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古代的陣法(二)

治兵,說到列陣,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聞鼓出擊,聞金退兵的概念,具體到列陣時的排列,直擊還是迂迴,由兩,伍長之類的下級軍官看中軍旗決定,一伍的成員本身就是一個小的戰鬥集體,大致分(按步兵計)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長兵器和遠射兵器爲主(短兵缺乏也與當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不精,難以造出適合短兵相接的長劍有關),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爲主,主要對付對方的戰車和戰馬,戟可掃可刺,屬於多功能兵種,矛以刺爲主,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作戰人員,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伍爲陣型之中最小的作戰單位,四伍爲一兩,五兩爲一旅,五旅爲一師,五師爲一軍,皆爲春秋以前兵制)。

之間嚴格禁止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再直接一點就是說,不允許逞匹夫之勇),這大概也是秦以前單騎突陣的情況不多的原因(單獨一輛戰車,突擊訓練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長戟,長矛爲主要兵器的重陣,跟送死沒什麼區別).?再來重點說一說當時的兵器狀況,也許會有助於瞭解爲什麼秦代以前陣那麼流行。

前面說了,青銅器時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長,一般到50~80cm之間,這樣短的兵刃,韌性又不好,易斷,用來作主戰兵器好像不適合。主戰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穩定性,攻擊性倒是其次,而以長戟,長矛和戰車爲主要兵器,近身的時候。

特別是面對的是吳,越這類以短兵爲主的步兵時會很吃虧(吳越的鑄造工藝比當時的中原要發達,這點從越王劍可以看出來),畢竟長達兩丈四尺(5.5~6米)的長戟運轉起來是遠不如只有60~80釐米的劍的(雖然也有長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擲爲主要作戰方式的,也可以近戰),結果是隻要對手能搶進身來,則長兵器的一方几乎必敗,爲了有效地進行對抗,只有使對手不得近身,這就需要配合,也從客觀上推動了陣的發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對手不得近身這點道理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軍備,還有一點,秦以前由於長期處於戰爭之中,各國的常備軍數量龐大且有效(既便是臨時徵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戰鬥技能和很強的紀律意識,因爲他們時常要被徵召),也從客觀上保證了陣對他們能進行有效的約束.也保證了將領們能有效地排出他們想要排出的,最適合戰場形勢和雙方兵力對比的陣勢,這一點很重要,也是這時的軍隊和以後的中國戰爭時大量的烏合之衆的區別。(自漢以後,只有岳家軍的步兵陣才能算是真正的陣,對,還有戚家軍)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重又大亂,涌現出兩股有影響力的義軍。一是西楚霸王項羽(名籍),二是漢王劉邦(字季)。

應該說這時的步兵陣在中國幾乎已發展到一個**,隨着三十幾萬秦軍主力被項羽在鉅鹿擊敗,早期的楚漢爭霸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兵團,有組織的將陣用於戰爭。這樣比劉邦更強悍的項羽佔盡了優勢,一度將劉邦打得狼奔琢突,潰不成軍。

只是在韓信出現之後,漢軍才憑藉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戰陣(二者缺一不可,再強的計策,再突然的奇襲,士兵不守紀律也是徒勞,試想漢,趙井陘之戰,一萬老弱漢軍能擊敗二十萬趙軍,背水一戰是不假,但若沒有有效的陣,能堅持到漢騎偷襲成功嗎?),終於擊敗不可一世,只憑勇力的西楚霸王。

楚,漢爭霸從總體來說,只是烏合之衆的較量,有效使用陣的情況很少。

騎兵陣法,漢帝國建立後,隨着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漢軍的步兵又幾乎沒有用處(戰不能勝,勝不能追,敗不能逃),只好憑藉強大的國力組建龐大的騎兵集羣,而騎兵又不大可能象步兵一樣進退有序地列陣,(儀仗兵也許能做到,但大規模的騎兵再拘泥於陣而不能放膽突擊,就將騎兵的優勢徹底放棄了)同時也將步兵的陣近乎完全放棄。(只有弩兵的戰術雁行陣還保留着)

騎兵的戰術大部份時間裡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即使是騎兵戰術的祖師爺匈奴人也只有這些。但這時的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

(玩過三國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另看過日本電影;的朋友也能從影片中找到一些漢家騎兵的影子,哪裡面出現過車懸之陣)車懸其實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威力加強版,但比突擊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擊哪樣一窩蜂似的一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前後,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時甚至還有意將橫列的間隔拉得大一點,以使敵軍有空隙可以躲,不至於堵住前軍的路,留給後邊的騎兵收拾)配合,等於一個騎兵版的錐行陣,不同之處在於寬度要更大一些,?漢帝國建立後,隨着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漢軍的步兵又幾乎沒有用處(戰不能勝,勝不能追,敗不能逃),只好憑藉強大的國力組建龐大的騎兵集羣,而騎兵又不大可能象步兵一樣進退有序地列陣,(儀仗兵也許能做到,但大規模的騎兵再拘泥於陣而不能放膽突擊,就將騎兵的優勢徹底放棄了)同時也將步兵的陣近乎完全放棄。(只有弩兵的戰術雁行陣還保留着)

騎兵的戰術大部份時間裡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即使是騎兵戰術的祖師爺匈奴人也只有這些。但這時的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玩過三國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另看過日本電影;的朋友也能從影片中找到一些漢家騎兵的影子,哪裡面出現過車懸之陣)車懸其實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威力加強版,但比突擊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擊哪樣一窩蜂似的一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前後,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時甚至還有意將橫列的間隔拉得大一點,以使敵軍有空隙可以躲,不至於堵住前軍的路,留給後邊的騎兵收拾)配合,等於一個騎兵版的錐行陣,不同之處在於寬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

因爲車懸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陣(至少相對步兵的陣來說是這樣,並沒有各兵種間有效的配合,純騎兵的衝擊戰術),所以後世兵家大都不認爲有此陣,如;,;(諸葛亮),;(作者不詳,成書於宋代)都對此陣抱不置可否的態度,個人認爲還是真實存在過的,只是隨着中國騎兵的衰弱,後人無法親身感受其威力罷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陣的發展處於停滯,甚至是倒退狀態,因爲步兵只是處於守城,護衛的地位,不怎的要他們上陣廝殺。

騎步合陣,兩漢之後,進入三國兩晉,中國在騎兵方面對北方民族的優勢喪失殆盡,(不管是戰馬的來源,數量,還是長於騎術的士兵,以致於當時評價一個將領武藝精熟也要用“弓馬嫺熟”來表示,而這在兩漢時是很正常的事,因爲當時有大量的邊地良家子)不得已重操舊業,又把陣這個東東給提了出來。

但這時的步兵陣威力已大不如前,首先是陣所遇到的對手不同於戰國時期了,當然自身也不同,多以步騎兵混合軍隊,總不能將騎兵放在步兵陣中吧?這樣將大幅降低騎兵的威力,而不能將騎兵的作用進行有效的發揮,這個將領幾乎也就是個常敗將軍了。另外這時的兵員也大成問題,人口之少難以想像,能提起兵器上戰場的更是少之又少,(如蜀漢政權,不足百萬人口,兵員竟有十幾萬,怎麼也想像不出這都是些什麼兵?)這種結果使得這時期的兵員質量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當然也有少量精兵),又不可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訓練,(戰爭頻繁,時間不等人啊,你還沒訓練好,敵軍就打來了,只好上,而河西兵,岳家軍都是經過常年的訓練纔出來的)那又怎麼辦?最典型的是曹操的打法,他可以說是深知陣的奧秒,不在兵的多少,而在紀律是否嚴明,士兵是否有足夠的戰鬥力。(雖然道理很淺顯易懂,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不太容易,很多庸才只知其形,不知其髓,最後畫虎不成反類犬)選其精銳,練成精兵,(時間非常長,也非常有效,因爲他們的統帥是孟德)而以騎兵單獨作戰,執行諸如急襲,包圍的戰略目的。(所謂以正合,以奇勝,也就是將純步兵爲正陣,將騎兵作爲決定性的力量,不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求數量上的優勢,這也是他能以兩萬兵擊敗十倍於已的袁紹軍的主要原因。(從破黃巾得青州兵到對袁紹開戰,近?十年的時間,這個時間是諸葛亮所無法擁有的)又大敗於赤壁的原因跟這也有很大關係。(水戰,河流衆多,不適合步兵擺陣,騎兵又沒有突襲的空間,再加上大量新加入的荊州兵,其實這些荊州兵對其軍隊的戰鬥力是個負增長的因素,否則也不會潰敗成哪樣)相同的戰例還有淝水之戰,百萬秦軍一敗塗地,(當中有大量新招入的新兵)而此之前,前秦軍隊幾乎都是以弱敵強,卻累戰累勝,王猛還以十萬步兵列陣擊敗了前燕的數十萬鐵騎,可見陣的威力。

古代作戰的十大陣法,是中國古代小說家戲化演繹的中國古代進攻防守的排兵佈陣法。在唐代有關薛仁貴的演義中可見有記載,詳細爲: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斗底陣,五虎羣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

另有版本:(1)?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山月兒陣、四門斗底陣、五虎巴山陣、六甲**陣、七擒七縱陣、八卦陰陽子母陣、九宮八卦陣、十代明王陣、天地三才陣、包羅萬象陣,(2)?一字長蛇陣、二龍汲水陣,天地人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攢羊陣,六子連芳陣,七星斬將陣,八門金鎖陣,九曜星宮陣,十面埋伏陣。

事實上,中國古代陣法沒這麼複雜,可簡單分爲進攻和防守,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集古代兵法之大成,總結先人經驗,系統完整地將“陣”分爲十種陣型,即:“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另外還有用以射擊的“雲陣”,圍敵的“贏渭陣”,奇襲的“闔燧陣”,備受推崇的諸葛亮改進過的“八陣圖”、“梅花陣”,種類不下二十種。

十大陣法變化,十種陣法變化簡述:攻打一字長蛇陣的頭或尾,另一頭轉過來,形成二龍出水陣。

中間向前,形成天地三才陣。

兩頭回撤,形成四門兜底陣,互相穿插,變成五虎羣羊陣。

然後按照六丁六甲排列,即六丁六甲陣。

隨後一半拉成線(可隨意變化),一半如同四門兜底陣一般,即北斗七星陣,環繞一圈,按八卦陣佈陣,留八個出口,變成方形,即八門金鎖陣。

按九宮排列,每格兵將穿插,逐漸如同一體,互相交穿,即九字連環陣。

最後變成十面埋伏陣,十陣變化無窮,難以抵擋。

陣圖,所謂陣圖,就是將陣法繪製成圖形,畫在錦上、紙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觀的實物,這就是陣圖。諸葛亮紀錄陣法的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八陣圖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是據說諸葛亮曾經壘石作八陣圖,據說魚腹江邊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遺蹟,就是諸葛亮所遺留的八陣圖,結合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的隻言片語,進行合理模擬,現代兵家認爲八陣是一種集團方陣,每個八陣都具有八個小陣分佈在中央的中陣四周的八個方向上,八陣的中央是大將,金鼓旗幟,以及直屬的兵馬,這就是中陣。

每個小陣都有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代號。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陣數有九”的說法,所以宋代還有將八陣叫做九軍陣。而每個方向的陣編組爲六小陣,中陣編組爲十六小陣,整個大方陣共有六十四小陣,正好符合魚腹江壘石遺蹟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的數量。

大方陣之後可能還有遊騎構成的二十四小陣,一共是八十八小陣。這些小方陣可以是?騎兵、步兵、車隊,由幾十到幾百不等組成,前排爲弓弩手、中間爲長兵器手、後排爲短兵器手(有時排列順序也不同)八陣爲了遲滯敵人進攻,發揮蜀軍弩兵的威力,在防禦時還設置衝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諸葛八陣屬於防禦性陣型,好處是沒有部署上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整體大陣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一處遭到攻擊,兩翼相鄰的陣可以自動變爲兩翼,保護支援遭受攻擊之陣。

第40章 宣武軍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79章 回師夷陵第21章 霸絕天下第94章 大事休矣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13章 灰飛煙滅第29章 新式軍訓第14章 浩蕩宋遼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40章 大軍還朝第4章 南唐變法之軍械第50章 噩耗傳來第36章 旮二愣第52章 蒼狼夜襲第99章 鐵騎破陣第15章 戰後第36章 風起雲涌第45章 殺機四伏第1章 花前月下第4章 南唐變法之軍械第14章 屠戮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36章 風起雲涌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3章 常孟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14章 屠戮第59章 南漢第35章 龍門峽谷第48章 舉城投降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136章 亂世烽火第42章 魂歸來兮!第69章 聲東擊西第122章 陷陣虎賁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4章 南唐變法之軍械第160章 伐宋第148章 小諸葛第21章 霸絕天下第97章 大敗吳越第63章 英雄墓冢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89章 驚魂一刻第104章 南楚第98章 火燒叛軍第89章 蠢蠢欲動第96章 曹彬隱傷第63章 北伐契丹第92章 北漢李隱第76章 千里追殺第50章 噩耗傳來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62章 一統天下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163章 唐末史第114章 回師湖州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107章 形勢所迫第95章 奇襲晉州城第78章 謀定漳州城第41章 悲悽第89章 坑爹的常郢第33章 西征大軍第26章 驚宋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38章 南地亂起(中)第22章 風滿樓第67章 石重貴第153章 破城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49章 兵者,詭道也第123章 南越孫虎第46章 雄雄猛士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35章 久違的血腥第166章 黃巢起兵第28章 漳泉史事(中)第118章 踞城而守第17章 高季興第155章 淮南楊家第142章 大小徐妃第88章 突如其來的瘋狂第76章 乞丐第78章 謀定漳州城第167章 長安亂第83章 慘烈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28章 書生意氣第110章 中國的火銃第91章 金沙渡口第58章 決戰的凱歌第5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第31章 出兵北上第92章 月黑風高第10章 採石山第24章 梟雄末路第61章 驚變第37章 南地亂起(上)
第40章 宣武軍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79章 回師夷陵第21章 霸絕天下第94章 大事休矣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13章 灰飛煙滅第29章 新式軍訓第14章 浩蕩宋遼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40章 大軍還朝第4章 南唐變法之軍械第50章 噩耗傳來第36章 旮二愣第52章 蒼狼夜襲第99章 鐵騎破陣第15章 戰後第36章 風起雲涌第45章 殺機四伏第1章 花前月下第4章 南唐變法之軍械第14章 屠戮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36章 風起雲涌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3章 常孟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14章 屠戮第59章 南漢第35章 龍門峽谷第48章 舉城投降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136章 亂世烽火第42章 魂歸來兮!第69章 聲東擊西第122章 陷陣虎賁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4章 南唐變法之軍械第160章 伐宋第148章 小諸葛第21章 霸絕天下第97章 大敗吳越第63章 英雄墓冢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89章 驚魂一刻第104章 南楚第98章 火燒叛軍第89章 蠢蠢欲動第96章 曹彬隱傷第63章 北伐契丹第92章 北漢李隱第76章 千里追殺第50章 噩耗傳來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62章 一統天下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163章 唐末史第114章 回師湖州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107章 形勢所迫第95章 奇襲晉州城第78章 謀定漳州城第41章 悲悽第89章 坑爹的常郢第33章 西征大軍第26章 驚宋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38章 南地亂起(中)第22章 風滿樓第67章 石重貴第153章 破城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49章 兵者,詭道也第123章 南越孫虎第46章 雄雄猛士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35章 久違的血腥第166章 黃巢起兵第28章 漳泉史事(中)第118章 踞城而守第17章 高季興第155章 淮南楊家第142章 大小徐妃第88章 突如其來的瘋狂第76章 乞丐第78章 謀定漳州城第167章 長安亂第83章 慘烈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28章 書生意氣第110章 中國的火銃第91章 金沙渡口第58章 決戰的凱歌第5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第31章 出兵北上第92章 月黑風高第10章 採石山第24章 梟雄末路第61章 驚變第37章 南地亂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