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取名“契此”

禪僧們剛剛將天王殿打掃乾淨,張重天夫婦便抱着從江中撈起的那個男孩來到寺院,他們繞過天王殿、大雄寶殿,直奔寺院最後面的大悲閣——供奉觀音菩薩的大殿。

張重天與竇氏在大悲閣觀音菩薩面前的香案上點了香燭,然後三跪九拜,虔誠禱告,表達對觀音送子的感激之情。等他們叩拜完畢,直起腰來,發現身後居然站着住持和尚——閒曠禪師。

閒曠像是未卜先知,主動合十說道:“張檀越拾得貴子,可喜可賀。”

張重天生性詼諧,又與閒曠禪師是老相識,便故意說道:“好你個方丈和尚,怎麼口無遮攔?我親生的兒子,你如何說是撿來的?”

閒曠禪師淡淡一笑,道:“天河一隻如意船,優曇化現皆是緣。”說罷,閒曠禪師又問道:“貴子可曾有了姓名?”

竇氏說:“本來,我們夫婦今天來寺裡,一是爲了燒香還願,感激觀音菩薩;二來就是想請您給他取個名字,以便養大成人。現在巧遇了大和尚,那就請您看看他的相貌,費心想一個好名字吧。”

閒曠禪師也不推辭,掀開襁褓一角,只見這孩子面若圓月,明眸如星,雙耳垂肩,天生一副貴人之相。更奇特的是,這孩子竟然衝着閒曠微微一笑,活像與他是舊相識。閒曠禪師說道:“聖賢乘願,慎防隔陰;塵世俗情,且莫貪戀;契悟此性,真如宛然。那就叫做‘契此’吧。”

張重天與竇氏夫婦早就聽說這位高僧深不可測,他取的名字一定寄託着某種神秘的願望,所以,雖然感到這個名字有些拗口,照樣欣然接受了。竇氏再次請求閒曠禪師,讓他預測一下孩子的命運。閒曠禪師隨口吟偈道:

這個娃娃非常人,遊州走縣和光塵。

了卻一段舊公案,神歸本位影長存。

小契此不但長得富態,而且是個福星。他天真活潑,俏皮好動,給張重天夫婦帶來了無窮的歡樂。這個從水裡撈上來的孩子與村裡的其他娃娃沒什麼不同,一樣上樹爬牆,一樣下河戲水,一樣因爲過分頑皮搗蛋被老爹打屁股。唯一的區別是,契此從小不沾葷腥,不管什麼魚蝦雞鴨、牛羊豬肉,入口便吐,一點也不能嚥下。雖然如此,小契此卻長得又胖又壯,十分健康,所以,父母也就沒把他的這個毛病放在心上。

更神奇的是,自從領養了契此,多年未曾懷孕的竇氏,第二年秋天便生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取名“秋霞”。鄉親們都說,這就如同新母雞產蛋之前必須先在窩裡放一個引蛋一樣,引逗着它長卵、下蛋。當然,人們也說,這是張重天、竇氏夫婦行善積德的結果。

轉眼之間,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比肩長大,契此七歲,秋霞六歲,十分招人喜愛。人們都說,這兩個孩子是天上的金童玉女下界。羨慕得衆人也直想到縣江裡去打撈個寶貝孩兒上來。

這一天,張重天的內弟從田野裡套着了一隻野兔,煮熟之後自己捨不得吃,跑了好幾里路,專門給外甥、外甥女送了過來。那天,鬼知道小契此與夥伴們到哪裡瘋跑去了,臨近中午也沒回來。張重天說:“小孩子們玩起來,早把吃飯的事兒忘到腦後了。再說,契此從來就不吃肉,不用等他了。”

於是,竇氏燙了兩壺紹興花雕,連同兔肉端上桌來。張重天與內弟吃着兔肉,喝着老酒,猜拳行令,不亦樂乎。小秋霞人小鬼大,趁着大人喝酒不注意,悄悄將一條兔子後腿藏了起來——她從來沒吃過這麼鮮美的肉食,所以,要留給哥哥嘗一嘗。

小秋霞一直很奇怪,自己總也吃不夠的雞鴨魚肉,哥哥爲什麼沾也不沾。秋霞曾經多次問過哥哥,契此敷衍她說,因爲見到過宰殺豬羊雞鴨時那血淋淋的場面,所以看到肉就想嘔吐。因此,秋霞推斷,哥哥從未真正品嚐過肉的滋味,若是他知道肉很好吃,就不會再厭惡了。於是,她將兔肉撕成一條一條,裹在了哥哥最愛吃的餈粑團當中。餈粑是糯米做的,十分黏,所以夾進肉之後黏合得很好,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

一會兒,契此總算回家來了。撒野瘋跑了大半天,他早已餓透了,與舅舅打了一聲招呼,便催着母親快弄吃的來。今天秋霞格外勤快,未等母親動身,搶先到廚房裡將餈粑團端了過來。小契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隻餈粑團就往嘴裡塞。

他咬了一口,剛剛咀嚼了幾下,尚未下嚥,便察覺到了異樣。然而,餈粑很黏,牢牢粘在口腔裡,急切之間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小契此脹得臉脖子通紅,頭上豆大的汗珠如同雨下,片刻之後,他像是被堵塞了氣管,脖子一歪,癱倒在地,兩腿蹬了幾蹬,沒了氣……

有一年,釋迦牟尼佛遊化到摩伽提國,住在寂滅道場彌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

那天,佛陀正與弟子們在森林中經行,還有五百名前來請教的梵志②,亦跟隨在佛陀身邊。

這時,從森林外面走進來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比丘。他名叫彌勒,出身於婆羅門家庭,父親迦波利是波羅捺國的宰相。彌勒小小年紀,卻與佛祖釋迦牟尼一樣,身軀金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神情聖潔,威儀莊嚴,如同金山銀峰一般,渾身放射着金色的光芒,散發着銀色的光明。

彌勒來到釋迦牟尼佛跟前,五體投地,如銀山崩,成金花聚,衆寶間廁,金花金臺,七寶爲果,於臺閣中,有妙音聲而說偈言:

我見牟尼尊,面貌常清淨。

百福相奇特,世間無倫匹。

煩惱垢永盡,智能悉成滿。

一向常歸命,身心無疲倦。

故我以五體,欲得勝安樂。

脫苦無所畏,敬禮釋迦文。

那些梵志,何曾見過如此莊嚴神聖的場面,便向佛陀請教道:“世尊,這個少年神采奕奕,光明無量,與您無異。他如此年幼,如何修行,具備了這等高貴氣質與修養?”

釋迦牟尼佛慧眼通天地,靈妙貫古今,當然知道彌勒的來龍去脈,微微一笑,徐徐說道:“你們不但要聽,並且還要隨之思惟,我給你們仔細說來。”

釋迦牟尼佛向大家娓娓道來:

在遙遠的過去,有一個世界名叫勝花敷。在那個世界裡有佛出世,佛號彌勒。彌勒古佛以慈心教化衆生,他所講解的佛經名爲《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這部經功德無量,攝受力極強,若有聽聞者,即能超越無數罪業,得道成佛。

當時,這個國家有一位名叫一切智光明的大婆羅門,他聰慧多智,博覽羣書,知識極爲豐富,是全國最有學問的人。他聽說彌勒古佛聲名卓著,很是不服氣,便前來辯論。然而,他費盡心機想出的種種難題,都被彌勒古佛一一破解。他心服口服,跪倒在古佛面前,發起菩提心,祈禱說:“我現在潛心學佛,誦持《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以此功德,將來必能成佛。我成佛時,佛號也叫彌勒。”

從此,他舍離家園,獨自進入深山之中,修行梵行。他除了每天到附近的村莊乞討一些飯食活命以外,其餘時間都用來誦持佛經、坐禪修靜。經過多年的潛修,他已經達到了無慾無求、靈明不昧、一心不亂的境界。

上天似乎是爲了考驗他,連續降雨不止,山洪暴發,河水暴漲,沖毀了道路橋樑,徹底阻斷了他乞食的路線。但是,這個大修行人不焦不躁,整天在山洞中打坐誦經,一刻也不放鬆修行。如是過了七天,大雨依舊下個不停,洪水仍然沒有消退,而他一心修行,因爲長期不能乞食,已經餓得奄奄一息。若是不能儘快進食,必將餓死在山洞中。

附近的山林之中,生活着五百隻野兔,以一隻白色母兔爲王。兔王見修行人七天未能下山乞食,內心思惟:“此人爲了修行,多日未食,命不長了。他若圓寂,國內就再也沒了修行佛法之人。法幢將崩,法海將枯,如何是好?”

爲了令正法久住,兔王決心捨棄身命。它心想:“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的,衆生愛惜身體,空生空死,不知脫離輪迴。我今天欲爲衆生做一橋樑,令久住,以自己的供養法師。爲什麼呢?多劫以來,我喪身無數,因爲業力所使,無法擺脫鳥獸的形象。今生,我總算聽到了修行人所誦持的無上,因此,我決心放捨身命,供養法師。”

這時,雷擊柴薪,山火自燃。

兔王來到山洞,恭敬圍繞,右繞七匝,然後對修行人說:“法師,我今爲法,供養尊者。”

修行人說:“你是小動物,雖然有善心,怎麼能辦到呢?”

兔王說:“我要以自身供養您。”

“爲什麼?”

“爲了正法久住,令衆生得饒益。”

兔王拜別修行人,離開山洞,與自己的獨生兒子告別說:“從今往後,你要獨自生活了,可以隨意逐水草而居。”

小兔子一直與母親形影不離,早已洞悉母親的心意,他不禁淚流滿面,對媽媽說:“母親大人爲了無上不惜身命,我亦要追隨您。”

話音未落,小兔子首先躍身而起,投身火中。兔王隨後也自投火坑……

兔肉燒熟之後,樹神對修行人說:“法師,兔王母子爲供養您,自己投身火中。現在兔肉已熟,您可食之,以延續生命,住持正法。”

修行人聽到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震驚得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悲痛欲絕,將正在誦持的經書放在樹葉上,說偈曰: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衆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修行人緊接着發誓說:“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生的念想,永永遠遠不吃肉,入白光明慈三昧,直到成佛,制斷肉戒!”

說完,修行人來到火坑邊,自己跳入其中,追隨兔王母子而去。

這時,天響驚雷,大地震動,樹放光明,金色晃曜,照亮世界……

佛祖釋迦牟尼最後說:“你們知道嗎?那時的白兔王,就是我;小兔子就是羅睺羅。那時的修行人,就是今天的彌勒。他因爲生生世世不食衆生之肉,誦持《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所以身相聖潔莊嚴,如我一樣。”

釋迦牟尼佛講完,五百梵志被這個驚天地、泣鬼神,悲壯無比的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立即求佛出家,成爲沙門,並聽佛說法,證得阿羅漢。

第44章 財富不分好壞,是其中的貪念使人迷失第25章 學佛不必朝聖進香,佛法就在身邊(1)第1章 彌勒是撿來的孩子第5章 終於偷偷落髮爲僧第15章 修行、守戒,皆從心念入手第25章 學佛不必朝聖進香,佛法就在身邊(1)第44章 財富不分好壞,是其中的貪念使人迷失第40章 面對誘惑,更要專注當下、一心一意第12章 心不動,便不會被外來的煩惱所動搖第35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1)第20章 佛法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真理第44章 財富不分好壞,是其中的貪念使人迷失第24章 點化吳越王錢鏐第48章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第14章 受無名老僧點化,精進坐禪修行(2)第30章 禪的精髓,是用心靈親自體驗(1)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42章 自食惡果,因果自負第47章 向內觀照,自性能生萬法第41章 佛度有緣人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6章 背井離鄉,天華寺修行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32章 奉化街頭的瘋癲乞丐和尚第1章 彌勒是撿來的孩子第8章 心懷慈悲,卻屢遭師兄誣衊、陷害第19章 手拿布袋,從此有了“布袋和尚”第5章 終於偷偷落髮爲僧第13章 受無名老僧點化,精進坐禪修行(1)第33章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第38章 是預知禍福的神僧,還是瘋和尚?第18章 大火當前,卻是修禪的好機會第3章 人人皆有佛性,學佛就是爲了成佛第39章 識破拐賣兒童的人販子第4章 逃婚去出家第6章 背井離鄉,天華寺修行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12章 心不動,便不會被外來的煩惱所動搖第9章 大肚子和尚成了“花和尚”(1)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26章 學佛不必朝聖進香,佛法就在身邊(2)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22章 瘋癲胖和尚,靈隱寺胡言亂語(1)第21章 爲亂世難民找到生存之路第13章 受無名老僧點化,精進坐禪修行(1)第2章 取名“契此”第40章 面對誘惑,更要專注當下、一心一意第13章 受無名老僧點化,精進坐禪修行(1)第36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2)第10章 大肚子和尚成了“花和尚”(2)第34章 向無賴鎮將化緣第30章 禪的精髓,是用心靈親自體驗(1)第9章 大肚子和尚成了“花和尚”(1)第3章 人人皆有佛性,學佛就是爲了成佛第46章 自性本自清淨,不動亦不搖第35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1)第28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2)第35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1)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41章 佛度有緣人第21章 爲亂世難民找到生存之路第34章 向無賴鎮將化緣第20章 佛法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真理第39章 識破拐賣兒童的人販子第9章 大肚子和尚成了“花和尚”(1)第35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1)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40章 面對誘惑,更要專注當下、一心一意第4章 逃婚去出家第36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2)第11章 忍辱修行:以慈悲心轉化嗔恨第34章 向無賴鎮將化緣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38章 是預知禍福的神僧,還是瘋和尚?第23章 瘋癲胖和尚,靈隱寺胡言亂語(2)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3章 人人皆有佛性,學佛就是爲了成佛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42章 自食惡果,因果自負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22章 瘋癲胖和尚,靈隱寺胡言亂語(1)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32章 奉化街頭的瘋癲乞丐和尚第45章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是最好的修行第39章 識破拐賣兒童的人販子第33章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第20章 佛法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真理第8章 心懷慈悲,卻屢遭師兄誣衊、陷害第21章 爲亂世難民找到生存之路第15章 修行、守戒,皆從心念入手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48章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第12章 心不動,便不會被外來的煩惱所動搖第2章 取名“契此”第32章 奉化街頭的瘋癲乞丐和尚第41章 佛度有緣人第21章 爲亂世難民找到生存之路
第44章 財富不分好壞,是其中的貪念使人迷失第25章 學佛不必朝聖進香,佛法就在身邊(1)第1章 彌勒是撿來的孩子第5章 終於偷偷落髮爲僧第15章 修行、守戒,皆從心念入手第25章 學佛不必朝聖進香,佛法就在身邊(1)第44章 財富不分好壞,是其中的貪念使人迷失第40章 面對誘惑,更要專注當下、一心一意第12章 心不動,便不會被外來的煩惱所動搖第35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1)第20章 佛法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真理第44章 財富不分好壞,是其中的貪念使人迷失第24章 點化吳越王錢鏐第48章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第14章 受無名老僧點化,精進坐禪修行(2)第30章 禪的精髓,是用心靈親自體驗(1)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42章 自食惡果,因果自負第47章 向內觀照,自性能生萬法第41章 佛度有緣人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6章 背井離鄉,天華寺修行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32章 奉化街頭的瘋癲乞丐和尚第1章 彌勒是撿來的孩子第8章 心懷慈悲,卻屢遭師兄誣衊、陷害第19章 手拿布袋,從此有了“布袋和尚”第5章 終於偷偷落髮爲僧第13章 受無名老僧點化,精進坐禪修行(1)第33章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第38章 是預知禍福的神僧,還是瘋和尚?第18章 大火當前,卻是修禪的好機會第3章 人人皆有佛性,學佛就是爲了成佛第39章 識破拐賣兒童的人販子第4章 逃婚去出家第6章 背井離鄉,天華寺修行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12章 心不動,便不會被外來的煩惱所動搖第9章 大肚子和尚成了“花和尚”(1)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26章 學佛不必朝聖進香,佛法就在身邊(2)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22章 瘋癲胖和尚,靈隱寺胡言亂語(1)第21章 爲亂世難民找到生存之路第13章 受無名老僧點化,精進坐禪修行(1)第2章 取名“契此”第40章 面對誘惑,更要專注當下、一心一意第13章 受無名老僧點化,精進坐禪修行(1)第36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2)第10章 大肚子和尚成了“花和尚”(2)第34章 向無賴鎮將化緣第30章 禪的精髓,是用心靈親自體驗(1)第9章 大肚子和尚成了“花和尚”(1)第3章 人人皆有佛性,學佛就是爲了成佛第46章 自性本自清淨,不動亦不搖第35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1)第28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2)第35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1)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41章 佛度有緣人第21章 爲亂世難民找到生存之路第34章 向無賴鎮將化緣第20章 佛法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真理第39章 識破拐賣兒童的人販子第9章 大肚子和尚成了“花和尚”(1)第35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1)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40章 面對誘惑,更要專注當下、一心一意第4章 逃婚去出家第36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2)第11章 忍辱修行:以慈悲心轉化嗔恨第34章 向無賴鎮將化緣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38章 是預知禍福的神僧,還是瘋和尚?第23章 瘋癲胖和尚,靈隱寺胡言亂語(2)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3章 人人皆有佛性,學佛就是爲了成佛第16章 彎腰插秧,頓悟本來面目第42章 自食惡果,因果自負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22章 瘋癲胖和尚,靈隱寺胡言亂語(1)第37章 安住本位,物盡其用第32章 奉化街頭的瘋癲乞丐和尚第45章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是最好的修行第39章 識破拐賣兒童的人販子第33章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第20章 佛法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真理第8章 心懷慈悲,卻屢遭師兄誣衊、陷害第21章 爲亂世難民找到生存之路第15章 修行、守戒,皆從心念入手第27章 武夷山化緣,重建嶽林寺(1)第48章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第12章 心不動,便不會被外來的煩惱所動搖第2章 取名“契此”第32章 奉化街頭的瘋癲乞丐和尚第41章 佛度有緣人第21章 爲亂世難民找到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