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個拳擊手

築城之爭,是戰略之爭的具體化。

如果採取戰略攻勢,則需要在關外築城。如果採取戰略守勢,則需要築山海重關。

我個人認爲,如果不能在野戰中與敵爭鋒,就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在關外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大打堡壘戰,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純屬無意義的糾纏。

只有暫時休整,積蓄力量,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從關內出動大軍,對敵發起雷霆一擊,才能徹底擊敗後金。

因此,無論從防守還是進攻的角度看,築山海重關無疑是最省力,最有效,最長遠的手段。

然而在袁崇煥等一批雄心勃勃又缺乏實際經驗的中下級軍官的鼓動下,最終天啓還是放不下鼻子上那點肉。

在關外長期與後金消耗,不但始終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問題越來越嚴重,並引起了內部問題,使明朝內外交困,最終拖垮了明朝,這是明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然,後來人有他們的失誤,不能全怪當時的人,但是當時的人開了一個“好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是後話,我們以後再說。先來看看王在晉爲什麼要修築山海重關。

王在晉等主張建山海關重關,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山海關本身有缺陷。山海關外的峰巒高於山海關城牆,“斗城如鍋底之形”,關城外圍的高嶺好比鐵鍋的邊沿,而關城就如同鍋底。

山海關外這些高嶺對關城有可乘之勢,尤其是歡喜嶺,“蜿蜒綿邈,緊抱關門”,敵軍若站在嶺上,既能一覽城中的情況,又能居高臨下發動攻擊。如果敵軍在嶺上架設大炮轟擊城牆,山海關將很快崩潰。

因此,一旦後金軍佔領了這些高嶺,他們就具備了地利優勢,明軍反而沒有依仗城牆的優勢。

以前明朝在關外統治牢固,城堡衆多,山海關還算是在內地,邊防的壓力並不大,如今關外土地盡失,無堅可守,無險可憑,山海關已經成爲了“衝邊絕塞”。

因此必須解決這個重大隱患,將這個內地與關外之間唯一的屏障,建成爲不可逾越的天塹。在八里鋪設重關,關外的高嶺盡收關內,不僅解決了這個問題,還起到了雙保險的作用。

其次,山海重關守住的把握很大。因爲山海重關離山海關很近,便於得到山海關的支援,敵人無法對關城形成合圍,守起來容易得多。

再次,設山海重關省力,因爲山海重關很近,關內物質易於運到。

第四,可以進行堅避清野。後金統治地區經濟落後,受氣候影響大,無法供養大規模的軍隊。一旦進行戰爭動員則勞動力短缺,土地荒蕪,因此必須以戰養戰。明朝在戰不能勝的情況下,實行堅壁清野,無疑是一個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戰略收縮,建築山海重關。

建寧遠城的好處是,從表面上看能夠恢復河西的二百里國土,並與覺華島形成犄角之勢,拱衛山海關。不過本來後金對河西就棄而不守,無謂恢復不恢復,至於河東,只有通過戰略決戰才能恢復,從長遠看,守寧遠更不利於集中力量進行戰略決戰,因而不利於恢復河東。

在寧遠戰役和寧錦戰役中,寧遠和錦州雖然沒有被攻破,但仔細分析其原因,並不說明寧遠和錦州是守得住的。

寧遠戰役中,努爾哈赤主要目的是搶糧,對河西土地並不感興趣。因而在覺華島得手後就對寧遠城失去了興趣,只打了兩天就撤了。

寧錦戰役中後金沒有拿下寧錦主要是因爲後勤跟不上,如果糧草充足的話,只需要圍而不攻,城裡就得餓得人吃人,就得投降。後來的戰爭可以證明這一點,而山海重關不存在這個問題。

對於上述兩場戰役我們後面將作詳細介紹,在此暫時略過。

覺華島在冬季海河冰封以後會與陸地連接爲一體,冰面足以支撐後金騎兵通過,島嶼周長相當可觀,鑿冰的速度跟不上結冰的速度,有這種重大隱患的存在,覺華島自身難保,在寧遠戰役中的巨大損失己經證明。

即使是夏季無冰的時候,覺華島也難以增援寧遠,因爲的水軍到了陸地就成了步兵,步兵是無法與騎兵抗衡的,況且還須氣象條件配合,如果風向不對,登岸都很困難,更不可能進行增援。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當時山海關關城自身存在重大隱患,排除這個隱患纔是當務之急,不彌補這個隱患,而將修築重城的物資從山海關源源不斷的搬運到二百里外,去修寧遠是不明智的。

然而是對是錯,我說了不算,還得天啓定奪。

天啓原本是支持王在晉修築山海關重關的意見的,並且工程己經上馬實施。

但是當他看到袁崇煥等人有“積極進取”的願望,就產生了動搖,覺得“士氣可用”,在“老成謀國”的孫承宗老師的勸說下,他終於改變了主意,廢了王在晉和他的主張,採取了戰略進攻的態勢。

從此明朝與後金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明朝在關外大力修築城堡威脅後金,後金則不時前來拆毀城堡順便進行搶劫。

這種情況就像是拳擊比賽進行到第十二個回合,吃虧的一方急於挽回損失,雖然筋疲力盡,跌跌撞撞,傷痕累累,滿臉是包,卻張牙舞爪玩命追打對方。而優勢一方得了便宜賣乖,只想早點終止比賽,不停的騰挪躲閃,開展防守反擊。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最終,明朝被擊倒,後金以ko方式取得比賽勝利。

第五章 奪情三人行第三章 兩隻蒼蠅第二章 袁崇煥初露鋒芒第三章 劉興祚之死第五章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的原因分析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九章 扳倒莽古爾泰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十章 打仗與踢球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一章 浪子回頭第三章 趕鶴上架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三章 趕鶴上架第一章 稱王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四章 翻案第七章 下雨收衣服嘍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進攻第三章 明代國嘴第三章 兩個拳擊手第十一章 皇太極專制集權第十章 好大的膽子第七章 孫傳庭復出和柿園之役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八章 將相不和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六章 出山西記第七章 孫傳庭復出和柿園之役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七章 新朝大換血第二章 紅丸案第九章 開鐵悲歌第十章 孫傳庭俘殺闖王第六章 虎兕出於匣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進攻第七章 孫傳庭復出和柿園之役第十一章 皇太極專制集權第四章 翻案第二章 無爲而治第七章 孫傳庭復出和柿園之役第一章 稱王第三章 明代國嘴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四章 誅殺毛文龍第六章 蛟龍出海第十七章 最後的輝煌第四章 誅殺毛文龍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二章 紅丸案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前 言 一段隱晦的歷史第六章 出山西記第十章 遼瀋大戰第十三章 別拿太監不當幹部第一章 女真問題的由來第十章 打仗與踢球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一章 梃擊案第十章 仁慈的暴君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戰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第三章 劉興祚之死第二章 袁崇煥初露鋒芒第二章 紅丸案第七章 己巳事變之戰神隕落第二章 金蟬脫殼第十一章 東林的覆滅第十章 遼瀋大戰第九章 纏夫追烈女第二章 金蟬脫殼第七章 新朝大換血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四章 鬆錦大敗第九章 袁崇煥語錄第十六章 寧錦大捷第八章 正確認識薩爾滸之戰第十三章 蝙蝠俠祖大壽第一章 梃擊案第十一章 鷸蚌相爭第一章 稱王第三章 喪鐘因誰而鳴第九章 扳倒莽古爾泰第十章 攤牌前 言 一段隱晦的歷史第十一章 東林的覆滅第六章 襄城之戰和水淹開封第十章 楊嗣昌敗亡第三章 明代國嘴第二章 寧遠兵變第十章 仁慈的暴君
第五章 奪情三人行第三章 兩隻蒼蠅第二章 袁崇煥初露鋒芒第三章 劉興祚之死第五章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的原因分析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九章 扳倒莽古爾泰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十章 打仗與踢球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一章 浪子回頭第三章 趕鶴上架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三章 趕鶴上架第一章 稱王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四章 翻案第七章 下雨收衣服嘍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進攻第三章 明代國嘴第三章 兩個拳擊手第十一章 皇太極專制集權第十章 好大的膽子第七章 孫傳庭復出和柿園之役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八章 將相不和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六章 出山西記第七章 孫傳庭復出和柿園之役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七章 新朝大換血第二章 紅丸案第九章 開鐵悲歌第十章 孫傳庭俘殺闖王第六章 虎兕出於匣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進攻第七章 孫傳庭復出和柿園之役第十一章 皇太極專制集權第四章 翻案第二章 無爲而治第七章 孫傳庭復出和柿園之役第一章 稱王第三章 明代國嘴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四章 誅殺毛文龍第六章 蛟龍出海第十七章 最後的輝煌第四章 誅殺毛文龍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二章 紅丸案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前 言 一段隱晦的歷史第六章 出山西記第十章 遼瀋大戰第十三章 別拿太監不當幹部第一章 女真問題的由來第十章 打仗與踢球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一章 梃擊案第十章 仁慈的暴君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戰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第三章 劉興祚之死第二章 袁崇煥初露鋒芒第二章 紅丸案第七章 己巳事變之戰神隕落第二章 金蟬脫殼第十一章 東林的覆滅第十章 遼瀋大戰第九章 纏夫追烈女第二章 金蟬脫殼第七章 新朝大換血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四章 鬆錦大敗第九章 袁崇煥語錄第十六章 寧錦大捷第八章 正確認識薩爾滸之戰第十三章 蝙蝠俠祖大壽第一章 梃擊案第十一章 鷸蚌相爭第一章 稱王第三章 喪鐘因誰而鳴第九章 扳倒莽古爾泰第十章 攤牌前 言 一段隱晦的歷史第十一章 東林的覆滅第六章 襄城之戰和水淹開封第十章 楊嗣昌敗亡第三章 明代國嘴第二章 寧遠兵變第十章 仁慈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