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吳語 (1)

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於吳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大夫種乃獻謀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勾踐,而又宥赦之。君王之於越也,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勾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垂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勾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帚以日亥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以隨諸御;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天王豈辱裁之?亦徵諸侯之禮也。”

“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扌骨之,是以無成功。’今天王既封植越國,以明聞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諫曰:“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兵甲之強也。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使淫樂於諸夏之國,以自傷也,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後安受吾燼。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

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爲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爲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以盟爲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

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

吳王夫差既許越成,乃大戒師徒,將以伐齊。申胥進諫曰:“昔天以越賜吳,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踐恐懼而改其謀,舍其愆令,輕其徵賦,施民所善,去民所惡,身自約也,裕其衆庶,其民殷衆,以多甲兵。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敗吳,於其心也式然,服士以伺吾間。今王非越是圖,而齊、魯以爲憂。夫齊、魯譬諸疾,疥癬也,豈能涉江、淮而與我爭此地哉?將必越實有吳土。”

“王其盍亦鑑於人,無鑑於水!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乃築臺於章華之上,闕爲石郭,陂漢,以象帝舜。罷弊楚國,以間陳、蔡。不修方城之內,逾諸夏而圖東國,三歲於沮、汾以服吳、越。其民不忍飢勞之殃,三軍叛王於乾溪。王親獨行,屏營仿皇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見其涓人疇。王呼之曰:‘餘不食三日矣。’疇趨而進,王枕其股以寢於地。王寐,疇枕王以而去之。王覺而無見也,乃匍匐將入於棘闈,棘闈不納,乃入芋尹申亥氏焉。王縊,申亥負王以歸,而土埋之其室。此志也,豈遽忘於諸侯之耳乎?”

“今王既變魚玄、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於姑蘇。天奪吾食,都鄙荐饑。今王將很天而伐齊。夫吳民離矣,體有所傾,譬如羣獸然,一個負矢,將百羣皆奔,王其無方收也。越人必來襲我,王雖悔之,其猶有及乎?”

王弗聽。十二年,遂伐齊。齊人與戰於艾陵,齊師敗績,吳人有功。

夫差勝於艾陵使奚斯釋言於齊

吳王夫差既勝齊人於艾陵,乃使行人奚斯釋言於齊,曰:“寡人帥不腆吳國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今大夫國子興其衆庶,以犯獵吳國之師徒,天若不知有罪,則何以使下國勝?”

申胥自殺

吳王還自伐齊,乃訊申胥曰:“昔吾先王體德明聖,達於上帝。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以立名於荊,此則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處以念惡,出則罪吾衆,撓亂百度,以妖孽吳國。今天降衷於吳,齊師受服。孤豈敢自多?先王之鐘鼓,式靈之。敢告於大夫。”

申胥釋劍而對曰:“昔吾先王世有輔弼之臣,以能遂疑計惡,以不陷於大難。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曰:‘餘令而不違。’夫不違,乃違也。夫不違,亡之階也。夫天之所棄,必驟近其小喜,而遠其大憂。王若不得志於齊,而以覺寤王心,而吳國猶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棄之,用能援持盈以沒,而驟救傾以時。今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短也。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爲越之擒也。員請先死。”遂自殺。將死,曰:“以懸吾目於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屍,盛以鴟夷鳥,而投之於江。

吳晉爭長未成勾踐襲吳

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乃起師北征。闕爲深溝,通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午於黃池。

於是越王勾踐乃命范蠡、舌庸,率師沿海溯江以絕吳路。敗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踐乃率中軍溯江以襲吳,入其郛,焚其姑蘇,徙其大舟。

吳、晉爭長未成,邊遽乃至,以越亂告。吳王懼,乃合大夫而謀曰:“越爲不道,背其齊盟。今吾道路修遠,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王孫雒曰:“夫危事不齒,雒敢先對。二者莫利。無會而歸,越聞章矣,民懼而走,遠無正就。齊、宋、徐、夷曰:‘吳既敗矣!’將夾溝而我,我無生命矣。會而先晉,晉既執諸侯之柄以臨我,將成其志以見天子。吾須之不能,去之不忍。若越聞愈章,吾民恐叛。必會而先之。”

王乃步就王孫雒曰:“先之,圖之將若何?”王孫雒曰:“王其無疑!吾道路悠遠,必無有二命焉,可以濟事。”王孫雒進,顧揖諸大夫曰:“危事不可以爲安,死事不可以爲生,則無爲貴智矣。民之惡死而欲富貴以長沒也,與我同。雖然,彼近其國,有遷;我絕慮,無遷。彼豈能與我行此危事也哉?事君勇謀,於此用之。今夕必挑戰,以廣民心。請王勵士,以奮其朋勢。勸之以高位重畜,備刑戮以辱其不勵者,令各輕其死。彼將不戰而先我,我既執諸侯之柄,以歲之不獲也,無有誅焉,而先罷之,諸侯必說。既而皆入其地,王安挺志,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必設以此民也,封於江、淮之間,乃能至於吳。”吳王許諾。

吳欲與晉戰得爲盟主

吳王昏乃戒,令秣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繫馬舌,出火竈,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挾經秉木包。十旌一將軍,載常建鼓,挾經秉木包。萬人以爲方陣,皆白裳、白、素甲、白羽之矢曾,望之如荼。王親秉鉞,載百旗以中陣而立。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矢曾望之如火。右軍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烏羽之矢曾,望之如墨。爲帶甲三萬,以勢攻,雞鳴乃定。既陳,去晉軍一里,味明,王乃秉木包,親就鳴鐘鼓、丁寧、釒享於,振鐸,勇怯盡應,三軍皆譁釒口以振動旅,其聲動天地。

晉師大駭不出,周軍飭壘,乃令董褐請事,曰:“兩君偃兵接好,日中爲期。今大國越錄,而造於弊邑之軍壘,敢請亂故。”

吳王親對之曰:“天子有命,周室卑約,貢獻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無姬姓之振也,徒遽來告。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億負晉衆庶,不式諸戎、狄、楚、秦;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進則不敢,退則不可。今會日薄矣,恐事之不集,以爲諸侯笑。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爲使者之無遠也,孤用親聽命於藩籬之外。”

董褐將還,王稱左畸,曰:“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坐於王前。”乃皆進,自亞刂於客前以酬客。

第14章 晉語八 (2)第16章 鄭語第17章 楚語上第14章 晉語八 (1)第16章 鄭語第3章 周語下 (2)第18章 楚語下第5章 魯語下第2章 周語中 (1)第17章 楚語上第19章 吳語 (2)第12章 晉語六第14章 晉語八 (2)第6章 齊語第6章 齊語第7章 晉語一第5章 魯語下第2章 周語中 (2)第3章 周語下 (1)第10章 晉語四 (2)第15章 晉語九第17章 楚語上第17章 楚語上第2章 周語中 (2)第15章 晉語九第10章 晉語四 (2)第3章 周語下 (1)第19章 吳語 (2)第8章 晉語二第12章 晉語六第3章 周語下 (1)第11章 晉語五第2章 周語中 (1)第1章 周語上 (1)前言第18章 楚語下第3章 周語下 (2)第1章 周語上 (1)第3章 周語下 (2)第14章 晉語八 (1)第14章 晉語八 (2)第10章 晉語四 (2)第19章 吳語 (1)第13章 晉語七第1章 周語上 (1)第19章 吳語 (1)第20章 越語上第11章 晉語五第6章 齊語第3章 周語下 (1)第12章 晉語六第1章 周語上 (1)第3章 周語下 (1)第3章 周語下 (1)第5章 魯語下第20章 越語上第5章 魯語下第7章 晉語一第14章 晉語八 (2)前言第4章 魯語上第3章 周語下 (2)第11章 晉語五第1章 周語上 (2)第4章 魯語上第12章 晉語六第13章 晉語七第18章 楚語下第11章 晉語五第18章 楚語下第6章 齊語第10章 晉語四 (1)第14章 晉語八 (1)第9章 晉語三第13章 晉語七第7章 晉語一第12章 晉語六第1章 周語上 (2)第4章 魯語上第10章 晉語四 (2)第8章 晉語二第13章 晉語七第2章 周語中 (1)第15章 晉語九第18章 楚語下第12章 晉語六第19章 吳語 (2)第10章 晉語四 (1)第2章 周語中 (1)第8章 晉語二第4章 魯語上第18章 楚語下第11章 晉語五第2章 周語中 (1)第3章 周語下 (1)
第14章 晉語八 (2)第16章 鄭語第17章 楚語上第14章 晉語八 (1)第16章 鄭語第3章 周語下 (2)第18章 楚語下第5章 魯語下第2章 周語中 (1)第17章 楚語上第19章 吳語 (2)第12章 晉語六第14章 晉語八 (2)第6章 齊語第6章 齊語第7章 晉語一第5章 魯語下第2章 周語中 (2)第3章 周語下 (1)第10章 晉語四 (2)第15章 晉語九第17章 楚語上第17章 楚語上第2章 周語中 (2)第15章 晉語九第10章 晉語四 (2)第3章 周語下 (1)第19章 吳語 (2)第8章 晉語二第12章 晉語六第3章 周語下 (1)第11章 晉語五第2章 周語中 (1)第1章 周語上 (1)前言第18章 楚語下第3章 周語下 (2)第1章 周語上 (1)第3章 周語下 (2)第14章 晉語八 (1)第14章 晉語八 (2)第10章 晉語四 (2)第19章 吳語 (1)第13章 晉語七第1章 周語上 (1)第19章 吳語 (1)第20章 越語上第11章 晉語五第6章 齊語第3章 周語下 (1)第12章 晉語六第1章 周語上 (1)第3章 周語下 (1)第3章 周語下 (1)第5章 魯語下第20章 越語上第5章 魯語下第7章 晉語一第14章 晉語八 (2)前言第4章 魯語上第3章 周語下 (2)第11章 晉語五第1章 周語上 (2)第4章 魯語上第12章 晉語六第13章 晉語七第18章 楚語下第11章 晉語五第18章 楚語下第6章 齊語第10章 晉語四 (1)第14章 晉語八 (1)第9章 晉語三第13章 晉語七第7章 晉語一第12章 晉語六第1章 周語上 (2)第4章 魯語上第10章 晉語四 (2)第8章 晉語二第13章 晉語七第2章 周語中 (1)第15章 晉語九第18章 楚語下第12章 晉語六第19章 吳語 (2)第10章 晉語四 (1)第2章 周語中 (1)第8章 晉語二第4章 魯語上第18章 楚語下第11章 晉語五第2章 周語中 (1)第3章 周語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