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至65章

第五十五章 四非

四非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之謂也。四非兩字,合爲一字乃罪字,所以若不遵守四非之禮節者,易爲犯罪也。因不守禮節而胡亂視看,不守禮節而胡亂聽取,不守禮節而胡亂發言,不守禮節而胡亂舉動,都是不遵守四非,而易成犯罪者也。

非禮勿視:凡不是正經事,有違禮節者,切不可視看,如**、春宮影片,皆是違背禮節之行爲,如貪觀視,必易引起慾念而作出**之事,如此則犯罪矣。

非禮勿聽:不是正當之事情,不可聽之,如粗言野語,引人作惡之言,煽動是非之語,教人作不義之言,凡有違背禮節等之語言,均不可聽之,聽而信之,將會作出犯法之事,則罪成矣!

非禮勿言:凡不是正經之事情,切勿輕言,如說人是非,評人長短,無中生有,誹謗事實,敗人名節,誣人作惡,凡有違背禮節之言,慎勿胡言亂語,否則,易與人結怨,又易犯罪也。

非禮勿動:若非正當事情,切勿妄動,若輕舉妄動,則易惹災禍,如小不忍而衝動,則易發生打架或殺人。凡是有違背禮節之事情,切不可妄動,以免惹禍而犯罪也。

以上四非,是爲人處世,修身學道者,必須謹慎遵守奉行,以免犯錯而成罪。

第五十六章 人定勝天

“人定勝天”一語,世人曲解,認爲人之智慧與能力一定可以勝過於天。因爲現世之人,能製造太空船、火箭,上太空、登月球,可以征服太空,所以,認爲人一定可以勝天。

殊不知,天生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人亦萬物其中之一,人怎能勝天乎?現世雖然科學文明發達,已進入太空時代,但人之智慧與能力。還不能到“人定勝天”的地步。

譬如,世人若不修德,一味胡作非爲,一旦觸怒天顏,則降災劫,如風災、水災、旱災、瘟疫等等,使世人防不勝防,到此地步,人雖抱着“人定勝天”之心理,亦不能避免此災劫也。

又,風不調,雨不順,天不降雨,則成苦旱,稻穀不能播種,蔬菜、果樹不能生長,人就無物可以養生,也就不能生存,還有何說“人定勝天”乎?

“人定勝天”之語意,是謂:只要努力不懈,任何困難事情,都一定可以成功的,所以“人定勝天”就是叫人充實自己的學問與能力,去克服其環境,不必盡爲環境所制服。例如:他天賦雖愚劣,能苦學不輟,終能成功之謂也。

所以“人定勝天”一語,僅是勉勵人人向善,立志克服環境之惡劣,修身立德,以避免天災浩劫之來臨。

曲解人能定勝天 須知不學也徒然

蒼生若不修功果 浩劫來臨最可憐

第五十七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玉”珍寶也,隱藏於深山之石也,若不琢而磨之,則與普通之石,有何異哉?所以,欲成器之玉,必須琢磨,然後方成美玉也。

“人”有才能也,出生於世,若不勤修學問,則不知義理也。

人有萬物之靈,個個均有善性,自幼小時,若不送入學校讀書,則長大後,目不識丁,就成爲明眼實而盲目也。人既盲目不識字,就不知人情義理,無學問就無智慧,無智慧,就不能做事,其所行所爲,往往不近人情,背天理而自以爲是,此乃失學之故也。

現世態已文明,兒童若到學齡時期,個個都要入小學讀書,並進入中學,此乃義務教育也。可謂已無盲目而不識丁者。但,遺憾者,學而不求知,不了悟教育是導人行正,有部份頑兒畢業後,更迷失本性之善良,將學問之智識,用作於邪徑,致貽害社會人羣至甚,良可嘆也。

願世人,上體天心好生之德,多求學,多修身以發揚道德,勤修大道真理,作一個好兒孫,以慰娘心之期望也。

美玉須經幾琢磨 人如不學目盲多

願期勤勉修心德 樹立良模善可歌

第五十八章 心無邪不怕鬼

有生就有死,生生死死,輪迴不息。人所歸爲鬼,人死曰鬼,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人死、其肉身腐爛歸土,其靈魂即謂鬼。

凡人不知修真之寶貴,故死後爲鬼,人人都怕鬼。修真得道之士,人死其肉體雖腐化。但其靈魂光明不淪爲鬼,而得超升天堂,再修道果,就可得到聖神仙佛的果位。

然而,一般人死後爲鬼,而鬼,人之所怕也。因有惡鬼、魔鬼、冤鬼,作祟使不安故也。所以有鬼黠之狡猾,暗中交易之鬼市,暗中施行機謀害人之鬼鬼祟祟,凡陰險害人,或行事不光明者,皆謂鬼也。

“心無邪不怕鬼”乃俗語也,但其含意甚廣,是說,心中若無邪念,就不怕鬼也。世人往往若遇着人死,或夜行經過墓地,或在陰暗之處,心裡難免會感覺畏懼,惟恐鬼之出現以嚇人或害人也。

如素行不端,曾做過虧心事,或害人殺人者,時常心神不安,疑神疑鬼,無處可以靜神安居。食不得其飽,睡不得其安,精神紛亂,此乃爲惡者之心理,所謂:心有邪而怕鬼也。

行爲端正,胸懷光明磊落,心無半點邪惡,正氣凜然之正人君子,其心地坦然,精神安適,所謂:“心無邪不怕鬼”者也。願世人,遠邪歸正,做一個正人君子,勤修大道,以成正果,庶免生生死死輪迴不息也。

做事光明磊落人 心無邪念可安神

多行不義爲非惡 終日惶惶苦恨頻

第五十九章 浪子回頭金不換

浪子,遊蕩無業者之稱,只知好遊放蕩,不知儉約勤勞者,謂之浪子。

回頭,及時覺悟、懺悔前非,痛心改過,去惡從善,立志從事正業,終獲成功者,謂之回頭。

金不換,乃劇名,系清朝人所撰,此劇情乃演一青年,名姚英,遊手好閒,敗盡家業,後來痛自懺悔,立志發奮圖強,卒獲重振家聲之故事。所以世人就以敗家子回頭,金不換之語,取其名也。

按,金不換,乃是藥草名,產生於江西、湖南等地,葉似羊蹄菜而圓,無花實,亦呼爲“土大黃”藥性溫涼,可醫治無名腫毒,消除血熱,將其葉搗爛,敷於患瘡處,可以治癒,其根可止吐血。

所以浪子若能回頭從善,就可比金不換劇情中之姚英,雖敗盡家業,後來能知懺悔,改過自新,立志奮發,卒獲重興其業也。

願天下蒼生,浮沉於苦海中之浪子,及早回頭是岸,勤修大道,認清真理,不負上天好生之德,則浪子回頭金不換也。

第六十章 望子早歸詩六首

其一:望眼欲穿待子歸 倚門倚壁倚柴扉

娘心欲碎兒知否 何不修身早錦衣

其二:墜落凡塵歲幾更 生來頭角喜嶸嶸

願期報國精忠效 青史留名耀玉京

其三:爲人處世孝爲先 八德修懷志更堅

大道康莊應邁進 迴天有日喜團圓

其四:沉迷苦海竟年年 累我傷心淚不幹

望子成龍女成鳳 功成果就早團圓

其五:須知三毒害人身 更有十魔擾亂頻

若不堅強修正果 輪迴無日脫凡塵

其六:既得人身大有爲 轟轟烈烈建鴻基

莫貪假景忘鄉梓 樹立功勳一展眉

第六十一章 大道至公

大道者,大道理也,康莊之大道也。大道之理至公無私,不偏不倚,亦即中庸之道也。

大道之理,即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之理。人人若能勤修遵守奉行,則天下可以大同,是以,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凡,人之做事,不愧於天,不作於地,問心無愧,即是大道至公之理。若做事私偏、利己損人,影響大衆之利益,乃是違背大道至公者也。

小則家庭、人羣,大則社會、國家、世界,均能持以大道至公之理,則家庭和藹、人羣和氣、社會和祥、國家和順,世界和平也。

願諸迷子,破迷醒悟,早修大道,以和爲貴,則家庭、人羣、社會、國家、世界,不和平、不大同者未之有也。

大道之行秉至公 不偏不倚守於中

問心無愧堪行事 挽轉頹風可立功

第六十二章 不教而誅

荀子曰:“苟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止。”不教而誅者,一個人犯了罪,不經過教誨,就把他殺死之意。又,對犯了錯誤的人不給予悔改的機會,而就肯定他的錯誤,是不對的,所以古之“不教而誅”,已不合於現世矣。

孔子曰:“誰人無過,過則勿憚改。”人非聖賢,誰人無過,有過必須知過而改,便是善人,猶其人人均有善良本性,只因一時靈性矇蔽,致成犯錯,若能勇於改過,重新做人,無有不善者也。

所以在求學中之學童,如有犯錯,爲人師者,必須指其過,而善爲教誨,使其知過而痛改,就不敢再犯過也。若不教誨,不給予悔改的機會,終無悔過之日,爲人師長者,豈可不慎乎哉?

在家庭爲人父母者,對於子女之管教,子女如有犯了錯誤,應善爲開導,說明其錯誤,並給予痛改的機會,切不可認定子女的錯誤而不給予悔改,則子女心中自然不服,而不認自己之錯誤,則終貽害其終身也。爲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而誅也。

在社會上的人,每日爲奔逐財利,以圖生存,往往難免犯過,犯過者,若能痛改前非,自新自勵不復犯過,則少有罪人也。

現世是文明時代,維持治安之**,已不採用“不教而誅”之政策,凡有犯過而觸犯刑法者,審實其罪行之輕重,判以應負之刑責,監禁於監獄,使其靜心思過,給予悔改的機會,期望其刑期滿後,改頭換面,重新做人。除非其人之犯法已到極點,纔不得不處以極刑,否則,皆給予悔改的機會,不似古之“不教而誅”也。

不教而誅不合宜 應予悔改省思時

爲人父母爲師者 善導其心好轉移

第六十三章 善惡報應

善者得福,惡者降禍,此乃天理之報,毫釐不差也。所以善惡之報,由人自招自受也。

人之心理,自朝至暮,甚至在寢時,其善惡之念,起伏萬狀,皆在方寸之間,而定爲善與爲惡。凡有了悟真理之修道者,就能辨別善惡,不敢妄爲,蓋已明白善者可登天堂,惡者將墜地獄,故能棄惡而遷善也。

善者,天理良心也。惡者,人慾獸性也。存天理良心者,則無人慾獸性也。抱人慾獸性者,則無天理良心也。所以一念之善,即天地神明護佑,一念之惡,即妖星厲鬼尅害。因此,善福惡禍,只在一念之間也。

老子曰:“吉人一日有三善;語善、視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一日有三惡;語惡、視惡、行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現今,世道淪亡,人心不古,爲善者少,作惡者多,以科學金錢爲萬能,以神明因果爲迷信,天理良心喪絕,人慾獸性橫流,雖聖佛仙神爲挽轉此頹風,而處處降鸞勸化,怎奈流毒已深,頑石難以點頭,豈不痛心乎。

但願善覺者,應警惕時刻已迫切,及早修道,勿行邪徑,勿虧暗室,克己復禮,修身養性,莫謂善小而不爲,莫謂惡小而可行,如再沉迷,如再妄爲,積成滿身罪孽,則近報自己,遠報兒孫,悔之晚矣。

願世之諸迷子,應體娘心之慈愛,苦口婆心,沐雨櫛風,自三十三天外之無極瑤池,躬親下凡降筆之苦衷,無非是期望喚醒頑兒回頭是岸,早登極樂之天。

善惡分明報應昭 由來禍福自身招

須知罪孽如成滿 墜落幽冥苦不消

第六十四章 作繭自縛

世人立身於社會,不知修身自愛,往往自己做事,不自檢點,其結果,反而把自己困住,爲自己找來麻煩,如蠶之吐絲作繭自縛。

所以處世爲人,必須求學問,增廣智識,凡做事之時,必應三思而後行,考慮做出此事之後,是否利己損人?是否有益於社會人羣?若僅利己而損人,必招怨而惹來麻煩,應慎重而勿爲。若是做事能有益於大衆,有益於社會。則人人歡迎而敬重,庶免作繭而自縛也。

衆生既然歷劫而降世爲人,應知如何渡世,如何做人,始不辜負上天好生之德,是故,謙恭禮讓乃爲人之本,公正不阿乃做事之基,希諸迷子,慎而行之,此乃大道之心德也。

蠶自作繭縛其身 做事須知審慎頻

自惹麻煩何作孽 衆生歷劫善爲人

第六十五章 見義勇爲

見義勇爲是看到合情合理的事,就奮勇去做的意思,所以見義勇爲者,都是有正義感的人。

人生於天地間,須知義之爲宜也,義謂各得其宜也,是故,見義勇爲,乃人之本來善性也,見義而不勇爲者,乃埋沒其善性也。

因而,義有義士、義民、義兵、義師、義門、義方、義務、義旗等,皆是義之所至也。

義乃八德之一,人能行義,則不生私心貪慾之念,也就是不貪不義之財也。

古往今來,見義勇爲之事蹟甚多,難以枚舉,願世之蒼生,本於善良之本性,發揮見義勇爲之心德,則大道康莊可行,流芳於千古也。

臨危施救合應宜 見義心生敢勇爲

人世春秋原短暫 履行八德志毋移

前言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五章:道與人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二章:道第二章:道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十章:生命第四章:良知良能第二十四章:總論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十九章:魔道第001章:序章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九章:魔道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二章:道序章第66章至71章序章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六章:修天道第66章至71章第七章:道之天秩第二章:道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55章至65章第十九章:魔道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二章:道第三章:道統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四章:良知良能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11章至第21章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66章至71章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五章:天人合一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九章:執慧歸真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01章至第10章序章序章第二章:道第001章:序章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序章第55章至65章第七章:萬法歸宗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九章:何謂修道第七章:萬法歸宗前言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序章第九章:何謂修道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六章:修天道第五章:道與人第11章至第21章第01章至第10章前言第九章:執慧歸真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四章:良知良能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九章:魔道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
前言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五章:道與人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二章:道第二章:道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十章:生命第四章:良知良能第二十四章:總論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十九章:魔道第001章:序章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九章:魔道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二章:道序章第66章至71章序章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七章:萬法歸宗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六章:修天道第66章至71章第七章:道之天秩第二章:道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55章至65章第十九章:魔道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二章:道第三章:道統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四章:良知良能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11章至第21章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66章至71章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五章:天人合一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九章:執慧歸真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01章至第10章序章序章第二章:道第001章:序章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序章第55章至65章第七章:萬法歸宗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九章:何謂修道第七章:萬法歸宗前言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序章第九章:何謂修道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六章:修天道第五章:道與人第11章至第21章第01章至第10章前言第九章:執慧歸真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四章:良知良能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九章:魔道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