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

府兵之名始見於西魏,但西魏的府兵還是帶軍籍的私兵,士兵要隨將領之姓,是將領的私屬。北周時,開始吸收均田制的農民當兵,府兵開始向國家化方向發展。隋朝建立,推行軍隊國家化自然是制度建設的主攻方向,所以,府兵制徹底與均田制相結合。凡是軍士,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軍人不再有特殊軍籍,完全歸屬鄉村的坊裡管理,雖然軍府還在,但已經成爲分得土地的軍士(實際上是農民)平時訓練和服役的管理機構,從此形成了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

唐代進一步完善了府兵制,設置諸道折衝府,管轄府兵。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各設專職軍官若干、軍曹若干,負責平時的訓練,每年上級機關點校檢閱一次。上府轄府兵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平時就編成軍隊組織,十人爲火,火有火長;五火爲隊,隊有隊長;兩隊爲旅,旅有旅帥;三旅爲團,團有校尉。自隊長以上,皆有官階。士兵訓練和入伍(上番)時,按編制行動,由折衝府的軍官率領。府兵21歲服役,60歲退役,在這期間都要爲朝廷當兵服役。府兵除了平時集中訓練以外,主要任務就是到京師和邊境服役,又叫“上番”。按服役地點的遠近,決定服役的方式,如果500裡內,則一個府分成五組輪流服役;如果1000裡,則分成七組輪流,餘類推,每年服役1個月。如果恰好趕上戰爭,那麼就得延長,以後來的服役量折補。府兵上番,須自備武器裝備和糧食,只有超過規定上番時間的時候,才由國家提供糧食。府兵每3年選1次,挑選的時候既要考慮家產,又要考慮被挑民戶的男丁多寡,一般是考慮多財和多丁的。

府兵是唐朝初年的基本軍事力量。按道理,府兵的選點應該按人口的分佈平均分佈,但實際情況卻是,軍府大部分集中在關中地區,也就是說,關中地區的人,構成了唐朝初年軍隊的大半。“(唐)太宗列置府兵,分隸禁衛,大凡諸府八百餘所,而在關中者殆五百焉,舉天下不敵關中,則居重馭輕之意明矣。”(《資治通鑑》卷228《唐紀44》)實際上,不僅府兵大部分是關中人,軍隊的將領也大部分是關中人。泛而言之,唐朝立國,實行所謂“關中本位”,從皇帝到勳臣基本上都出身關中。可以說,關中人是那個時代的統治人羣。當然,我們不排除這裡有關中人膂力強勁、高大威猛的因素。因爲那是一個胡漢雜處、人口素質因遊牧民族混雜而得到極大提高的地區,所以多出一點軍人,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比例如此不均衡,恐怕就是統治的地緣因素了。事實上,也許只有關中2來的軍隊,皇帝才能放心得下。

應該說,府兵制在唐初,還是比較有效的。在對付突厥的戰爭中,府兵發揮了很強大的戰鬥力。這是因爲唐初的府兵,大部分是久經沙場的老兵。這些老兵在分給土地之初,既保有原來的戰鬥力和作戰經驗,同時又爲分得土地感到鼓舞,所以制度纔有如此的效能。從本質上講,一個農業民族,想要使居民既做戰士又做生產者,其實是有些難度的。即使勉強實行,效果肯定不如遊牧民族那麼好。在冷兵器時代,對於遊牧或者遊獵民族來說,馬上的騎射功夫,平時和戰時沒什麼兩樣,平時的生活遊動性就很大,戰爭所需要的背井離鄉、長期流動,對於他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事。所以,遊牧和遊獵民族,一旦出現傑出的領袖,往往會以他們平時的生活組織爲基礎,建立牧兵合一的軍事組織。這在對付漢民族的戰爭中,多半會比較有效。但是,作爲農業民族的漢族,模仿這種制度對付遊牧民族時,卻常常力不從心。道理很簡單,農業生產與打仗之間,相似之處太少,而且,農業生產所要求的不誤農時,大量的勞動力投入,都與戰爭的要求背道而馳。背井離鄉對於農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痛苦,完全不可能像遊牧民族那樣,將家庭馱在馬背上,什麼地方可以生活,就在那裡安家。因此,我們可以說,唐初府兵的成功只是一個例外。

另外,軍府過分集中於關中,使得關中人當兵成了一種職業,結果造成了兩極分化。一方面,一般老百姓被頻繁徵發,“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杜甫:《兵車行》)關中農田荒廢,生產下降。本來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很快就凋敝下來,地處關中的長安越來越依靠南方漕米的供應,由於運輸不便,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到洛陽“就食”,關中的農民日益貧困化,大量農戶瀕於破產。另一方面,出身勳貴之家的府兵,由於往往派去做皇宮的守衛和皇帝的侍衛,很快就會升爲軍官,成爲一般府兵的管理者。這些紈絝子弟,沒有經歷過戰爭,又只知道作威作福,使得府兵日子更加不好過。所以,富者僱人代替,而窮者難以應付,自備軍械和口糧,也成爲府兵日益難以承受的負擔。上番的日子也越發難過,結果是大批關中農民逃亡,府兵越點越少,從三年點一次,到六年一次。到了開元年間,朝廷乾脆停止了府兵的上番,府兵制名存實亡。

府兵停止上番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首先出現的是團結兵。團結兵是地方政府招募的軍隊,從武則天時代已經開始廣泛出現,主要用於防範和鎮壓邊境和西南少數民族。無論何人,3只要驍勇都可以當兵。被招募以後,免去一切徭役和賦稅,平時在家練習武藝,按時集中閱試,有事時則出征。其次是擴騎。系開元年間,由宰相張說的提議開始徵召的。擴騎和團結兵一樣,只要身體條件合乎標準,所有人都在被招募的行列。被選中以後,免除徭役和賦稅,需要時則集中起來出征。團結兵和擴騎,跟府兵不同的是,不再嚴格隸屬軍府,出征也不用自備資糧,而且國家還發給一定數目的補貼。

如果說,團結兵和擴騎還不屬於完全的職業僱傭兵,他們平時還屬於老百姓,生活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平時所從事的行業,當兵的收入只佔一部分的話,那麼邊防上的官健,則是一種以當兵爲職業的僱傭兵。由於府兵逐漸無力自備資糧,於是在擔任守邊任務時,邊境軍鎮開始用發補貼的辦法,給予上番的府兵資助。這個制度逐漸發展到招募樂意長期在邊防駐守的男丁(實際上是流民和半流民。後期則大量招募少數民族),由軍鎮發給衣食和金錢,形成了邊境上的常備軍,人稱官健,屬於完全意義上的職業僱傭兵。

在募兵制的發展過程中,團結兵和擴騎屬於不完全的僱傭兵,而且多處在內地,時間一長,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逐漸無事以後,也漸漸開始流於形式,武備廢弛。但官健作爲邊境上的常備職業軍人,由於不斷地有戰事(有唐一代,邊帥生事,對外取攻擊策略是一大特色),因而得到鍛鍊,本來職業軍人的軍事素質就要優於半職業兵,這樣一來就更加精銳。而且唐朝盛時,皇帝經常對外擴張,結果是促使邊境的軍隊不斷擴展,邊兵不但強,而且人數也不斷增加。而內地,包括京師則武備廢弛,府兵、團結兵和擴騎都走向了沒落,百無一用。更重要的是,唐朝由於皇族的少數民族血統,所以根本不在乎用少數民族將領統兵——這個在其他朝代看來需要顧忌的問題。所以,長期以來,對王朝缺乏文化依附的少數民族出身的將領,隨着軍功的增加而官越做越大,在實行諸道節度使制度之後,許多邊帥擔任權力很大的節度使,造成了軍事上內輕外重的危險局面。某些少數民族將領,刻意招募善戰的少數民族爲兵,形成自己的私人部隊。如安祿山就招募幾千少數民族壯士,組成自己的親衛部隊“曳落河”。最後,在外表上看起來唐朝的最強盛時期,開元天寶年間,爆發了“安史之亂”,蓄謀已久的胡人邊帥終於發動了對朝廷的叛亂。當朝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將叛亂討平時,已經元氣大傷,而就此形成的邊地藩鎮割據也愈演愈烈、此起彼伏,最後,唐朝還是完結在軍閥割據和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下。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494.html

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8章 三國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
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8章 三國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