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同化 (1)

產品個性化或者品種多樣化的實際需求主要來源於情感選擇。市場上可容納產品種類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是:起初人們在選擇產品時都是功能傾向性的。當功能性的需求滿足之後,引起對產品的情感訴求,需求大體上就是這樣進化而來的。一個行業的產品通常的進化路徑是:多樣化—標準化—多樣化—同化。

各種產品都在個性化似乎已經成爲不需要討論的常識,更重要的是,它總是和我們觀察到的事實以及商業邏輯相符。我們看到任何產品都在拼命地向多樣化的方向延伸,各個汽車廠商都在擴張他們的產品線。當人們居住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希望住宅要個性化,當人們吃飽飯的基本需求滿足之後,希望食品更加多樣化等等。

事實確鑿,但是,這極有可能是我們觀察的時間不夠長,觀察的範圍不夠大等原因造成的假象,從進化論的觀點、角度推理,世界總是在多樣性和趨同性之間轉換。當一種產業趨於穩定時,其標誌性的事件就是產品種類的減少,公司數量的減少,分化被趨同取代。

產品也像物種一樣,一個大的地理範圍相對於小的地理範圍而言,產品的種類是比較多的。另外一方面,唯有地理上的隔離,纔有利於新物種的產生。在不進行隔離的區域,由於和各種變異之間相互競爭,相對就不容易產生新物種。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每個消費者的選擇看來是大大增加了,但是,就總的產品種類而言,趨同纔是真正的趨勢。

隔離對於新物種的產生是至關重要的。當自然選擇的壓力有利於每一種物種對環境以及與其他物種共同演進的時候,它禁止新物種的形成。從歐洲移居到北大西洋桑帕斯島上的兔子,在400年後的今天,大小隻有歐洲兔子的一半大,喜歡夜間活動,無法和歐洲兔子**,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物種。中國的山雀由於地理的隔離,南方的山雀和北方的山雀已經不能**,從物種的分類上講,已經是兩個不同的亞種。隔離通常會加速分化,而缺乏隔離的物種就很難分化出新的物種。這大概就是爲什麼一些關鍵的發明創造不是在兵強馬壯的大公司而往往從小企業的車庫中產生的原因。

由於交通和信息的發展,世界經濟正在喪失隔離。一些商業模式和產品形態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出局,儘管每個人的選擇似乎更多了,但是,將來的巴黎、紐約和胡志明市可能沒有任何不同。

產品是被選擇出來的

據說從生物學的分類上看,狗是單一種裡品種最多的,據科學家估計,目前狗大約有700~800種。這與我們前文所說的歸化的植物在種的概念上數量非常少是完全相反的。我覺得這種情況暗示了人們選擇產品的傾向性。

作爲一種馴化的動物,與漫長的生物進化史相比,狗的進化歷史非常短暫。何種原因使它們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產生了這麼多的品種?達爾文在他的曠世著作《物種起源》裡就進行了令人驚歎的邏輯演繹。他排除了一開始人們豢養的野狗品種多,或者通過人爲的雜交形成更多品種的可能性。簡而言之,狗的品種多是因爲人們的需求多樣化造成的。

在狗的世界裡,人成爲了它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同的需求就構成了不同的環境選擇因素。作爲一種有實用功能的動物,狗在馴化之初就有比較多樣的功用,牧羊犬和獵犬有不同的要求,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歐洲竟然進化出一種無毛的狗,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冬天用來給人取暖。

我猜測,狗的品種迅速增加是近代的事,其原因在於狗的核心功能的喪失,當人們不再將狗看成是一種功能性動物時,狗的邊緣功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對狗的選擇標準建立在個人偏好的基礎之上,而個人偏好又是如此的多樣,於是,多樣化的環境因素形成了。

其他家養動物則提供幾個有限的細分市場,在這些細分市場趨同的要求下,對品種的選擇極其有限。比如牛大體上只有耕牛、奶牛、肉牛幾個種類,事實上,耕牛也已經被迅速淘汰,最後只剩下兩種主要的牛。

以此推論,若干年後,像牛或者雞這樣的功能型動物很有可能成爲品種最少的單一物種。這一切並非建立在應用現代基因工程的技術基礎之上,只是通過自然的有性繁殖,選擇標準的不同就會造成物種數量的極大差別。

不管是產品還是商業模式或者說是時下比較時髦的名詞—業態,都在以人們目不暇接的速度進化,就像生物進化一樣,能夠留下來的遠小於變異出來的品種,發明創造也是這樣,能夠存於世上的只是少數。

當我們並不知道世界是在趨同還是多樣化時,除了判斷行業所處的階段以外,我們只需要問自身所處的行業最後變成狗行業還是牛行業就可以了。狗行業是典型的情感偏好型,而牛行業則是功能偏好型。

現實中,我們發現多數的行業正在變成“狗”行業,而只有少部分的行業變成了牛行業。例如,計算機和手機是非常接近的兩個“種屬”,計算機即將變成牛行業,而手機則越來越像狗行業。那麼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正如狗和牛一樣,計算機成爲了一個毫無爭議的功能型產品,手機則和情感偏好聯繫在一起了。

這是一個普遍原理,功能型產品將會非常趨同,情感型產品將變得多樣化。你要想判斷一個行業的產品是多樣化還是會趨同是困難的,但是讓你去判斷它是依賴於功能細分還是情感細分則要容易得多。如果是前者,不管分得多麼細,最終的結果數量都非常有限,而後者的數量則比較多。

這個結論的推論仍然非常正確:

假定時間是一個常量,比如就當下來看,功能型的產品品種就比較少,而情感選擇型產品品種就比較多。現實中,往往沒有純粹的功能型產品,也沒有純粹的情感型產品,其種類的最終數量取決於功能和情感在選擇時的百分比。

如果時間是一個變量,則日後產品的品種取決於功能和情感在選擇時的百分比。

服裝是一個產品種類非常多的行業,並且其產品形態永遠處於變化之中。西班牙的ZARA公司和瑞典的H&M公司每年都要推出超過10000種不同款式的產品。任何地點的人們都存在越來越多的選擇。

事實的背後則是10000種衣服在各國看來都比原來的1000種多,但是原本全球共有大約10萬種衣服,現在已經縮減成了10000種,因爲全球在趨同。從進化的規律來看,ZARA公司和H&M公司同時利用了趨同和分化兩個規律。

我們常常聽到的名詞是兩極分化,而實際上兩極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多極纔是常態。不管是兩極還是多極,呈現出來的一種共同的規律都是分化產生的聚類效應,把原來非常離散的偏好集中於幾個有限的種類之上。這就是分化和趨同的對立統一規律。

科學家把大小兩種水蚤養在一起,起初由於資源豐富,兩者的數量都有增加,過了一段時間,一種水蚤就消失了,只剩下其中一種水蚤。歐洲一種百靈鳥引進到美洲之後,不久就成了一種優勢物種,原來的百靈鳥被排擠到一個很小的地方生存。這就是所謂的競爭排除原理。若兩種生物需要完全相同的生態環境,通常就會發生競爭排除現象。

現代社會提供了同樣的力量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大家要開一個不知所措的分析會議時,事先大家可能都沒有任何成見和主張,如果會開得足夠長,一定會分化成幾種意見。

人們購買產品的行爲如出一轍,流行之所以一再發生,就是這種分化產生的聚類效應在起作用。心理學的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討論總是會使意見集中成幾派,這些意見可能是對立的,但是從意見的種類上看卻在減少。

現代社會,也就是最近若干年,世界發生了一個明顯的變化,極度加強了這種效應,信息傳播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和成本的極度下降,使分化的效果在全球範圍蔓延。

其結果使原本區隔的環境歸一化了,這並不難理解,100人聚集在一個房間開會,最終可能會形成5種意見。假如把這100人均分到10個房間,最終可能會產生20種意見。

現代傳播方式,把原本在世界各地開會的人一下子召集到一起,其結果是分化種類會減少。

觀察的事實也證實了這種推理,比如,很多民族服裝正在日益縮小其領地,全世界的人都穿類似的襯衣上班。

莫斯科維斯和扎瓦羅尼在1969年觀察發現,討論可以加強法國學生本來就對總統所持的積極態度,同時也可以加強他們原本對美國所持的消極態度。

新的產品看來是層出不窮,而實際情況,只是對於選擇來說如此而已。就產品的總體種類而言,趨於減少也是一個事實。

服裝是一種原來依賴於地理區隔的產品,而手機幾乎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的產品,種類雖然越來越多,而事實背後的真相是,只有少數手機獲得了用戶的青睞,MOTO的超薄手機一款就賣出去5000萬部,而大多數的手機可能只銷售了數萬部。

汽車也呈現出同樣的規律,儘管各個公司拼命地設計更多的產品,以便增加銷售出去的機會,可是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只是幾款明星產品。世界上,每天都會推出大量的唱片,可是流行的就那麼幾首。不要輕信所謂的長尾理論,它只在邊際成本爲零的行業才適用。

從極端的角度來看,世界越一體化,整個市場所能容納的產品種類越少。在達爾文的年代,尚沒有發現遺傳的物質—DNA,甚至無法大致地推測地球的年齡。他的準確觀察和縝密的推理不得不令人高山仰止。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發現,澳大利亞存在鴨嘴獸等許多珍奇物種,而地理範圍較大的洲則沒有這些動物,加拉帕戈斯羣島的一種山雀(被命名爲達爾文雀)多達14個變種,而1000公里外,氣候條件類似的南美洲則只有兩種這種鳥。

他認爲這種現象是由於在較大的範圍內生存競爭更激烈,所以很多種類被淘汰了。雖然總體來看,大的地域生物的種類更多,但是如果喪失了隔離,物種的數量將不可避免地減少。“飛機草”原產於中美洲,現在南美、非洲、亞洲熱帶地區廣泛分佈。20世紀20年代作爲香料植物引入泰國栽培,1934年在雲南南部首次發現,現已侵入海南、廣東、臺灣、廣西、雲南、貴州、香港、澳門等地,並向亞熱帶進犯。飛機草可危害多種作物,侵犯牧場,當其長到15釐米或更高時,會明顯侵蝕土著物種,還能釋放出化學物質,有較強的異株克生作用,可抑制鄰近植物生長,還能使昆蟲拒食。生物界如此,商業也會呈現出這種規律。

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區的產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聯絡和各方面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侷限性將成爲不可能,於是有許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這是馬克思在1848年發表的《宣言》中寫下的一段文字。在馬克思的時代,只有工業化的力量存在,信息技術的進步,爲全球趨同插上了翅膀。到今天,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世界正在趨同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44章 分化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44章 分化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1章 前言 (1)第1章 前言 (1)第16章 試錯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47章 同化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3章 分化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16章 試錯 (2)第15章 試錯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47章 同化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43章 分化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16章 試錯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48章 同化 (3)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6章 同化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
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44章 分化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44章 分化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1章 前言 (1)第1章 前言 (1)第16章 試錯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47章 同化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3章 分化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16章 試錯 (2)第15章 試錯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47章 同化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43章 分化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16章 試錯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48章 同化 (3)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6章 同化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