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

魏國勢力:

曹操(155-220):魏武帝,魏國奠基者。

夏侯惇(?-220):官居魏國大將軍,忠侯,魏國開國功臣

夏侯淵(?-219):夏侯惇之弟,跟隨曹操陳留起兵,歷任陳留、潁川,協助官渡之戰曹操軍的軍糧運輸,保證了曹軍勝利,破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戰功卓著,又隨曹操平馬超,滅張魯,又破楊秋、劉雄、樑興、韓遂、宋建等,再立奇功。夏侯淵督張郃、徐晃等留守漢中,與前來取漢中的劉備大軍交戰,在定軍山爲蜀將黃忠所襲,不幸戰死。兒子是夏侯霸。

曹仁(168年-223年):曹操從弟,官至大司馬,封陳侯。魏國開國功臣,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大戰中,在隱強打敗劉備軍、雞落山之戰又戰勝袁紹軍。赤壁兵敗後,曹仁鎮守江陵與周瑜拖了一年之久,有“天人”稱號,爲曹操重整旗鼓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渭南破馬超,破反將蘇伯、田銀、侯音,襄樊之戰中擋住了關羽的進攻,與徐晃共攻破陳邵,進軍襄陽。曹仁諡曰忠侯,在樊城守了半輩子。

曹洪(?-232年):曹操從弟。曹操追襲董卓滎陽爲徐榮所敗失馬,曹洪捨命獻馬並救護曹操,使曹操免於厄難。後多隨軍征伐,平兗州、徵劉表、討祝臂。官渡之戰時曹操令其駐守本陣。漢中之戰時,曹洪與曹休在下辯抵禦劉備大軍,破斬吳蘭、任夔,逼退張飛與馬超。曹丕即位時封曹洪爲驃騎將軍,後因私事尋釁欲處死曹洪,因卞太后求情免死,貶爲庶民,曹叡即位,拜曹洪爲後將軍,更封樂城侯,後復拜爲驃騎將軍。曹洪逝世,追諡曰恭侯。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幾次重大戰役。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爲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后,徐晃被加爲右將軍,於公元227年病逝,諡曰壯侯。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今山東莘縣)人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又從擊袁譚、袁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不久樂進別擊黃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羽、蘇飛等人,擊退其衆,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後來從曹操徵孫權,假進節。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逝世,諡曰威侯。後世將其與張遼、張郃、于禁、徐晃並稱爲曹魏“五子良將”。

李典,字曼成,曹操麾下將領。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人。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爲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與張遼有家仇,但是合肥之戰中,深明大義,與張遼和解。三十六歲去世。魏文帝曹丕繼位後追諡號爲愍侯。

于禁(?-221年),字文則,本爲鮑信部將,後屬曹操,曾於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爲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中,于禁在敗給關羽後投降,致使晚節不保。關羽敗亡後,于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遣還於禁回魏,同年去世諡曰厲侯,有一子於圭。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更是以七千之衆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爲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也成爲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禦孫權。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222年,張遼不負衆望,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後世將其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爲曹魏“五子良將”。

龐德(?-219年),字令明,東漢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縣(今甘肅天水市武山縣四門鎮)人,約在初平年間,投奔馬騰帳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屢立戰功。建安年間,龐德跟隨馬超征戰平陽,抵禦袁將郭援、高幹,在馬上親斬郭援首級。張白騎在弘農反叛時,龐德也參與戰鬥。每次出征常衝鋒陷陣,勇冠涼州三軍。後幾經輾轉,隨張魯歸降於曹操麾下,被授官立義將軍,封關內亭侯,食邑三百戶。

219年,龐德協助曹仁抵禦關羽。兩軍對壘期間,常騎白馬馳騁奔殺,曾一箭射中關羽前額,被關羽軍稱作“白馬將軍”。時值漢水暴溢,他率諸將與關羽殊死搏鬥,箭鏃射盡,又短兵相接。而他格鬥益怒,膽氣愈壯,力戰多時後因小舟被洪水打翻爲關羽軍所擒。關羽敬重他的剛毅威武,以封將勸降,但他卻怒目不跪,怒斥關羽,最終殞身殉節。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達,豫州潁川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三國時曹魏著名的軍事家,被稱爲曹操的“謀主”,荀彧的侄子。荀攸祖父荀曇,官至廣陵太守。荀攸被曹操徵爲汝南太守,入爲尚書,以功封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轉爲中軍師。魏國初建,又被封爲尚書令。244年,追諡爲敬侯。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也是曹魏的開國功臣。原爲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爲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爲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衆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爲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爲世子。黃初元年,曹丕稱帝,封其爲太尉、魏壽鄉侯。曹丕問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曰肅侯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人物。原爲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爲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程昱(yù)(141年—220年),曾於東阿率領民衆抗擊黃巾。初平三年,被曹操徵辟爲壽張令,從此爲其出謀獻策、征戰四方。

曹操徵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爲東平相,屯於範縣。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後,任命程昱爲尚書,後又爲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討平袁譚、袁尚後,拜爲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黃初元年,曹丕代漢稱帝,拜程昱爲衛尉,進封安鄉侯。同年逝世,享年八十歲,曹丕亦爲之流涕,追贈車騎將軍,諡曰肅侯。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爲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爲寧國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蕩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徵西車騎將軍。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文聘,生卒年不詳,字仲業,南陽宛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劉表死後,其子劉琮降曹操。文聘初不隨見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見,問其何以遲,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於見人。曹操被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動,先嗆然而譽之,仍舊讓他守衛江夏,使其典北兵、鎮荊江。文聘也不負曹操所望,守禦荊城之際,多次引兵阻遏關羽之師,攻其輜重,燒其戰船,立下莫大之功,成爲曹操倚爲屏障的大將之一,威名遠播。後又多從征討,累封后將軍,新野侯。曹叡即位之初,文聘在江夏擊退了孫權的進攻。死後追諡曰壯。

夏侯尚(?-226年),字伯仁,三國時期曹魏武將,夏侯淵之侄,與曹丕親近友好,曹操時期歷任軍司馬、五官將文學、黃門侍郎,曾隨曹彰遠征烏桓,得

勝歸來。魏文帝繼位後,夏侯尚升爲徵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攻擊蜀國上庸,平定三郡九縣,升爲徵南大將軍;又在江陵擊敗吳將諸葛瑾,升爲荊州牧。夏侯尚寵愛一個愛妾超過了正妻,而正妻是曹氏之女,於是曹丕派人絞殺了這個愛妾。夏侯尚很是悲傷,生病至精神恍惚,一年後病逝,兒子是夏侯玄。

曹純(169年-210年),字子和,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曹操麾下武將,曹仁之弟。曹純是曹操部下精銳部隊“虎豹騎”的統領者之一,因在平定北方的戰役中頗有功績,被加封爲高陵亭侯。死後諡曰威侯。曹純擅戰,甚得人心,爲人重綱紀,不失理智,好學問,敬愛學士,聞名天下。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曹魏將領,曹操族子。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於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時前往投奔,曹操稱讚其爲“千里駒”,如同親子般看待,並使他領虎豹騎宿衛。漢中之戰中,識破張飛計謀,大敗吳蘭。曹魏建立後,鎮守曹魏東線,多次擊破吳軍,誘降吳將。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吳石亭之戰中大敗,不久因背上毒瘡發作而去世。

牽招(?—231年),字子經,安平觀津(今河北武邑東)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初從袁紹,袁紹死後跟隨袁尚,後因爲高幹加害而加入曹操,與田豫常年鎮守邊陲,而功績次於田豫。

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族子。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其父爲曹操招募人馬時被州郡所殺,曹操因憐憫曹真少年喪父而待其如親子一般,因讚賞曹真的勇猛而讓他率領虎豹騎。曹真在鎮守曹魏西北邊境時表現突出,魏文帝時期督衆將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魏明帝時期屢次對抗諸葛亮的北伐。231年病逝,諡曰元侯。

田豫(171年-252年),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初從劉備,因母親年老回鄉,爾後跟隨公孫瓚,公孫瓚敗亡,勸說鮮于輔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時,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歷任穎陰、郎陵令、弋陽太守等。

後來田豫常年鎮守曹魏北疆,從徵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多有功勳;也曾參與對孫吳的作戰,在成山斬殺周賀,於新城擊敗孫權。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有一子田彭祖。

樑習(?-230年),字子虞,陳郡柘(今商丘柘城)人。初爲郡主薄,後被曹操任命爲縣令,因有政績升任司空西曹令史。後任幷州刺史,封關內侯。建安十八年(公元210年)拜議郎,魏文帝繼位,樑習復爲幷州刺史,晉封申門亭侯,其政績常爲天下州郡之最。太和二年(公元227年),出任大司農,太和四年(230年)逝世。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自小即有人稱其爲“王佐之才”。荀彧在戰略上爲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勸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爲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羣、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爲“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人敬稱爲“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諡爲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

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爲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後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

曹彰(?-223年),字子文,沛國譙縣(安徽亳州)人是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任城王。曹彰武藝過人,曹操問諸子志向時自言“好爲將”,因此得到曹操的讚賞。其鬍鬚黃色,被曹操稱爲“黃鬚兒”。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過人、不善文章。216年,封鄢陵侯。218年,曹彰受封爲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征討烏桓,又降服遼東鮮卑大人軻比能。後來曹操去世,曹丕即位,曹彰與諸侯就國。221年進爵爲公。次年被封爲任城王。223年,到洛陽朝見,患病薨於府邸,死後諡號爲威,故亦稱爲任城威王。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爲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爲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爲宣皇帝。

陳羣(?-237年2月7日),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

陳泰(?-260年),字玄伯,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司空陳羣之子。陳泰曾在司馬懿政變之時勸曹爽投降,因此爲司馬氏所信任。之後外出到雍州任職,多次成功防禦蜀將姜維的進攻。後來陳泰被調回中央,不斷升遷,直至尚書左僕射。

孫禮(?-250年),字德達,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孫禮爲人剛毅而有勇略,曾經爲保護魏明帝曹叡而欲獨身搏虎,但明帝因擔心孫禮有閃失而阻止了他;後來孫禮在芍陂與吳將全琮交戰時親冒矢石,奮不顧身,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終於擊退吳軍。後來孫禮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問題上與曹爽意見不合而得罪曹爽,被罷官,不久因衆人的請求而重新被起用。曹爽死後孫禮爲司隸校尉,在所治理過的七郡五州之內皆有威信,不久被加爲司空。公元250年病逝,諡曰景侯。

吳質(177—230),字季重,兗州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北)人,三國時著名文學家。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愛。在魏文帝曹丕被立爲太子的過程中,吳質出謀劃策,立下大功。與司馬懿、陳羣、朱鑠一起被稱做曹丕的“四友”。爲人放誕不羈,怙威肆行,卒後被諡爲“醜侯”。其子吳應數次上疏申辯稱枉,正元年間方改諡爲“威侯”。

高堂隆(?—237年),字昇平。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三國曹魏名臣、天文學家。

少年時爲諸生,最初任泰山督郵。黃初年間任堂陽縣長。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任陳留太守、散騎常侍,賜爵關內侯。青龍年間,明帝多造宮殿,高堂隆爲此上疏切諫。後遷侍中、太史令、光祿勳。死時猶遺令薄葬。

毛玠(?—216年),字孝先,陳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年少時爲縣吏,以清廉公正著稱。因戰亂而打算到荊州避亂,但中途知道劉表政令不嚴明,因而改往魯陽。後來投靠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的戰略規劃,得到曹操的欣賞。

後來毛玠與崔琰主持選舉,所舉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而毛玠也很廉潔,因而激起天下廉潔之風,即使尊貴得寵的大臣,衣着車輛都不敢太奢華。毛玠和崔琰一改朝中風氣,令曹操大爲讚賞,曹丕也親自去拜訪他。

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毛玠改任尚書僕射,再典選舉。又密諫曹操應該立嫡長子曹丕爲魏國太子。建安二十一年,崔琰被殺,毛玠因而十分不快。後來有人誣告毛玠,曹操大怒,將毛玠收於獄中。及後在桓階、和洽營救下,只被免職,不久逝世於家中。曹操在他死後賜他棺材和錢帛。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德州武城東北)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從兄,曹操帳下謀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給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認爲此句有不遜之意,因而將崔琰下獄,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賜死。

呂虔,生卒年不詳,字子恪。任城(今山東濟寧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呂虔有勇有謀,曹操在兗州時,任命他爲從事,率領家丁駐守湖陸。後升任泰山太守,與夏侯淵共同鎮壓濟南等地的黃巾軍。被推舉爲秀才,加任騎都尉,仍管轄泰山郡。

曹丕建立魏國後,加任呂虔爲裨將軍,封益壽亭侯。再升任徐州刺史,加任威虜將軍。任用王祥爲別駕,將民政事務都委託於他,爲世人所稱讚。曹叡繼位後,改封萬年亭侯。呂虔死後

,其子呂翻世襲萬年亭侯。

朱靈,字文博,冀州清河國鄃縣(今山東德州市夏津)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初爲袁紹部將,曹操徵陶謙時,袁紹使朱靈都督三營軍隊以助曹操,搏戰有功。戰後袁紹所遣之諸將各各罷歸,惟有朱靈道:「我觀人可謂多矣,無一人能比曹公,這纔是真明主啊。今既已相遇,我還要求甚麼呢?」於是留而不返。他所帶領的士卒俱傾慕曹操,亦隨朱靈留下。朱靈後爲良將,與劉備、路昭邀擊袁術於下邳北;從征馬超、韓遂、張魯、孫權,多有功勳。其名僅亞於徐晃等,官至後將軍,封高唐亭侯。死後諡曰威侯。

李通(168年-209年),字文達,小字萬億。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陽)人,東漢末年人物,汝南太守。早年以遊俠聞名於江汝,在率衆補充曹操兵源有功拜爲陽安都尉,其間不因私而忘公,不因其妻子的求請而過問扏法者。官渡之戰不但不被利誘,在當時許都以南民心不穩,唯李通的陽安猶存。準備救援曹仁於南郡時病死於途中。諡曰剛侯。

胡質(?—250年),壽春(今安徽壽縣)人,三國時曹魏官員,官至荊州刺史、徵東將軍。

年輕時與蔣濟和朱績皆在江淮之間聞名,在州郡任職。後來蔣濟任別駕,與曹操舉薦胡質,曹操於是任胡質爲頓丘令。後來歷任丞相東曹令史,揚州治中,丞相屬等職。黃初年間遷任吏部郎,先後出兵常山和東莞太守,後又遷任荊州刺史,加振威將軍,爵關內侯。正始二年(241年),在樊城擊退吳將朱然,遷任徵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任內鼓勵農耕,令糧倉有多年的儲藏,又設置東征臺,一方面用作耕作,另一面則用作軍事駐防。又開通河道,方便船隻航行,嚴防東吳攻擊。而沿海則一片安定。嘉平二年(250年)逝世,家中都沒有什麼錢財。追封陽陵亭侯,諡貞侯。由兒子胡威繼嗣。

胡遵,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南)人,魏徵東將軍。隨同司馬懿參與遼東討伐戰。在魏吳東興之戰中擔任魏軍的統帥,被吳將丁奉擊敗。此後隨司馬師討伐毌丘儉,與王基一同圍攻毌丘儉最後的據點項城。

滿寵(?-242年),字伯寧,山陽昌邑(今山東鉅野昌邑,一說今山東微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至太尉。曾參與赤壁之戰。後關羽圍攻樊城,滿寵協助曹仁守城,勸阻了棄城而逃的計劃,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曹丕在位期間,滿寵駐紮在新野,負責荊州側的對吳作戰。曹叡在位期間,滿寵轉任到揚州,接替曹休負責東側對吳作戰,屢有功勞,後因年邁調回中央任太尉,數年後病逝。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

曹叡二十一歲即位,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然而統治後期,大興土木,耽於享樂,臨終前託孤不當,導致後來朝政動盪。

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權臣,大司馬曹真之子。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宮中,謹慎持重。曹叡即位後,即任他爲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任武衛將軍;曹叡臥病時,拜曹爽爲大將軍,假節鉞;齊王曹芳即位後,曹爽又被加爲侍中,改封武安侯。曹爽原本謙虛謹慎,後來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侵吞財產,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國內虛耗死傷慘重,起居自比皇帝。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因謀反之罪,在朝議後被誅族。

夏侯霸(181年―262年),字仲權,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魏國和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夏侯淵次子,其母爲曹操妻室丁氏的妹妹。在魏國官至右將軍、討蜀護軍,封爵博昌亭侯,屯駐隴西;在蜀漢時爲主要北伐將領,多次參加御蜀和伐魏戰爭。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徵西將軍夏侯玄被調入朝,由雍州刺史郭淮接任徵西將軍。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曹爽的表弟。夏侯霸從前得到曹爽的厚待,與郭淮不和。曹爽被司馬懿殺死後,他心中不安,投奔蜀漢,被任命爲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又稱甄夫人。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生母。曹叡即位後追尊甄氏爲文昭皇后。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今安徽壽縣東南)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戰略家。劉曄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劉曄歷仕數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蔣濟(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孔崗)人,曹魏重臣,四朝元老。歷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官至太尉,爲曹魏出過不少有價值的建議。蔣濟在漢末出任九江郡吏、揚州別駕。後被曹操聘爲丹楊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屬,成爲曹操的心腹謀士。魏文帝繼位之後出任右中郎將。魏明帝繼位之後出任中護軍,封侯關內。曹芳繼位之後,出任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又任太尉。公元249年(正始十年),蔣濟隨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晉封都鄉侯,同年卒,諡曰景侯。

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人。曹魏初年的謀士、大臣。原仕袁紹,多有功勞,因受讒言而離開,成爲張楊的謀士,後隨張楊迎接漢獻帝,被拜爲議郎。董昭建議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昌,從此成爲曹操的謀士,深受曹操信賴。後來,在董昭的建議下,曹操加九錫,成爲魏公、魏王。曹丕、曹叡執政期間,董昭也多有謀劃,官至司徒,封樂平侯。青龍四年(236年)卒,時年八十一,諡曰定

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相貌魁梧,膂力過人。本屬張邈,後歸曹操。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爲陷陳,表現英勇,被拜爲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爲保護曹操而獨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衆而戰死。

許褚(chǔ,見《辭海》)字仲康,譙國譙人(今安徽亳州)。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與葛陂賊交戰時在箭矢耗盡的情況下擲石攻敵,後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詐作與賊和解並以耕牛交換糧食一但在牛突然狂奔的情況下拿着牛反方向行百餘步,由此在淮汝一帶的人提起許褚之名皆畏憚。隨曹操屯官渡時發現欲謀害曹操者,將刺客全部殺掉。關中之戰時在身披重甲的情況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漿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上岸才發現早已身中數箭,在與馬超、韓遂會面時只讓許褚相隨,期間馬超欲襲曹操,但聽聞許褚之名兼懷疑從騎就是許褚,便問曹操虎侯安在,曹操指着許褚,許褚怒視馬超以令他放棄。當曹操去世時許褚哭至吐血,曹丕其遷作武衛將軍,負責宮中安全。曹叡繼位時封其爲牟鄉侯,諡曰壯侯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人物,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徐庶本名福,寒門子弟,早年爲人報仇,被同黨救出後改名徐庶,求學於儒家學舍。後中州兵起,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爲友。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曹操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這件事被藝術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被廣爲流傳。而徐庶也成爲孝子的典範被稱讚。

郝昭(生卒年不詳),字伯道,太原人,中國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將領。郝昭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升爲雜號將軍,後受曹真的推薦鎮守陳倉,防禦蜀漢。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爲郝昭所阻,勸降不成,晝夜相攻二十餘日後被迫退軍。魏明帝因此封其爲列侯。不久因染疾而病死。

郭淮(?-255年),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至車騎將軍,封陽曲侯。建安年間(196-220)舉孝廉,先後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議令史、夏侯淵的司馬。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與杜襲共推張郃爲主將而得以穩定局勢。曹丕稱帝后,賜郭淮爵關內侯,又任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確,多立戰功。正始元年(240),郭淮擊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嘉平二年(250)又升遷爲車騎將軍,進封陽曲侯。正元二年(255)卒,追贈大將軍,諡貞侯。

杜襲,字子緒,生卒年不詳,潁川郡定陵縣(今河南省襄城縣)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杜襲投奔曹操之後歷任西鄂縣令、議郎、丞相府軍祭酒、侍中、丞相府長史、駙馬都尉。魏文帝時期出任督軍糧御史、尚書,晉封關內侯、武平亭侯。魏明帝時期,出任曹真和司馬懿的軍師、太中大夫,晉封平陽鄉侯,去世後諡號定侯。

(本章完)

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九章 美人心計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四)宛城陰謀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九章 美人心計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九章 美人心計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
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九章 美人心計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四)宛城陰謀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九章 美人心計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九章 美人心計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