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匠戶

楊釗首先開口,“各處廄監的報表還是每旬都報一次麼?”

“這個必須這樣,大家冬天都辛苦些,要不時下去巡查。”李峴點頭說道。

“都監,咱這有個問題,馬場共有牝馬二千三百餘匹,今年都過了配種期,還根據報告還是有些牝馬現在開始發情,我們還進行配種麼?”主管獸醫的盧馬監看着一份報表說道。

李峴看了他一眼:“有多少?”

“大概有三百多匹。”

“呃……配,爲什麼不配。”李峴說道,馬的發情期一般在三月到八月,孕期是將近十一個月,但今年的情況有些特殊,軍中沒有兒馬,騎兵用的公馬都是騸馬,所以根本沒法配種,“種馬的問題我來解決。”

“可是都監,這些軍馬明年春天還要徵用。”楊釗攔阻道。

李峴擺了擺手:“無妨,到春天買些騸馬把孕馬換下來即可,我們只要補齊數量就沒問題。”童貫留下來的這批軍馬大都是河曲馬和遼東馬,品質還算不錯,不繁殖有些可惜了。

爲了讓秦鳳路第三將盡快成軍,李峴把手伸向了自家莊園的莊丁,這募兵的效率一下就高得多了,到了九月末,第三將的三千人馬總算是招募齊備了。李峴則堂而皇之地長期派出兩營人馬,進駐到鞏州馬場內,輪流進行訓練。

藉着馬場的便利條件,第三將差不多每天都要進行一個時辰的馬術訓練,在幾處訓練場裡來回奔馳。

李峴並不太喜歡騎兵衝陣之類的戰術,所以第三將軍卒所練習的大多是後世蒙古騎兵最擅長的戰術——騎射技能。

只不過他也知道,一隻真正的騎軍,沒有幾年的時間是根本訓練不出來的。但是這種事,他目前還沒有能力辦到。

只能慢慢來吧。

九月下旬,這擱在後世差不多已經到了陽曆的十一月,早晨起來,地面上已經能夠看到晚上殘留下來的冰霜了。

第三將的募軍計劃已經接近尾聲,招募的軍卒除了李家的莊丁之外,大都羸弱不堪。

沒有辦法,這個年代,一但成爲軍戶,則臉上要被刺字,標記出軍藉和兵種,就跟在軍馬屁股上打上烙印一般。

這是一種防止軍戶逃脫的辦法,李峴從本心非常反感這種方式。這對人格是一種侮辱,可以想象一個在臉上刻着一行青字的“怪物”以心裡哪裡還會剩下多少榮譽感。根據他的估算,僅僅是這一點,就能讓大宋軍隊的士氣下降兩成。

所以這件事他就一直拖着沒有辦理,也就是說,第三將的軍卒是沒有黥面的,看起來跟尋常的鄉兵一樣。

在大宋朝,士兵的來源是招募的,可以想象,除了那些犯罪的配軍,尋常人家子弟但凡能吃飽飯,就不會跑來當兵,因爲一但當兵,差不多這一輩子就要老死軍營了。正是因爲吃不飽飯,宋軍羸弱,大多是長期營養不良引起的。

李峴是個好官,這是公認的,他從來不克扣士兵的糧餉,因爲沒有這個必要。另外他還想法幫那些軍官們的家屬安排一些賺錢的生意,讓他們家裡的日子儘可能過得好一些。這在現代是一個老闆必須做到的基本事情,卻讓許多人對他感恩戴德。在這個年代,普通人的要求真的很低,並不要求你能平等地對待他們,只需要跟着你能吃飽飯,就會變得十分忠誠。

秦鳳路第三將和鞏州馬場的官兵都能吃飽飯,而且每隔五天還能吃上一頓肉食,這種事情居然還能引起駐守在定西城、會川城和威德城裡禁軍們的羨慕。

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樣子的,普通的軍卒如果一個月能吃上一回肉食都算是不錯的了。

李家莊園的養殖成本要比尋常人家低三到四成,在李家工坊作織工比在自家織布的收入要多好幾倍,李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破壞着隴右原本安定的小農經濟,並將李家的勢力緩慢地向漢中和關中兩個方向延伸着。

李峴把鞏州馬監的位置定在了關川河和鉤子河交匯的地點,這裡距定西城大約不到四十里地。由於缺乏安全感,李峴一直在申請在這裡修建一座堡城。

根據李峴的經驗,修築一座周長二里的土城,大概需要錢五百到六百貫,另外鄉兵的伙食大約要一千石左右的糧食,也就是說總花費大約在一千貫左右。這種事情需要報樞密院和騏驥院批准,不過在上面的批文還沒有下來之前,李峴就已經開始動工了。

不就是一千貫麼,只不過是一百多匹呢布,如果上面不批,他只當是捐給馬場了。

駐會川城的五營鄉兵要被遣散了,李峴卻把大部分人招到了手下當做民夫,因爲他想在鉤河上修一座攔河水壩,裝上幾臺水輪機之後,就能建一座新的織布工坊。關川河上的水流太大,李峴無法保證攔河水壩的強度,只能退而求其次,把水壩修在這條支流上。

管家韓湘回來了,從熙州和岷州蒐羅了幾十戶衣衫襤褸的工匠回來。

工匠在大宋國基本上算是最低一等的平民,他們沒有土地,是最初的一批無產者,官府視之如流民。工匠們的生活艱難,作爲一個現代人是無法想象的。

但韓湘卻知道自己家的小官人卻是最爲重視工匠,甚至認爲這些工匠要比那些讀書人有用得多。在李家莊園,匠人們的地位很高,反正比莊丁的待遇要好得多。自己這回收羅瞭如此多的匠人回來,小官人的獎賞一定不少。

李家的工坊基本上都是建在河邊上的,修築水壩需要很多石匠,因爲需要安裝水輪機的緣故,涵洞裡有許多精巧的設計。

韓湘已經與這些匠戶們講好了工價,管吃管住,每人每月有一貫的工錢,如果做的好,主家還有另外的賞賜。這讓這些匠人們都喜形於色,冬天基本上沒什麼活計,往年一到天冷之後,大家都是生活無着,在這個冬天大家終於不用再擔心餓肚子了。

這些人大都是世代匠戶,靠着手藝爲生,但辛苦一輩子,也不見得能置起二畝薄田,依然只能以此爲生。

水壩的選址是在一處山口外,再往裡是一處峽谷,李峴估算了一下,如果修築一道三丈高的水壩的話,大概能蓄水數千立方,已經差不多能支撐數百畝河谷兩岸農田灌溉所需用水。象鞏州和會州一帶,適合修築這樣蓄水壩的地點實際上有很多。

中國古代修築水壩的技術已經很完善了,除了缺少鋼筋混凝土,結構和設計都與現代差不多,壩體和涵洞材料以石料爲主。

這就需要大量的石材,李峴想用爆破的方式採石,可惜的是手中的火藥數量實在有限。

火藥在大宋朝已經在軍中有很廣泛的應用了,但威力太小,而且產量也不足。

這主要受限於土硝的來源和純度。

宋地只有一些小型的硝酸鹽礦,火硝的來源主要是川硝、鹽硝和土硝,川硝來自於自貢鹽井,鹽硝主要出自山西的鹽池,而土硝的來源也就是用廁所、牆角和野地裡泛起的鹼土熬製而成的,其純度不高,所以一直限制着火藥的威力提高。

這讓李峴十分渴望得到現如今西州回鶻人所佔據的那一大片地盤,要知道哈密-吐魯番盆地周邊地區可是世界上第二大硝酸鹽礦資源地。在人工合成銨製造出來之前,硝酸鹽礦基本上是人類能夠大規模製備工業用硝酸的唯一原料來源。

現在的李峴也只能採用土硝與草木灰混合溶液熬製的土辦法來製備火硝,也就是硝酸鉀,春秋兩季洗硝霜是李家莊園裡莊丁們必乾的活計。幸好大宋國並沒有禁止民間製造火藥和煙花爆竹,否則李峴就只能冒險犯禁了。

鞏州馬監差不多已經成了一座軍堡,和大宋通常的軍堡沒什麼兩樣,甚至還要大一些。城內的營房、糧庫、草料場、校場、訓馬場、農田等設施一樣不少,還多了兩處大馬廄。馬監規制中的馬廄面積過大,足有兩千多平方米,李峴則認爲這樣大的馬廄很容易發生馬匹互相撕咬、蹬踏等事故,所以要求都改成了小廄,每間廄棚內只安置二十五匹馬。

黃土夯築的城牆防禦性能一般,但城門、射臺、角樓和護城河等防禦設施卻一樣不少。

在這個秋天,李峴十分忙碌,甚至都無法回家一趟。

55、西南73、安南63、光明之始60、火紅的七月81、開拓58、少府監72、會議27、歸你了32、沁河口保衛戰(一)79、橫掃57、監軍46、大撤退26、太行義軍40、河東(一)5、种師道69、救援劉法(四)34、衛州城下3、 出逃(二)29、巡視襄陽80、平方臘(三)78、平方臘(一)24、塞外春寒77、升龍府67、穎昌之戰(一)41、道法琉璃?42、青瑪寨五、北境80、濁浪(四)5、血夜(五)67、救援劉法(二)10、使幽州(二)59、火炮(二)62、觀望79、平方臘(二)33、剿滅曹成(三)13、淮東60、淮西(二)52、整訓71、學生們47、盛典7、太上皇22、工業生產66、突襲河陽(二)12、劉家九郎67、救援劉法(二)61、淮西(三)28、收復疏勒(二)6、鄉誼64、拉攏8、易水河4、 血夜(四)30、會州城下(一)66、不臣48、不願做奴隸的人們27、歸你了11、遠征65、練軍(二)45、基地問題47、文明的散播5、血夜(五)40、何灌之死(二)20、基業56、勳貴30、李峴的手稿53、汜水關(五)9、 劉仲武41、河東義軍(二)18、馬放南山48、沈深8、廢宋九、親政14、康王登基23、變化68、安定77、濁浪(一)38、學琴80、右江道23、變化15、太子的危機75、背鍋11、築城(二)25、閒議25、閒議64、天兵天將75、背鍋47、北地13、使幽州(五)2、請柬8、 連營70、易幟34、衛州城下26、太行義軍6、豈曰無衣41、道法琉璃?67、穎昌之戰(一)2、 廂兵營58、种師中76、傳承43、救援太原(二)79、平方臘(二)
55、西南73、安南63、光明之始60、火紅的七月81、開拓58、少府監72、會議27、歸你了32、沁河口保衛戰(一)79、橫掃57、監軍46、大撤退26、太行義軍40、河東(一)5、种師道69、救援劉法(四)34、衛州城下3、 出逃(二)29、巡視襄陽80、平方臘(三)78、平方臘(一)24、塞外春寒77、升龍府67、穎昌之戰(一)41、道法琉璃?42、青瑪寨五、北境80、濁浪(四)5、血夜(五)67、救援劉法(二)10、使幽州(二)59、火炮(二)62、觀望79、平方臘(二)33、剿滅曹成(三)13、淮東60、淮西(二)52、整訓71、學生們47、盛典7、太上皇22、工業生產66、突襲河陽(二)12、劉家九郎67、救援劉法(二)61、淮西(三)28、收復疏勒(二)6、鄉誼64、拉攏8、易水河4、 血夜(四)30、會州城下(一)66、不臣48、不願做奴隸的人們27、歸你了11、遠征65、練軍(二)45、基地問題47、文明的散播5、血夜(五)40、何灌之死(二)20、基業56、勳貴30、李峴的手稿53、汜水關(五)9、 劉仲武41、河東義軍(二)18、馬放南山48、沈深8、廢宋九、親政14、康王登基23、變化68、安定77、濁浪(一)38、學琴80、右江道23、變化15、太子的危機75、背鍋11、築城(二)25、閒議25、閒議64、天兵天將75、背鍋47、北地13、使幽州(五)2、請柬8、 連營70、易幟34、衛州城下26、太行義軍6、豈曰無衣41、道法琉璃?67、穎昌之戰(一)2、 廂兵營58、种師中76、傳承43、救援太原(二)79、平方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