所以也跟着改了名,叫王愛癡。

一對癡情人兩手空空逃難來到大連,生活十分困難。好在趙欣伯因常演文明新戲,能說一口流利好聽的北京話,日本人要進入中國的各行業,必然要和中國人打交道,需要學中國話。這樣,趙欣伯就以教日本人說中國話維持生活。王愛癡後來經日本人介紹,在大連公學堂作小學教師,這樣他們就結識了不少日本人。後來不知怎麼的,他們攀上了三個頗有實力的日本人,這三個日本人資助他夫婦倆到日本留學。趙欣伯進入明治大學法科,這才起用趙欣伯這個名字。

他倆雖然得到日本人的資助,但生活並不富裕,還是一邊讀書,一邊教中國話以補貼生活。這樣一來,他們又認識了不少想到中國發財的日本人,特別是結識了不少想到中國來建功立業的士官學校師生。後來,王愛癡懷孕難產,在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手術時不幸死去。趙欣伯在學校教授們的支持下,提出訴訟,控告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的醫師,要求賠償損失。醫院方面爲了維護醫院的名譽,便盡力運動東京地方法院。根據日本的法律和判例,對於醫師因用藥或施行手術而危及病人的生命時,從來不以殺人論罪。因此,法院僅以過失處理了事,趙欣伯連一點賠償也沒有得到。

趙欣伯訴訟失敗後,便以“刑法過失論”爲題,提交了他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在教授們的捉刀幫助下,抄襲了“大清律”的一些舊東西,再用日本刑法的條文加以解釋,並沒有什麼新東西。儘管這篇論文沒有什麼學術價值,但日本有“遠見”的教授、學者們主張從政治上看問題。出身於日本各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還從來沒有獲得過法學博士的稱號,如果授與趙欣伯法學博士,可以取得中國留學生的好感,使他們積極親日,以便將來他們回到中國後能爲日本做事,這對日本大有好處。趙欣伯本人更是四處託人活動,一些財閥、軍閥也樂意幫忙,終於使這篇論文得以通過。

趙欣伯獲得法學博士頭銜後,在日本的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了,交遊也更廣了。雖然他在日本有了一點小名氣,但國內卻沒有人知道他,回國後混得並不好。一九二六年,日本駐華公使館武官、曾給張作霖當過軍事顧問的本莊繁向張作霖推薦,說趙欣伯是個精通法學、品學兼優的學者。張作霖是出身綠林、崇拜槍桿子的人,對什麼博士、法學毫無興趣。但既然是本莊推薦,每個月拿出幾百塊錢賞他吃飯,也算是給本莊一個面子,便聘他爲東三省巡閱使署法律顧問。

趙欣伯有了法律顧問的頭銜後,在政治上也算有了一點資本,便往來活動於中國和日本的軍政界,交朋結友,逐漸地提高了聲望。爲了培養自己的勢力,他還以提倡研究中國法律爲名,組織起“法學研究會”,從張作霖那裡騙得每月一千元的經費,搞了一個《法學研究》雜誌。他本人常常在《法學研究》雜誌上刊登一些翻譯文章,漸漸地在學術界也露了頭。

宋繼賢最後說:“他和日本人一直來往密切,因此投靠日本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他的法學博士是混來的?不大可能吧!”聽完父親的講述,宋承治懷疑道,“能進入日本明治大學,而且讀完博士,至少日文要過關吧,一位留日法學博士就這麼好混?”

“他本來就是北洋大學的學生,在大連和日本人混了幾年,”宋承武說,“日文當然是過關了。”

“他當初是怎麼進入明治大學的?”宋承治搖頭說,“會說幾句日語,日文就能過關了?”

宋承武解釋說:“明治大學是由三個日本人於一八八一設立的,最初叫明治法律學校。一九二○年,明治法律學校根據大學令而成爲“明治大學”。他有關係,進一所私立大學留學有什麼不行?”

“是這樣啊,”宋承治說,“他是北洋大學畢業,能進入明治大學,又能讀完博士取得學位,這本身就說明他還是有真本事的嘛。”

宋繼賢問:“你想和他攀親?”

宋承治感到莫明其妙:“沒有啊!”

宋繼賢指着兒子哈哈笑道:“且說之,姑聽之。你又不想和他攀親,刨根問底幹什麼?”

宋承武也笑着說:“你這人就是過於認真,他有真本事也好,混來的博士也好,關我們屁事!”

宋承治此時也感到好笑:“這倒也是,與我們毫不相干。”

“你們父子仨大概可以說飽了,”門簾一挑,黃麗鳳進屋笑道,“大家等着你們開飯呢,你們不餓,我們可餓了。”

日落西山,華燈初上,正是飯點之時,京華大酒樓有七成多的客人,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因此跑堂的也來了精神,樓上樓下來回吆喝忙碌,端着菜盤在人羣中穿行。樓上的一間雅間裡,三男一女四個人對着七、八盤菜餚邊吃邊談。

“大哥,你來北平幹什麼?”黃麗鳳扭頭向身邊的男子問道。她今晚身着絲絨墨綠旗袍,鑲鑽項鍊帶在白皙的脖子上,一頭黑色捲髮披肩,顯得嬌媚而華貴。

“我是專程來看小妹你的呀。”身着藏青中山裝的中年男子笑道。

此人叫黃德義,福建人,三十六歲,是黃麗鳳的長兄。留學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曾在在北京政府任過職,現在在司法行政部工作。由於黃麗鳳年幼時,他們的父母就因病先後亡故,黃德義便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黃麗鳳在結婚之前,一直與哥嫂同住,黃德義對她可說是亦兄亦父。

“哼,你別說得這麼好聽,”黃麗鳳一撅嘴,不滿地說,“專程來看我,那爲什麼不到家裡,卻要住在飯店?”

“是啊,黃大哥,”宋承治說,“幹嘛要浪費錢,到家裡住,也方便些嘛!”

“不了,”黃德義說,“這次來北平實在是爲了私人的一點事,我只呆兩天就走,不上你家麻煩了。”

“嗯,要不是承武碰上你,你不不打算來看我了。”黃麗鳳不高興地說,“快一年了吧,你把小妹全忘了。怪不得人說,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來到北平你也不來看看我,兄妹之情你都不顧了。”

“可別說得這麼難聽。”黃德義笑道,“你可是女師畢業的時代新女性,又是在德國洋行做事,不是封建的小腳女人。聽你的話,好像你在夫家受了好大的委屈似的。如果真是這樣,我可要向承武問罪了。”

“受委屈?”宋承武怪叫道,“怎麼可能呢,她可是我們宋家的鳳辣子!”

“好哇,” 黃麗鳳在宋承武的肩頭捶了兩下,嚷道,“你敢說我是王熙鳳,我弄了什麼權術!”

“黃大哥,”宋承治岔開話題問道,“中央對東北究竟打算怎麼辦,你知道嗎?”

“我只是個小職員,又不是中央要人,我怎麼會知道呢?”黃德義嘴裡含着肉,語言模糊地說,“承武不是在你們少帥身邊嗎,還用得着問我?”。

“你是京官嘛,消息靈通準確。”宋承武舉起酒杯,“來,乾一杯!”

“報紙不是都登了嘛,”黃德義舉起酒杯,說,“請求國聯出面主持公道。”

“不準備出兵和日本人碰一碰?”宋承治身子傾了一傾問道。

“至少目前還沒有這個打算。”黃德義一揚脖子,白酒下了肚。

黃麗鳳問道:“大哥,你認識不少日本軍政界的人,你說說這日本人到底想怎麼樣嘛?”

黃德義一邊把筷子伸向菜盤,一邊說:“志在必得。”

“志在必得!”宋承治問,“難道真是要想把東北弄成朝鮮一樣,劃歸他日本國?”

“是的,”挾一隻雞腿放在面前,黃德義的筷子在空中虛晃道,“你們想,日本人以巨大的傷亡,從俄國人手中好不容易纔把半個東北奪到手,又經營了二十多年,投下了大量的本錢。可是我們卻想把日本人從東北擠出去,他會甘心嗎?日本絕不會放手東北的,這次軍事衝突,應該是日本蓄謀已久的。”

宋承治把筷子往桌上一放,憤慨地說:“日本也不要太猖狂了,逼急了,兔子也會咬人。東北軍三十多萬人馬未必不能一戰!”

黃德義笑問:“可你們張少帥敢打嗎?你們的軍長、師長、旅長們敢打嗎?”

宋承治無言,望着宋承武。宋承武搖搖頭,一聲不吭端起酒杯。

蔣介石從南昌回到南京後,馬上給張學良發了電報,告訴他:“瀋陽日軍行動,可作爲地方事件,望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可也。”

號稱關外雄兵的東北軍,面對敵寇入侵不抵抗望風而逃,速度驚人,讓敵寇在自己的國土上橫行殘暴。引起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憤怒的責難,同時也使得其他部隊對東北軍產生了極度的鄙視。北平街頭還出現了“打倒賣國賊張學良”的標語,爲此東北軍的許多中下級軍官深感屈辱和不滿。張學良也感到不安,但開會磋商,社會名流、飽學之士都認爲依靠國聯,聽命中央爲上策。他又專程派出萬福麟、鮑文樾兩個大員飛去南京見蔣介石,請求指示。

“你們回去告訴漢卿,東北的事情,中央是一定要管的。”蔣介石叮囑萬、鮑二人說,“現在他一切要聽我決定,切不可自作主張,魯莽從事。千萬要忍辱負重,要顧全大局。”

萬、鮑兩人回到北平,將蔣總司令的指示轉達後,張學良又召集在平津的高級軍官開會討論。

“蔣總司令的話說得很清楚,東北問題實際也是全中國的問題,”張學良在會上說,“我們當然要按中央的命令行動。希望各位務必認識到這一點,不可草率行事,以免發生更大的全面衝突。”

“敵強我弱,從大局着眼,理應如此。”平津警備司令于學忠說:“但日軍現在仍繼續侵佔東北各地,橫行不已。我們雖然避免全面衝突,但也應集中幾個旅的兵力,犧牲兩三團人,給敵人以打擊,以挫其侵略氣焰,並取諒於國人。”事變一開始,于學忠就主張要相機抵抗,否則軍心不穩,民心喪失。

提到國人的責難,張學良顯得頗爲激動,他說:“現在有人不理解我,罵我是賣國賊。我對他們講,我姓張的如有賣國的事情,請他們打死我,我都無怨。大家愛國,要從整個地去做,總之要使之平均發展。要抵抗日本,必須中國統一。如果中國在統一的局面下,我敢說,此事不會發生。我如有賣國的行爲,你們就將我的頭顱割下來,也是情願的。”

河北省主席王樹常說:“一些年輕的學生不懂事,不知事情複雜,以爲喊幾句口號就可以把日本人嚇跑了!”

張學良馬上接着說:“我對在北平的東北學生代表也說了,我是聽從中央,忍辱負重,不求見諒於人,只求無愧於心。我敢斷然自信,一,不屈服,不賣國。第二,不貪生,不怕死。”

行營秘書王樹翰皺着眉說:“幾個學生喊喊也就罷了,可有些軍官也跟着不明事理起鬨。要是鬧出點什麼事來,那就麻煩了。”

張學良馬上又接着說:“我這幾天都在給官佐們說,我愛中國,我更愛東北。因爲我祖宗的廬墓均在東北,如果由我的手失去東北,我的心也不安。但我實在不願以他人的生命和財產作爲我個人的犧牲品,也不願以多年跟隨、屢共患難的部屬生命,愽得我一人民族英雄的頭銜。日本人這次進犯,其勢甚大,我們必須以全國之力赴之,才能與他們周旋。如果我不服從中央,只是一時之憤,因而禍及全國的罪過,則更嚴重了。”

當家的把什麼話都說完了,而且又是中央的決策,其他的人還能說些什麼呢?於是在一片“是,是”的聲音中,會議就結束了。

老誠持重的于學忠最後一個走,他提醒張學良說:“現在情況不好,軍心不太穩,部隊確實要管好,不然容易出問題。吉黑兩省的軍事負責長官都應該返回原防地掌握部隊。”

張學良擡起削瘦的臉,望着于學忠,點頭認真地說:“你說得很對,我馬上就去交待。”

第二天晚上,張學良頗難爲情地對於學忠說:“我已經幾次勸告他們返回原防地,但看他們的舉動,均有不願意馬上回去的意思,唉,只好以後再說了。”

吃了一點菜,黃德義慢吞吞地說:“你們少帥心中無底,當官的不願惹事,中央與廣東現在鬧得一塌糊塗,其他的事更不要說了。”

宋承治沮喪地說:“這麼一來,不說東北的老百姓罵,留在東北的軍隊會寒心的呀!”

“也不見得,宋承武苦笑嘲道,“有些人正歡天喜地慶新生咧!”

“些人是十足的賣國賊。”宋承治說,“當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滅了明朝和李自成,最後他自己也沒有好下場。我不信這些漢奸又會什麼好場!”

黃德義聽了,臉上浮現尷尬的神色。他端起酒一飲盡,然後說:“國家之事很難說。戰國時七雄並立,最後合併爲秦,那究竟哪一國算亡國?蜀魏吳三國歸晉,都是亡國奴了?蒙古人滅宋建立元朝,滿清滅明建立清朝,如果是亡國,那麼全中國人早就當了幾百年的亡國奴了。其實老百姓哪管這麼多,只希望吃飽穿暖,安穩的過日子。”

“照這麼說,面對侵略者,不應該抵抗?”

“應不應該抵抗,要看有沒有這個實力。”黃德義說,“文天祥、史可法是抗元、抗清大英雄,死了成千上萬的人,可謂屍橫成山,血流成河。可結果又如何呢?這麼多的人白死了,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呢?唉,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實在不足論,很難說誰愛國,誰賣國。”

“黃大哥,”宋承治訝地問道,“難道處事爲人就沒有準則了?”

“這可不大好說。”黃德義問道,“就拿你們東北軍來說吧,你們大帥當年和國民革命軍是生死之敵,兵戎相見,刀槍相拼,誓不兩立,爲此死了多少人!而少帥卻易幟歸順南京,這又算是什麼呢?”

“這怎麼能一樣呢!這……”

“算了,”黃麗鳳攔住話說,“別把話扯得太遠了,國家大事,自有上面做主,用不着我們瞎操心。”

“現在我擔心的是黑龍江,”宋承武扯開話題說,“日本人志在整個東北,既然得了遼吉兩省,恐怕是不會放過黑龍江的。”

黃德義頭也不擡地說:“這是肯定的事,根本不用多想。”

“走哈爾濱直取黑龍江是近道,但哈爾濱涉及到蘇俄的利益,日本恐怕還不敢得罪蘇俄。”宋承治分析道,“走洮昂線奪取黑龍江,迎頭會碰上洮遼軍和屯墾軍。”

“洮遼軍!”宋承文搖搖頭,“唉,張海鵬恐怕靠不住,據可靠消息,他已經在和日本人談條件了。”

第22章 魑魅魍魎(上)第5章 參謀雙英(下)第11章 百人百態(上)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6章 中堅顯威(上)第9章 烏雲密佈(上)第1章 瀋陽驚變(下)第8章 諜梟造勢(下)第16章 赴任救危(下)第22章 魑魅魍魎(下)第4章 狼心險計(上)第20章 棄守錦州(下)第2章 迷夢久遠(上)第22章 魑魅魍魎(下)第6章 中堅顯威(下)第21章 哈埠淪陷(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0章 孤注一擲(下)第18章 孤軍苦戰(上)第2章 迷夢久遠(下)第9章 烏雲密佈(上)第4章 狼心險計(下)第2章 迷夢久遠(下)第17章 江橋阻敵(上)第21章 哈埠淪陷(上)第17章 江橋阻敵(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23章 溥儀出逃(下)第2章 迷夢久遠(上)第7章 濁浪翻滾(上)第19章 闖營誘降(上)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19章 闖營誘降(上)第16章 赴任救危(下)第6章 中堅顯威(上)第22章 魑魅魍魎(下)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9章 闖營誘降(上)第19章 闖營誘降(上)第9章 烏雲密佈(下)第21章 哈埠淪陷(上)第17章 江橋阻敵(下)第23章 溥儀出逃(上)第11章 百人百態(上)第21章 哈埠淪陷(上)第11章 百人百態(上)第8章 諜梟造勢(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1章 百人百態(上)第21章 哈埠淪陷(上)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1章 瀋陽驚變(下)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3章 暗潮涌動第13章 權慾薰心第2章 迷夢久遠(下)第5章 參謀雙英(上)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15章 爲虎作倀(上)第15章 爲虎作倀(上)第6章 中堅顯威(上)第10章 孤注一擲(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7章 濁浪翻滾(下)第5章 參謀雙英(上)第8章 諜梟造勢(上)第8章 諜梟造勢(上)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1章 瀋陽驚變(下)第11章 百人百態(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下)第15章 爲虎作倀(上)第6章 中堅顯威(上)第17章 江橋阻敵(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下)第1章 瀋陽驚變(上)第1章 瀋陽驚變(上)第16章 赴任救危(上)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17章 江橋阻敵(上)第14章 宋家父子(上)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7章 江橋阻敵(下)第7章 濁浪翻滾(下)第15章 爲虎作倀(上)第23章 溥儀出逃(上)第22章 魑魅魍魎(下)第9章 烏雲密佈(上)第18章 孤軍苦戰(上)第3章 暗潮涌動
第22章 魑魅魍魎(上)第5章 參謀雙英(下)第11章 百人百態(上)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6章 中堅顯威(上)第9章 烏雲密佈(上)第1章 瀋陽驚變(下)第8章 諜梟造勢(下)第16章 赴任救危(下)第22章 魑魅魍魎(下)第4章 狼心險計(上)第20章 棄守錦州(下)第2章 迷夢久遠(上)第22章 魑魅魍魎(下)第6章 中堅顯威(下)第21章 哈埠淪陷(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0章 孤注一擲(下)第18章 孤軍苦戰(上)第2章 迷夢久遠(下)第9章 烏雲密佈(上)第4章 狼心險計(下)第2章 迷夢久遠(下)第17章 江橋阻敵(上)第21章 哈埠淪陷(上)第17章 江橋阻敵(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23章 溥儀出逃(下)第2章 迷夢久遠(上)第7章 濁浪翻滾(上)第19章 闖營誘降(上)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19章 闖營誘降(上)第16章 赴任救危(下)第6章 中堅顯威(上)第22章 魑魅魍魎(下)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9章 闖營誘降(上)第19章 闖營誘降(上)第9章 烏雲密佈(下)第21章 哈埠淪陷(上)第17章 江橋阻敵(下)第23章 溥儀出逃(上)第11章 百人百態(上)第21章 哈埠淪陷(上)第11章 百人百態(上)第8章 諜梟造勢(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1章 百人百態(上)第21章 哈埠淪陷(上)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1章 瀋陽驚變(下)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3章 暗潮涌動第13章 權慾薰心第2章 迷夢久遠(下)第5章 參謀雙英(上)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15章 爲虎作倀(上)第15章 爲虎作倀(上)第6章 中堅顯威(上)第10章 孤注一擲(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上)第7章 濁浪翻滾(下)第5章 參謀雙英(上)第8章 諜梟造勢(上)第8章 諜梟造勢(上)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1章 瀋陽驚變(下)第11章 百人百態(下)第20章 棄守錦州(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下)第15章 爲虎作倀(上)第6章 中堅顯威(上)第17章 江橋阻敵(下)第12章 軍政之間(下)第1章 瀋陽驚變(上)第1章 瀋陽驚變(上)第16章 赴任救危(上)第18章 孤軍苦戰(下)第17章 江橋阻敵(上)第14章 宋家父子(上)第20章 棄守錦州(上)第17章 江橋阻敵(下)第7章 濁浪翻滾(下)第15章 爲虎作倀(上)第23章 溥儀出逃(上)第22章 魑魅魍魎(下)第9章 烏雲密佈(上)第18章 孤軍苦戰(上)第3章 暗潮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