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

無極老母曰:

「道」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無形、無狀、亦無固體、亦無聲、無臭,而永遠長在,芒芒而不明,不分晝夜,周流於宇宙之間,毫無罣礙。道本有心,其心至善,故曰:「道心」。道心者,大心也,亦即天地之心也。道心包羅萬象,無物不包,無物不容,公正無私,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謂之道心。娘今夜特將「道心」分為八節,闡明其秘藏,以利世之諸兒女進修。

第三章

第一節 先天道之道心

「道」分為先天道與後天道,故「道心」亦有先天道之道心與後天道之道心之別也。「先天道」者,形而上也,既是形而上,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空」,也不是「寂滅」,是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也。

道心之「心」,不是普通所講之心,道心之心是「放之,則彌漫宇宙;收之,則退藏於密。」須知「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是故,道心之範圍極廣,包羅萬象也。

無欲即是道心,但無欲不是枯木死灰,所謂無欲者:「至善」也。止於至善,為大學之道,實為道心之極致。修道心者,只求其「無欲」,無欲就可達到「神」,亦可達到「道」。神者,就是道的升化,故神也就是道,道也就是神。

道心是屬於靜態的,但靜態不是寂滅,也不是枯木死灰,從中庸之「誠」,就可以看到道心的表現。語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乃「堅定信仰道」之境界。道即是神,神即是道,信仰道,就是信仰神,如此堅定信神,人也可成神、也可成道。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也是來自道。何謂:神明?「其靜也不移,其動也不化。」換言之,就是「不變」,不變當是「永生」。

易經雲:「原始反終」,亦即「歸真反璞」之意也。既曰:「真」,便是「永恆」,既曰:「璞」,便是「永生」,是故,先天道心是永恆、永生。中庸雲:「自誠明謂之性」,由「誠」而「明」,豁然開朗,就是「領悟」。凡修天道之道心者,若能領悟,就是成道矣。

道心有七個境界,即「七重天」,凡修道心者,有不同的發展與境界。

第一重天(世外天)──其境界是超越物質世界,但在第一重天仍不免有色相,以及生死題,不過在人間世界為一善良的百姓,雖有做些功德,免不了仍墜入輪回,是一重較低的天。

第二重天(外物天)──其境界與物質世界完全不同,屬於靈體的世界,即鬼神的靈體世界。

第三重天(外生天)──其境界在外生天裡,沒有人間的生死問題,但還未到永生的境界,可除掉物質的束縛,精神升化到另外的一個境界,所有一切景象都異於以前的兩重天。

第四重天(朝徹天)──朝徹天裡,最為簡單,在此境界中還未脫離陰陽,猶不免限制。

第五重天(見獨天)──其境界是見獨者,見元神也,元神為宇宙之主宰。元神即「道」,得於道者可達此境界,這是很高的境界,而是到了宇宙的根源,才稱為「見獨」也。

第六重天(超時天)──其境界是沒有時間、空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整個宇宙在你眼底,也可以說: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與宇宙合成為一,而是一個宇宙的總體。

第七重天(永恆天)──其境界是永恆者本體也,宇宙的本體原是不動的,故稱曰:「自然」。自然:無所然、無所不然,這是宇宙的終極,也就是先天,是修先天道者最高的境界,但也須從後天修起,所謂登高必自卑,始能漸入仙境也。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應體認:「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解脫人世的束縛,自然達到「天道」,天道者為「道心」最高的境界。修道心的功夫,在「原始反終」,換言之,即「回老家」,老家為「道」,就是再回復我本來的道身,回無極天與娘團聚也。希諸兒女勉而修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嶽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5日

歲次癸亥年七月廿八日

律詩:神將神兵護駕前。撥雲一路出南天。

臨堂覓句思陶令。揮筆題詩憶浩然。

愁世沉迷癡未醒。惱人難悟夢中牽。

修真有訣新書著。靜聽鸞音俗慮蠲。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玉燭調和萬物生。中臺文化氣崢嶸。

新書著述存仁卹。悟道開迷奉典行。

雜念全拋心境靜。精誠一到鬼神驚。

鑾輿深夜臨明正。把筆揮鸞醒世情。

又示:娘今夜繼續揮筆,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滿望此書著成之後,廣為普化,喚醒諸兒女善覺,向道而修,則娘一片苦心可免白費也。

第三章

第二節 後天道之道心

無極老母曰: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須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按步就班,由後天道之道心修起,始能堅固道基也。然則「後天道之道心」者何?即人道之人心也。修「人道」者,應致力修持與「心」有直接關系之「六根」與「六塵」,也就是修道心的迫切問題,所以「後天道」是不離民生的日常生活也。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謂之六根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曰「六根」。

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稱之為六塵,又稱為六賊。六塵以眼等六根為媒劫奪一切善法,故以「賊」譬之。換言之,六塵易引誘六根,棄清淨而入罪垢,故被稱為六賊也。所以儒家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藉此四非,以清淨六根,而遠六塵也。

是故,修道乃修「內聖外王」之功夫也。「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慾,無私慾是先天道之道心。「外王在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則兼愛之精神,是為後天道之道心。

所以修「人道」者,修仁心而行佈施,造功立德,以解消其所有一切業障,然後才能進道也,因此凡修道者應先修後天道之道心,由近身修起,「誠意、正心、修身」以建立實踐之道德規範。先完成「人道」,而後纔可進修「天道」,否則業障未消而修天道者,則業障重重,受「魔考」而易退道也。

孟子曰:「不學而知,是謂良知;不學而能,是謂良能。」良知、良能為「道心」,亦即「心之原」也。心之原者,即心之本能。「心」是主管變化的,一切形色的變化,由心主持之。但心有道心與人心之別,道心為先天之心,人心為後天之心,後天之心屬於肉體的,肉體之心不免欲心,故不能純潔也。又人心可為善,也可為惡,所以危險也,必須有約束之道,纔可以避惡趨善,故必須修「道心」,以約束其「危險心」也。

「後天道」即人間世,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之「紅塵」也。紅塵是什麼樣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一切現象全是「無常」,所以為避免無常,必須「修道」,但修道有很多的障礙,那障礙就是紅塵的弊端與人心的貪欲。

現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人人均可修道,人人均可成道,所以世人不可存出世的觀念,應存入世的觀念,只要日常生活順規順矩,男人遵守三綱五常,女人遵守三從四德。語雲:「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者在家奉行孝道,在國報以精忠,則「人道」可成矣。

現今之世,隱居山林,或幽居深谷,俱非修道的本旨。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道在本身,身外無道可求,惟一所求者,希「道心」的擴展,凡間正是後天道「道心」的表現。修道者,有大進展者,亦有碌碌無聞者,這不是修道之名利問題,是道心的鞏固與否的問題。須知世間之「名利」,是人慾的增殖,不是道心的「良能」,道心之良能的擴展,是大公無私的,是濟世活人的,是以稱之曰:「功德」。名利是貪婪的,是污濁的,所以凡修道者,若執著於名利者,則「道心」無可修也。聰明才智的修道之士,多是藉自己的地位以完成救人的善舉,或用自己的錢財撫卹貧困,或致力代天宣化,勸人棄惡從善,果爾,則錢財是有價值的,錢財是身外之物,亦可說是「假」,借假以修真,可建立最大功德。孟子曰:「舍我其誰歟?」人人當積極建立功德,人人當抱救世的宏願,立志修道,但也不可騖名逐利而陷入於罪惡之中。

御林軍護駕副主帥趙天君子龍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17日

歲次癸亥年八月十一日

律詩:旌旗蔽日曄南天。保駕馳驅勢浩然。

千古忠魂垂正氣。一身義膽靖妖煙。

常山猛將英靈在。長 威風歲月綿。

參著新書臨海嶠。登鸞執筆且攤箋。

聖示:吾奉懿命與玉旨,派任為御林軍護駕副主帥之職,責任重大,戰戰兢兢於懷。 老母念兒心切,不辭辛苦,披星戴月,沐雨櫛風,躬親下凡,揮鸞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此書乃 老母繼天道奧義之後,嘔盡心血之作,願世人應體念 老母慈懷,認真向道而修。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登臨執筆賦詩章。著造真詮意味長。

數朵瓶花浮蕊艷。一爐煙氣透天香。

秘藏鳳藻垂千載。明正鸞音振五常。

為恐羣黎難悟道。潛修養性莫荒唐。

第三章

第三節 修道之玄關

無極老母曰:

修道之「玄關」:有謂玄關在中脈,有謂玄關在任督二脈,亦有謂玄關在前額等,莫衷一是。修道何以重視玄關呢?因為玄關是「元神」的重要出路。在欲講修道與玄關的關系之前,必須先確定玄關在那裡?

世人謂家宅之正門為玄關,故修道引用而言玄關為元神必循之正門,亦修道者必先入之正門,殆無疑義矣。可是這個正門在那裡呢?就在人之「前額」。因為脈絡只是修持「元胎」的路線,在體內之間,絕非元神之出路,何況元神乃輕純之靈體,輕純則上升,故玄關在前額已無疑義。現在說明瞭玄關的所在,以及它的功能。玆再講到它與修道的關系。

玄關乃「人與天」相通之橋樑,玄關大啟,則正眼流通,萬法由心,隨意而動。何以謂?就實質而言,修道之主要目的,企求修為至無所罣礙,元神得脫離假體而與之各成單元,亦即修至元神沖開玄關出竅,始得不受肉體牽引與束縛,而得「反璞歸真」,契合大自然,神遊於太虛,自如無礙,與天地同參,永恆不滅之境界。

故玄關這個門戶一啟,元神運轉大小週天自如,萬法隨意收發,而達返本還原之真如也。在表面而言,玄關即為正門,修道亦必遵循正道而入門,絕不能執著於某一項迷惑,蓋因修道雖是一項深奧玄妙的功夫,可是絕非一條阻絕不通的死巷,必然有可遵循的門路,可以逐漸推進。

天人合一的距離,雖有形的差距令人覺得高而不可攀,實際上只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善,即昇天;一念惡,則墜淵。正所謂:無勞修別道,即此是玄關。道在心,心使念者也,所以走善的道路,已是「天人合一」境界的起步。

但在修持妙旨玄微之道心,雖有甚多阻障關門,但欲修至啟開玄關門戶之時,假體的束縛卻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而達到與「天」相通的境界?那就應該由「去掉」作為修持的功夫了。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且研修下節。

綜此而言,修道與玄關的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亦是一體兩面的密切關系,蓋因元神沖開玄關出竅,乃為先天道心之修成,由正道入門。修持道德而證人道,乃是後天道心之修成,由此相輔相成,可自由沖過玄關,達於天人合一也。

林軍護駕副主帥張桓侯大帝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30日

歲次癸亥年八月廿四日

律詩:誓在桃園憶弟兄。同心扶漢倍深情。

探囊取首驚曹膽。立馬挺矛退魏兵。

義節千秋垂史冊。忠魂一縷繞天京。

新書參著醒迷夢。護駕臨堂近五更。

聖示:奉母命,護駕下凡揮鸞著作天書,老母鑾輿待發,命三千御林軍起程雲路。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如磋如切效前賢。百煉修持不計年。

句句金言資勸世。條條玉語醒迷篇。

道心至理誰沾渥。靈性玄機孰繼傳。

子女若能知此意。免教老我染塵緣。

第三章

第四節 去掉包袱

無極老母曰:

修道至成道這段過程,其中有一關鍵的修持,也是必須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去掉包袱」。所謂「包袱」:即是牽掣你道心的障礙。牽掣道心的障礙,其因素因人而異,故總括言之謂:包袱。顧名思義,可以聯想到包袱所給予人的累贅感,因而必須去掉它。

天地人謂之「三才」。「人」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同列,也就是說:「人可以永生不死,與天地融匯一體。」但如果你滿身是零碎,如情慾、名利、悲傷等有形無形的包袱,那怎樣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融匯一體呢?雖然可以說天人的距離甚近,可是也甚遠,其中遠近的關鍵就係於一念之間而已。可是這「一念」卻是一道無形卻堅韌異常的防線,只要能夠突破此一防線,了無牽礙,才能立登彼岸,但是古往今來,有多少修道人輾轉輪回而被堵於這一道防線之外。

試舉一例:人與萬物為什麼能生存在地球上,可以安然的站立,不會因地球的運轉移動而被甩進太空中,那就是地球有「引力」故也。而宇宙飛船為什麼能夠掙脫引力而穿越大氣層?那就是因為它有「動力」,所以人要去掉包袱,也必須要有動力。這個動力,就是「修持」。去掉包袱的修持,而達到去掉包袱的境界,可大略分為三項:

得悟──從言語中,聽受道理而有所領悟;從色相中,感受到變幻榮枯而有所覺悟。

二、功果──從行善德以佈施,從助道以代天宣化,從行忠孝以垂青史。

三、內性──從道德規範以約束心猿意馬,從清心寡慾而修身養性。

以上三項可去掉包袱的牽掣,就可以說「進道」,也可以說「成道」,進道與成道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能夠持恆不怠而已,而這一縷靈性的復蘇,道功的成就,也就是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與天地同參,融匯一體。因為包袱一去,就像宇宙飛船充滿了動力,可以掙脫地心引力的牽掣而穿越大氣層。人的靈性不再受包袱的累贅,也可以突破那道防線而達到另一個境界了。

娘再舉一例加以說明:世有修「先天道」者,嘗有謂受明師一指點玄關,就是得道。這個「得」字,不是已成事實的得義解,而是指明讓你悟到那裡就是成道──超生了死,永脫輪回的關鍵,是一個假設的「得」。是得道了,必須「修持」,爾後纔有得道之日,因為這個修持,仍是在肯定的事實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動力。為什麼要先讓你假設「得到道」呢?那就是要你去掉包袱,因為「元神由玄關」出入,而玄關又在肉身之中,這個肉身就是元神的包袱,先讓你明白元神的出入門戶,再讓你去掉包袱,這樣就可以得道而成道。

御林軍護駕主帥嶽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0月14日

歲次癸亥年九月初九日

律詩:恭隨鑾駕下仙鄉。直向中州明正堂。

木筆敲詩無俗句。砂槃題字有佳章。

登高桓景逃災難。落帽孟嘉引興長。

只嘆凡間情未了。不堪回首話滄桑。

聖示:老母念兒心切,不辭辛苦,每月躬親下凡兩次著作天書,命御林軍護駕起程!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星稀夜靜月濛濛。雲路迢迢下碧空。

化俗滋培心法上。揚仁涵養性靈中。

詩留鸞稿豪光放。書著鳳文瑞氣雄。

研讀入微皆自得。勤修端藉一帆風。

第三章

第五節 修道與身體

無極老母曰:

修道有一個密不可分的附屬,也是必要的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具「軀體」。換句話說:「修道離不開身體」。這句話乍聽起來像是執相了,因為修道就是要脫離這個軀體的束縛,為什麼軀體反而成了修道的必要條件呢?

肉體的我,是個基本因素,在「反璞歸真」的過程中是個開頭,所以對於肉體當然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你如果否定「肉體我」,那麼「真我」又何在?又如何去反璞歸真?又為什麼要反璞歸真呢?因為有一個肉體我,所以才須要反璞歸真。這種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實卻是一個至理的源頭,所以肉體的我,可以稱之為「假體」,絕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假體是有「靈性」暫寄的軀殼,就像一間房子,是個死的建築物,因為有了主人,它才顯出有生氣的道理一樣。

儒家的「克己復禮」,強調「人本」;道家的「無為」,講究「清靜」;佛家的「戒律」,主張「苦修」。這都是提示「我」之重要性。可是數千年來,曆代:儒家卻將思想主流,偏入了仕途進取的階梯;道家的思想,偏於高深難解;佛門卻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因而各家奧義未能普遍深入人心,而使一些精髓湮沒,殊為可惜!

娘今講明瞭修道離不開身體的重要性後,再談到既然修道必須要有身體配合,而身體的組成又離不開感官,有了感官,又產生情緒、慾望,那麼要如何打破這一關呢?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個「身」,即是指感官,也因此身而有了「慾望」。太極學的觀點,主張「欲」為後天性,可是這個後天性又有其所必然而致,換句話說:也是隱伏在後天性的潛意識中。「欲」是心理不平衡,心理也是軀體組成的重要結搆,所以首要就是要注重「平衡」功夫。精、氣、神的平衡尤為重要,也就是說要打破這一關,必須使精氣神平衡,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因為你如果能永遠心理平衡,則永無疾病,就可以長生了。

道家有「性功」之說,佛門有「禪靜」之學,這都是一種平衡的功夫。世有研究哲學者嘗言「心」,可是他們都不知道心之外,尚有「良知」與「良能」,雖然一切變化源於「心」,可是這平衡作用是屬於「良知、良能」。克欲首在「良知」,而良知的動力,卻是「良能」,不要以為同樣屬於心的主宰而輕忽了。建房子的講究材料、技朮,與偷工減料都能完成,可是結果卻是絕對迥然不同的。概略的講解了身體對修道的重要性,娘在下期再繼續講解「不能壓搾肉體」,以作結論。

御林軍護駕主帥嶽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0月30日

歲次癸亥年九月廿五日

律詩:一輪明月照東墩。護駕軍隨詣聖門。

啟發心靈開秘奧。闡揚道理不辭煩。

可憐世界罹洪劫。堪嘆迷途遍野原。

勸化期期能了悟。同登紫府沐天恩。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秘奧勤修志要堅。世情難悟了塵緣。

無分老少輸誠讀。莫論尊卑仔細研。

後日書成飄玉簡。他年道就證金仙。

久藏心法能開竅。願爾蒼生學聖賢。

第三章

第六節 修道不壓搾肉體

無極老母曰:

人之肉體對於修道之重要性,是要借重於這個軀體而使靈性在未能永恆不滅的寄住。身體是個假體,靈性是真我,修道求諸於永恆不朽,即是真我的不滅。可是靈性卻是一團虛無飄渺的氣息,所以才借著假體而成形象,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運行,也即是「大輪回」,所以兩者密不可分,而修道就是要永遠打破這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使靈性永恆超脫與假體的契結而達到「真我」,即反璞歸真的「天人合一」境界。故在修道過程中,這個軀體是必然性的首要條件之一,但是絕不能誤解於要使這個肉體磨煉至成道的境界。有人以為苦修這個肉體,可以使它光明,就能成道,這是錯誤。蓋肉體本身不能光明,靈性才會升華,以修道絕不能壓搾肉體。

有婆羅門教,力主苦修,釋迦初期也是受婆羅門教影響,而由苦修進入修道途徑,但苦修的結果,身體衰弱,氣息奄奄,幾乎無力起身,終於了悟,乃恢復正常飲食,改變進修的方式,於是大澈大悟,始證無上正覺。所謂「苦修」:乃是約束自己勿沉迷於物質的享受,以去私慾,才能使心存正信,靈明朗耀。並不是一味壓搾肉體,一架軀殼既使變成骷髏,也不會有靈明,與肉體無關,原在心性而已。

道家有養生之說,但這養生之說不是指肉體,這可由南華經中俯拾可得其義,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道家不執相,不身見,乃重神。所謂「神」──即「靈性」也。又謂:「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之精通,合於天倫。」因此可見道家用力於「守神」,並非耿耿於一具臭皮囊矣。

以上的說明,並非是表明軀體只是修道必要的條件而已,也不是要你們刻意注意肉體,更不必用盡各種方法壓搾肉體,雖然也有肉身成聖的例證,但總究是極為少數,不符普度主旨。

人總是不能離開肉體而生活,因為肉體既毀,人就死亡,則萬事皆休,是以有了肉體纔有我,有了我才能修道,這是必須重視肉體的原因。但是重視不能成為養尊處優,因為那樣享受、過份的快樂,會產生迷戀,迷戀會使心智不清,甚至觸犯道德規範與律法,更因而矇蔽了寄住在肉體裡的靈性。

壓搾肉體,就沒有原動力可以修道,過份珍惜肉體,矇蔽了靈性,都不符修道的方法,所以只有使肉體生活淨化,纔是修道的築基,基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修道者首先必須淨化自己,如果淨化猶未成功,則一切俱屬空談。道不是從任何壓搾中取得,道在邇,求諸遠,舍近而求遠,則愈求離道愈遠,一生辛勞,終未得道。因為道就在眼前,就在心中,捨本逐末,當然徒勞無功。

御林軍護駕主帥嶽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1月15日

歲次癸亥年十月十一日

律詩:著書護駕往來勤。一路迢迢萬裡雲。

左擁匡劉張翼德。右隨扶漢趙天君。

秘藏淺述留千載。妙奧傳真蔭十分。

梅蕊凝霜情意厚。揮鸞勸世賦詩文。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修身養性莫心灰。拾級層層智慧開。

慶必有餘行善德。學知不足得栽培。

參鸞圓夢曇花現。悟道真詮妙果來。

天降玄機宣秘奧。修持日後上瑤臺。

第三章

第七節 天道的信仰

無極老母曰:

道心的範圍,有如一面織成而布開的防護網,必須堅韌,水火難侵,那就是「信仰」。由精神力的精誠、專注,交織成為一面無任何破綻、空隙的防線,以保護道心。

為什麼它必須堅韌、水火難侵呢?堅韌始得彈性伸縮,以御沖擊,即天人交戰,名利之爭,不以動搖心志,神始得安。水者──先天真水,即「精」也,亦即須防「色關」。火者──三昧真火,若妄動無名,即火燒功德林,亦即須平「氣關」也。是故道心將有賴於這面防護網的保護,庶得使人身三寶──精、氣、神與假體相輔相成,達到修道的最高境界,不會反成為傷害道心的最大利器也。

修道必須信仰,信仰就是力量,可是要信仰什麼呢?要如何將力量導之於正呢?這就是今日娘欲提出講解的主題──「天道的信仰」。

「天道」是什麼?啟迪萬物之玄機也。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執大象──就是主宰宇宙的根源,也就是天下歸往的地方。所以對天道的信仰,就是要白宇宙主宰的力量,遵循著這條路線,回到你們原來孕育的地方去。但包含在整個大原則內的細節,不僅是簡單三兩句話的工夫而已,信仰非空口白話,更非坐而言、不能起而行、虛而不實的功夫,相反的是一種徹底的實踐、勵行的工夫,因為這樣才能使力量產生。

南華經天地篇有一段記載:「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黃帝志在訪道,修道百餘年,可見對道心信仰之堅定。玄珠者──道也;知者──「智」也;離朱者──「色相」也;吃詬者──「言語」也;象罔者──「無相」也。黃帝得道:是「舍掉人世間一切有形」,進入「玄珠」境界。這整篇的含意,顯示出要「得道」,不是「用智慧、用色相、用言語」去索求,因為人的智慧有限,言語支離,色相更易成執,只有以「無相」之心,沒有幻虛的困擾,直入真如之境,這也是修天道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更是發揮信仰力量的最大關鍵。這樣的說法,也許你們還不能盡入其中,所以娘特歸劃成一個簡單公式,讓你們明白怎樣才能對天道的信仰作出具體的實踐工夫。

夾帶──不能存有僥幸的心理,欲達到天道的境界,是考驗嚴格,絕 無循私,任何夾雜均難得過關而進入最高境界。

零碎──任何的牽引(因果包袱),不可攜帶,否則難得達到天道最 高境界,除非功果之建立已達到天律頒賞的標準。

掖藏──污垢必須完全去掉,絲毫的玷染了原始純潔的靈性,都不能 達到天道的最高境界。

綜此而言,本節的重點,就是對天道的認識而生出信仰,發揮出力量而達到「歸真反璞」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嶽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2月5 日

歲次癸亥年十一月初二日

律詩:葭飛玉管露凝霜。護駕臨堂逸興長。

鐘鼓聲傳頻入耳。詩文欲寫索枯腸。

滿懷鳳藻開迷路。一腹鸞音喚醒章。

滾滾紅塵緣未了。道心勸世秘中藏。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娘連續兩夜親臨貴堂降筆,希體念娘之辛苦,

勉而修之。

律詩:一段玄機可特殊。分明咫尺卻難圖。

五行行理通三界。八卦卦心接九衢。

精內含精除俗骨。氣中生氣換仙軀。

凡人悟道清規守。修盡全魂濁魄無。

第三章

第八節 道心守中

無極老母曰:

軒轅黃帝修道一百餘年,始悟出「道」之真髓而成道,乃以「允執厥中」四字,一直傳道給堯帝,堯傳給舜帝,舜傳給禹帝時,則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執厥中。」十六字作為修道之心法。這個「中」字絕對不是「中間」之意,若指中間,又何必說人心、道心,更不必說惟精惟一,然則要精、要一,精什麼?一什麼?就是要很誠懇的守著允執厥中的「中」,天人合一成為一體,就是「中」。

中也者,緩沖極端之平衡也。太陽對於本系各星球有引力,各星球對太陽也有斥力,引力即向心力,斥力即離心力,此兩股力量就成了兩個極端,所以要使它們能夠平衡,就必須有軌道,這個軌道就是「中」,平衡點──就是力的中心,有個中心點纔能夠維持平衡。

「中」這個字,自古聖賢創始而用之於闡述道,是其深遽與奧妙的含意。易經有「天人合一」,中庸有「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道德經有「執大象而天下往」與「玄」,莊子有「齊物」,易經另有「神無方,易無體。」都聯綴出「中」字的概要。

「中」不是內,也不是外,就像:「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一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才能確切的表達出「中」的真諦。

「心」是整個人的中樞,一切意念林林總總的變化,都是由心而衍續,所以中心就是整個修道過程的標準點。舉例說:一件事情有個中心,絕不致於偏差,修道有個中心,當然更不致偏差了,那麼距離更高之境界,當然又是邁進了一大步,這就是修道應對「中」的體認,也是本節總結論──「道心守中」的概要。

說明瞭「中」字的理論後,娘再講解應如何實踐這個「中」字,首先要瞭解如何去實踐,因為「中」是「道」的心法精華,縱使才智之靈子奮乎百世之工,亦僅望其涯岸而不可得之成也,可謂「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綜匯之義,豁而至達。」不為過也,故能得解其論而踐其行,則天人合一之修道最高境界,即如反掌之易也。

修道之入門,無分門派,無分你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入道者必須明悟出「中」的實踐,娘為之規劃成為下列幾點,以期簡潔明晰,庶得一讀而悟之功。

丟棄抗衡──因為「中」是平衡,抗衡是一面倒的作為,一切慾念都 是它的後盾。

瞭解矛盾──矛盾是陰陽的作用,因為陰是惡,陽是善,宇宙萬物事 理都包含在其中,交纏的結果,就是「矛盾」,瞭解它,才能在朦朧 不清時,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

御林軍護駕主帥嶽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2月19日

歲次癸亥年十一月十六日

律詩:迢迢一路白雲飛。文化城遙看隱微。

聖殿冬寒遲日影。市樓夜靜掩柴屝。

慈心豈可分良莠。善事奉行別是非。

護駕期期臨寶島。新書著述幾忘歸。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明心見性樂無窮。了悟真如色相空。

大道原來由兩氣。衡門依舊啟三蒙。

名登北闕風光麗。位證南天造化工。

萬法圓功憑毅力。著書淺說挽頹風。

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五章:天人合一前言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六章:修天道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五章:道與人前言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五章:天人合一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前言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001章:序章第十九章:魔道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二十四章:總論第八章:解脫生死前言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十二章:心性第001章:序章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66章至71章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前言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序章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五章:道與人前言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四章:良知良能第001章:序章序章第七章:道之天秩第三章:道統第66章至71章第五章:天人合一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九章:何謂修道第55章至65章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前言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五章:天人合一第十二章:心性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序章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六章:修天道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七章:萬法歸宗第九章:何謂修道第11章至第21章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十九章:魔道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十二章:心性第六章:修天道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001章:序章第八章:解脫生死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十八章:人身難得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七章:萬法歸宗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十八章:人身難得第十章:生命第55章至65章
第006章:大道康莊之謂忠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八章:四質合成以修道第五章:天人合一前言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六章:修天道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五章:道與人前言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五章:天人合一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前言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001章:序章第十九章:魔道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二十四章:總論第八章:解脫生死前言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十五章:見素抱撲以卻魔第十二章:心性第001章:序章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一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第66章至71章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前言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002章:大道康莊之謂仁序章第二十三章:天道之七善道第008章:大道康莊之謂廉第五章:道與人前言第四章:良知良能第十七章:修天道的路線第四章:良知良能第001章:序章序章第七章:道之天秩第三章:道統第66章至71章第五章:天人合一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九章:何謂修道第55章至65章第十四章:天道之進修前言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十六章:修天道應修靈第五章:天人合一第十二章:心性第007章:大道康莊之謂孝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序章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六章:修天道第八章:解脫生死第七章:萬法歸宗第九章:何謂修道第11章至第21章第009章:大道康莊之謂節第十九章:魔道第二十一章:生前與死後的關係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三章: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十二章:心性第六章:修天道第005章:大道康莊之謂智第二十二章:天道有五德第十一章:通玄之道第001章:序章第八章:解脫生死第六章:道之靈性與因果律第二章:打破人心,進修道心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十八章:人身難得第004章:大道康莊之謂禮第003章:大道康莊之謂義第七章:萬法歸宗第七章:道之天秩第十八章:人身難得第十章:生命第55章至6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