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西蜀形式

就在孫權跟諸葛亮相爭的時候,遠在河北的程閔,居然興高采烈大擺宴席,原因很簡單,因爲昏迷了兩個月的郭嘉居然奇蹟般的醒了過來,而且傳說中的不治之症肺結核也完全康復了,華佗都認爲這是奇蹟,郭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活下來的。

然而郭嘉醒來之後居然精神更奕,直接提出了後世曹操的理論,求賢唯纔是舉重才而不重德,隨後又寫出了一道《求賢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

郭嘉就是郭嘉,牛的一13,真心不用解釋。

除了郭嘉以外馬鈞也做出了讓人興奮的事情,他改進了鼓風之法,以水排代替馬排、人排,不但節省牲口,而且利益三倍於前,他督造了百辟刀,共有龍、虎、熊、鳥、雀五把。

程閔從中拿起了一把略微拔出一段觀看,見刀把上雕了頭猛虎,刀刃還沒有開。這刀樣式雖無奇,卻沉甸甸的很壓腕子。

程閔攥着刀瞅了郭嘉一眼:“奉孝前翻可是嚇死我了,爲了慶祝你大病初癒,這口刀就賜予你吧!”

“謝主公!”

“日後軍中有誰德才我就賞給誰,誰立了功我就賞給誰!”程閔真是興高采烈。

隨後程閔再拿起一把龍刀,揮舞了幾下,隨後對着親兵說道:“這把刀回去交給遠兒想告訴他掌權如掌刀,生死決斷皆在一念,豈能不慎乎?也希望他爲人處事能如此刀一般千錘百煉反覆打磨。”

親兵領命就去送刀。

這時郭嘉再出奇謀,“主公,張魯乃五斗米道首領,與昔日黃巾近乎同類,其地盤在益州以北的漢中。”

郭嘉這話程閔乾脆就沒明白什麼意思,郭嘉見此只能無奈的解釋道:“我軍征戰烏丸雖使得烏丸臣服,但是地盤沒有擴大,況且兵力也有所損失,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繼續征戰,但是南下並不可取,唯有涼州!”

“涼州?哈哈!不錯,若討張魯,勢必途經涼州以及關中之地,不過他們若是真的讓路,我軍豈不是腹背受敵?”程閔思考一番,感覺可行,但是卻不穩妥。

“他們一定會抵抗的!”郭嘉好像胸有成竹。

而程閔也想到了什麼,若是他們真的讓道,我們就來個小日本的政策,例如什麼逃兵跑進西涼某部的軍營了,或者西涼某部有人偷我軍錢糧了,反正理由多得是!

……

……

程閔要討伐張魯的消息不脛而走,既然能傳到涼州,也就能傳遍天下。當這個消息傳到成都時引起了振威將軍、益州牧劉璋的極大恐慌。

劉璋字季玉,乃劉焉第四子,本無繼統之望。因劉焉長子劉範、次子劉誕勾結馬騰兵犯長安,喪於李傕之手;三子劉瑁患有惡疾不能理事,益州牧的位子才落到他頭上。劉璋爲人溫文謙和,全不似乃父陰狠霸氣,不過依仗部下趙韙、龐羲主持大局,而趙、龐二人又不和。趙韙是昔日朝廷太倉令,隨劉焉歸蜀有功,因其本人就是益州籍貫,所提拔的官吏也多爲西州之士;而龐羲卻是中原人,曾任議郎,戰亂之際率三輔士人入蜀避難,受劉焉父子重用,屬於東州派。東州西州兩派矛盾重重,趙韙迫於形勢起兵造反,串通劉表爲外援,終被龐羲率部殄滅。但龐羲卻在與張魯的對抗中屢屢失利,搞得蜀中吏民怨聲載道,西州士人更是憤憤不平。劉焉父子治蜀二十餘載,大小征戰卻總是不斷,這如何能得民心?

劉璋有德無才膽小怕事,多少有些懦弱,得知程閔意欲征討張魯的消息,嚇得惶惶不可終日——張魯本是劉焉部下督義司馬,其祖父張陵曾在鶴鳴山隱居,研修儒道兩家典籍,並以河洛讖緯、陰陽巫術等爲參考註解《道德經》,定名爲《老子想爾注》,在蜀中廣爲流傳。當年劉焉借剿滅黃巾之機割據蜀地,派張魯與別部司馬張修攻佔漢中,誅殺了朝廷任命的郡守蘇固。不想事成之後張魯又襲殺了張修,自己佔據漢中,不稱太守而稱“師君”,並廢除朝廷法令,改用祖父留下的“道法”治民,因入道需繳納五斗米,因而被人喚爲“五斗米道”。一來劉焉新定蜀地根基不穩,二來“米賊”斷道正好爲其切斷與朝廷聯繫提供了藉口,加之張魯之母還在成都爲質,劉焉索性聽之任之,默許了張魯的所作所爲,彼此倒也相安無事。可劉璋繼位後不知聽了誰的餿主意,竟處死了張魯的老母,以至於兩家反目摩擦不斷。

劉、張之間雖有恩怨,但畢竟同屬益州界內。漢中乃蜀道咽喉所在,若程閔滅了張魯,蜀地門戶洞開,下一個倒黴的就是他劉璋了。

劉璋一籌莫展。關鍵時刻別駕張鬆又跑來獻策了:“諸葛亮乃是程閔之深仇也。此人輾轉南北善於用兵,若與之結好使之討張魯,魯必敗。主公若能奪取漢中,則全據蜀道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程閔雖來,無能爲也!”劉璋聽了這主意甚覺有理,於是召集僚屬商議此事……

“萬萬不可!”主簿黃權當即反對,“諸葛亮素有梟雄之名,帳下又多心腹虎狼之士。今若延之入蜀,主公如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如以賓客禮待,一國不容二主。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只恐諸葛亮一到,蜀中再無主公棲身之地!”

劉璋是個沒主心骨的,方纔還對張鬆的提議浮想聯翩,聽了這話竟也覺有理:“若不能請諸葛亮,那程閔到來何以拒之?”

黃權拱手作答:“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深溝高壘以待時清。”說罷不禁嘆了口氣——嘆的倒不是蜀中情勢不妙,而是劉璋身爲人主竟只會依賴他人,寧可請外人幫忙都不敢自己一搏。

張鬆之所以有此提議實是暗懷他謀,豈容黃權阻攔?立刻反駁:“敵兵犯界如燃眉之急,若待時清則是慢計也。”

“敵兵何在?”又一人出班發言,衆人視之,乃是從事王累,“今程閔尚未出兵,何有燃眉之急?況河北戰事紛紛,程閔關中尚不可定,更何談漢中?”

張鬆強辯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關中諸將烏合之衆,必爲程閔所破。關中若定,則兵及漢中禍不遠矣!”說着又朝劉璋深深一揖,“望主公思長久之計,早作打算。”

劉璋眉頭凝成個大疙瘩,正不知該聽誰的,忽見一人搶步出班,喝止道:“諸葛亮乃人雄也,入必爲害,萬不可聽張子喬之計!”說話的是劉巴。

爭論到這個地步已不是請不請劉備的問題,倒像是討論蜀地究竟應該倒向哪方勢力。不少人贊同黃權、劉巴的看法,也有人支持張鬆,但絕大多數官員都默默無言——他們早厭倦了這樣的爭論,也受夠了這位懦弱無能的主子,蜀中這等情勢,到頭來能有什麼好結果?聽天由命隨遇而安吧。

劉璋倒是有意解勸,無奈他平素沒有人主的氣概,支支吾吾不知該說什麼,急得滿頭大汗。正在無可奈何之際,大堂東南角傳來一陣洪亮的笑聲:“哈哈哈……區區小事列公何必爭成這樣?我有一法可爲諸公決之!”

這聲倡議把所有人都吸引了,大家側目望去,一看之下不少人都露出鄙夷之色——說話之人三十出頭,身量不高骨骼清瘦,頭戴武弁斜插翎羽,穿一襲普通皁色便服,腰間佩劍;面龐白淨三綹墨髯,鷹鉤鼻,高顴骨,短人中,尖下頜;與衆不同的是,此人生得一字連心眉,炯炯有神的三角眼,目光犀利眼角上翹,顯得頗爲乖張。大家都識得,此人是軍議校尉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縣人,若論起他的家世可謂聲名赫赫!他的曾祖父乃是大名鼎鼎的賢臣法雄,平賊寇、理冤獄、安黎民、促耕織,文武雙全一代之典範,就連身仕六朝、周曆三公的胡廣都出自其門下;他祖父乃是著名隱士法真,博覽羣書通曉經籍,仰識天文俯察地理,世間學問無一不知無一不精,偏偏清心寡慾洗耳南山,隱居山林終身不仕,被譽爲“玄德先生”;他父親法衍也頗具才名,曾在洛陽任議郎、廷尉左監。

不過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家世並未給法正帶來多少好運,他在蜀中只是個不顯眼的小人物,當過一任新都縣令卻政績平平,又因生性桀驁、不拘小節惹來不少非議。如今雖擔任軍議校尉,實際上只是個負責守衛幕府、參議政務的小官,並無實權可言。故而不少人都瞧不起他。

劉璋這會兒正拿不定主意,也顧不得法正其人如何,忙問:“孝直有何辦法決之?”

法正笑道:“也沒什麼出奇的。現有成都令李嚴李方正,此人原爲荊州僚屬,不偏不倚所言可信,主公何不把他找來問個究竟。他若言諸葛亮誠遜可交,主公便遣使通之;他若言諸葛亮奸詐無狀,就此作罷又有何妨?”

法正一席話給劉璋提了醒,馬上派人去請李嚴,張鬆、劉巴兀自氣哼哼的,揣着手互不理睬。不多時李嚴就到了,劉璋焦急相問:“李縣令,你曾在荊州爲官多年,想必對諸葛亮頗有耳聞,未知其人如何?”

李嚴正在城裡巡街,突然被他們叫來本就一頭霧水,劉璋沒頭沒尾問了這麼一句,更不知是何意圖,只一遲疑黃權猛然插口:“李方正,你初到蜀中就被任爲成都縣令,主公待你不薄,可要實話實說!”

張鬆心裡也沒底,跟着囑咐道:“我聽聞諸葛亮乃謙謙君子,你可萬不能妄言!”

他倆這麼一嚇唬,李嚴越發遲疑,只覺堂上衆人所有人都直勾勾盯着自己,更不知說什麼好了。法正一旁笑道:“諸公切莫多言……李縣令,你放膽直言。”

李嚴瞥了一眼滿面春風的法正,似有所悟,牙一咬心一橫,猛然抱拳道:“據在下所見,劉玄德雖有縱橫之志,然難成大事!”

他這話說的不溫不火,導致帳下謀士繼續爭吵了起來,而這位素來缺乏主見的益州牧決心體體面面做回主,環顧堂上羣僚朗聲道:“方正一言疑慮盡消,我決定了,就請諸葛亮入蜀征討張魯!”

得意者得意,悵然者悵然,張鬆不待劉巴開口搶先出班施禮:“我主英明,此舉必能保我蜀中無虞!”

劉巴、王累等人兀自爭取:“萬萬不可,主公三思啊……”

法正拱手讓出李嚴,轉身笑道:“天下之事多因爭論而廢,諸公如此喋喋不休又有何益?既然李縣令之言仍不能解列位顧慮,不妨遣一人先往公安拜會諸葛亮,明爲宣示結好,暗中窺伺其人,回來再做決定。”

“此言甚善!”劉璋覺得這個和稀泥的主意有理,“不知哪位願往荊州?”

張鬆趕緊接過話茬:“既然孝直有此提議,何不遣他前去?”

“不可不可。”法正連忙擺手,“在下無才無德難堪重任,況列位爭執多有異議,我若前去回來言好言壞,只怕都要落埋怨!”大夥一聽全泄了氣——你出的主意你都不願落埋怨,燙手的山芋往別人手裡掖,這叫什麼人啊!

他越不答應,張鬆越要勸:“孝直賢弟,益州岌岌可危,當此時節豈可推諉?你去總比別人去好,若心懷不軌之人前往拜謁,只恐從中作梗壞了大事。”說着話他還特意瞥了劉巴等人一眼。

劉巴頓時火冒三丈:“張子喬!你休要含沙射影,你恐我前去作梗,我還怕你前去賣主禍國呢!”

“哼。”張鬆冷笑一聲,“既然咱們各有見地互不相信,看來還只能偏勞孝直了。”

法正越發推辭:“在下官職卑微素無聲望,豈可唐突諸公?通使不成事小,折了主公和列位的臉面事大,張別駕還是另請高明吧。”衆人聽此言無不齒冷——說這等酸溜溜的話,豈不是拐着彎抱怨官小?殊不知這麼一想就上了當,大家都以爲法正故意藉機求官,竟無人思忖他對劉備是何立場!

劉璋也不得不發話了:“孝直,誰說你素無聲望?令尊令祖皆我大漢名士,你若辦好此事,我一定升你官職!”

“謝主公!”法正聞聽此言立刻答應,“在下不求高官厚祿,只願爲主公多多效力。”衆人越發竊笑——這麼露骨,還不求高官厚祿,虧你說得出口。

於是一番爭論就此敲定,以軍議校尉法正爲使前往公安拜謁諸葛亮,回來後再作定奪。羣僚有的滿意,有的嘆息,有的已漠不關心,辭別劉璋紛紛而去。法正卻又畢恭畢敬聽劉璋嘮叨一番,這才離開幕府。

不過他沒有回自己宅邸,而是三繞兩繞,來到幕府後門一個僻靜之處,早有輛馬車停在那裡等候。車簾微微掀開一道縫隙,露出張鬆那張陰沉的臉:“怎麼現在纔來?”

“我恐有人尾隨,多繞了幾圈。”法正四下望了望,見無旁人注意,迅速躥上馬車——其實他二人早事先串通好了,剛纔法正的推辭只是做戲!

確實如劉巴所料,張鬆力主請諸葛亮入蜀絕非出於好意,實有不可告人之心。劉璋闇弱無能,他便有意出賣蜀地,另尋可輔之主,欲爲內應將益州拱手相送,並以此爲進身之階。今諸葛亮佔領荊州最爲近便,沒有比之更合適的對象了。另外法正因懷才不遇也對劉璋頗多不滿,因而與張鬆一拍即合,兩人都想要賣主求榮,故意做這場戲欺瞞衆人,如今計謀得逞,由法正出使劉備,結果可想而知!

“方纔你嚇我一跳。”張鬆猶有懼色,“怎麼把李嚴扯進來了,他又不是咱們的人,萬一言稱劉備不可信,豈不誤了咱們?”

法正卻毫不在意:“放心,我料定他一定會說好話。”

“事先又未通謀,你怎知曉?”

法正冷笑道,“前日我偶然與他閒聊,他提起鬼谷子之言:‘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你聽聽,這位縣令爺是何心腸?如此精明之人焉能瞧不出劉璋是什麼材料?八成此刻心裡也正盤算着謀求下一個進身之階呢!這時候牽出諸葛亮,他樂觀其成豈能反對?”

張鬆手捻鬍鬚不禁歎服:“孝直,你果真神機妙算。”

法正聞聽誇獎毫不謙虛,反而朗朗大言:“我本就有運籌帷幄扭轉乾坤之能,只恨劉璋有眼無珠,羣僚嫉賢妒能,若非他們相逼,我豈能另謀他主?此番去荊州我倒要看看這諸葛亮是何貨色,若不能厚待於我,我還要另尋他人。”世間有才之人未免都有點兒驕傲自大,但自大到他這個份上卻也不多!

張鬆可沒他那麼挑剔,唯恐他一時快意反誤大事,趕緊囑咐:“你見了諸葛亮萬不可禮數有缺,倘若能引他入蜀篡奪蜀地,日後必能身列雲臺成一代功臣,何愁仕宦不順?你回來後一定要極力美言,促成劉璋請他入蜀。等過幾日我再設法叫孟達領兵前往,有你二人爲諸葛亮出謀劃策,我從中內應,何慮益州不失?”孟達乃先朝涼州刺史孟佗之子,如今在蜀中爲將,與法正相厚,也是通謀者。

法正兀自咬牙切齒:“等我幫諸葛亮平了蜀地,一定要讓那幫騎在我頭上的人見識見識我的威風,看誰還敢輕視我法某人!”

張鬆真拿這個桀驁不馴、睚眥必報的人無可奈何,還要勞他辦事,也不便說他什麼,只得搖頭慨嘆:“孝直,你也是賢臣名士之後,脾氣怎這麼不好?”

“這你就不懂了。”法正伸個懶腰,大模大樣倚在車上,侃侃而論,“我法氏一門最能安於世道。昔日我曾祖遇清明之君,故而大展其才成就功名。我祖父遇外戚、閹宦之世,故洗耳南山隱居不仕。我父親遇黨錮之赦,故迴歸朝廷中庸一生。可我呢?趕上這麼個爾虞我詐的世道,就得精通權變入鄉隨俗。若能尋一個可保之主助他成就大事,便能平步青雲!抱着益州這隻金碗焉能不獻?什麼良心道義,依我看都是欺人之言。這就是個昧良心的世道!”

第362章 果真三千斤第160章 徐州戰事第365章 安息的遠征軍第79章 獨眼夏侯第352章 扒光羅馬人第246章 登基大典第261章 全線潰敗第234章 最後一步第274章 事情一籮筐第318章 蘿蔔與大棒第114章 淒涼天子第148章 收服龐統第70章 開啓農業革命第209章 出兵兗州第180章 蔡昭姬第223章 森林飛行軍第41章 再敗呂布第154章 軍校第66章 出兵壽春,中途缺糧第367章 被迫投降第273章 卑鄙的夏侯惇第101章 浪費時間第298章 對豬哥宣戰第100章 河北軍議(下)第239章 天下大勢第254章 真正開端第308章 死而復生第294章 窮途末路第346章 海峽戰爭第293章 三楊獻城第293章 三楊獻城第64章 拉攏呂布第261章 全線潰敗第242章 迴歸鄴城第380章 殺戮第328章 兩岸聯姻第325章 挖墳掘墓第362章 果真三千斤第311章 臨陣倒戈第229章 對抗貴霜第323章 如有神助第71章 禰衡出鏡第214章 男兒當有爲第295章 三楊獻美第332章 吊打周瑜第234章 最後一步第127章 二顧茅廬第176章 出兵途中第193章 深入敵穴第357章 程閔的紙幣第129章 重新規劃第16章 路遇高順第80章 美女杜氏第140章 襄平保衛戰第106章 賈詡出馬第138章 襄平城外第一戰第227章 突發其變第294章 窮途末路第53章 設計誅劉備第49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第69章 擊退鄧濟第14章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第261章 全線潰敗第137章 戰前準備第256章 又見投石車第350章 議和人選(下)第19章 潁川事畢第99章 勸降張繡第259章 夜襲烏巢第375章 貧窮的羅馬第33章 鮑信身死,于禁歸順第48章 皇帝出逃第65章 孔融推賢才第356章 那叫福壽膏第364章 抵抗安息第347章 波斯灣之戰第61章 兵敗而歸第27章 盟軍解散第227章 突發其變第92章 臧霸來降第135章 大和民族第333章 苦肉計第170章 郭嘉命不久矣第145章 處置俘虜第169章 兵發幷州第104章 揚兵河北第74章 曹操撤退第192章 離間計第213章 鄧艾第307章 用我鮮血換弘威復生第256章 又見投石車第171章 拿下幷州第7章 進入洛陽第105章 脣槍舌戰第314章 大王叫我來巡山第203章 程閔來了第360章 福壽膏大賣第178章 白狼之巔第200章 呂布的宣戰(上)第268章 誘敵出擊
第362章 果真三千斤第160章 徐州戰事第365章 安息的遠征軍第79章 獨眼夏侯第352章 扒光羅馬人第246章 登基大典第261章 全線潰敗第234章 最後一步第274章 事情一籮筐第318章 蘿蔔與大棒第114章 淒涼天子第148章 收服龐統第70章 開啓農業革命第209章 出兵兗州第180章 蔡昭姬第223章 森林飛行軍第41章 再敗呂布第154章 軍校第66章 出兵壽春,中途缺糧第367章 被迫投降第273章 卑鄙的夏侯惇第101章 浪費時間第298章 對豬哥宣戰第100章 河北軍議(下)第239章 天下大勢第254章 真正開端第308章 死而復生第294章 窮途末路第346章 海峽戰爭第293章 三楊獻城第293章 三楊獻城第64章 拉攏呂布第261章 全線潰敗第242章 迴歸鄴城第380章 殺戮第328章 兩岸聯姻第325章 挖墳掘墓第362章 果真三千斤第311章 臨陣倒戈第229章 對抗貴霜第323章 如有神助第71章 禰衡出鏡第214章 男兒當有爲第295章 三楊獻美第332章 吊打周瑜第234章 最後一步第127章 二顧茅廬第176章 出兵途中第193章 深入敵穴第357章 程閔的紙幣第129章 重新規劃第16章 路遇高順第80章 美女杜氏第140章 襄平保衛戰第106章 賈詡出馬第138章 襄平城外第一戰第227章 突發其變第294章 窮途末路第53章 設計誅劉備第49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第69章 擊退鄧濟第14章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第261章 全線潰敗第137章 戰前準備第256章 又見投石車第350章 議和人選(下)第19章 潁川事畢第99章 勸降張繡第259章 夜襲烏巢第375章 貧窮的羅馬第33章 鮑信身死,于禁歸順第48章 皇帝出逃第65章 孔融推賢才第356章 那叫福壽膏第364章 抵抗安息第347章 波斯灣之戰第61章 兵敗而歸第27章 盟軍解散第227章 突發其變第92章 臧霸來降第135章 大和民族第333章 苦肉計第170章 郭嘉命不久矣第145章 處置俘虜第169章 兵發幷州第104章 揚兵河北第74章 曹操撤退第192章 離間計第213章 鄧艾第307章 用我鮮血換弘威復生第256章 又見投石車第171章 拿下幷州第7章 進入洛陽第105章 脣槍舌戰第314章 大王叫我來巡山第203章 程閔來了第360章 福壽膏大賣第178章 白狼之巔第200章 呂布的宣戰(上)第268章 誘敵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