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十萬大軍

不過袁紹也不是省油的燈,他麾下也有幾萬軍馬,就算實力大損,和公孫度掰掰手腕還是沒有問題的。

“況且即便袁紹支撐不住,也肯定會向曹操求救,正所謂脣亡齒寒,袁曹二人又是舊友,曹操很有可能會幫助袁紹,擋住公孫度倒也不難。”賈詡又道。

劉燁點了點頭,曹操佔據青州,給幽州的袁紹提供幫助倒也不難。

“如今我大軍遠征在外,將士們久戰疲敝,早有厭戰之心,不如暫且休養生息,坐觀天下諸侯爭鬥,等到敵軍實力損耗,我軍再一鼓作氣殺出去,天下可定矣!”

聽到賈詡的話,劉燁深以爲然:“也好,便讓公孫度和袁紹自己打生打死去吧,我軍剛好休養生息。”

洛陽派出天使,加封公孫度爲幽州刺史,公孫度聞言大喜,緊鑼密鼓準備出兵攻打袁紹。而劉燁卻是下令休養生息,麾下諸州重視農事,偃旗息鼓。

遼東,襄平城。

“恭喜父親,從今天開始便是幽州刺史了。”公孫康和公孫恭兩人對公孫度祝賀道。

“呵呵,劉玉卿倒是大方,沒想到給官給的倒是如此痛快。”公孫度哈哈大笑,意氣風發,他之前佔據遼東,在幽州自然算得上是一號人物。不過幽州豪雄輩出,不說別的,光是白馬將軍公孫瓚和幽州牧劉虞兩人的聲望,便遠在公孫度之上。

可是公孫度很聰明,知道什麼叫悶聲發大財,在公孫瓚和劉虞兩人爲爭奪幽州而明爭暗鬥,大大出手的時候,公孫度一直致力於經營遼東的一畝三分地,同時向東征討高句麗,向北征伐烏桓,擴大影響力和實力。

因爲公孫度一直將擴張方向對準東面,所以公孫瓚擊敗劉虞取得幽州之後,也懶得理會他,而是南下與袁紹爭鋒,結果被擊敗。

劉虞和公孫瓚兩大豪雄先後敗亡,而公孫度卻能夠長期屹立於遼東不倒,他的能耐自然是可見一斑。不過公孫度的野心可不小,他曾經和部下柳毅、陽儀兩人商議自立爲王,自己自稱爲平州牧,把遼東幾個郡從幽州分裂出來,建立了大漢第十四個州,野心自然是昭然若揭。 шшш ⊙ttkan ⊙c o

“如今主公既然被朝廷封爲幽州刺史,那便是名副其實了。”

柳毅拱手道:“出師有名,主公既然身爲幽州刺史,討伐袁紹這逆賊也正當其實,等到我軍全據幽州,便是大將軍也不敢小覷我等。”

說到對袁紹用兵,公孫度麾下一杆文武將臣頓時興奮起來,全據幽州這是何等好事啊,他們一個個那就是州中高官了。

“哼哼,你們不要得意,劉玉卿不過是想要借刀殺人,把孤當作那把刀而已。”

公孫度冷哼一聲,他心裡卻是如同明鏡一般,看的十分透徹。

“劉燁把孤當作刀,孤也不過是向他借個名號而已。”

“劉燁動用大軍遠征益州,如今雖然得勝歸來,短時間內恐怕不會出兵,但是難保其他諸侯會出兵援助袁紹。”公孫度冷冷道。

公孫康皺眉道:“父親說的,可是曹操麼?”

公孫度點了點頭,道:“不錯,曹操如今雄踞東南,佔據天下三分之一,袁紹如果支撐不住,肯定會向他請求援兵,到時候曹操可以從青州北上,甚至是從北海派出海軍奔襲遼東!”

此言一出,公孫康和公孫恭兩人都是渾身一震。

“那...如何是好?”

“自然是要穩住曹操了。”

公孫度猛然回頭叫道:“柳毅!”

“屬下在,不知主公有何吩咐?”

遼東將臣中有一人從左側走出,他身穿長袍,身高臂長,兩隻眼睛目光銳利,正是公孫度最爲看重的親信,遼東主簿柳毅。公孫度就連篡逆稱王這種大事,都要和他商議,由此可見柳毅在公孫度心中的地位。

“你說應當如何,才能使曹操放棄援助袁紹?”公孫度問道。

柳毅略加思索,直言道:“不如將東萊諸縣還給曹操,如此一來曹操肯定不加干涉。”

三國時期的主旋律是陸戰,而在江南雖然有水師,不過大都是在內陸作戰。而別看遼東遠在北方,但是公孫度卻訓練出了一支近海水師,遼東水師曾經在公孫度的命令下,趁着中原諸侯鏖戰之際,出海遠征青州,奪取了包括太史慈的家鄉東萊縣在內的幾個縣,設立爲營州。

而當時的中原諸侯竟然沒有攻打營州,由此可見公孫度的實力非同小可,否則那些諸侯爲何不敢得罪他呢?

即便是如今,營州依舊在公孫度控制之下,而且還部署了數千兵馬。曹操掌控欲極強,對於就在青州附近的營州自然是頗爲忌憚,如果能夠把營州送給曹操,曹操肯定會答應。

公孫康皺眉道:“曹操一代梟雄,會因爲我軍送上營州便答應麼?萬一曹操得了營州,還是出兵幫助袁紹,我軍豈不是白白把營州送出去麼?”

柳毅搖了搖頭,深沉道:“請主公和大公子放心,曹操肯定會答應的。”

公孫度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就派人去和曹操接洽吧。我軍要快點做好準備,趁着冬季來臨之時,對袁紹發動攻勢。”

幽州地處北方,也就是今天的燕京、東北一帶,冬天之時往往氣候寒冷,不利於攻打,歷史上曹魏曾經多次想要興兵攻打幽州,毌丘儉就曾率領魏軍攻打遼東,也是因爲天氣退兵。公孫度領兵多年,自然不會犯這種錯誤。

“康兒汝率兵去高麗國,告知國主驅使兵馬爲我所用!”公孫度豪情道:“這些蠻子打前鋒消耗袁紹兵力,我軍鐵騎到時一舉出擊,定能夠打垮袁紹,到時候幽州便唾手可得。”

公孫康是公孫度長子,此次派他前往高句麗,也是爲了歷練他。公孫康答應下來,抱拳道:“父親放心,孩兒兩月之內必還!”

說罷,公孫康準備妥當之後,便率領親隨前往高句麗,與此同時公孫度也在動員遼東兵馬。

第544章 以騎對騎第536章 一觸即發第3章 獲賞第529章 劉備拒絕第189章 驚走李文第侯第202章 韓遂奪權第913章 陣前喊話第580章 宛城激戰第983章 甘寧逞威第310章 離間之計?第575章 水師發威第448章 樂就來援第942章 孫權投降第351章 擒斬於夫羅第649章 沮授之死第78章 爾等白身?第801章 張頜奮命第758章 孫輔投曹第279章 曹操舉兵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81章 驚弓之鳥第299章 力挽狂瀾?第210章 驍將龐德第227章 戲劇性反轉第770章 強弩之末第997章 危在旦夕第553章 千鈞一髮第829章 連殺二將第574章 火油退敵第613章 小勝第219章 大捷第815章 內外夾擊第966章 退入內城第345章 滿月戰陣第98章 歃血爲盟第678章 周都督來了!第635章 蹋頓到來第360章 收復南陽第342章 殘兵敗將第43章 苦戰第746章 圍而不攻第363章 斬首十萬第407章 旗鼓對壘第359章 于禁奇襲第359章 于禁奇襲第945章 防禦反擊第320章 簞食壺漿第699章 以步對騎第926章 火燒泉陵第237章 雲臺殿第271章 羌人復叛第143章 西北狼煙第874章 窮途末路第95章 波才折返第1000章 風雲動盪第893章 嚴防死守第792章 經典戰術第784章 霹靂車受挫第283章 侵略如火第19章 周駿破膽第967章 審配自焚第789章 包圍江州第329章 飛將出兵第526章 逢紀面聖第767章 急轉而下第178章 江東猛虎第1章 黃巾來襲第147章 途中設伏第703章 技高一籌第16章 爭權奪利第622章 鹿門書院第151章 張牛角用兵第575章 水師發威第1009章 雙管齊下第954章 突如其來第682章 虎豹騎之由來第53章 圍魏救趙第898章 于禁撤兵第87章 夜攻長社第234章 前後夾擊第593章 趁夜偷襲第191章 救孫堅第240章 荀攸之見第353章 五鼎之禮第625章 立下賭約第515章 大將之才第21章 驚退三十里第193章 李儒妙計第688章 半渡而擊之第65章 選拔銳卒第130章 風助火勢第43章 苦戰第151章 張牛角用兵第98章 歃血爲盟第673章 周郎定策第199章 錦馬超第479章 李嚴投降第830章 戰象兵第461章 胡思亂想第569章 強搶民女
第544章 以騎對騎第536章 一觸即發第3章 獲賞第529章 劉備拒絕第189章 驚走李文第侯第202章 韓遂奪權第913章 陣前喊話第580章 宛城激戰第983章 甘寧逞威第310章 離間之計?第575章 水師發威第448章 樂就來援第942章 孫權投降第351章 擒斬於夫羅第649章 沮授之死第78章 爾等白身?第801章 張頜奮命第758章 孫輔投曹第279章 曹操舉兵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81章 驚弓之鳥第299章 力挽狂瀾?第210章 驍將龐德第227章 戲劇性反轉第770章 強弩之末第997章 危在旦夕第553章 千鈞一髮第829章 連殺二將第574章 火油退敵第613章 小勝第219章 大捷第815章 內外夾擊第966章 退入內城第345章 滿月戰陣第98章 歃血爲盟第678章 周都督來了!第635章 蹋頓到來第360章 收復南陽第342章 殘兵敗將第43章 苦戰第746章 圍而不攻第363章 斬首十萬第407章 旗鼓對壘第359章 于禁奇襲第359章 于禁奇襲第945章 防禦反擊第320章 簞食壺漿第699章 以步對騎第926章 火燒泉陵第237章 雲臺殿第271章 羌人復叛第143章 西北狼煙第874章 窮途末路第95章 波才折返第1000章 風雲動盪第893章 嚴防死守第792章 經典戰術第784章 霹靂車受挫第283章 侵略如火第19章 周駿破膽第967章 審配自焚第789章 包圍江州第329章 飛將出兵第526章 逢紀面聖第767章 急轉而下第178章 江東猛虎第1章 黃巾來襲第147章 途中設伏第703章 技高一籌第16章 爭權奪利第622章 鹿門書院第151章 張牛角用兵第575章 水師發威第1009章 雙管齊下第954章 突如其來第682章 虎豹騎之由來第53章 圍魏救趙第898章 于禁撤兵第87章 夜攻長社第234章 前後夾擊第593章 趁夜偷襲第191章 救孫堅第240章 荀攸之見第353章 五鼎之禮第625章 立下賭約第515章 大將之才第21章 驚退三十里第193章 李儒妙計第688章 半渡而擊之第65章 選拔銳卒第130章 風助火勢第43章 苦戰第151章 張牛角用兵第98章 歃血爲盟第673章 周郎定策第199章 錦馬超第479章 李嚴投降第830章 戰象兵第461章 胡思亂想第569章 強搶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