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

“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

田建華

一、“中國夢”研究現狀及研究意義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時代解讀,既飽含着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深刻洞悉,又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宏偉願景,爲黨帶領人民開創未來指明瞭前進方向。在約瑟夫·奈看來,任何一種軟實力資源,之所以能夠生髮出吸引人甚或“同化性”的魅力,即在於它所蘊含的價值觀,在於其價值觀所具有的能夠激發起人們激情、渴望和夢想的力量。偉大的理念引領人去從事與這種理念相匹配的事業。在異質文化同本土文化激烈衝突的今天,建立民族文化中對信任的崇尚,對共同理想的追求,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在新世紀中保持獨立的關鍵。

《人民日報》於2013年3月19日起陸續發表五篇文章,從“滿懷信心走好中國道路”、“高揚凝心聚力的中國精神”、“凝聚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以發展築牢夢想根基”、“民生改善是夢想的最好詮釋”等方面五論同心共築中國夢。凝聚力量謀發展,讓發展惠及民衆,這是人民的呼聲,也是對中國夢的解讀。

2013年度的文學理論研究相對沉寂。但是,在相對鬆散的話題中,卻仍然可以梳理出一條立足中國經驗、感應時代新變和探求文論範式轉換的主線,而所選擇的從“烏托邦”到“中國夢”、“理論安全:反思的視角”、“範式轉換及生長點焦慮”三個關節點,都與當下文藝研究發展瓶頸相關,而何以重建理論生產與文學經驗之間的真實聯繫的努力,也在其中得到迴應:“中國夢”無疑是一個政治化的詞彙,但文學理論界卻從譜系學的考察中發現了其與晚清以降的“烏托邦”書寫之間的聯繫,並在這個考察中重新闡釋這一書寫的正面價值;對於理論安全的反思,跟近年來種種“後理論時代”的危機論述密切相關,而所謂危機卻仍根源於文學理論何以有效解釋當代文學現象的焦慮;如果將這一焦慮與文學理論界的“生長點”訴求聯繫起來,則又可見出文學理論應對新的文學環境而做出的種種調整,而這,則又表徵了文學理論正在經歷的範式轉換的現實。只有拋開受難情結的反覆哭訴,一個民族才能獲得深入持久的思考力,並在文化上生髮出超越的勇氣和力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而所有的夢想都和自由、機會、奮鬥、坎坷、收穫、富足、尊嚴相關。從這一點上說,中國夢確實沒有什麼特別。但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夢”是以開拓創新爲支撐的夢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在13億多人口的國度中實現共同富裕,在爲西方主導的世界格局中實現大國的和平發展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全新事物、全新探索、全新實踐。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是一位不魯莽的武將,同時也是一位不迂腐的文人。它時而氣勢恢弘,有如黃鐘大呂,高屋建瓴;時而才情兼具,既有無窮的渴望,又有孜孜的追求。其綿韌與貞剛相得益彰,相輔相依,相映相諧。冷峻之處可以凝聚神思,蒼涼之處可以領悟精深,豪邁之處可以才情橫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要發揮人民羣衆文化創造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於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段上,只有那些真正反映時代精神和前進方向、居於制高點上的先進文化才能夠引領社會的文明進步,才能夠從之者衆、服之者廣,感人深且易人易,成其爲真正的實力。在當前學術界全球化潮流日甚之際,研究質實貞剛、剛健自強的“中國夢”,對於豐富中華文化寶藏,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強化華夏文明的感召和紐帶作用,形成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相結合的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一致的現代文化體系,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這個因文化的發現而不同於過去並深刻起來的世界,民族文化更應建立一種開放的觀念,在寬容、自由的原則指導下,不僅認同本民族,更要認同全世界,既努力將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潮流,又在世界的背景中彰顯民族性格。馬克思的學說不僅有途徑更有理想。心懷堅定不移的光輝燦爛的理想主義;“他永遠以神靈般的精力和剛毅堅定的眼光通過一切風雲變幻而透視那在世人的心中燃燒着的化日光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全球化的積極迴應,就是要使“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民族文化努力去理解、適應、轉化,儘可能在趨利避害中重建新時代的文化,在全球化時空中揮灑我們民族的個性、彰顯我們民族的性格、建立起民族文化的溫馨家園。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止是對西方哲學的概括和提升,而且也是對中國哲學的概括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形成同樣是有貢獻的。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在諸多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淵源”,也應當是“全人類智慧結晶”的題中應有之義。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的契合點,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最早表達了現代哲學的基本精神,它向現實生活世界的轉向的實質即是轉向人或是此在的“現身情態”,是在人的現實活動和生存狀態中理解人本身。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在生活世界中進行着思考和建構,這種真正源於生活的統一性思想仍是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精神條件,它將實際地參與生活世界的創造性發展和進步。在當代語境中,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仍爲現代人把握自身提供着符合人本質的認識方式,爲現代人提供着一種切實而高遠的人生意境,同樣也爲現代人走出當代人類困境提供着理論智慧。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從來就和那樣一些研究所謂萬事萬物普遍發展規律、壟斷具體科學解釋權的形而上學有着鮮明的區別,其精髓本是一種深刻分析現代人類社會結構及其轉換規律的科學方法論。它直麪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以強調人的現實生活以及人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性爲特徵,適應着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的要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成功經驗再一次證明了馬克思的“把握特殊對象的特殊邏輯”這一科學分析方法的強大現實生命力。

二、“中國夢”研究的維度和關注點

(一)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的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能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本課題研究涉及對“中國夢”的哲學透視,“中國夢”的結構分析、功能分析、層次分析,“中國夢”的特徵和現代價值,以及實現“中國夢”的張力和途徑的分析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使“中國夢”在全球化場域中認同自己,又如何可持續地被實現。

據此,竊以爲,“中國夢”的研究可以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通過對“中國夢”的哲學透視,對其結構、功能、層次及其基本特質進行分析,闡述“中國夢”的特徵和現代價值。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力量正在消解,全球化本身就反映了一種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利益和政治文化邏輯。“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是在與其他文化的接觸中產生的,與文化認同或文化身份的確認相關。

“中國夢”體現了中國人民在探索適合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實踐中展現的強烈的主體意識。本課題既要對有關見解進行確證,同時也要深入揭示“中國夢”生成與發展的邏輯,更要探尋“中國夢”與整個中國文化認同之間關係的重要性及其發展特徵,爲實現“中國

夢”提供實踐方向和理論模型。

只有創造歷史的人們纔有追求不朽的野心。超越以往絕大多數狹隘的歷史經驗,將“中國夢”視作一種有生命、甚至有人性的東西;既懂得珍視和維護自身的文化傳統,又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的文化傳承,我們聽到的將不再是悲傷、痛苦和絕望,而是更多的尊嚴、從容和美麗。

(二)主要觀點

“我有一個夢想”爲什麼會成爲世界名言?康德曾說過:“人的本性就在於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中國夢”獨特卓越之處在於:唯有“中國夢”覆蓋了人類歷史上最多的人口,讓他們夢想成真;唯有“中國夢”讓人類歷史上最多的人口在全球化的視野裡,體驗自然的美妙、藝術的神奇和現代的文明,體會作爲一個生靈可以感知到的越來越廣的空間尺度;讓每個人都有自由去選擇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只要努力,只要堅持,每個人都可以改善自己的命運。用安靜而獨特的視角,銳利又溫和的感染力,把無數精神的盛宴傳遞給這個世界裡的每一個個體,讓他們懂得超越自己,懂得守護靈魂的完整,懂得把長長的視線延伸到歷史和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成爲全球引擎的大背景,使得中國許多行業的成功者,已經具備了在世界同行中的領先優勢,而中國也從一個封閉保守的經濟體邁向一個開放進取的經濟體。我們目睹了這一轉型,並將在十幾年、二十年後親眼看到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這個歷史性的文明變遷,既有三峽之險峻,又有壺口之壯闊,既有千迴百轉的挑戰,更有無限風光的奇偉。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我們也應該將自己的聰明智慧才情融入科學發展的實踐中,與億萬同胞一起,共同創造國家民族明天的華美與莊重、成熟與尊貴、榮光和夢想。

“中國夢”意味着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着每一個人都能在爲“中國夢”的奮鬥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着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意味着中華民族爲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願。實現“中國夢”,需要關注承載着中國人美好價值理念的文化符號的創制及傳播,需要發展承載着主流價值觀的先進文化,更應關注文化民生,培育和提升民衆的文化自覺。

因此,文化哲學的關照,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爲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等多種方式,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你的國家在人羣中就是你的名字、榮耀和代號。把你的思想、建議及血液都獻給她,把她復興起來,使她就像先烈先賢所預言的一般偉大。”這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馬志尼的一句名言。30多年來,我們的國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這個明媚而豐富的日子裡,重新品讀馬志尼的這句話,別有滋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種種挑戰與危機中,中國文化面臨的還是“接着講、講什麼、怎麼講”的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文化及全球自然科學發展的現實是實現理論創新的源頭。科學的理論只能在正確的社會實踐中產生,“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充分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這個最大的現實。

(三)重點難點

力求站在現代實踐和哲學發展的高度,從哲學視域對“中國夢”進行讀解和詮釋,發掘其價值底蘊,着力於現實實踐的價值檢討,着力面向未來,探尋“中國夢”的張力和實現的途徑,展示文化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中國特色。

從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出發,系統反思“中國夢”,這對於中國現代化文化發展戰略的制定,無疑具有切實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難度在於如何把“中國夢”與中華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三者之間的特殊與一般的三重關係理順。如何理解歷史的尺度與價值的尺度或科學的與倫理的尺度這兩種尺度問題。

“中國夢”的探索離不開比較研究,把“中國夢”與其他文化對比研究,將使其特點更鮮明。課題將通過對“中國夢”的個案研究,提升出對當代世界文化發展具有普遍性、借鑑性的結論或經驗。

(四)力求有所創新之處

對“中國夢”進行系統化研究,尋找其中具有普遍價值的資源,進行批判性解釋和創造性轉化,從而爲文化變遷、轉型中的應對性分歧、認同危機及其重建提供一種視點。

針對當前對“中國夢”研究的基礎性論述較多,系統性探討較少的現狀,力圖從文化的時代性演進和地域性展開中探討文化的個性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深層次問題,將“中國夢”融入中華文化的發展中,結合當前實際解決問題,同時爲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尋找支點。

把對“中國夢”的省察置放於“全球化”、“可持續發展”這樣一種時代語境中,賦予“中國夢”個案的研究分析以一種現實的時代訴求。

闡述“中國夢”與中華文明認同之間關係的重要性及其發展特徵,強調從對象的特殊性和個別性方面來敘述對象的發展,更有助於我們從豐富多彩的歷史偶然性中探明整個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的必然性。

三、在全球化場域中實現“中國夢”

(一)“中國夢”的獨特性與實現基礎

馬丁·雅克預言說,在新的世紀,“權力中心不再僅僅位於西方,歷史也不再以西方角度續寫。我們將越來越熟悉中國的影響、歷史、價值觀、態度和觀點,也許這一切就在不遠的未來”。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而所有的夢想都和自由、機會、奮鬥、坎坷、收穫、富足、尊嚴相關。從這一點上說,“中國夢”確實沒有什麼特別。但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夢”是以開拓創新爲支撐的夢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在13億多人口的國度中實現共同富裕,在爲西方主導的世界格局中實現大國的和平發展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全新事物、全新探索、全新實踐。

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企盼的就是“過上好日子”。能夠讓人們過上好日子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我們深知,這樣的“中國夢”,數量之大,涉及13億人;範圍之廣,涵蓋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艱辛探索,我們終於找到了實現“中國夢”的科學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種種挑戰與危機中,潛伏着新的偉大機遇。這種機遇是全球性的機遇,是中國對全球經濟和文化做出更大貢獻的機遇。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回望來時路,也許不是最美好的年代——因爲明天更美好,但我要說,這是一個值得一活的年代。我們奮鬥過,奮鬥着,我們從奮鬥中贏得的果實多過父輩,我們在奮鬥中的矛盾與傷痛超逾子孫。

(二)“中國夢”及研究的學理依據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爲自己的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在地包含着兩個層面: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二是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是在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實現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三次與時俱進,第一次是將鄧小平理論列爲黨的指導思想,第二次是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列爲黨的指導思想,第三次是將科學發展觀列爲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經過90多年艱辛探索、爲30多年成功實踐所證明的正確道路。我們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應當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背景相符合。顯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做的許多事情,特別是在經濟領域所做的一切,用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標準相對照,是那麼的格格不入,而與資本主義一對比,又是如此地相似乃爾。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似乎對我們中國社會究竟進一步走向何處開始迷茫,有些人甚至把抽象的自由、民主、法制確定爲中國的發展目標。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的意義首先在於使當今中國人明確究竟走向何處,也就是說使當今中國人民有正確的方向感。馬克思主義揭示出:資本主義一定要滅亡,共產主義一定要勝利,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的中國人民務必要牢記馬克思爲人類所揭示的資本主義一定要滅亡、共產主義一定要勝利這一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或者說,一定不能放棄馬克思爲人類所指引的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崇高理想。只有這樣,才能把目前所做的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符合的事,不是與資本主義聯繫在一起,而是引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大方向。當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成功地把實現民族解放的目標與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目標結合在一起,今天我們同樣應當把民族振興的目標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的目標。

中國人民對市場經濟的選擇是正確的。最能說明馬克思對市場的分析從總的來說是對的,是我們中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市場經濟前加上“社會主義”這一限制詞,是意味深長的。他是要把市場這種配置資源的有效手段與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結合在一起,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來限制市場經濟本身必然衍生的消極性。我們只有以馬克思關於市場的理論爲指導來探索鄧小平這樣做的含意,才能深刻理解鄧小平這樣做的高瞻遠矚。連續30餘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13億人口的總體小康、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的表現、在一系列大事喜事難事方面的作爲等等,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特別是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的確立,我們在未來發展的征程上將越來越自覺、越來越自信。

(三)“中國夢”及研究的深遠影響

人生的最高價值,人類生存的真正本質,就在於它的審美性。人世間,唯有審美活動,才使日復一日的平庸生存過程和有限的語詞符號,變成富有詩性魅力和充滿創造性的奇幻藝術力量,帶領我們永不滿足地追求、超越、鑑賞和回味人生及其歷史的審美蘊涵,將歷史從過去的牢籠中解脫出來,使它頃刻間展現成五彩繽紛的長虹,架起溝通現實與未來的橋樑,穿梭於生活世界,引導我們飛騰於人類文化與自然所交錯構成的自由天地,在生命與死亡相交接的混沌地帶,實現來回穿梭和洗心革面,一再地獲得重生,使短暫的人生重疊成富有伸縮性的多維時空,開拓了同各種可能性相對話和相遭遇的新視閾。

一個人一個民族所關懷的基本問題,始終是我們自身的生活命運:既要探討我們自身的現狀及其歷史原因,又要尋求我們自身實現自由的出路。

令我們驕傲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個人的奮鬥發展與全體人民、全民族的奮鬥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尊重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羣衆自己當家作主實現自己的發展,建設自己的社會;它始終注意經濟社會發展由人民羣衆主導、由人民羣衆決定;始終注意讓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爲人民羣衆共享。這些年來,無論是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保障網初步建立,還是醫療、教育等方面不斷向前的改革,人民羣衆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農業稅免除了,義務教育免費了,職工工資增加了,城市低保標準提高了,農民有了基本醫療保障,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從生活質量到生態環境,各級政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內涵與外延。這種着眼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大民生”觀,讓億萬人民逐步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夢”,覆蓋了人類歷史上最多的人口,讓他們夢想成真;“中國夢”,是在與世界相融合的開放進程中實現的,每個鑄夢爲實的人都可以在全球化的視野裡,體驗自然的美妙、藝術的神奇和現代的文明,體會作爲一個生靈可以感知到的越來越廣的空間尺度;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成爲全球引擎的大背景,使得中國許多行業的成功者,已經具備了在世界同行中的領先優勢;“中國夢”,是中國從一個封閉保守的經濟體向一個開放進取的經濟體轉型的過程。我們目睹了這一轉型,並將在十幾年、二十年後親眼看到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正是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真正展開了“數千年未遇之變局”的深刻變革。這個歷史性的文明變遷,既有三峽之險峻,又有壺口之壯闊,既有千迴百轉的挑戰,更有無限風光的奇偉。

偉大的理念支配人去從事與這種理念相匹配的事業,沒有這種理念也是與這個偉大的時代不相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文化及全球自然科學發展的現實是實現理論創新的源頭。科學的理論只能在正確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必須充分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這個最大的現實。“中國夢”是在人的現實活動和生存狀態中理解人本身,在生活世界中進行着思考和建構,這種真正源於生活的統一性思想仍是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精神條件,它將實際地參與生活世界的創造性發展和進步。在當代語境中,“中國夢”爲中國人民提供着一種切實而高遠的人生意境,同樣也爲我們走出困境提供着理論智慧。“中國夢”昭示了一種內在超越,不竭創造的人生意境,並以這種人生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生活價值信念與自由解放的追求。“中國夢”正是從生活深處引出理想,她植根於對現實生活的終極關懷,併爲當代中國人民提供了超越現實生活的理想境界。進而言之,她承諾社會基本道德生活或日常道德生活的淑世倫理問題,因而她能爲廣大成員所認可、接受和踐行。

我們堅信,擁有九十多年曆史的中國共產黨正在並且會持續地以自己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對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也是對的最強有力的證明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帶領中國人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站在新世紀之初,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精神應是我們的共識,那就是:讓我們共同憂患,共同關切,共同努力,在反思自我與改進實踐中創造共同的未來!

(作者系郭湛教授2000級博士,北京工商大學教師)

(本章完)

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世界歷史、資本邏輯與中國道路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文化:人爲的程序和爲人的取向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哲學與生活——記郭湛教授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學問之道載師情——記郭湛先生的教誨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個人與社會羣體的矛盾關係及其解決方式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個人與社會羣體的矛盾關係及其解決方式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傳播論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學問之道載師情——記郭湛先生的教誨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力與作爲一種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傳播論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人的主體性的進程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於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比較視角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人類文化自覺的和諧旨趣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哲學與生活——記郭湛教授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文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批判理論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簡論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我的導師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馬克思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初探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批判理論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於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比較視角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人類文化自覺的和諧旨趣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文化:人爲的程序和爲人的取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文化:人爲的程序和爲人的取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力與作爲一種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傳播論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傳播論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批判理論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共性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簡論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
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世界歷史、資本邏輯與中國道路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文化:人爲的程序和爲人的取向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哲學與生活——記郭湛教授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學問之道載師情——記郭湛先生的教誨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個人與社會羣體的矛盾關係及其解決方式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個人與社會羣體的矛盾關係及其解決方式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傳播論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學問之道載師情——記郭湛先生的教誨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力與作爲一種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傳播論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人的主體性的進程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於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比較視角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人類文化自覺的和諧旨趣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哲學與生活——記郭湛教授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文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批判理論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簡論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我的導師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馬克思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初探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批判理論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於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比較視角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人類文化自覺的和諧旨趣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文化:人爲的程序和爲人的取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文化:人爲的程序和爲人的取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力與作爲一種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傳播論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文化傳播論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類的概念發生與老子的《道德經》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批判理論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共性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簡論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