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一日傍晚,皇家送親的隊伍來到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這座美麗的城市東鄰武威,西連酒泉,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經過數十天的戰鬥,打敗匈奴之兵,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漢武帝從霍去病的奏章中“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通西域之路”之詞語中,取“張掖”而得名,在此地開始設立了張掖郡。張掖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加上有黑河之水灌溉,經過十幾年的建設,這裡環境優美,物阜民豐,草原遼闊,素有“金張掖”之稱。當時有詩讚其美:“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

漢武帝爲了培養強大的騎兵消滅草原上的匈奴勁敵,聽從霍去病的建議,在張掖地區的黑河與山丹河流域,巴丹吉林沙漠南沿,龍首山腳下的山丹草原建立了“皇家養馬場”,繁育優良的軍馬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軍隊,以提高騎兵的戰鬥力。所以,山丹馬場從西漢時“皇家馬場”起,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目前,其規模和馬的品質仍然是亞洲馬場之最。

細君公主到達張掖以後,有人獻上來一小筐當地臨澤的小棗,她看着柳條筐中的小棗,你挨着我,我擠着你,個個全身紫紅或大紅透着光澤,小而橢圓,有些小棗圓地可愛。在來人一句“一日吃三棗,一生不顯老,”語言的誘惑下,她拿起一枚放在嘴裡輕輕一咬,“喀嚓——”一聲,酥脆的棗肉碎在嘴中,細嚼幾下,一股甜汁充盈滿口,帶着微微酸味和青香味流入臟腑。因爲脆甜她又貪婪地拿起了第二枚小棗……。阿嬋、阿菱和其他宮女們看到一向挑食的公主竟然如此,紛紛過來取棗放在口中,邊幹活邊吃棗了,爲了一嘴不可二用,連一些簡單的交流都用手勢代替了。

在張掖細君公主飲食以麪食爲主。比較富的地方特色的搓魚面、餈耳子、羊肉粉皮面筋、香飯、煎血腸、魚兒粉、灰豆湯、雞肉卷子全都端上來了。過了一會兒,端上來了山丹油果子、糊餑和豆腐腦兒等膳食。最後又上了手抓羊肉、清湯羊肉和臘羊肉。根據當地“無酒不成禮”之風俗,不管客人喝與不喝,又敬上了黃酒、南酒、燒酒。

可是,細君公主對於餐桌上的一盆炮仗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炮仗子,顧名思議就是爆竹,是當地回族的一種湯麪,就是把麪條揉的很硬很滑,比一般麪條的面要多揉幾道,揉好面之後,醒上十多分種,然後把麪條揉成像小手指那麼粗的圓條,再掐成像小手指那麼長的段,個個如小炮仗一般。炮仗子湯飯,一般用生氽法制作,在鍋裡添好涼水後,再放上新鮮羊肉,適當的辣椒、熟清油、調料、青菜、西紅柿等,將炮仗子面棍在鍋內滾上幾滾煮熟,再放入蔥蒜姜、花椒麪、胡椒麪、醬油、醋、鹽,其味美不勝收,吃到嘴裡有放炮仗的味道,滿嘴火辣辣的,越吃越想吃,使人胃口大開,欲罷不能。

飯後,細君公主坐在客廳裡慢慢地消食喝茶,她在想今天張掖的地方食品真好吃,尤其是回族的炮仗子味道真是好。揚州的飯菜雖然細膩好吃,多以甜軟爲主,既沒有西安與寶雞麪食的花樣,也沒有武威和張掖食品麻辣豪放,譬如炮仗子麻辣刺激的食慾,就使人抵擋不住誘惑。如果把這種食品帶到烏孫……對,把沿途的特色食品和廚藝都帶到烏孫國,自然就是一件趣事了。於是她說道:

“阿嬋,過來!”

“公主,有事?”正在忙活的阿嬋走過來問道。

“你識字,把沿途各地我們吃過的食品做法都記下來。”細君公主思量着說道。

“公主,記這些幹什麼?我們還在烏孫國開館子賣飯?”阿嬋不解地問道。“讓你記你就記唄!”阿菱在一旁攛掇道。

“來,給你去記。”阿嬋明知阿菱沒有她識字多,還是笑着搶白了她一次。

“不要囉嗦了,你們兩人一同回憶記錄吧!”公主說道。

“是!”阿嬋與阿菱聽到公主的話,回答後相互吐了一下舌頭。

“從今以後,凡是在揚州沒有吃過的飯菜,都要記錄下來品名與做法。”細

君公主又說道。

“是!”兩人隨即又答道。

就在他們幾人說話的時候,張疆域特使派人隔着門口的竹簾稟報:有內地商賈張奎元求見公主,請公主定奪!

快嘴的阿嬋剛想說什麼?被細君公主用手製止了。她坐在那裡慢慢地想……商賈張奎元,公主努力思索着,我不認識他啊!他怎麼有如此膽量要面見他不認識的公主?

細君公主想,在“重農抑商”的當代,朝廷的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商人乘車騎馬,致使商人地位極其低下。在漢朝人的眼裡,這些商人屬於“七科謫”,就是七種低下不同身份的人,分別指:犯了罪的官吏、殺人犯、入贅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過商人的人、父母做過商人的人、祖父母做過商人的人。在這七種人之中,與商人有關的就佔了四種。百姓們認爲這些商人不耕不織,唯利是圖,算不上百姓中的良民,因此身份非常鄙夷。當時的官吏也認爲,這七種人重視利益,輕視生命,有冒險精神,故此戰鬥力很強。因此,就經常徵發他們去前線打仗。

在當時的漢朝,自從張騫開闢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而獲得尊貴的地位以後,一些吏士爭着給朝廷上書,闡述外國物產的稀奇古怪以及通使的利害關係,請求出使。漢武帝劉徹因爲西域偏僻遙遠,並非人人都樂意去,便接受他們的言論,給予出使的符節,招募官吏和百姓而不問應募者的身份資歷,爲這些人準備好隨行人員打發他們出使,以此擴大出使西域人員的來源。

這些人員在出使期間,沿途利用職位難免有經商和劫掠財物的現象,以及執行使命時違背漢武帝的旨意,漢武帝因爲他們熟悉西域的情況,就每每審查他們並致以重罪,但是不至於要了他們的性命,進一步激發他們發奮去立功贖罪,再次請求出使西域。出使西域的緣由五花八門,層出不窮。那些使卒也每每一再地推崇外國的物產,誇張程度大的,被給予符節,爲正使;誇張程度小的爲副使。這種現象使一些無稽之談者及無良好品行之徒都爭相仿效。使者們大都將天子送給西域各國的禮物據爲己有,以較低的價格賣出以從中牟利。西域人也厭惡漢使人人言語輕重不實,估計路遠漢軍不能到達,便斷絕漢使的食物供應,使他們陷於困苦的境地。漢使生活窮困,譴責抱怨,以至於相互攻擊。

西域路上樓蘭、姑師等小國,地處交通要道,攻擊、劫掠漢使等尤爲厲害,且匈奴奇兵更是時時截擊漢使。使者們爭相談論征服這些國家對漢朝有利,不討伐它則對漢朝有害,這些國家都有城邑,軍隊戰鬥力弱,易於攻擊。於是漢武帝派浞票侯趙破奴,率領西域各屬國騎兵及各郡兵力數萬人反擊匈奴,匈奴兵全部逃竄。第二年,趙破奴擊敗姑師,俘虜了樓蘭王。漢朝從酒泉郡起沿途部署修建了邊防哨所,直至玉門關。這一段絲綢之路的治安相對平穩了一些。

實踐證明,雖然商人地位低下,但是他們獲得的利益比農民多。在當時的漢朝,已形成無商物不流通,無商家不富裕的局面,特別是經過絲綢之路的現實證明,商人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細君公主思索到此,向阿嬋使了個眼色。阿嬋大聲說道:

“傳商人張奎元晉見!”

“小民張奎元晉見公主,祝公主千歲千千歲!”隨着聲音進來一位身體健壯高大的人,跪在了公主的面前。

“下面賜坐!”公主說道。

“小民誠謝公主!”張奎元起身站了起來,只見他頭戴氈帽,臉色黝黑,西域的生活和風塵,使他在長途跋涉中留下了健壯和膽量。

“你求見於我,不知有何見教?”細君公主問道。

“公主爲國家西行之舉,光照日月。小民在此處相遇公主,理應拜見!”張奎元說完看了公主一眼,眼神中透出商人的狡黠,大概這就是西域商道歷練的結晶。

哦!”細君公主應了一聲。

“還有……公主西行要在烏孫國生活,小民從羅馬帝國帶回一些我們漢朝沒有的稀罕之物,請公主帶一些使用。”張奎元目的很明確,公主所去的烏孫國是西域大國強國,只要有公主在,今後西域路上的生意有了半個保證。

“我堂堂的大漢朝地大物博,物品繁多,還有什麼東西我們沒有的?”細君公主反問道。

“有些東西我們漢朝就沒有……因爲……。”張奎元想說什麼沒有說出來,還是故弄玄虛地說道。

“哦?”細君公主對此話有一點驚奇。

“來人,把東西擡進來……”張奎元話音剛落,只見兩個人擡着一個小木箱進來後放在室內的地毯上。張奎元輕輕地打開木箱,似乎一股光芒從箱中透出,張奎元從裡面取出一件東西放在桌上,輕聲地說道:

“公主,您請看!”

此時,細君公主和衆宮女眼前一亮,慢慢地走到了桌前,看到原來是一匹閃光的駿馬。這匹駿馬不同一般,就連模樣都不像當地馬的樣子,頭、蹄宏大,體膚處均隱約透明,頭、蹄、鬃、尾部毛色是深淺不同的黑色,頸部、胸腹部、肢體顯示出暗紅色,眼睛圓亮透明,口中牙齒舌頭依稀可見。一匹兩尺多高的駿馬在桌面上頭顱高揚,奮蹄欲越,似乎就要躍升行空了。更奇怪的是這匹馬身上摸上去,手感異常光滑,比漢朝的玉石雕刻物件細膩多了。愛不釋手的公主驚喜地摸着駿馬問道:

“這是何種材料所雕琢?”

“此物不是雕琢而是澆鑄。”張奎元恭敬地回答道。

“澆鑄?”細君公主反問道。

“澆鑄。就像我們造銅錢一樣,把銅化成汁水澆鑄在模具內,一次成型。”張奎元似乎很內行,肯定地答道。

“這叫什麼材料?”細君公主又問道。

“羅馬人有的叫水晶,有的叫琉璃……當地的多數人稱它爲‘水晶寶馬’。”張奎元笑嘻嘻地答道。

對於水晶和琉璃兩個名稱,細君公主根本不知道。在當今時期,她只知道能化汁澆鑄的原料是金、銀、銅、鐵、錫。於是她又摸了摸……只見張奎元又從箱內取出一樣物品放在桌面上。

細君公主看到在一截小碗口粗、白色柱子插在底座上,近看上面雕刻着許多人物、山水、森林和沙漠,一些人穿着寬大的衣服,有的人甚至於袒胸露懷,或坐或臥,形姿不一。所以,細君公主問道:

“這又是一件什麼寶物?”

“這一件物品是象牙雕,就是在大象的牙齒上刻成的雕塑。”張奎元解釋道。

“嘖嘖……大象有這麼粗大的牙齒?!”細君公主不可思議地說道。

“公主,你仔細看……這上面栩栩如生的人物蘊藏着許多故事。”張奎元以商人走南闖北的經歷解讀着西方文化的內涵。

“哦!”細君公主仔細的看着牙雕上的人物,心中想道,西方人一點也不比漢朝人差。

“公主,這一組人物就是西方基督教中的內容。”張奎元慢慢地轉了一下牙雕的位置對細君公主說道。

“基督教?”細君公主不解的輕聲問道。

“對,基督教。是西方人的一種教派,他們信奉人是上帝制造的。傳說由於天主上智的措施,童貞聖母瑪利亞在人間作了救主的母親。”張奎元說道。

“哦!”細君公主聽着。

“你看,這是聖母瑪利亞結婚的盛大場面,在圓形豪華的宮殿裡,國王站在中間,旁邊這一位就瑪利亞。周圍這些男男女女在婚禮上個個喜顏笑開,雕刻師用精湛的技藝,把人物位置分佈的錯落有致,各種心理表現全都顯露在臉部和姿態上,一幅和諧幸福,喜悅平靜整體美潤刻畫得淋漓盡致。使人聯想到聖母的高尚與偉大。”張奎元不停地轉動着牙雕的方向,極力解釋着。

“哦!是的。”細君公主耐心地聽着。

“這一組雕塑是聖母撫育幼兒的表現,你看聖母瑪利亞一臉端莊慈祥,溫和含蓄,她用心靈的大愛懷抱裸體的耶穌。你看他那一雙小腳蹬着瑪利亞腿部,一隻胳臂揮舞着,欲想掙脫母親圈攏的臂彎,志向遠方……。”

“哦!西方人的美,美在外表。”細君公主讚美道。

“西方人的美,既美在外表,也美在心靈……。”張奎元看了公主一眼後補充了一句話。隨即他又從箱中取出許多東西,一樣一樣介紹着:這一件是波斯的地毯;這一件嘴裡含珠飛翔的鷂鷹是一件玉雕……。

“好了,很感謝你使我開了眼界。”細君公主高興地說道。

“這些東西你帶在身邊慢慢地看吧!權當給公主解悶……。”張奎元滿臉堆笑地說道。

“你去了那麼多的國家,肯定知道不少西方人的風俗人情,真想和你長時間地交談。可是……”細君公主無奈地欲言又止,轉身坐回到軟椅上。

“公主不用怕,我這一次回到西安,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的時間,我還要西行,到時我去烏孫國看望公主,我們再詳談。”張奎元面朝公主乘機說道。

“好,我們烏孫國見!”細君公主說話間擺了一下手。站在一旁的阿嬋高聲說道:“送張先生!”

“感謝公主接見,小民告退了。”張奎元叩頭完畢退了出去。

在漢朝經濟社會交往中,最活躍的就是像張奎元這樣的商人,他們就像天空中的侯鳥,不停地追逐着利益的“食糧”,從一方飛到另一方,源源不斷地把漢朝的信息帶到外地,又把外地的東西帶回漢朝。在這樣的交流中,貧窮與富裕的,先進與落後的都各得其所。像這樣不斷的,甚至於遠距離的交流,還包括文明進步,文化藝術,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用品和先進技術等。

“絲綢之路”暢通以後,經過像張奎元這樣的商人和使節在政治、文化、物品等方面的交流,漢朝和西域的一些國家彼此都得到了發展。譬如說西域樓蘭諸國常派使者來到漢朝,他們看到漢朝地域廣大,物產豐富,紛紛依託漢朝結爲友好之邦。他們臣服於漢朝腳下,向漢朝獻上本國的稀罕貢物,使得漢武帝大喜。

有些漢使利用出使的機會,還把生意做到到了黃河的源頭,那裡的山上產玉石,他們便採來運回漢朝,喜歡玉石的漢武帝甚是歡喜,他仔細查考了古地圖書籍,將黃河源頭所產玉的山就命名爲崑崙山。以至於 “崑崙山” 這個名字一直被人沿用到今天。

這個時期,由於漢朝諸事成功率極高,加上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想萬年長壽,永遠不死,爲祈求到長生不老的藥物,經常以皇帝視察名義跑到東海邊求仙拜神,一心想得到神藥。跟在他的身邊除了漢朝的文武百官外,還有很多外國使者與客人跟隨着。在隊伍路過大都市或百姓稠密的地方,漢武帝命人大量散發財物布帛進行賞賜,備辦豐厚的禮物送給他們,以此來展示漢朝財力的雄厚。凡是皇上住宿之處,表演大角抵、奇戲等新奇的東西,引來衆多的百姓圍觀,其中也大行賞賜。有時,漢武帝還讓外國客人觀看漢朝各倉庫的儲積,以此顯示漢朝的物資廣大,國力雄厚,使他們對漢朝的強大既佩服又詫異。引誘外國使者不斷地交替往來,絡繹不絕。

但是,大宛國以西的國家都自恃離漢朝遙遠,還是有些驕傲放縱,漢朝沒能使他們屈服,就用禮尚往來的方式與他們保持聯繫,派出使者出使這些國家。

在皇家護送細君公主前往西域之前,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由於漢朝出使到西域的人越來越多,一些青年使者回來後,知道了漢武帝喜歡馬的嗜好,多用虛美的言辭慫恿漢武帝,回報說大宛有好馬在貳師城,藏起來不肯讓漢使看到。

漢武帝劉徹聽說後一心想得到它,他便派壯士車令等人帶着千金和澆鑄的金馬去請求大宛王挑一些好馬送給漢朝。大宛國統治者看到帶來的許多漢朝財物,突然心

生歹念,他們互相商量後認爲,漢朝離大宛很遠,人員從鹽湖一帶通過每年都死亡許多。假如漢朝人從北道通過到大宛,有匈奴的騷擾;從南面沙漠的邊沿通過則缺乏水草,加上沿途沒有城邑,若是漢使一批百人的隊伍前來,常常因爲缺乏食物和水,人員在途中就會死亡過半。這樣的情況怎麼能派大軍來呢?他們決定收下禮物,不給漢朝大宛的好馬。漢使車令等人沒有得到好馬大怒,痛罵大宛人一通,椎破金馬,帶着剩餘的財物而去。

大宛國的貴臣們看到車令如此囂張,認爲漢朝太輕視他們了,不但不給漢朝使團補充給養和馬匹,還把車令等漢使們驅逐出了大宛國。車令等人只好東行回國,大宛王毋寡又給東邊的鬱成王送去密信,讓他們在中途攔擊車令使團,秘密地殺害了漢使車令等人,還奪取了他們的財物。

漢武帝聽說此事後大怒,決定出兵征討大宛國。一時間漢朝與大宛國的關係風雲突變,戰事一觸即發。

曾出使過大宛的姚定漢等人向漢武帝謹言道:“大宛兵弱,若用近三千的漢軍,強弓勁弩向他們射擊,便可打敗他們。”

漢武帝以往曾經派浞野侯趙破奴攻打樓蘭,以七百騎兵先到樓蘭,俘虜了樓蘭王,故認爲姚定漢等人說的話有理有據。由於宮中李夫人受寵於漢武帝,又爲劉徹生了一個兒子,他想封李夫人的兄弟爲侯。

過了幾天,漢武帝便封李廣利爲西征將軍(因爲征討貳師城,習慣稱李廣利爲貳師將軍),帶領屬國的六千騎兵和郡國那些品行惡劣的“七科謫”人,集中的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十三萬大軍去攻伐大宛。

實際上徵西將軍李廣利是一位庸才,他的部隊所經之處,沿途的一些小國家很是恐慌,都各自緊緊地守住自己的城堡,不供給漢軍糧草和水,漢軍攻打城池又打不下來。能攻下來的就有飯吃,不能攻下來的,只好圍幾天就離開。當李廣利的部隊到達殺害漢使鬱成城的時候,兵士只有幾千人了,而且都飢餓疲乏。勉強攻打了幾次鬱成城,漢軍大敗,死傷的人很多。

在行軍大帳裡,徵西將軍李廣利看到,部隊的糧草供應越來越困難。幾天來,小小的鬱成城都不能攻下,何況大宛王的都城呢?隨後,他悄悄地帶着部隊撤退了。此次征討往返時間花了兩年,等到李廣利回到敦煌以後,士兵剩下的不過十分之一了。

無功而返的李廣利怕皇上治罪,一到敦煌城,就急忙派遣兩位使者分別給皇帝和姐姐遞上奏章,他給漢武帝說:“因爲路程遙遠,環境困難,糧食十分缺乏,餓死不怕打仗的將軍和士兵們無數,目前因兵少將寡,不能攻取宛國。請皇上下旨暫且撤兵,等到增派兵馬到後再去攻打宛國,一定會取得勝利。”

漢武帝看到所奏,大發雷霆,雖然在李夫人斡旋下沒有割下李廣利項上的人頭,卻派大臣攔守玉門關,下旨曉諭三軍:軍人敢有入關者,立斬不饒!

西征將軍李廣利也害怕了,因而只得留駐敦煌。

夏天,漢朝又一次對匈奴作戰,一仗過後,浞野侯趙破奴的士兵損失二萬多人。一部分朝廷高級官員們商議後上奏,調回攻打大宛的軍隊,專力對付匈奴。一部分官員們認爲,根據此時的國力,發動戰爭尤其是攻打大宛尤爲不當,勞民傷財。

漢武帝卻認爲既已出兵討伐大宛,如大宛這樣的小國都打不下來,西域的一些國家逐漸會瞧不起漢朝,不但大宛國的良馬不會送來漢朝,而且烏孫、輪臺等國家也將隨便難爲漢朝的使者,同時也會見笑於外國。

於是,漢武帝懲治了議論“攻打大宛尤爲不當”意見的鄧光等人。赦免了一些囚徒步卒,選派了一些品行惡劣的青年和邊境的騎兵。這支隊伍集中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等萬頭,帶的糧食,兵器、弓箭等極爲齊備。動員全國郡縣,相繼供應徵伐大宛,軍隊中共有五十餘校尉軍官參加西征。更有甚者,朝廷還增派甲卒十八萬人到酒泉和張掖以北駐守,並新置了居延和休屠兩個縣以衛護酒泉。又廣徵天下“七科謫”,載運糧草供給西征部隊,驅車載運的人沿途絡繹不絕,相連到敦煌。還授任兩名會相馬的人爲執驅馬校尉,準備在攻破大宛國以後選取良馬。就這樣又一次從敦煌出兵六萬多人,對大宛城進行第二次征討。

這一次是徵西將軍李廣利第二次出征,可謂聲勢浩大,所至沿途各個小國家,王爺和貴人親自出城迎接,拿出糧食供養軍隊。到了輪臺國,輪臺國不降,連續攻戰幾天,血洗了輪臺城。從此往西,所有小國家全部投降。先頭部隊的三萬漢軍一路所向披靡、無一抵抗。本來李廣利將軍的部隊進軍先攻鬱成城,恐怕軍隊滯留而使大宛人更生詐謀,於是就急速率軍直撲大宛城。

圍住了大宛都城以後,漢軍發現城內沒有水井,都要從城外河流引進流水,於是漢軍就派治水的工匠改道河水,不讓水流進城內,以求斷其水源達到破城的目的。

大宛軍無奈倉促出城迎戰漢軍,剛一交戰,漢軍一陣亂箭射敗了他們,宛軍逃到城堡內憑藉城牆守衛。因爲城內缺少水源,即使大宛堅守也甚感憂愁困窘。大宛的城池被包圍四十多天,大宛的外城被漢軍摧毀,俘獲了大宛貴人、勇將煎靡。大宛人大爲震驚,從外城逃入中城防守。

此時,大宛國內部的高級官員相互商量道:“漢朝之所以來攻打大宛,是我們國王毋寡隱藏了好馬而殺害了漢朝使者。如果殺掉國王毋寡並拿出好馬,漢軍之圍當可解脫;即使不解,再奮戰而死,也爲時不晚。”大宛的高級官員們都認爲這樣對,共同殺死大宛王毋寡。

於是大宛人派出使者到漢營說:“漢朝來攻打大宛,是因爲國王毋寡殺了漢使。現在我們已經已經殺了國王毋寡,又把好馬全部拿出來,任憑你們選取,並且供給你們糧食。如若不聽從,我們殺盡好馬,而康居的救兵將要到達。我宛兵在城內,康居的救兵在城外,共同和漢軍作戰。”

其實,康居的軍隊正在遠處偵探窺視着漢兵,看到漢兵勢頭還很強大,不敢貿然進兵。李廣利聽說大宛使者的話,又瞭解到城內最近找到了漢人,會穿井汲水,而且城內糧食儲備還很多。考慮到第二次征伐大宛,就是爲誅滅罪魁禍首宛王毋寡,毋寡的人頭已經到了,也好向當今皇上交差了。假如此時還不退兵解圍,那麼大宛人就會堅守,而康居等到漢軍疲乏時而來援救大宛,那打敗漢軍是必然的了。軍官們都認爲對,就接受了大宛的許約。

大宛人就放出他們的好馬,讓漢兵自行挑選,還拿出許多糧食供養漢軍。漢軍挑選了好馬幾十匹送給皇上,中等公馬母馬三幹多匹趕到山丹馬場進行飼養繁育。並且立大宛高級官員中過去對漢人友好的昧蔡爲大宛國王,與他訂立盟約後撤兵。終於不得進入大宛內城,就結束這場戰爭撤兵回西安了。

徵西將軍李廣利第二次出兵征討大宛城期間,漢武帝劉徹派遣使者通告了烏孫國,要它出兵與李廣利合力攻打大宛城。烏孫王正在與漢朝建立良好的關係,漢朝公主已經從西安出發,在前往烏孫國的路上。隨即派遣兩千名騎兵前往,幫助徵西將軍李廣利消滅大宛國。可是,由於帶兵的將領看到漢朝與大宛國戰鬥處於膠着狀態,誰勝誰負很難料定,他們悄悄的在遠處駐紮,徘徊觀望,不敢上前。等到徵西將軍李廣利的隊伍凱旋東歸,所經過的那些小國聽說大宛已被攻破,都打發自己的子弟跟隨漢軍去納獻貢物,派人前去西安謁見天子,烏孫騎兵的首領纔去拜見李廣利。

李廣利軍隊凱旋返回西安,當跨馬進入玉門關的時候,烏孫及各國的使者和商人隨軍隊前往西安的人員就有兩千多人,另外,還帶有好馬三千多匹,健壯的駱駝一千多頭,虎皮、狼皮、花氈、地毯及珍貴物品不計其數。

這一場兩年的戰爭,以漢朝顯赫的功績和在西域產生的強大威望而告終。同時也給細君公主下嫁烏孫王鋪墊了平坦的道路。

(本章完)

第十六章2第二章1第六章2第四章3第二十章3第六章1第十章1第十二章2第二十三章1第十一章2第十五章1第十五章1第二十四章2第四章2第十二章2第九章1第二十四章1第十三章2第十五章2第二章2第二十四章1第十一章2第六章1第二章3第十五章2第十六章1第九章1第十一章2第十七章1第四章2第二十三章1第二十一章3第十七章2第五章3第十九章1第四章3第十六章1第二十一章5第十五章1第十三章2第十五章1十四章2第十九章1第六章2第一章第十三章1第六章1第二十四章1第二十二章1第四章2第二十三章2第三章3第十三章1第三章3第二十三章1第二十一章3第二十三章2第十九章1第二十一章1第十九章1第二十三章2第二十二章3第二章1第二十二章3第十三章2第二十章1第二十章3第九章2第二十一章3第三章2第八章1第二十四章2第二十四章2第十二章1第十七章2第六章1第五章3第五章1第二章1第十章2第十三章1十四章2第十三章1第二十三章2第二十章1第十九章3第二十三章2第二十一章5第八章1第二十二章5第十一章2第二十三章4第二章2第十章1第四章1第十九章2
第十六章2第二章1第六章2第四章3第二十章3第六章1第十章1第十二章2第二十三章1第十一章2第十五章1第十五章1第二十四章2第四章2第十二章2第九章1第二十四章1第十三章2第十五章2第二章2第二十四章1第十一章2第六章1第二章3第十五章2第十六章1第九章1第十一章2第十七章1第四章2第二十三章1第二十一章3第十七章2第五章3第十九章1第四章3第十六章1第二十一章5第十五章1第十三章2第十五章1十四章2第十九章1第六章2第一章第十三章1第六章1第二十四章1第二十二章1第四章2第二十三章2第三章3第十三章1第三章3第二十三章1第二十一章3第二十三章2第十九章1第二十一章1第十九章1第二十三章2第二十二章3第二章1第二十二章3第十三章2第二十章1第二十章3第九章2第二十一章3第三章2第八章1第二十四章2第二十四章2第十二章1第十七章2第六章1第五章3第五章1第二章1第十章2第十三章1十四章2第十三章1第二十三章2第二十章1第十九章3第二十三章2第二十一章5第八章1第二十二章5第十一章2第二十三章4第二章2第十章1第四章1第十九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