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宋王朝的光榮

掩上厚重的史冊,宋太祖、李繼隆、范仲淹、岳飛、孟珙、文天祥,還有童貫、秦檜、韓侂冑、賈似道,這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漸漸遠去,融入歷史的長河。英雄的節氣,各個民族的英雄,他們的故事,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在很多人以一句“積弱積貧”來給宋王朝定性,對此我深表遺憾,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當我們瀏覽過這320年的壯烈戰史,是不是能夠更加客觀地來審視我國曆史上這個既華麗又壯烈的帝國時代呢?首先,“積貧”是顯然不成立的。雖然有很多觀點認爲宋朝國家財政支出歷年遞增,經常出現財政赤字,並且有一些民衆起義,但這些都不足以作爲“積貧”的論據。德國經濟學家瓦格納指出:一個發達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期間,國家公共支出會以更大比例增加。20世紀後半葉,美國、西歐、日本的經濟騰飛都驗證了瓦格納法則。很顯然宋朝財政支出的增加是符合瓦格納法則的,這不是“積貧”,恰恰是經濟發達的表現。當然宋朝也有一些農民起義,尤其是經過《水滸傳》的渲染,非常有名。但如果這樣就要說宋朝“人民生活艱苦”、“起義蜂擁”也是不符實的。司馬光曾抱怨宋朝的百姓作風奢侈,“農夫跺絲履,走卒類士服。”這分明是經濟高度發達的景象。而至於少數的一些農民起義,歸結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一、根據庫茲涅茨的“倒U型”理論,一個國家的基尼係數(收入分配差距)會隨着人均GDP的增長,呈倒U型增長,即先隨着經濟增長提高,達到某個高度之後又開始回落。而根據經驗顯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區間即爲最不公平的區間,也是社會最不穩定的危險區。2002年曾有人估算,北宋熙寧年間的人均GDP約摺合2280美元,正好落在這個區間。徽宗朝人民起義蜂擁,主要是因爲這個原因,如果突破了這個瓶頸區間,社會自然也會更加穩定。當然,這種折算方法也不一定正確,貨幣匯率也並不穩定,但庫茲涅茨倒U型理論顯然也符合北宋後期的發展特徵。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抑兼併”的朝代,其他朝代都非常害怕土地兼併造成大量失地農民,農民一旦失地就失業,就容易聚衆造反。但宋朝由於城市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勞動力奇缺,所以反而特別渴求農民進城務工。西方人在這個發展階段採取了“圈地運動”強制農民進城,中國則採取了更加市場化的“不抑兼併”,促使勞動力資源自然流動到城市中。

但失地農民除了可以充當城市勞動力之外,確實也可以充當造反者的人力資源。三、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富於反抗精神,不一定非要窮得吃不起飯才造反。宋朝的這些起義其實沒有哪一次是因爲“民不聊生”造成的,尤其是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水滸傳》,梁山好漢個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是爲生活所逼,而都是因爲犯罪走投無路才上梁山的。所以,將這些社會少數現象擴大成整個社會的黑暗,這種態度也是很不可取的,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提防被這種言論所煽動。當然,“積貧”這種說法本身也沒多少人信,更多人相信了“積弱”這種說法。本書將宋朝的重要戰役都收錄在案,相信讀者已經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這320年的戰史,我們不妨結合市面上常見的一些謠言,邏輯清晰地來分辨一下。一、“崇文抑武”。既然文治的發達確實無法詆譭,那就說他武功很弱。但宋朝雖然文治發達,也並不表示武功很差。這就好比一個人語文成績比你好,但並不能由此推出他數學就一定比你差。毋庸諱言,宋代的中國在當時的世界上就是一個文治武功全面領先的超級大國。有人說宋朝壓制武將,閹割了宋人的尚武精神,所以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

大家看李繼隆、岳飛違詔成習慣,哪個文官敢這麼橫?宋朝共有十餘位公主下嫁武將,爲歷代之最。高宗朝張俊、韓世忠、楊存中、吳玠大把大把的武將封王,文官只有自力更生的秦檜一個人。宋朝因爲貪贓枉法被斬的文官相當多,而反觀武將,如曹彬打輸了雍熙北伐,自己都白衣請死,專案組審查的結果也該殺,但宋太宗還是免其死,而且不久復官繼續帶兵。請問,這是優待文官還是武將?二、“文官帶兵”。有人說宋朝帶兵的文官(或宦官)不懂打仗,韓琦、范仲淹、王韶、李憲、章楶、虞允文、餘玠、曹友聞(其實還應該加上童貫、賈似道)的表現有力地回擊了這種說法。大量文官通過正規的軍事學院培訓,完全可以勝任儒將的崗位。三、“猜忌武將”。有人認爲宋朝本身就是武將篡位建立的王朝,所以皇帝始終不信任武將,通過監軍、陣圖等各種制度束縛武將的手腳,導致很多優秀的武將不能發揮。這種觀點比較奇特,所謂謀定而後動,陣圖的意思無非是戰前先作好規劃,是現代管理工程的核心思想,如果認爲這種方法不對,難道靠指揮官拍腦袋纔是對的嗎?宋朝確實重新設計了軍事指揮體系,但很顯然這規範了軍事指揮技術,推進了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只能提高軍隊戰鬥力。

至於監軍制度,現代軍隊無不採用,他的發明者反而是錯的?其實宋朝的制度完善,已經基本屏蔽了藩王獨立的危險,吳曦叛宋被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正因爲如此,宋朝纔會出現許多能夠便宜行事的地方大員,比如把川陝交給張浚,把四川交給吳玠家族。四、“守內虛外”。有人認爲宋朝猜忌邊將,爲防止邊將兵力太多,威脅首都,所以邊防兵既少戰鬥力也不強,所以會被周邊國家欺負。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北宋初年,禁軍精銳在河北軍;與遼帝國確定和平後,精銳在陝西軍;南宋的御前軍精銳沿長江駐紮,都沒有在首都堆積。而造成“靖康之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恰恰是精銳部隊過於集中在陝西,來不及救援京師。五、“冗官冗兵”。有人認爲宋朝的官員多,所以行政效率低下;兵員多,所以戰鬥效率低下。這其實是沒分清虛職、實職,分不清楚正規軍、民兵、工程兵。宋朝的官職確實既多且複雜,但其中虛銜居多,帶“知”的實職還是按實際需求設計的,職權交叉重疊的情況其實不多。有人說宋朝有125萬兵員,這顯然是將民兵、工程兵甚至蕃兵都算進來了。宋朝的禁軍最多時是元豐年間的59萬,其中約40萬都投入了元豐五路伐夏的大戰。

而秦、漢、唐等大王朝的正規軍普遍在70萬左右,宋朝的兵並不算多。六、“募兵素質”。宋朝始終堅持募兵制,以高薪吸引人民參軍,而不是強迫人民無償服兵役。尤其到災年,朝廷就會擴大招兵以解決人力資源市場的供需不平衡,這些軍人的工資收入也可以有效拉動內需,更重要的是削減了造反者的兵源。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說這些臨時招來的兵素質低下,是宋軍老打敗仗的一個原因。但事實上這些兵都只能進入廂軍,負責大型工程或後勤運輸,不會進入禁軍。宋朝的禁軍挑選非常苛刻,而且必須通過科學的操典嚴格訓練才能走上戰場,不然根本無法適應步兵方陣的複雜戰法。七、“消極防守”。有人認爲宋朝的國策就是消極防守,這既是缺乏尚武精神的體現,也是受欺負的原因之一。但事實上宋朝大部分時間都在主動進攻,宋初進攻遼國的幽雲十六州,北宋壓迫式進攻西夏,南宋攻滅金國,只有少部分時刻在苦苦防禦。

客觀地說,似乎地球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永遠不遭到進攻吧?八、“宋朝無名將”。關於這個問題我專門作了一個調查,被調查者大多認爲宋朝的名將最少,但同時又認爲中人的精神脊樑是岳飛,當我提醒他們岳飛正是宋將時他們顯得非常驚愕。其實不僅僅是岳飛,宋朝由於戰爭較多,而且對手水平也很高,所以將星無數,只是現代人往往不知道而已。九、“宋人生活富裕,所以戰鬥力不強”。這種觀點現在最流行,還有人拿出美國、法國來作類比。甚至有人說遊牧民族生於苦寒之地,所以是尚武的狼,溫帶的漢人則是軟弱的綿羊。且不說此人是否有種族主義傾向,首先他這種說法就完全沒有科學依據。根據當今世界暖通工程最高權威丹麥技術科學院院士、丹麥技術大學教授P.OleFanger的熱舒適方程,地球人類的舒適溫度是完全一樣的,與人種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寒帶人適應能力比熱帶人更差,既怕冷又怕熱,更不適應溫度變化。

宋朝民間習武風氣濃郁,有很多民辦武學社,政府完全沒有壓制這些武社的發展,還鼓勵民兵弓箭手助戰,甚至成爲軍隊體系的一部分。靖康之難中風起雲涌的民兵義士也都成爲保家衛國的重要力量,並獲得宋王朝的封賞。名將李寶其實最初就是一位自發起來抗金的民兵頭目,後來成長爲節度使、海軍總司令。當然,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宋軍對外作戰的具體戰績。這個世界上沒有隻贏不輸的軍隊,宋軍當然打了很多敗仗,而且最後是被滅亡的。如果把他的敗仗輯錄起來集中展示,勝仗則選擇性失明,讓人覺得“軟弱”確非難事。本書將宋朝的主要戰爭全部收錄在案,是勝多還是負多,表現是否很“軟弱”,讀者完全可以自行評判。在宋代之前,中原王朝一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周邊都是零散的部族和小國。時至中唐,情況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唐朝丟掉了馬匹產地,這在騎兵佔絕對優勢的時代非常關鍵;其次是後晉割讓幽雲十六州,讓中原政權失去了最重要的戰略屏障,無法修復長城。

更重要的還是周邊民族通過學習,都出現了跨越式發展,建立起一些強大的帝國,擁有了可持續發展和自我修復的能力。宋王朝剛剛建立就要面對強大的遼國,之後崛起的西夏、金國都具有明顯的中原政權特徵,而不再是前代的部族聯盟。有些人總愛說漢唐鎮壓匈奴、突厥部落何其威風,宋朝面對契丹、蒙古就做不到,所以是弱宋。這就好比您小學總是門門滿分,考研的時候再也不行了,於是您就成了廢柴?畢竟,契丹、蒙古要比匈奴、突厥強大規範得多。人類社會進入宋代以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絕不可能再像漢唐那樣以“天朝上國”的地位參與國際競爭,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並非閉目塞聽就可以視而不見的。而宋王朝,這個引領了當時社會大轉型的中華帝國,無論是文治武功,都足以彪炳史冊,更是他的後人最應當引以爲豪的光榮歷史。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要有令人景仰的歷史,如果我們的歷史上有一個320年的塌陷期,並淪爲世人的笑柄,這對塑造健康的民族性格有什麼好處?更何況這絕對不符合歷史的真實。

倭奴國(今日本國)在唐代派出了“遣唐使”向中國學習,到宋代更進一步,有許多漂亮女子到中國尋找男子“度種”。遼道宗,這位世界第二強國的皇帝更直接表示願來世做宋朝的一個普通百姓。試想一個“軟弱”的國家怎麼可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如此推崇?然而,真正令人疑惑的是,外國人普遍崇拜引領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宋、明,而中國人念念不忘的卻是武力鎮壓遊牧部落的漢、唐。當然,崇拜威武的漢唐也沒有錯,但是把宋明刻畫成軟弱、黑暗、腐朽就很奇怪了,更何況這種刻畫還是完全不顧事實的污衊。當今世界的國際競爭其實比宋代更加激烈,而且我國已經失去了當時的絕對優勢地位,任務更加艱鉅。但中華兒女正團結在一起,奮力追趕,這個時候正非常需要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來鼓氣加油,而不是挫傷自尊心的冷嘲熱諷。宋朝的無數英雄事蹟無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怎能用一句“積弱積貧”就將其抹殺?歷史當然也給了我們許多經驗教訓,也不能將他們塗脂抹粉,棄而不顧。無論是正面的經驗,還是負面的教訓,那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那都是我們的歷史。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1章 一鼓作氣向幽雲第48章 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第85章 柘皋之戰:沒有岳飛的勝仗第52章 三川口:湯火平地赴人急第104章 釣魚城之戰第107章 兵臨臨安城 (1)第39章 澶淵之盟:真誠的大國和平第75章 別了,陝西軍第73章 黃天蕩水戰第29章 雍熙北伐,再演救星 (2)第48章 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第21章 一鼓作氣向幽雲第101章 孟珙:擎天一柱第31章 契丹的反擊:君子館戰役第43章 西遼的滅亡第12章 杯酒釋兵權:亂世終結的關鍵第7章 後周英雄遭遇南唐忠義第57章 收復河湟,平定交趾第24章 將星閃耀高梁河第17章 宋太宗:偉大的理論家,蹩腳的指揮官第19章 劍舞!攻克太原!第99章 端平入洛第59章 可憐無定河邊骨第107章 兵臨臨安城 (1)第111章 青史留忠魂第14章 民族的融合與矛盾第100章 名將世家的忠烈後代第55章 獨敗宋遼的大漠強者第83章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第67章 宦官霸主 (2)第59章 可憐無定河邊骨第73章 黃天蕩水戰第17章 宋太宗:偉大的理論家,蹩腳的指揮官第18章 宋遼爭雄,力拔頭籌第34章 第三代名將登場第64章 平夏城的完美之戰第78章 最年輕的建節封侯第1章 創造偉大文明的帝國第31章 契丹的反擊:君子館戰役第105章 錯失中興良機第88章 志大才疏的詩人皇帝第79章 僞齊的末日第33章 謝幕:火與霜之協奏曲第94章 窮途末路第18章 宋遼爭雄,力拔頭籌第59章 可憐無定河邊骨第23章 宋人面對過的最強戰神第74章 中興當自關陝始第61章 血染疆場的臺諫官第11章 北漢:最難啃的硬骨頭第19章 劍舞!攻克太原!第84章 淚灑中原第85章 柘皋之戰:沒有岳飛的勝仗第1章 創造偉大文明的帝國第74章 中興當自關陝始第10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第88章 志大才疏的詩人皇帝第65章 梁氏家族最後的瘋狂第11章 北漢:最難啃的硬骨頭第48章 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第13章 文明的頂峰第109章 堅守不降的揚州城第15章 熱兵器時代前夕第51章 凡易五姓,終建帝國第9章 帝國的統一第67章 宦官霸主 (2)第38章 澶淵之役,恩怨了斷第6章 高平之戰:北方邊患初定第32章 遊牧鐵騎的終極噩夢第41章 海上盟約第4章 後周建國,郭威稱帝第75章 別了,陝西軍第6章 高平之戰:北方邊患初定第25章 李繼隆:配饗太廟的戰場指揮大師第72章 風雨飄搖中重新挺立第30章 碧血青天楊家將第86章 盡忠報國第4章 後周建國,郭威稱帝第99章 端平入洛第70章 龍城精神第77章 中興四大名將第9章 帝國的統一第61章 血染疆場的臺諫官第84章 淚灑中原第67章 宦官霸主 (2)第35章 毅然亮劍的孤膽老將第21章 一鼓作氣向幽雲第92章 皇帝不孝被彈劾,宰相飛頭去和戎 (1)第71章 靖康奇恥,河洛悲歌第72章 風雨飄搖中重新挺立第51章 凡易五姓,終建帝國第53章 好水川:將軍白髮征夫淚第6章 高平之戰:北方邊患初定第8章 黃袍加身:五代結束,亂世未終第19章 劍舞!攻克太原!第46章 歸附契丹,三足鼎立第78章 最年輕的建節封侯第3章 生於亂世的大有爲之君
第21章 一鼓作氣向幽雲第48章 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第85章 柘皋之戰:沒有岳飛的勝仗第52章 三川口:湯火平地赴人急第104章 釣魚城之戰第107章 兵臨臨安城 (1)第39章 澶淵之盟:真誠的大國和平第75章 別了,陝西軍第73章 黃天蕩水戰第29章 雍熙北伐,再演救星 (2)第48章 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第21章 一鼓作氣向幽雲第101章 孟珙:擎天一柱第31章 契丹的反擊:君子館戰役第43章 西遼的滅亡第12章 杯酒釋兵權:亂世終結的關鍵第7章 後周英雄遭遇南唐忠義第57章 收復河湟,平定交趾第24章 將星閃耀高梁河第17章 宋太宗:偉大的理論家,蹩腳的指揮官第19章 劍舞!攻克太原!第99章 端平入洛第59章 可憐無定河邊骨第107章 兵臨臨安城 (1)第111章 青史留忠魂第14章 民族的融合與矛盾第100章 名將世家的忠烈後代第55章 獨敗宋遼的大漠強者第83章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第67章 宦官霸主 (2)第59章 可憐無定河邊骨第73章 黃天蕩水戰第17章 宋太宗:偉大的理論家,蹩腳的指揮官第18章 宋遼爭雄,力拔頭籌第34章 第三代名將登場第64章 平夏城的完美之戰第78章 最年輕的建節封侯第1章 創造偉大文明的帝國第31章 契丹的反擊:君子館戰役第105章 錯失中興良機第88章 志大才疏的詩人皇帝第79章 僞齊的末日第33章 謝幕:火與霜之協奏曲第94章 窮途末路第18章 宋遼爭雄,力拔頭籌第59章 可憐無定河邊骨第23章 宋人面對過的最強戰神第74章 中興當自關陝始第61章 血染疆場的臺諫官第11章 北漢:最難啃的硬骨頭第19章 劍舞!攻克太原!第84章 淚灑中原第85章 柘皋之戰:沒有岳飛的勝仗第1章 創造偉大文明的帝國第74章 中興當自關陝始第10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第88章 志大才疏的詩人皇帝第65章 梁氏家族最後的瘋狂第11章 北漢:最難啃的硬骨頭第48章 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第13章 文明的頂峰第109章 堅守不降的揚州城第15章 熱兵器時代前夕第51章 凡易五姓,終建帝國第9章 帝國的統一第67章 宦官霸主 (2)第38章 澶淵之役,恩怨了斷第6章 高平之戰:北方邊患初定第32章 遊牧鐵騎的終極噩夢第41章 海上盟約第4章 後周建國,郭威稱帝第75章 別了,陝西軍第6章 高平之戰:北方邊患初定第25章 李繼隆:配饗太廟的戰場指揮大師第72章 風雨飄搖中重新挺立第30章 碧血青天楊家將第86章 盡忠報國第4章 後周建國,郭威稱帝第99章 端平入洛第70章 龍城精神第77章 中興四大名將第9章 帝國的統一第61章 血染疆場的臺諫官第84章 淚灑中原第67章 宦官霸主 (2)第35章 毅然亮劍的孤膽老將第21章 一鼓作氣向幽雲第92章 皇帝不孝被彈劾,宰相飛頭去和戎 (1)第71章 靖康奇恥,河洛悲歌第72章 風雨飄搖中重新挺立第51章 凡易五姓,終建帝國第53章 好水川:將軍白髮征夫淚第6章 高平之戰:北方邊患初定第8章 黃袍加身:五代結束,亂世未終第19章 劍舞!攻克太原!第46章 歸附契丹,三足鼎立第78章 最年輕的建節封侯第3章 生於亂世的大有爲之君