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與時間賽跑

八月二十一日,在聯合歐盟與俄羅斯之後,中美共同發表了第一份災難應對行動方案。

不可否認,這是一份由強國主導的國際行動方案。

按照中美提出的基本原則,將對近地軌道空間的使用權進行明確劃分,標準則是各國在清理太空垃圾的行動中做出的貢獻。說得直接一點,中國與美國將主導清理工作,其他國家協助參與,最終根據各個國家參與的程度,來劃分有限的近地軌道資源,準確的說是利用外層空間的權利。

毫無疑問,四個核心成員控制了絕大部分近地軌道資源。

中國以提供小型可控聚變核反應堆,獲得了近地軌道空間百分之三十三的使用權。美國通過提供強大的發射能力,以及製造垃圾捕獲衛星,獲得與中國同等的使用權,歐盟與俄羅斯則通過參與衛星製造工作與發射工作,各獲得百分之一十四與百分之一十一的使用權,剩下的百分之九的使用權,由其他參與國,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南非等具有一定宇航能力的國家分享。

毫無疑問,這項由超級大國主導的外層空間利用協議,從根本上明確了國際秩序。

要知道,在未來,人類的發展希望肯定在外層空間,而近地軌道是進入外層空間的起始站。

別的不說,在可控聚變核能領域,就得把重點放在月球上。

在可控聚變核能技術取得進一步突破之前,主要原料是氦3,而地球上的氦3資源非常有限,月球上纔有可以大規模開採的氦3。早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中國、美國、俄羅斯與歐盟就各自提出了登月計劃,以及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的宇航計劃,而且均在中日戰爭爆發前有所行動。

當然,這份協議不僅僅是在分配近地軌道資源,也對各個國家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作爲做出了明確規定。

比如,中國將在二零三五年底製造出第一臺小型可控聚變核反應堆,在二零三六年三月底之前製造出第一顆強電磁衛星,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完成一百二十顆衛星的製造工作;美國則將在二零三五年四月十日之前發射第一顆強電磁衛星,在二零三七年一月十日之前完成全部發射任務,並且在二零三六年六月三十日之前發射四十顆垃圾捕獲衛星;歐盟將在二零三五年底向中國支付十萬億歐元,用於製造強電磁衛星,並且承擔四十顆垃圾捕獲衛星的製造工作;俄羅斯主要承擔發射工作,即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發射四十顆強電磁衛星與四十顆垃圾捕獲衛星。

按照這個時間表,到二零三七年六月,近地軌道就能恢復正常。

這只是應對自然災害的衆多工作之一。

當時,中美還在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上達成了初步協議,即利用已經獲取的數據,在二零三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各自完成對粒子風暴後繼影響的評估工作,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協商災害應對措施。

毫無疑問,中國手裡的數據更加全面。

主要就是,中國科學家知道粒子風暴的起因,掌握着更加精確的太陽模型,也就能夠更加準確的評估粒子風暴產生的影響。

爲了方便科學家工作,在二零三五年底之前,中美將在科學領域進行高度合作。

準確的說,在各自主導的領域與地區,儘可能的爲對方的科學家提供便利,方便科學家蒐集進行評估的必要數據。

最重要的就是全球氣溫變化數據。

爲了準確測量氣溫變化,中國與美國各動員了上萬名科學家,上百艘船隻與數百架氣象飛機,在全球各地,特別是四大洋上進行測量。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交的報告,在九月底之前就將在四大洋裡投放一萬多件水溫探測儀,在五大洲安放兩千多套氣溫探測儀,並且在各主要火山帶上探測地心溫度的變化情況。

只有科學界統一了觀點,各國政府才能對災難應對行動做出最終決策。

說得直接一些,如果連科學家都對即將發生的自然災難存在嚴重分歧,那麼政治家就沒有理由說服本國民衆。

要知道,如果真要採取行動的話,那絕對是全球性的行動。

說得嚴重一些,在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任何人都得放棄個人利益,任何國家都得放棄國家利益,聯合一致的採取行動,以最高效的方式來保護人類文明,共同應付最爲嚴峻的生存挑戰。

在此之前,就得讓所有國家的民衆相信,人類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因此,也就得讓科學家拿出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至於災難過後會是個什麼樣子,那就不是由科學家決定了。以中美在八月份達成的幾項協議來看,國家與民族矛盾並不會因爲這場災難而消失,最多隻是暫時掩蓋住了,在災難過去之後,國家與民族矛盾,仍然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問題。

當然,這個時候,牧浩洋還沒有參加應對災難的行動。

八月底,沖繩島上的局面有所改觀。雖然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平民死亡,但是陸戰隊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

九月一日,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提上日程安排。

按照之前制訂的作戰計劃,除了四個常備陸戰師之外,四個預備陸戰師均已動員,此外還有四個陸軍集團軍接到了作戰命令。在後勤保障工作準備到位之後,陸戰隊最快將於九月五日登陸九州島。

在牧浩洋積極準備登陸作戰的時候,黎平寇通過美國,向中島康次發出了最後通牒。

當然,主要還是向美國表明立場。

按照黎平寇的說法,如果日本沒有在九月五日之前投降,鑑於日本首先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爲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中國不排除在登陸日本本土的戰鬥中使用核武器,或者在接下來的地面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如果日本投降,中國將及時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幫助日本渡過難關。

當時,黎平寇明確提到,中國願意承擔日本的善後工作。

這個時候,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一是日本已經戰敗,拖下去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傷亡,不管是使用核武器、還是使用常規武器,結局都差不多。二是美國絕對不願意承擔日本的善後工作,因爲美國也在粒子風暴中損失慘重,既然中國願意善後,就沒有理由與中國爭功。三是在全球性自然災害面前,日本的問題根本不值一提,如果因爲戰爭拖延了應對災難的行動,美國也是受害者,而不可能從中獲益。

只是,在政治上,美國仍然堅持中國不應該使用核武器。

到了九月三日,美國的態度再次出現轉變,美國總統親自照會日本戰時首相,要求日本在九月五日之前宣佈無條件投降。

原因很簡單,全球氣溫變化的第一份調查報告在九月二日送到了美國總統手上。

雖然美國科學家仍然相對樂觀,但是調查結果證明了中國科學家的預測,即全球氣溫正在急劇升高。

在過去的一個半月內,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大約兩度,北半球的平均氣溫升高了三度。

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要知道,八月份是北半球最炎熱的季節,而九月份氣溫應該下降,而是升高。如果與往年數據相比,九月一日的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將近四度,北極冰蓋的消融速度是二零三四年的三倍!

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北大西洋暖流已經嚴重減弱。

按照中國科學家預測,二零三五年冬季,北極冰蓋很難恢復到正常情況,將有三分之一的冰水融入大西洋,導致在二零三六年夏季,北大西洋暖流消失,最快在二零三六年底、最遲在二零三七年初,北半球北部地區將遭遇有記錄以來最嚴寒的冬天,到二零三七年底全球氣溫將降低五度以上。

也就是說,到二零三七年冬天,小冰河期就將到來。

至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中國科學家已經做出預測,而美國科學家暫時還找不到反駁的證據。

如此一來,如果不能在二零三六年春季到來之前採取行動,災難就無法避免。

最大的麻煩是,要到二零三五年底,科學家才能得出最終結論,也才能提出應對全球氣溫急劇變化的措施。

也就是說,中日戰爭必須在年內結束,中國纔會全力應對全球性自然災害。

美國總統非常清楚,如果沒有中國,僅憑美國等西方國家,肯定無法渡過難關,因爲中國掌握着應對災難的最重要的幾項尖端技術,比如可控核聚變技術,以及通過強子對撞機獲得的新理論。

正是如此,美國總統纔在九月三日向日本戰時首相施壓。

必須承認,美國總統非常清楚,人類文明正在跟時間賽跑,而中國是這場比賽中必不可少的成員。

與人類存亡比起來,日本的那點利益根本算不上什麼。

爲了促使日本投降,美國總統還明確提到,美國不會阻止中國使用核武器,而且中國極有可能爲了降低戰爭傷亡,在登陸日本本土之前,用核武器摧毀日本的所有大中城市,徹底瓦解日本的抵抗能力。

如果所有民族註定要滅亡,大和民族將是第一個。

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32章 金融戰爭第127章 雷暴第319章 反思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47章 前哨第22章 還以顏色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43章 各有所謀第91章 迎難而上第238章 不歸路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53章 繼續打第18章 畫蛇添足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56章 抽身第170章 崩潰第61章 防空作戰第58章 戰爭餘燼第6章 錯失先機第82章 巴軍出擊第45章 越界第6章 爭取和平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8章 擴軍浪潮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22章 年關第39章 出其不意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194章 誘餌第54章 反擊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2章 措手不及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1章 事態惡化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52章 順手拈來第253章 謀略家第40章 此消彼漲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27章 商船立功第15章 千慮一失第67章 突然打擊第20章 剋制第44章 出山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76章 樂觀派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5章 受害者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70章 外交戰場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8章 不知進退第40章 突襲第65章 國家意志第39章 餘輝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5章 奮起一戰第52章 順手拈來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91章 浮上水面第96章 瞞天過海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24章 變數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36章 艦隊司令第17章 打與不打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74章 信心十足第40章 此消彼漲第14章 鬼子出動第20章 混戰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7章 遠景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175章 三板斧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
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32章 金融戰爭第127章 雷暴第319章 反思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47章 前哨第22章 還以顏色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43章 各有所謀第91章 迎難而上第238章 不歸路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53章 繼續打第18章 畫蛇添足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56章 抽身第170章 崩潰第61章 防空作戰第58章 戰爭餘燼第6章 錯失先機第82章 巴軍出擊第45章 越界第6章 爭取和平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8章 擴軍浪潮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22章 年關第39章 出其不意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194章 誘餌第54章 反擊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2章 措手不及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1章 事態惡化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52章 順手拈來第253章 謀略家第40章 此消彼漲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27章 商船立功第15章 千慮一失第67章 突然打擊第20章 剋制第44章 出山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76章 樂觀派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5章 受害者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70章 外交戰場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8章 不知進退第40章 突襲第65章 國家意志第39章 餘輝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5章 奮起一戰第52章 順手拈來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91章 浮上水面第96章 瞞天過海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24章 變數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36章 艦隊司令第17章 打與不打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74章 信心十足第40章 此消彼漲第14章 鬼子出動第20章 混戰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7章 遠景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175章 三板斧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