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

太上李老君

大道康莊之謂義

義:宜也。謂事之「合宜」也。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亦即不苟取捨,能繼時宜之謂也。

「義」乃理之合宜而當行,必知天理之正,人情之慾。辨別正邪,明是非,深識事情之正理,而行之於事,此乃義之所在也。

孔夫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故行事之先,必定要先詳細思考,若合其正理,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而當赴之。若不合其正理,雖有大利大益,亦不可行也。是故,君子以義爲利,小人以利爲利也。

孔夫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所以「義」乃合乎人情,合乎羣生也。見義勇爲,相親相愛,有公無私,力行其義,見危解危,見苦救苦,見貧濟貧,勇於公而忘私,造福人羣。此則爲捨生取義,順天理而無慾,心秉正直,利人公益,舍財佈施,惠及於大衆,知本報恩,知情之恩,還情以德,此皆大義也。

總而言之,無自欺,問心無愧,上無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合理則行,非理則退,合道則進,非道則隱,義之於進,則忠人之事,故忠義相隨,則行之剛健無污也。

世人有意勤修大道者,必須修仁,亦必須修義也。見義勇爲,盡其仁心,事務宜合於道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禮於義,切不可作出不正之事,以損良心,亦不可作出不義之法,損人利己,此即義氣之發現也。

欲達到義氣之發現,必須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誠、勇、悌、明、恥」也。

誠者:竭誠、忠誠、誠實、虔誠、爲下克誠,事上忠誠之謂也。在位盡其職,爲人謀,竭力而完成,無半點虛心假意也。

勇者:氣盛無所畏避也。捨身成仁之謂也。勇行之志,見危授命,見義勇爲,始終如一,至死不變其志,臨危不亂其節也。

悌者:順也,善事兄長之謂也,孔夫子曰:「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矣。」善事兄長之道,非表面上聽從而已,務須發自內心之真誠,兄長有難,當承擔之,不可自求安樂而不顧,兄長有錯,當和顏悅色勸解,以真誠感動之。

明者:光明也,有明白分辨是非,不苟取,廉潔自持,公私分明,做事清白也。

恥者:羞愧也,人不可無恥,知恥之道,要摒絕物慾**。若被欲迷心者,將做出羞愧之事也。

2-2 千里尋兄

文天祥夫子

千里尋兄

三國時代,關公與劉皇叔(劉備)、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爲兄弟,立誓匡扶漢室,不願同生,但願同死。後來劉皇叔受命守徐州城,奉密詔欲討漢賊曹操,豈知密詔敗露,曹操遂起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下徐州,攻打劉皇叔。

劉皇叔與張飛,乘夜劫曹營,因中計而敗北,皇叔單騎投靠袁紹,張飛奔向芒碭山而去。曹軍又攻打下邳,關公出戰被困土山,劉皇叔有一妻一妾均陷於下邳。曹操部將張遼,奉勸關公投降,關公乃約三事,其三事: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贍養,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

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曹操接納三約,關公乃入城稟告二嫂後,引數騎來見曹操。操自出轅門相接。關公下馬入拜,操慌忙答禮。關公曰:「敗兵之將,深荷不殺之恩。」操曰:「素慕雲長忠義,今幸得相見,足慰平生之望。」關公曰:「文遠代稟三事,蒙丞相應允,諒不食言。」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關公拜謝。操設宴相待,次日班師還許昌,關公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於路安歇館驛,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

既到許昌,操撥一府與關公居住,關公分一宅爲兩院,內門撥老軍十人把守,關公自居外宅。操引關公朝見漢獻帝,帝命爲偏將軍漢壽亭侯。關公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關公盡送入內門,令伏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於內門外躬身施禮,動問二嫂安否。

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綾錦作戰袍相贈,關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笑曰:「雲長何如此之儉乎?」關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操嘆曰:「真義士也」。然口雖稱羨,心實不悅也。

忽一日,操請關公宴,臨散,送公出府,見關公所騎之馬甚瘦,操曰:「公馬因何而瘦?」關公曰:「賤軀頗重,馬不能載,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備一馬來,須臾牽至,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操指曰:「公識此馬否?」公曰:「莫非呂布所騎赤兔馬乎?」操曰:「然也。」遂並鞍轡送與關公,關公再拜稱謝。操不悅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今吾贈馬,今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操愕然而悔。關公辭去,操問張遼曰:「吾待雲長不薄,彼常懷去心,何也?」遼曰:「容某探其情。」次日往見關公,禮畢,遼曰:「我薦兄在丞相處,丞相待你如何?」關公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雖在此,心念皇叔,未嘗去懷。」遼曰:「兄言差矣,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皇叔待兄,未必過於丞相,兄何故懷去志?」公曰:「吾因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此,必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耳。」遼曰:「倘皇叔已棄世,公何所歸乎?」公曰:「願從於地下。」遼知公終不可留,乃告退,回見曹操,具以實告。操嘆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

後來關公出師,斬顏良、誅文丑,爲曹操解去白馬之危,因而得知劉皇叔在河北袁紹處,又接到皇叔親手書,其略雲:「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備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關公看書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圖富貴而背舊盟乎?」乃寫書託送信人帶回奉上劉皇叔,其書答雲:「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捨命全交,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致負所託;故爾暫且羈身,冀圖後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操,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爲照鑑!」

關公欲向曹操辭行,曹操均避不見面,公不得已乃封金掛印,所有原賜之物盡皆留下,分毫不帶去,寫書一封,辭謝曹操。其書略雲:「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士,實聞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請三事已蒙恩諾,今探知故主現在袁紹軍中,回想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新恩雖厚,舊義難忘,茲特奉書告辭,伏惟照察,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

寫畢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遞。請二夫人上車,關公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率領舊日跟隨人役,護送車仗,逕出北門,過五關、斬六將,直望河北,千里尋兄而去。

以上故事,備述關公之義氣;困土山約三事,秉燭達旦,不以新賜而忘舊賜,不貪富貴,不忘舊盟,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危,報恩曹操,封金掛印,留書辭行,五關斬將,千里尋兄,此皆出於「義」字。此「義」字,包含「誠、勇、悌、明、恥」也。

關公之義氣,對於漢帝,對於劉皇叔,均抱着忠誠之心。見危授命,見義勇爲,始終如一。對於劉皇叔,善事兄長之道,事嫂如事兄,兄長有難,獨自承擔而不背舊盟。恩怨分明,不苟取,封金掛印而辭行曹操。不貪圖富貴,不被物慾所迷心,來去清白,其忠義兩全,可謂千古第一人,故有「義薄雲天」之頌詞。

關公歸天后,受上天敕命爲「南天文衡聖帝」,又升任爲「玄靈高上帝(即玉皇大帝)」。受世封爲「武聖關聖帝君」,享萬世之香菸。

願世人,應仰學關聖之義氣,發揮人之善性與義氣,貢獻國家與社會人羣,始不辜負此生之爲人,而生在中土也。

虎將當年意氣豪 丹心降漢不降曹

無貪富貴無忘本 千里尋兄義可褒

2-3 市義

朱熹夫子

市義

市,就是買賣的意思,市義就是買義,猶言買到「義心」之意。

戰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爲人慷慨,禮賢下士,他的門下有三千名食客。有一個寒士,齊國人,名叫馮諼,窮得自己連飯也吃不飽,他就寄託在孟嘗君門下,混一口飯吃。

孟嘗君問馮諼:「你有什麼才能?」馮諼說:「我沒有什麼才能。」又問:「你有什麼技能?」答說:「我沒有什麼技能。」孟嘗君笑了笑,把他安排在第三級的食客中,吃的是粗菜淡飯。馮諼吃罷了飯,倚在柱子上,彈着他的長劍鋏唱歌:「長鋏歸來兮,食無魚。」有人告知孟嘗君,就把他提升到第二級食客中,每飯有魚有肉了。但他吃罷了飯,又唱起歌來:「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孟嘗君聞知,再把他提升到第一級的食客中,出門就可坐上馬車了。然而馮諼還不滿足,又彈劍而歌:「長鋏歸來兮,無以爲家。」他不但要孟嘗君養活他一人,還要求養活他的全家。孟嘗君問知馮諼家有老母,便命家奴按時送糧食及費用,到馮諼的家裡,徹底解決了馮諼的困難。

孟嘗君在薛國的地方有很多田莊,農民積欠了孟嘗君田租,需要派人去收賬,馮諼應聲願往,孟嘗君就把佃戶們的欠條借約,交給馮諼,爲他治理行裝備車而往。馮諼問孟嘗君:「我收到了賬,需要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你看我家裡缺少的,就買點回來吧!」

馮諼到了薛地,把債戶召集齊了,當衆宣言:「孟嘗君說了,你們欠他的債,都不用還了。你們的欠條借約全在這裡,我當着你們面前燒掉,你們從此沒有這筆債務了。」債戶聽到這個好消息,都高呼萬歲,歡天喜地的去了。

馮諼回到齊國,孟嘗君詫異他爲什麼回來得這樣快?馮諼說:「賬都收齊了,所以回來得早。」孟嘗君說:「你給我買了些什麼回來?」答曰:「我給你買了個『義』字回來。」孟嘗君曰「什麼叫做義呢?」馮諼說「我臨行時,你吩咐我,看家中缺什麼買什麼,我看你家裡有的是金銀財寶,珍玩美女,缺的只是『義』。所以我到了薛地,就把債戶召集齊了,當衆把他們的欠約借據都燒了,宣稱你不用他們還債了,債戶們均感恩不盡,這不是給你買回『義』來了嗎?」孟嘗君很不開心,但也無可奈何,但對馮諼就很疏遠了。

第二年,孟嘗君不得歡於齊王,被革去相位,孟嘗君攜三千食客,到了薛國暫住,薛國百姓,聽到孟嘗君來了,扶老攜幼,迎到百里以外,這時孟嘗君纔想起馮諼上次到薛收賬,給他做了一件善事,乃

對馮諼說:「今日始見先生所『市義』之功也。」馮諼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爲君復鑿二窟。」

馮諼就以說客的身份到了樑國,對梁惠王說:「齊王放逐大臣孟嘗君於諸侯之間,諸侯能迎孟嘗君,則富國強兵。」梁惠王久聞孟嘗君的盛名,即派使者偕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又告知孟嘗君,拒不接受梁惠王之聘,並故意使齊王得知消息,齊王大驚,遂修書向孟嘗君謝罪,請他回齊國爲首相。這時馮諼又說:「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之後,馮諼又說:「三窟已成,君可高枕無憂矣。」

馮諼爲孟嘗君「市義」,充分表現義之所在,孟嘗君到薛地,始知「義」之寶貴。所以重仁義者必得民心歸順也。

孟嘗君,禮賢下士,門下養有三千食客,可見其濟貧救苦之仁心。馮諼給他「市義」而完成其仁義之爲人,實難能可貴也。

2-4 仁不離義,義不離仁

濟公活佛

仁不離義,義不離仁

孔夫子曰:「成仁」,孟夫子曰:「取義」,仁心必由義行來表現,仁乃是內聖的工夫,是發於內心的,但要由義而行之,故仁義雖是序異,實則道同,是相輔相成的,不得分離也。

義之道也,見義勇爲,聞道盡心,力行其義,濟貧救困,救苦救難,造福人羣,捨生取義,始終不變其志,事事宜合於仁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於禮義,事不越中庸之道,通達情義,故曰:「取義」。然則,行義,實皆出於仁心者也。

修道者,若能廉潔其身,養志知恥,進退合於義,正心、修身、齊家、立業、和樂、安居,則一家人可以孝悌和樂也。

故曰,取義當行:「誠、勇、悌、明、恥。」人如無誠,則虛僞無義。人如無勇,則貪生怕死,而無勇氣。人如無悌,則無友善,而忘恩背義。人如無明,則不辨是非,其所言動,必無義舉。人如無恥,則爲非作惡,其所行動,則無仁義矣。

取正行仁志不移 心存大義本無私

諸生樂善誠爲勇 明恥修身好把持

2-5 豫讓捨身取義

漢鍾離仙翁

豫讓捨身取義

豫讓是春秋戰國時代,晉國的義士,起初爲範中行做事,因範中行待他刻薄,不予重用,乃去而事智伯,智伯很重用他。

智伯後來被趙襄子所滅,豫讓爲智伯報仇,計劃要殺趙襄子,他扮成一個殘廢的人,走到趙襄子的廁所去,假裝給他粉飾牆壁的人,想俟機刺死趙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眼皮跳動,心知有人要刺殺他,便叫人捉住粉飾牆壁的人,一問原來就是豫讓。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報仇,感念他是義士,所以把他釋放。

後來豫讓又用漆塗在身上,剃去鬍鬚和眉毛,自毀容貌,扮做一個乞丐,他又吞炭變成啞子,改了說話的聲音,連他的妻子也認不出來。豫先躲在趙襄子必經的橋下,以期刺殺。趙襄子將要走到橋上時,忽然他的坐馬驚叫起來,趙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讓來行刺了,乃叫人搜查,果然不錯。趙襄子嘆道:「豫讓,你替知己報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義聲了,這次我不再釋放你,成全你吧!請你自己設法。」豫讓也被趙襄子的仁恕所感動,請求襄子把袍子脫下來,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後自殺。

當豫讓吞炭毀容的時候,其心腹的人,勸他不必受此苦楚,叫他設法假事趙襄子,然後乘機行刺,比較容易而不受苦,豫讓笑着對他的心腹說:「照你的說法去做,是不是叫我爲先前的知己,去殺後來的知己,替舊主人殺新主人嗎?我今天所以這樣做,自己吃點苦,目的是要表示君臣的『義』罷了。如果照你的辦法去做,那就是亂義。」

又孟子也說過:「生,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二者沒有辦法同時得到時,我寧願不要生命而去爭取義。」所謂:捨身取義也。

所以,捨身取義,就是爲國犧牲,爲正義真理不顧生命的危險,去完成他所負的任務,不受辱不偷生,爲了朋友的危難,忘身地去拯救,不管事情之成敗,只要自己盡了力,付出生命的代價,盡到朋友的義氣,取得了這「義」的本分,願世之勤修大道者勉之。

2-6 石碏大義滅親

太白仙翁

石碏大義滅親

春秋戰國時代,衛國人州籲,弒殺了衛桓公,自立爲衛君,因而引起了文武百官之不服,及百姓之不滿,要派人到洛陽稟奏周王,興師問罪。州籲很着急,便和他的同謀者石厚,商量對策,怎樣才能穩定人心。

石厚說:「我父親在朝廷爲官,德高望重,現雖然退休家居,但他的聲望還在,如果把他老人家請出來,我想文武百官與老百姓,一定會聽他的話,您的官位也就穩固了。」

石厚的父親石碏,本是衛桓公的重臣,因不滿衛州籲的所作所爲,乃告老還鄉。今見石厚回來求問良策,便說:「由來諸侯即位,應得周王許可,要是周王答應了,還有誰不服呢?」石厚續問:「怎樣才能得到周王許可呢?」石碏答道:「陳桓公得寵於周王,又和我深有交情,如你們得到陳桓公的幫助,在周王面前說幾句好話,那周王一定答應的。」石厚把他父親的話,轉告州籲,兩人大喜,立即帶些禮物出發到陳國去。

石碏也寫了一封信,暗地裡打發人送給陳桓公,大意說:「衛國不幸,出了禍國殃民的亂臣,今州籲與石厚二人共謀,弒君自立,我年老了,無力處治他們,只好想法叫他們上貴國求教,請你本着正義,把他們治罪,給衛國除害。」

州籲和石厚一到陳國,就被陳桓公捉住了。陳桓公派人到衛國問怎樣置這兩個人,衛國派右宰相赴陳國,殺了州籲。致於石厚,大家爲了感恩石碏之良謀,都主張從輕處置。但石碏說:「小子不忠不義,留他何用?」立即派管家赴陳國把石厚殺了,石碏以國家之大義,滅父子親情的做法,真是發揚大義滅親之正義感,充分發現「義」之所在,得到後世人的讚許。

所以凡有「正義」的人,不顧一切私情,而依照法律公理來制裁不法之徒,一個真正的人,應該有這種正義的態度。

亂臣賊子莫猖狂 禍國殃民最可傷

大義滅親伸正義 忠心千古永流芳

2-7 修道之涵義

通天教主

修道之涵義

「修」者,飾也。治也,整備也。「道」者,理也,天理良心也。

中庸曰:「修道之謂教」。「修道」就是修飾其道理之正確。淺言之曰:「修學正道真理,而行善德之謂也。」所以「修道」就是整備正確之天理良心,而行善德,不作壞事,不履邪徑,發揚人的理智與善性,謂之「修道」也。世人誤會「修道」乃是道家之修行而已,殊不知「修道」乃是普天下之人,不分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人人均要「修道」,修道是爲人處世,必須之德行也。

士人若不「修道」,則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無忠臣,孝子,義士之出現。所以士人必須「修道」以發揚其善性,養成其善德,始能對國家社會人羣,有所貢獻也。

農人若不「修道」,不但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亦難以出現善德篤厚之農家。農人若無善德,一味遊手好閒,則對於耕耘不力,不依時節播秧、除草、施肥、灌溉、收穫等,就難以增產。農作物若無增產,則影響民生至巨。所以農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努力於農業,以期貢獻於國家社會人羣也。

工人若不「修道」,不但不知「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可貴,其工作如不守道德,則偷工減料,只貪圖不義之財,而不顧其信用,致工業不能振興,間接、直接影響國家社會之需要。所以工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致力於工業之發展。

商人若不「修道」,則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昧其本來善良德性,一味貪圖厚利,而成爲奸商,失去商業道德,不擇手段,欺騙顧客,以圖不義之財,則擾亂社會之秩序,而損害商場之信譽,是故,商人亦應「修道」,以發揮其善性,而求正當之利益,童叟無欺,貨真價實。

所以,男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了悟奉行三綱五常。女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遵守三從四德。是故,「修道」乃爲人處世之德行,人人若能「修道」,實踐奉行,則堯天舜日之重現,指日可待也,願世人勉之。

人性由來本善良 只因昧卻此靈光

勤修真理明心地 大道康莊達八方

第55章至65章前言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二章:道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三章:道統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001章:序章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九章:執慧歸真第十九章:魔道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二十四章:總論第十二章:心性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四章:良知良能第66章至71章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55章至65章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二十四章:總論第001章:序章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55章至65章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前言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序章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章:生命第十章:生命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九章:魔道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前言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十章:生命第七章:萬法歸宗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六章:修天道第四章:良知良能第01章至第10章第十章:生命序章第55章至65章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九章:何謂修道序章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第九章:執慧歸真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01章至第10章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三章:道統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八章:解脫生死第十一章:通玄之道
第55章至65章前言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二章:道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三章:道統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001章:序章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九章:執慧歸真第十九章:魔道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二十四章:總論第十二章:心性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四章:良知良能第66章至71章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55章至65章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二十四章:總論第001章:序章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55章至65章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前言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序章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章:生命第十章:生命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九章:魔道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前言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十章:生命第七章:萬法歸宗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六章:修天道第四章:良知良能第01章至第10章第十章:生命序章第55章至65章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九章:何謂修道序章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第九章:執慧歸真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01章至第10章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三章:道統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八章:解脫生死第十一章:通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