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

一九九六年王德威邀我參加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臺灣現代華語文學”(MOdernChineSeLiteratUrefromTaiWan)英譯計劃,由他、馬悅然和我組成編輯委員會,計劃資助者是臺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這是我今生最後一次意外的驚喜,一個完成心願的良機。這個合作在文化意義之外,尚有一層層的公私緣份。

王德威在一九七六年畢業於臺大外文系後"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修得比較文學博士,一九八七年已在哈佛大學東亞系任教,蘭熙和我邀他作筆會英文季刊的顧問。他經常回臺灣省親,參加文學會議,對臺灣文學的論評幅度相當深廣,也有相當影響。

一九九0年他轉往哥倫比亞大學任丁龍講座,且獲聘爲哥大出版社諮詢委員,並受委託推行蔣氏基金會推動的臺灣文學英譯計劃。他邀我合作至今,目前出版作品有三十本。即將出版的尚有張貴興《猴杯》、朱天心《古都》、駱以軍《月球姓氏》、蔡素芬《鹽田兒女》、吳繼文《天河撩亂》等。以下列出由我和王德威主編出版的作品: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

鄭清文《三腳馬》

朱天文《荒人手記》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張大春《野孩子》

奚密、馬悅然主編《臺灣現代詩選》

李喬《寒夜》

黃春明《蘋果的滋味》

張系國《城三部曲》

李永平《吉陵春秋》

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陶忘機主編《原住民文學》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

平路《行道天涯》

吳濁流《亞細亞孤兒》

一九年,王德威回臺安葬父親,葬禮後不久,我家世交樑肅戎先生問我:

“你知道他是王鏡仁先生的兒子嗎?”我聽了驚愕良久,真是悲欣百感交集。當時我父親剛逝世兩年,他生前一切,我記憶猶新。他來到臺灣後已一無所有,肯幫助他保住《時與潮》一線香火的都是雪中送炭的朋友,讓我終身感激。

王鏡仁先生在日軍盤據東北期間,任吉林長嶺縣教育局長,暗中參加抗日地下工作,支持由我父親負責的革命活動,充滿了愛國心和正義感。誰知抗日戰爭勝利後,國際和國內政策失誤,東北首先落入之手,輾轉萬里,孤身來到臺灣,家國俱失,何等悲槍!來臺初期,由革命同志石堅先生推薦,加入在臺復刊的《時與潮》社,擔任撰述編輯,後亦曾負責社務。一九五0年代後期至七0年代,義助我父親維持週刊發行十餘年,不僅不支薪水,且隨時因鼓吹政治思想自由,面臨政治不正確的牢獄之災。曾經是抗戰八年重慶最有份量的國際政治評論的《時與潮》雜誌,經常瀕於倒閉邊緣,被數度勒令停刊,但期滿又出刊,屢仆屢起。最後一次出版一百五十三期,竟得官方一百五十二個警告,終至休刊!那十多年間,在臺北由許昌街至遷至錦西街租來的斗室中,不顧外面的風雨飄搖,分享難以實現的文人理想與抱負,需要多大的勇氣!鏡仁叔的道義與風骨令我感激欽佩。他們老兄弟若能在天上重聚,當會欣慰看到德威與我接續兩代的文字緣。

十年間我們用紙筆通信。在進步到傳真機的時候,第一封傳給德威的信,是一九九八年農曆除夕寫的:“寒流正一襲來,窗外鞭炮聲也比往年少些,據云不景氣,凡事蕭條……。”此信係爲李喬《寒夜》英譯出版而寫。當時哥倫比亞大學請一位審稿人,認爲《寒夜》對世界文學研究很有價值,但對一般英語讀者或許“不甚有趣”。我說,若有價值,就值得這個計劃出版,從《玫瑰玫瑰我愛你》和《殺夫》的角度,《寒夜》和《亞細亞孤兒》等,當然“無趣”,但是今年英、美兩大獎得主,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和查爾斯。佛雷澤《冷山》也不甚有趣。就臺灣文學的發展來說,《寒夜》、《三腳馬》和《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些長篇是我們所愛的。後來我在一個國際研討會場發言時提到此點,有一位美國學者回應:“你說,deartous,但是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我們’啊!”

十年後重讀當年信件,想到德威與我爲選書、譯稿、出版的種種奮鬥,真可說是一種革命情懷。德威的母親姜允中女士,早年在瀋陽加人當地的道德會,以婦女識字班、技藝班、幼兒園等社會服務爲終身事業。當年的道德會,有宗教的胸懷而無宗教的形式,也不參加任何政治活動,以最貼近民情的素樸方式,在閉塞的北國家鄉,幫助了無數的婦女走出愚昧悲慘的命運,從東北到臺灣,始終在辦這些事業。德威一九五四年出生在臺北,由一個“找一個角落坐下就可以讀書”的童子長大,成爲真正的學者,也極爲樂於助人,不僅是與生俱來的血脈繼承,也是與生俱來的人生態度。我們對臺灣文學的共同態度是奉獻,是感情,是在“你愛不愛臺灣”成爲政治口號之前。很幸運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存在一天,出版社即能永續經營,我們的這套書亦能長存。後世子孫海外讀此,對根源之地或可有真實的認識,德威與我這些年的努力也該有些永恆的價值。

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七七事變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2節 七七事變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溯江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4節 辭鄉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國破家亡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憶恩師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溯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辭鄉第15節 渡海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臺北印象第2節 憶恩師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姻緣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5節 渡海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學潮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
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七七事變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2節 七七事變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溯江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4節 辭鄉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國破家亡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憶恩師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溯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辭鄉第15節 渡海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臺北印象第2節 憶恩師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姻緣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5節 渡海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學潮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