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牌篇

十二金牌篇

一語驚醒夢中人!王貴老於戰場,立即明白了眼前形勢。過河的卒子怎可以退?哪怕把潁昌城內的3萬岳家軍都拼光,對耗掉對面的金軍都是值得的!一切爲了開封城、爲了北伐攻勢的繼續!

戰局重新膠着,這時不只是岳家軍陷於困境,金軍一方壓力更大。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全軍參戰,堪堪一個上午過去,不僅居於下風,連完顏宗弼的女婿夏金吾都在戰陣中被岳雲斬殺!這是震驚、更是憤怒。四太子殿下已爆炸了,這下子國恨家仇統統有,金兀朮沒任何理由再一次退走!那麼就用人命繼續去填,他不信攪肉機一樣的戰場會讓人多的那一方輸!

他想的沒錯,戰局一直混亂且膠着!岳雲也好、背嵬軍也罷,他們能劈開重重阻擋、殺進殺出,可實際的殺傷人數卻仍有限,畢竟800背嵬軍實在太少了,一旦對方重新整合,局面就會和上一次一樣。這很像球賽裡後衛所面對的宿命:前鋒失敗多少次都沒事,但後衛只要敗一次,就丟掉一切!

岳雲必須時刻保持住進攻的態勢!他只要有一次陷在敵陣裡,那麼一切就都無可挽回!時間不斷的消耗,已接近正午!辰、巳、午,共3個時辰,也就是6個小時,這是怎樣的一種堅持!

戰場上的轉機出現在潁昌城的城牆上,岳家軍還有一部分人馬負責防守,爲首的人是董先。他名字遠不如牛皋、楊再興、張憲等人響亮,可他在歷史裡的印跡非常顯赫,只提一點:岳飛第三次北伐因糧草原因不得不班師時,爲全軍押陣後撤的人就是董先!他阻擋追趕的李成,幾乎生擒這個號稱僞齊第一名將的叛徒!

這時董先率踏白軍出戰,成了壓垮金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同樣激戰6個小時,被岳雲、王貴耗盡了戰力的金軍再也沒法支撐,潮水一樣向北方敗逃。而岳家軍只是象徵性地追擊了一下。再也沒法做出別的反應…

留在潁昌城下的東西足夠多了,金軍當場陣亡了一萬夫長,另一個叫粘汗孛堇的副統軍萬夫長重傷,擡回開封后死了。千夫長被格斃5人。活捉的女真千夫長阿黎不、漢人千夫長王鬆壽、張來孫以下共78名大小將官!

其它林林總總難以計數,很有可能也沒法去數。一來潁昌城離崩潰只差一點點,二來有更重要的事去做!與之相比,戰場上的死人一點意義都沒。

7月13日潁昌大捷!接下來是岳家軍轉守爲攻的日子。一在傳說裡若隱若現,在分析裡可證實、在懷疑者眼中卻純屬虛構的大勝終於到來——朱仙鎮大捷!

朱仙鎮,位於開封正南偏西約45裡處。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有很多爭議。有人說岳飛以500背嵬軍大破金軍十餘萬衆。這個說法在史書中可找到根據。

《宋史.岳飛傳》“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飛檄陵臺令行視諸陵,葺治之”這是正史。

南宋史家呂中《中興大事記》“其戰兀朮也,於潁昌則以背嵬八百,於朱仙鎮則以背嵬五百。皆破其衆十餘萬。虜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稱,至以父呼之”這是私史。

不信的依據也很有來頭.分別是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葉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這兩部史書號稱良史,是歷代以來研究宋史的重要依據。這兩本書對岳飛的觀點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但對第四次北伐的記錄則混亂不堪、殘缺不全,連潁昌之戰的記錄都缺失了一部分,更不用說朱仙鎮如何…於是反對的人找到了所謂的依據。籍此認定朱仙鎮事爲子虛烏有。真的這樣嗎?其實只要順延着這條線繼續向上搜尋就會知道真相!

李心傳14歲左右隨父親李舜臣住在臨安,李舜臣時任宗正寺主簿,掌握官藏史書。李心傳近水樓臺,從小浸淫於此中,長大後科考不中,轉而寫成《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書。不求功名者。立書之心頗正。據此看來,這本書應該可信。但很不巧,他出生時,岳飛已被害27年;他讀史時,岳飛已蒙冤41載。這段時間裡。秦檜等奸賊早已毀掉了幾乎全部關於岳飛的資料,逼得岳飛的後代想回顧先人的英烈事蹟都無法找到官方信史的支持。這種前提下,他寫了些什麼、遺漏了些什麼、缺失了什麼?不問可知。但岳飛的足跡散佈在歷史每一個角落裡,沒有誰能徹底抹殺!只要想找,它們一直都在。哪怕在敵人的史書裡,都有端倪可查!

《鄂國金佗稡編卷16臨潁捷奏》記載,7月18日,臨潁縣東北,張憲“逢金賊馬軍約五千騎。分遣統制徐慶、李山、寇成、傅選等馬軍一布向前,入陣與賊戰鬥,其賊敗走,追趕十五餘裡”

這一條爲近代宋史大家鄧廣銘先生所採信,但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字“逢”。在鄧先生的書裡,是金軍來犯、張憲迎敵。

這一字之差,混淆了岳飛第四次北伐的最遠端是在哪裡這一命題?臨潁縣東北方正是開封城的方向,如是“逢”敵於道,那麼張憲必然在前進的路上!而在這次攻擊中,張憲派出了4位統制官出戰,那麼至少是二到四個軍的兵力。參照之前戰鬥可很輕易得出結論,岳家軍要搞定5000名金軍,根本不會這麼大張旗鼓。如此兵力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收復故都開封!

這是臨潁方向。另一個跡象在潁昌府。《宋史.牛皋傳》“金人渝盟,飛命皋出師,戰汴、許間,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成德軍承宣使”汴即開封、許即潁昌。但我們知道,潁昌大戰中牛皋並沒參與。那爲什麼他會因“以功最”受賞呢?他在何時戰鬥於開封、潁昌之間?只能在7月13日之後,這也間接證實了朱仙鎮之戰存在的真實性。因朱仙鎮正是在“汴、許間”

由此可見:潁昌決戰擊敗金軍主力後。宋軍曾兵分兩路,從臨潁、潁昌兩條戰線,分別由張憲、牛皋率領,向開封城挺進。在朱仙鎮附近與金軍交戰…

戰鬥是存在的。規模卻不會很大。記錄中顯示得很清晰:5000人左右的金軍。這與之前的郾城之戰第二戰何其相似,前一次大敗讓金軍只能派出這一點部隊…而這支部隊在《金史.僕散渾坦傳》中可找到蹤跡“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據,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

鄢陵在潁昌東北,處於朱仙鎮之南。但朱仙鎮之南在金軍來說,怎會是“深入”?由此可見岳家軍當時已挺進到了哪裡!這也正符合了張憲的那次遭遇戰。

種種跡象表明:岳飛並不滿足於潁昌之戰的結果。他要實現自己多年來的夙願——收復開封、北渡黃河、聯結河朔、喋血虜廷!

爲此他分兵進擊,向龜縮在開封城裡的完顏宗弼發起攻擊!

而此時的金兀朮在哀嘆“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他彷徨沮喪、不知如何是好,惶惑中想到了向北方逃躥…

他的部下們。如烏陵思謀無法御衆,失去指揮權威,只能對部下們說“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藉此穩定軍隊。另有“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衛龍虎大王下忔查千戶高勇之屬,皆密受飛旗榜,自北方來降。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衆內附”

這是多麼喜人的局勢,是宋金開戰15年中從沒過的。另一方面,黃河以北,在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等重要州郡範圍內,義軍風起雲涌已成燎原之勢!

糧草物資方面。父老百姓們自發地牽牛挽羊資助義軍,這是敵佔區裡最關鍵一點。反金迎宋的行動已達到“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的程度!

當此時,岳飛心神激越。壯志將酬,他難得地喜形於色,對部下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這是多年來無數漢人的夢想,一直遙遙無期不可及。現在終於要實現了!

時間凝聚在這一刻,岳飛在慶賀、完顏宗弼在忙着收拾行李準備跑路,開封城雖好,也只能放棄了。就在這時,夢魘出現,那個沒法解釋卻總在發生的荒誕無恥的事再一次出現了!又有漢人跳出來幫他,幫助這個手上沾滿漢人鮮血的民族死敵!

一漢人書生攔住了金兀朮的馬,對他說“四太子別走,岳飛很快就會撤軍了”金兀朮不解。

書生說“自古以來,從沒內部權臣當政、大將卻能在外立功的事。岳飛自保都成問題,還談什麼進攻”金兀朮恍然大悟…

幾乎也就在同時,這個書生的話被驗證了:1140年7月18日這一天內,岳飛連續接到12道金牌班師令,嚴令他不許辯解、不許耽擱、立即撤軍!

遠隔萬里,還有大江阻隔,臨安城內反應精確到這種地步。自從北伐以來,聖旨像天雷一樣神出鬼沒,每一次都在最關鍵時刻降臨:如劉錡在順昌城內勝負未分時;如岳飛兵力鋪開,將勝未勝時卻令張俊、王德退兵;更如這時再前進一步。岳飛就將收復開封時…這是怎樣做到的呢?

這一次令岳飛撤軍,由御史羅汝楫發起。羅說:張俊已撤軍,劉錡也在撤退之中,岳飛孤軍在外,兵微將少,民困國乏,怎能言勝?再深入的話,必敗!

說得有理?整個御史臺響應,提交宰執大臣審覈,上報給皇帝,請示批准。趙構考慮到大多數幹部都這樣想,覺得這能體現出大多數人利益,於是批准…

以上意味着什麼?這不是一場鬧劇,是整個國家上層建築都在阻止岳飛!是南宋作爲一個國家,走了絕對的合法程序後,阻止自己的軍隊收復舊京故都!

莫明其妙,奇哉怪也!可偏偏就是發生了!我想我之前的話是不準確的。金兀朮的命不是好、而是太好!不是每到危難時都有漢人幫他,而是隨着危難的等級,漢人的幫助力度都會隨之升級。如這一次,整個漢人的最高權力層都在幫他!

趁火打劫篇吳曦自立篇北伐前奏篇英宗登基篇滁州大捷篇西征首戰篇哲宗廢后篇雍熙北伐篇蘇軾回朝篇世忠北伐篇宋軍反擊篇靈素倒臺篇岳飛北伐篇遼後遭誣篇太宗駕崩篇耶律留哥篇聖宗駕崩篇允文罷相篇夷簡首相篇趙佶轉型篇光宗被嚇篇首輪談判篇皇帝家事篇首輪談判篇郾城之戰篇採石前奏篇岳飛北伐篇吳曦自立篇大金亡國篇允文罷相篇西遼西夏篇秦檜暴走篇蒙金拉鋸篇童貫使遼篇擅移皇陵篇富平決戰篇平夏築城篇成大出使篇隱相登場篇景炎內訌篇度宗登基篇餘玠登場篇宣德事件篇皇位暗鬥篇永樂之戰篇襄樊陷落篇神宗崩潰篇純仁回朝篇戰局轉折篇定川絕唱篇秦檜罷相篇吳璘撤軍篇奔赴西北篇幽州收復篇西征東伐篇太原陷落篇似道出兵篇宋夏初戰篇宋夏初戰篇秦檜暴走篇岳飛出生篇禪位前奏篇三國少年篇瀟灑撤軍篇議和前奏篇災難前奏篇亡國君臣篇哲宗廢后篇宋金激戰篇風捲殘雲篇吳曦自立篇變法起始篇遼帝親征篇熙河開戰篇熙河前奏篇太后歸來篇蒙金和戰篇西征前奏篇理宗駕崩篇耿京起義篇皇帝性情篇永樂之戰篇趙佶崇道篇二次南征篇安石離京篇泰山封禪篇孟珙救宋篇理宗駕崩篇撻凜之死篇一徵收官篇嘉佑科舉篇收復河湟篇蘇氏遭難篇元僖之死篇安石復相篇一統天下篇向氏登場篇大理亡國篇張浚之死篇泰山封禪篇
趁火打劫篇吳曦自立篇北伐前奏篇英宗登基篇滁州大捷篇西征首戰篇哲宗廢后篇雍熙北伐篇蘇軾回朝篇世忠北伐篇宋軍反擊篇靈素倒臺篇岳飛北伐篇遼後遭誣篇太宗駕崩篇耶律留哥篇聖宗駕崩篇允文罷相篇夷簡首相篇趙佶轉型篇光宗被嚇篇首輪談判篇皇帝家事篇首輪談判篇郾城之戰篇採石前奏篇岳飛北伐篇吳曦自立篇大金亡國篇允文罷相篇西遼西夏篇秦檜暴走篇蒙金拉鋸篇童貫使遼篇擅移皇陵篇富平決戰篇平夏築城篇成大出使篇隱相登場篇景炎內訌篇度宗登基篇餘玠登場篇宣德事件篇皇位暗鬥篇永樂之戰篇襄樊陷落篇神宗崩潰篇純仁回朝篇戰局轉折篇定川絕唱篇秦檜罷相篇吳璘撤軍篇奔赴西北篇幽州收復篇西征東伐篇太原陷落篇似道出兵篇宋夏初戰篇宋夏初戰篇秦檜暴走篇岳飛出生篇禪位前奏篇三國少年篇瀟灑撤軍篇議和前奏篇災難前奏篇亡國君臣篇哲宗廢后篇宋金激戰篇風捲殘雲篇吳曦自立篇變法起始篇遼帝親征篇熙河開戰篇熙河前奏篇太后歸來篇蒙金和戰篇西征前奏篇理宗駕崩篇耿京起義篇皇帝性情篇永樂之戰篇趙佶崇道篇二次南征篇安石離京篇泰山封禪篇孟珙救宋篇理宗駕崩篇撻凜之死篇一徵收官篇嘉佑科舉篇收復河湟篇蘇氏遭難篇元僖之死篇安石復相篇一統天下篇向氏登場篇大理亡國篇張浚之死篇泰山封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