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帝國的意志

國內的諸多內政人事上的問題是我預料之中的,隨着國家官員體系的變化以及過去的兩個階層的倒下,人事勢力的重新分化,強勢人物自然會建立起自己的班底,互相傾軋也就在所難免。就好像當年載灃那一系的人馬,難免要沉迷幾年,之後分別被新崛起的實力人物劃撥到自己帳下。

而隨着總參的建立,軍事系統的內部架構已經基本與以往的權力架構完全不同,一大批失意人物自然要尋找新的靠山,繼而將各派系的山頭壯大起來。總督這個舊體系下兼顧軍政民政的方面大員,自身實力弱的就要尋求保護,而自身實力強的譬如袁世凱,自然就會成長爲新的權力體。這些事情都是能夠理解的,所以我也只是點了一點相關人物,而沒有大的動作去糾改這些問題。

從某種角度說,新派人物所構建起的新權力核心弱化一點,反而對於將來國家的政體走向有一定的好處,只要不形成唐末或是民國初年那種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亂勢,這種多極的權力平衡體系也有助於互相競爭——從辦事實績方面競爭而不是其他。隨着眼看離現實並不遙遠的一戰的漸漸臨近,國家勢必要捲入這場席捲全球的洪流,在戰爭中爲國家建立功勳的人,在將來的權力體系重新分配中當然應該獲得更多的權力支配權。

而在此之前,當然要建立起一個能夠保證所有的政治競爭在政治層面完成而不是其他的體系。現在還有我這個皇帝鎮着,但將來必須要由體系,貫穿全國上下民心的權力分配體系和競爭機制來完成這個任務。

這就是政治,權力本身和構建權力的過程,詮釋了政治的含義。

政治的內延在於權力體系內的競爭,而外延到國家對外政策層面,放到眼前,那就是如何在這場即將發生的全球性大戰中表態的決策過程。

在乾清宮持續至凌晨的御前會議結束決定了未來一階段的國家外交政策走向後,這場戰爭在世界範圍內的深遠影響首先由中國做出反應。

11月6日,外交部尚書伍廷芳受權向世界發出和平勸諭,對昨夜今晨在亞洲南太平洋海域的海戰表達了嚴重的遺憾,並奉勸雙方立即回到談判桌上,避免更大規模的衝突。並在最後對交戰雙方嚴重違反北京宣言的和平立場表示不滿,在當前局勢下,特別是亞洲的和平穩定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太平洋艦隊全體官兵已奉上諭進入一級戰備,並隨時準備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

這份聲明是連續三份和平勸諭聲明後,語氣最強烈的一份聲明,充分表達了中國當局對當前局勢失控的嚴重不滿和憤怒,最後一條更證明在亞太地區的第三支決定性的海軍力量,正隨時有可能捲入目前的衝突中。

由於時差的關係,當歐洲人看見這份聲明的時候,正是他們要對昨夜結束的海戰做出反應的時刻,所以,相關大國都臨時調整了立場,在戰術上失敗的英國聲明極爲有趣,大英帝國的發言人聲稱,大英帝國將與中華帝國一道,致力於維護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在面臨了一場稱得上失敗的海上戰爭之後,大英帝國將適當調整自己的戰略重心,以適應目前遠東太平洋地區強盜國家依仗武力挑起戰爭的行徑。

以上可能算是迴應中國的部份,接下來的部份則完全應該是既定的內容,象徵性的由愛德華七世首先號召全體國民立即進入緊急狀態,爲帝國隨時要面臨的嚴峻挑戰而做好準備。隨後是一項國王簽署的全國動員令。

其後則是嚴厲的斥罵和指責,德意志帝國在大英帝國新聞官的口中成了流氓,無賴,德國艦隊冒充別國艦隊,不宣而戰這兩條罪狀成了堅實的證據,並因此,大英帝國正式向德意志帝國宣戰。

戰爭的陰雲頓時籠罩歐洲,在此之前的德國方面的宣告中,德國人嚴厲斥責了英國方面假冒德國艦隊襲擊檳港,並公佈了有關證據,在宣告中,德國方面公佈了昨晚的海戰起因以及結果。聲稱德意志帝國太平洋艦隊在正常航行中,名古屋號戰列艦的配屬飛艇遭到英國艦隊的襲擊,五艘巡洋艦組成的編隊被英國人的艦隊圍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海軍方面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並在後援艦隊的幫助下,取得了勝利。偉大的德意志軍人用事實證明了妄圖對德意志帝國發起挑戰者從來都沒有好下場,並奉勸那些對德意志帝國圖謀不軌的國家剋制自己的言行,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可預料的收場。德國倒並沒有對英國宣戰,只是要求英國方面爲自己的挑釁行爲負責,賠償德意志帝國的軍械和人員損失總計九千八百七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二點一馬克。

這是一個侮辱性的數字,儘管從名古屋級戰列艦的造價在四千二三百萬馬克的價格來看,德國人提出的數字似乎有些合理,但是連串的阿拉伯數字降序排列,顯然是對對方徹頭徹尾的嘲弄,特別是在對方輸了這一場海戰之後。

針對中國先前發表的聲明部份,德國人重申了德意志帝國恪守和平的原則立場,但恪守和平不代表懼怕戰爭,如果再有類似於英國人僞裝德國艦隊破壞和平之類的事件發生,那麼德意志帝國太平洋艦隊將毫不猶豫的以鐵拳粉碎任何妄圖破壞和平的圖謀。

在稍晚的時候,雙方的各盟國相繼發表了立場各異的看法,依照先後次序和聲明力度及立場,雙方的盟友躍出水面,並且以這個聲明爲契機顯示了在隊伍中的排列順序。英國領銜法國,俄國,塞爾維亞,德國領銜奧匈帝國。兩個後來比較關鍵的國家意大利和土耳其出人意料的採取了溫和的發言,口徑似乎像經過了商量一樣,呼籲雙方通過談判解決目前爭端,並聲稱矛盾並未到達不可調和的地步。

由於11月已經進入歐洲的冬季的緣故,在歐洲本土,戰爭並沒有立刻降臨,大英帝國的宣戰聲明從目前來看僅僅侷限於海軍方面,本土艦隊擴大了活動範圍,利用延續了三四個世紀的優勢,將德意志帝國第一艦隊的活動範圍日漸縮小,當然,他們也沒有勇氣去穿越海況惡劣,佈滿水雷的禁地。

顯然,歐洲部份的戰事由於雙方各自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動員和充足準備纔可能會發生,這也給了國際調停勢力介入的機會。

當天英國和德國的首腦部門都在暗的渠道向北京傳來探詢意味的電文,聲言理解中國保持亞太和平的立場,但兩國都表明己方出於哪怕是面子上的原因,也不會在一場海戰之後停止戰爭,希望中國給予理解。

因爲認爲中國已經暗地裡站在己方立場的原因,德國方面並沒有要求更多,倒是英國人請求北京方面向英國開放馬尼拉港,要求中國履行中英同盟條約之類的要求。外交部方面在請示了我之後,向英國方面承諾中國的最低立場也是保持中立。

從德國方面,也得到了相近的立場聲明,雙方顯然不可能在一場海戰之後就將戰爭的步伐嘎然而止,雖然由於氣候和動員方面的因素全面大戰還不會立刻就爆發,但是接下來的有限度的武裝衝突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正如英德雙方的新加坡海戰是由於矛盾積累的爆發一樣,這種誘發戰爭的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沒有任何一方被徹底擊倒,而且矛盾還有越來越大的味道。在這樣的狀況下,在矛盾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之前,戰爭不是一兩句勸說就可以避免的。

所以,給德國人的承諾是目前的立場並不會發生退步。只是也額外向德國人表明了帝國正受到的來自大英帝國的壓力,希望德國方面儘快履行事前的承諾,尤其在幾項呈現迫切需求的工業門類上。

明裡暗裡的信息交通和立場調整,是這一天整個世界的主旋律。從雙方海戰的結果來看,德國人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隨着英國的聯合艦隊從西貢趕到新加坡,德國人由於傷殘兵力太多,反而顯現出不小的弱勢來。

這也使未來數天內的亞太局勢增添了幾分變數。

這種變數在當天就發生了效應。11月6日夜,英國聯合艦隊趁夜襲擊了坤甸港,計算下來,從西貢到新加坡,而後又從新加坡直接開往坤甸,聯合艦隊幾乎沒有休息便直接踏上征程,由於德方預先判斷的正確以及去年剛剛修建完成的港口防禦工事的堅強,英國人並沒有能夠獲得太像樣的戰果。在付出了兩條魚雷艇被擊沉的代價後,英國方面使用魚雷擊沉了一艘在昨夜海戰中已經遭到重創的巡洋艦布呂歇爾號。

英國人在戰場上又扳回一分。

但此次軍事行動的政治影響是嚴重的,由於此次行動嚴重挑釁了中國當局當天的聲明和警告,英國外交部門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在北京方面召見駐華公使嚴厲譴責之後,伍廷芳向英方通報了帝國的最新決策:爲了捍衛亞太地區的和平,促使雙方通過談判解決在亞太地區的爭端,維護北京和平會議既定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正確方式,中華帝國皇帝陛下已經下令駐紮在馬尼拉港的太平洋艦隊擴大巡航範圍到赤道線一帶,希望雙方能夠恪守北京宣言的承諾,重新回到談判桌前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這是不得已的事情,也是賣給威廉二世的一個大面子,在英方獲得生力軍馳援後,德國人要麼龜縮在港內不出來,要麼就得出來捱打。無論如何,他們要麼輸掉士氣,要麼輸掉戰爭,絕無倖免的可能。

而這正是大英帝國可怕的地方,他們的實力分攤在世界各地,也許從單個區域來講可能會在單場戰鬥中輸給某個新近崛起的強國,但是要講到耗的能力,誰能耗的過他?

所以,只要兩虎相爭的格局對於帝國的利益有利,那麼我就有義務要使這種格局延續下來,太早的分出勝負對於我來說,後果有可能是災難性的。

這次讓太平洋艦隊強勢介入兩強在亞太地區的海上衝突,也是斟酌目前形勢下做出的一個選擇,一方面海軍也許要在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海軍的衝突中學到些東西,另一方面中方搖擺未定的立場也會讓交戰雙方不得不保持一定的剋制。

德國方面當然對我的舉動表示了歡迎,德國方面當天就發表聲明,歡迎中國的和平立場,並聲稱德意志帝國愛好和平的立場並不會因爲遠東太平洋地區的一兩場海上衝突而改變,德國方面有誠意以任何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這是很正常的,德國人正處於戰術上的勝勢後的戰略上的劣勢,他們需要時間來喘氣,等待新的海上力量的補入,也許三五年後,纔是徹底一勞永逸的解決亞太地區制海權問題的最佳時機。所以在我高調介入斡旋後,德國人很乖巧的抓住了這一根橄欖枝。

而德國的參謀部也顯示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德國方面很快便傳來了一份文件爲兩國工業界特別是軍事工業界的合作做出指導意見,並且外交部也得到通知,威廉二世的親弟,一向致力於海軍事業的普魯士親王海因裡希將再次訪華,並且在中國重點負責兩國海軍工業界的具體合作事宜。

雖然說海因裡希親王近年來在海軍界的權力鬥爭中被涮下來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但畢竟他的到來也顯示了德皇陛下的決心,這絕對是一件好事。而德國方面提出的在中國沿海的兩個德方船廠,一箇中方船廠旅順廠以及增設中的東寧船廠,四廠之間成立一箇中德雙方人員比例爲六比四的聯合委員會,以協調生產能力和設計能力方面的差距,並且德方將在海因裡希親王到來的時候,向中方分享全部的任何中方感興趣的資料。

德國人已經無需擔心投資打水漂的問題了,相信他們之所以派出海因裡希親王常駐中國,也是因爲覺得在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後,中德之間的合作已經正式走向了檯面,海因裡希親王的敏感身份也會讓英國人正視中德之間的曖昧關係。

這是一個選擇上的問題,事實上英德雙方都知道,要中國人做出明確的表態,不拿出點真才實學出來是幾乎不可能的。德國人這次真的拿了出來。

而英國方面在中方的高調聲明發表之後,有些意外的沉默了一陣,稍晚些時候又再次重申了一次英國方面的立場,德國太平洋艦隊這一破壞亞洲和平的因素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存在,是大英帝國容忍範圍以外的事情。但是考慮到亞洲地區的大國中國的意願,英國方面願意在適當的時候與德國方面展開接觸。

這份聲明的潛臺詞似乎是說明中國的資格不夠,也表達了英國一定程度的不悅。

但幸好的是,在太平洋艦隊正式將巡航範圍擴大到了赤道線之後,雙方在亞洲地區的海軍的確再沒有太大的異動,令人不知道英國方面肚子裡賣得什麼藥。

在這個時候,一個來自山西的消息讓我眼前一亮,在英德雙方理論上還處於交戰中,我的斡旋工作有些陷入僵局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政治軍事以外的力量——宗教。

山西學方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合作,使得山西建立了第一個民辦的高等學校——山西大學堂,雖然李提摩太只是來自大英浸信會這一分支教會機構的人員,但是由於他在這數年中連續開闢了山東,山西,陝西和奉天四個中國本土教區,和新蜀,新湘兩個中國海外國土教區,使得他對於教會事業的貢獻極大,在歐洲宗教界也獲得了盛譽和名聲。

通過他,可以使宗教界人物瞭解到中國方面調停戰爭的意願和苦衷,並使宗教力量稍稍介入一下兩強的衝突,雖然不會有效的使戰爭的威脅解除,但是卻有助於我推遲一觸即發的戰爭的初衷目的。

於是在十一月底離宗教節日還有一個月的時候,我親自召見了李提摩太,在感謝他爲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後,正是向他提出了轉述有關斡旋和平方面的要求。

雖然英國國王是個政教合一的領袖,但是教會勢力對於政局的影響力也絕非一無是處,這其中的關節處,是看雙方有沒有和平的誠意,只要雙方是礙於面子而不是其他才難以坐到談判桌前,這種宗教勢力的介入會給他們一個很好的藉口——特別是雙方顯然都需要時間來完成戰略轉變的情況下。

德國人的戰略是兩面開花,迫使英國不得不首尾兼顧,目前看來他們以傲視全球的本土軍力來擺出防守姿態而在亞洲太平洋方向以新興崛起勢力來擺出挑戰姿態,從而探測英國人的具體反應。而在清晰地瞭解到了英國人的具體反應後,德國人一定需要做出一定的轉變,雖然爭奪陽光下的領土對於德國人來說很重要,但是與歐洲利益比起來,這些地方都是微不足道的。特別是在與中國達成合作默契以後,德國人完全可以暫時不理會亞太地區的局勢,只要保持一個實力年復一年增長的態勢,就足以在中國人的幫助下最起碼維持目前的優勢。而可以將精力完全集中到歐洲方向,應對英國集中在歐洲的已經分散了的注意力。

而在英國方面,因爲在亞太地區的實力並不處於一個戰略的絕對優勢,儘管吃了點虧,但是要立即改變這種態勢是完全不可能的,特別是中國人將他們的海軍強勢介入到與德國的爭端中後,英國必須在這裡暫時的停下腳步,把精力集中回到歐洲本土來運作,並漸漸分化圍繞在德國周圍的勢力,形成一個堅實的包圍圈,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全面戰爭中取得一個優勢。

所以,在一個月之後,藉着聖誕和新年到來的契機,英國人和德國人終於結束了其實早已結束了的戰爭狀態,雙方都沒有提出讓對方賠償損失的要求,而只是在一場儀式性的會談後愉快的各自宣佈結束戰爭狀態,兩國恢復友好和和平。

誰都知道這種妥協都只是暫時的,雙方正在積蓄着仇恨值,等待着這種仇恨在不遠的將來迸發出最有力的衝擊。

戰爭似乎在1904年的時候,遠離了這個地球。但雙方的老大不打,不代表不可以讓小弟們先鬧騰兩場。

奧匈帝國這個德國最強大的盟友,已經將目光瞄上了波黑這個塞爾維亞視之爲天然領土的地區,奧匈帝國在徵詢了德國方面的意見後,戰爭動員已經秘密的開始準備,他們並不知道在鄰近的屬於奧匈帝國的克羅地亞地區,一場背後有着較多勢力因素的民族獨立運動正在展開。

這場名之爲伊利里亞民族復興運動的內部騷亂,將暫時把奧匈帝國的戰爭機器拉回來,但絕無可能改變奧匈帝國的既定政策,由於利益和民族的衝突,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土耳其這三個巴爾幹地區的超級大國,將領着其他諸多小國,主演一場大戲,一直持續到全面戰爭爆發的那一天。

這正給了兩個超級大國完成各自戰略部署的時間和機會。

第三一二章年閒的思索第十二章 袁世凱第二一三章 第一輪海戰第四十四章 謀刺事件第一八七章神州霽第二九八章多事之秋第三一三章革命的年代第二四五章 前面就是皇宮了第一四九章 終戰,大日本第一三七章 勸降第二二四章 美洲的歡迎式第二三一章醞釀第二六五章帝國的意志第一三八章 長崎攻防戰(一)第三一二章年閒的思索第七十五章 幕末流裔第一七一章 東海總督長崎事件始末及其影響第五十八章 吳起大於孫武第二五一章 工業井噴第二五五章新時代長崎事件始末及其影響第二二零章 響亮的耳光第二六三章一夜的戰第二十三章 恭親王奕忻第三十章 內帑豐盈第三十七章 翁門壽宴第四十一章君臣交心第一四五章 兩重天第三零三章會戰第三零三章會戰一些資料 測試發波斯國地一些資料 梁啓超的兩次美國行紀觀感第二一四章 混戰第三三五章網第三零七章 帝國的清晨第五十八章 吳起大於孫武第九十五章 並進寫在前面第九十九章 旭日旗第七十二章 外交骨牌第一七零章朝鮮監國第二十三章 恭親王奕忻第二三四章 偉大復興之祥瑞第一二一章 與天海關係法第一三零章 浪速號第二九一章引爆第一一六章 秘密立國第三零五章 不存在的大艦隊第二五四章新日本之父第二三七章風雲色變第一一二章 遠東股份公司第二十六章 琉球中山第三二五章期待轉機第一一六章 秘密立國第二十二章 奕譞之死第一零四章 中俄北京新約第三二二章暗流第一一二章 遠東股份公司第二八六章第一份諒解備忘錄第一四八章 墨菲斯托小組第一零八章 募捐購艦一些資料 關於主角的身份和民族等問題一些資料 測試發波斯國地第三二四章預備立憲第四十二章 榮祿的智慧第一一八章 暹羅來客第二八零章廢藩置縣第三三八章夏季反攻第九十四章 整治後宮第一五零章 黃金城(新書鏈接在內)第二七五章軍備競賽一些資料 測試發波斯國地第一七一章 東海總督第七章 帝黨小太監第二四九章 中華帝國第九十三章 俄國人急了第三十四章 百年大計第二八五章贏得未來的西進第一九九章全面合作計劃第三四零章選舉第二一八章 海陸並進第一三零章 浪速號第一六零章再見袁項城第一五七章中日馬關敦睦條約第二五一章 工業井噴第一七五章俾斯麥的預言第一零一章 談判第一二九章 誘敵第一八七章神州霽第十九章 醇親王之病第一七八章安南亂第一七六章軍情局出擊第十二章 袁世凱第一二四章 日本的抉折第二八八章瀕臨決裂第三一二章年閒的思索第二五九章十字路口第二三三章 起點第三一一章予取予奪
第三一二章年閒的思索第十二章 袁世凱第二一三章 第一輪海戰第四十四章 謀刺事件第一八七章神州霽第二九八章多事之秋第三一三章革命的年代第二四五章 前面就是皇宮了第一四九章 終戰,大日本第一三七章 勸降第二二四章 美洲的歡迎式第二三一章醞釀第二六五章帝國的意志第一三八章 長崎攻防戰(一)第三一二章年閒的思索第七十五章 幕末流裔第一七一章 東海總督長崎事件始末及其影響第五十八章 吳起大於孫武第二五一章 工業井噴第二五五章新時代長崎事件始末及其影響第二二零章 響亮的耳光第二六三章一夜的戰第二十三章 恭親王奕忻第三十章 內帑豐盈第三十七章 翁門壽宴第四十一章君臣交心第一四五章 兩重天第三零三章會戰第三零三章會戰一些資料 測試發波斯國地一些資料 梁啓超的兩次美國行紀觀感第二一四章 混戰第三三五章網第三零七章 帝國的清晨第五十八章 吳起大於孫武第九十五章 並進寫在前面第九十九章 旭日旗第七十二章 外交骨牌第一七零章朝鮮監國第二十三章 恭親王奕忻第二三四章 偉大復興之祥瑞第一二一章 與天海關係法第一三零章 浪速號第二九一章引爆第一一六章 秘密立國第三零五章 不存在的大艦隊第二五四章新日本之父第二三七章風雲色變第一一二章 遠東股份公司第二十六章 琉球中山第三二五章期待轉機第一一六章 秘密立國第二十二章 奕譞之死第一零四章 中俄北京新約第三二二章暗流第一一二章 遠東股份公司第二八六章第一份諒解備忘錄第一四八章 墨菲斯托小組第一零八章 募捐購艦一些資料 關於主角的身份和民族等問題一些資料 測試發波斯國地第三二四章預備立憲第四十二章 榮祿的智慧第一一八章 暹羅來客第二八零章廢藩置縣第三三八章夏季反攻第九十四章 整治後宮第一五零章 黃金城(新書鏈接在內)第二七五章軍備競賽一些資料 測試發波斯國地第一七一章 東海總督第七章 帝黨小太監第二四九章 中華帝國第九十三章 俄國人急了第三十四章 百年大計第二八五章贏得未來的西進第一九九章全面合作計劃第三四零章選舉第二一八章 海陸並進第一三零章 浪速號第一六零章再見袁項城第一五七章中日馬關敦睦條約第二五一章 工業井噴第一七五章俾斯麥的預言第一零一章 談判第一二九章 誘敵第一八七章神州霽第十九章 醇親王之病第一七八章安南亂第一七六章軍情局出擊第十二章 袁世凱第一二四章 日本的抉折第二八八章瀕臨決裂第三一二章年閒的思索第二五九章十字路口第二三三章 起點第三一一章予取予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